高校教師工作滿意度研究--以新疆烏魯木齊市高校為例
李志英
華東師範大學
十八世紀初,泰勒提出的「高報酬能提高滿意度」成為了「滿意度」研究的發韌之作,它引領了工業革命之後頗為壯觀的「滿意度」研究大潮。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興起的霍桑實驗室,開闢了行為科學研究的新道路,為西方管理學構建了新的管理理論框架,同時樹立了新的管理哲學理念。提出了與傳統管理理論截然不同的全新管理理念,得出了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和工作滿意度的決定性因素為情緒。繼此之後,美國學者霍波克(Hoppock,1935)和中國學者徐聯倉(1978)等人相繼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工作滿意度研究。二十一世紀的到來,人類社會揭開了新的歷史序幕。在國際化和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人類越來越深刻認識到「誰掌握了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戰略主動地位」。21世紀的教育依靠誰?關鍵當然是教師。常言道,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他們被稱為「辛勤的園丁」、「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美譽,關乎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偉大而神聖卻也平凡的職業群體,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狀態如何呢?本研究試圖圍繞著「高校教師工作滿意度」這個主題,沿著「回顧與梳理一反思與批判一建構與超越一實踐與應用一對策與建議」的研究路徑和邏輯思路展開研究,有針對性地將我國西部多民族地區一美麗富饒充滿著神秘魅力的邊疆重鎮烏魯木齊作為本研究的案例,進行量和質的研究。世界國際化、社會變革的迅速發展及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方針給新疆高等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新疆高等教育正從社會邊緣走入社會中心,成為信息社會的中心與策源地。本研究立足於新疆高等教育的發展,從分析新疆高校教師的需要入手,將「需要」作為研究中透視當代新疆高校教師工作滿意度的窗口、分析問題的鑰匙;對工作滿意度、教師和高校教師工作滿意度的涵義、理論基礎、影響因素結構以及常用的測量工具進行了梳理和分析,嘗試對高校教師工作滿意度進行了理論追索,主要包括高校教師工作滿意度的內涵、特徵、價值和影響因素等。在此基礎上,借鑑和吸收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結合高校教師的工作特點和高校教師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因素,編制了高校教師工作滿意度量表。然後在新疆烏魯木齊市六所本科高校隨機選取1558名高校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對32位高校教師進行了訪談。通過對研究結果的分析和討論,有針對性地為國家和新疆地方政府及高校提供教師教育政策的參考建議,為高校教師身心健康和專業發展提供支持,共同建設新疆高等教育事業和提高教育質量,為國家和民族振興而努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本論文由導言和六個部分組成,共為七章,框架結構如下:導言部分主要從選題背景和動機入手,追溯了工作滿意度研究歷史和現狀,提出了本研究的目的、意義、內容和假設,以及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第一章探討了本研究的基本概念的界定和需要、動機和激勵三大理論基礎。第二章進行了高校教師工作滿意度的理論追索,主要包括高校教師工作滿意度的內涵、特徵、價值和影響因素。第三章介紹了高校教師工作滿意度研究方法與設計,主要包括問卷量表和訪談提綱的設計、形成、預測、修改和生成的步驟。第四章對高校教師工作滿意度研究結果進行分析與討論。第五章針對性提出了提高新疆高校教師工作滿意度的基礎條件和支持條件。第六章總結了研究結論和設想了研究展望,根據本研究分析與發現,總結研究貢獻、研究局限及後續研究提出了建議。 還原
關鍵詞:高校教師; 工作滿意度; 影響因素; 政策建議;
導師:謝安邦; 許美德;
分類號:G6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