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數位化賦能的高校內部控制研究——以BH高校為例
周寧 王翔宇 韓小汀 滕雙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空間與環境學院
工業與信息化部)
《財務管理研究》2019年 11月刊
(引用本文:周寧,王翔宇,韓小汀,滕雙傑.基於數位化賦能的高校內部控制研究——以BH高校為例[J].財務管理研究,2019(02):33-41.)
信息與溝通作為內部控制五要素之一,為組織內控的有效運行提供了重要保障。隨著經濟環境不斷成熟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組織開始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業務控制、流程規範和風險規避,藉助信息技術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支撐事業發展已經成為組織管理的常態化模式,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內部控制逐漸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和研究熱點。當前,高校內控信息化建設越來越受到理論和實務界的關注,但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論層面,對信息技術作用於內控的機理研究尚有不足。本文基於對高校內部控制、數位化賦能等理論文獻的回顧,從數位化賦能視角出發,深入剖析BH高校內控機理,並進一步探究數位化賦能對單位組織架構及業務活動風險管控的影響。在理論方面,從多維賦能的視角打開了高校內控管理的「黑箱」,為數位化賦能理論體系提供應用案例補充;在實踐方面,為其他高校內控建設提供借鑑與參考。
由BH高校內控建設經歷的3個發展階段,可進一步總結為實現信息化從無到有的初建過程和實現信息化從有到優的修正過程。BH高校所謂的「內控信息化建設」實質為組織內控管理數位化實踐。因此,本文將從數位化賦能理論的結構、心理及資源3個維度入手,識別和剖析其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對組織內控管理的賦能機理。BH高校在內部控制初建過程中,主要以實現部分關鍵業務模塊內部信息化為目標,儘可能減少人為控制參與度,降低組織內部管控風險。營造更精準、有效的內控環境。在大數據背景下,先進的管理理念、精準的數據處理模式使BH高校的內控環境朝著更精準、有效的方向發展。完善高校內部控制相關制度。BH高校利用信息化對內控相關制度進行重新梳理和驗證補充。 有效減弱相關人員舞弊動機。BH高校利用信息技術對業務活動實時追蹤,業務人員的行為無形中受到約束,對意圖舞弊者具有震懾和警示作用。增強師生辦理業務的自主性。信息化使業務運行效率得到提升,降低了師生辦理業務的時間成本,並給予其一定自主權。增強信息數據的真實可靠性。信息系統對信息輸入輸出的控制確保了數據的真實可靠,對業務人員的系統培訓降低了強主觀性帶來的風險。提升組織管理控制的有效性。信息化使各職能部門經濟活動和財務管控評價的準確度顯著提升,促使其及時發現並改正問題,實現有效管控。更精準的內控環境和更完善的制度體系為降低業務人員舞弊動機、提升師生辦理業務自主性提供了保障,信息更加真實可靠,從而進一步優化組織內控環境;更完善的制度體系及內控環境會強化組織對資源的管控能力,增強信息的有效性,從而對業務人員及師生形成積極的心理影響,增強其對組織內控目標及內控文化的認同。BH高校在內部控制修正過程中,主要以實現信息化全面覆蓋為目標,注重不同業務模塊之間的互聯共享,對系統採集的數據信息有更精細和高效的運用。增強系統間的互聯協同效應。各模塊系統的對接加強了部門間業務往來,打破信息壁壘,有效解決了信息孤島問題。優化高校內部控制業務流程。BH高校藉助工信部內控基礎性評價對業務流程重新梳理,使系統和實際業務情況更貼合。提高單位全員內部控制意識。系統的全面覆蓋,使更多業務人員體會到了對自身行為的約束。激勵業務人員提升自我能力。利用信息數據進行績效管理,有效激勵教職工,並促使員工提高信息技術處理能力。促進師生辦理業務效率的提升。越來越多部門實現了業務對接和信息共享,提高了數據信息的傳播速度並真實有效,提高了師生業務辦理的便捷度;便於業務人員精準處理信息;各業務模塊之間逐步實現對接,有效減少了業務人員處理重複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業務流程與系統之間、系統與系統之間更加協同,有利於全員內控意識的提高,使業務人員辦理業務的效率及效果得到提升,實現組織的互聯協同;更完善的業務流程、更強的協同效應會保障高效及時處理信息能力的實現,業務人員因此得到積極評價,由此激勵其提高內控意識和自控能力,從而進一步增強系統間的互聯協同性。
1.組織架構
(1)促進管理結構明晰化。互聯協同的信息系統促使管理結構從垂直轉向扁平,管理人員責任劃分更加明確,有效避免了責任界定、推諉等風險。
(2)推動運行機制協同化。在信息化環境下對業務流程的重塑,促進了系統與組織運行機制之間的協同性,降低了信息失真的風險。
(3)加強關鍵崗位明確化。利用信息系統對組織業務流程重塑,使組織內部資源得到優化整合,業務人員權限分明,從而降低貪汙舞弊的風險。
(4)促進位度體系健全化。高校建設資金主要來源於財政撥款,信息化有效彌補了財務控制體系制度上的缺口,降低管控風險。
(5)增強溝通交流互聯化。信息系統的及時更新填補了制度體系的漏洞,加強各業務模塊之間的互聯互通,逐步降低信息孤島效應。
2.業務活動
(1)及時保證信息準確完整。利用信息化對日常行為進行監控和引導,提高業務信息的真實準確性,降低貪汙舞弊風險。
(2)有效規避財政資金風險。利用信息採集和識別分析等功能對業務活動進行實時監控,確保對資產資金及時、有效和精準的管理,降低組織管控風險。
本文在梳理高校內部控制理論、數位化賦能理論及風險管理理論的基礎上,分析總結了案例高校在內控建設各階段的業務特徵及流程風險,並從結構、心理和資源3個賦能維度對案例高校內控機理進行闡釋,展現了內控信息化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全過程,並構建了高校內控建設賦能模型。本文採用單案例研究方法,試圖解釋現象背後的驅動因素和內在機理,然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單案例研究方法本身帶來的不足。單案例雖然更能夠深入地探尋背後的理論及形成機理,但相對於多案例研究來說,研究結論的推廣性較差,說服力較弱。同時,以訪談為數據的主要來源,容易造成信息偏差。本文以BH高校為案例進行研究,目的在於從數位化賦能的視角分析高校內控建設全過程,解釋信息技術對組織內控的賦能機理,遵循從案例到理論的分析性歸納原理。在未來的研究中,可嘗試通過其他研究方法,更深入地探討信息化技術對內控的賦能機理,以提高對高校內控風險管理的賦能效果。
編輯:晨晨 媒體合作:010-88379131
聲明:本文所用素材部分來源於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