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藝術紀錄片會像BBC《叛逆女性》這麼有趣

2020-12-12 澎湃新聞

很少有藝術紀錄片會像BBC《叛逆女性》這麼有趣

文/Rebecca Nicholson 編譯/錢雪兒

2018-07-16 17:21 來源:澎湃新聞

從1970年「世界小姐」抗議而開始發酵的女權運動,到去年終於獲得透納獎的64歲女性藝術家盧貝娜·希米德,英國廣播公司第四臺(BBC Four)的藝術紀錄片《叛逆女性:偉大的藝術反擊》講述了20世紀70年代女性主義藝術家的故事,以及她們試圖為這個世界帶來的改變。

很少有藝術紀錄片會像《叛逆女性:偉大的藝術反擊》這麼有趣:這部BBC播放的紀錄片傳遞了一種真實的、無法無天的歡樂。它對於20世紀70年代女性主義藝術的崛起進行了普及,彼時的女性藝術家們創造了衝破界限的作品,即使放到今天,這些創作看起來仍是激進而富有革命性的。

為了紀念女性獲得選舉權100周年,BBC電視臺策劃了《聽見她的聲音》專題,《叛逆女性:偉大的藝術反擊》正是這一專題的一部分。紀錄片講述了那些不願意循規蹈矩的女性的故事。伴隨著詹尼斯·喬普林(Janis Joplin)尖厲的歌聲,影片告訴人們,60年代時這些變化已經被孕育,不過,直到1970年「世界小姐」比賽中著名的那場「叛亂」發生,這些變化才開始發酵。當時,「世界小姐」主持人、喜劇演員鮑勃·霍普(Bob Hope)將這場選美比喻成「牲畜市場」,並向現場的選手們拋媚眼,與此同時,現場的女性主義者們不斷鳴響喇叭,並將「麵粉炸彈」扔向主持人,她們高呼「我們不美,我們也不醜,我們感到憤怒」,呼聲通過電視直播傳到千家萬戶。

馬哈雷特·哈裡森的「美國隊長」

在紀錄片裡,我們見到了當時位於現場的女性主義者之一馬哈雷特·哈裡森(Margaret Harrison),她正在西班牙畢爾巴鄂準備自己作品的首次大型回顧展,五十年前,她的作品因為過於直言不諱而被警察要求撤出美術館。哈裡森是個充滿魅力的人物,冷峻有不失幽默。她回憶起那場富有趣味和嬉鬧的「世界小姐」抗議:她身旁的一位婦人將燈泡放在自己的胸上,用手裡的開關把燈泡點亮又熄滅。哈裡森曾畫過美國隊長身穿緊身胸衣、腳踩高跟鞋,試圖拯救世界的樣子,當回憶起她的「美國隊長」因為淫穢而被禁時,她的惱怒仍然顯而易見,「天哪,不管我怎麼做,我都贏不了,」她說道。

朱迪·芝加哥

這樣的情況成為片中的主線。1979年,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的作品《晚宴》(The Dining Party)吸引了許多人觀看,她的三角形裝置向西方文明中女性的成就致敬,不過,這個作品受到了批評家們(以男性為主)的譴責,直到2007年,才終於有了「定所」。芝加哥是傑出的先驅,是重要的聲音。影片中,她生動地講述自己在加利福尼亞開辦女性主義藝術課程的故事,分享她如何教女性介紹自己,讓她們更勇敢地表現自己。「我的天,那就像是我打開了熱水壺的蓋子一樣,。」她說道。

朱迪·芝加哥和她的三角形裝置

不過,這樣的「破壞」並非總是熱鬧或愉悅的。 芝加哥的學生蘇珊·萊西(Suzanne Lacy)的作品《五月份的三個禮拜》記錄了洛杉磯的強姦案。萊西在地圖上蓋下一個個紅印章,標記那些受到報導的案件,對於那些沒有被報導的案子,她用顏色較淺的標記註明。

一些女性批評家指責芝加哥「刻意、淫穢、令人困惑」,這樣的評價至今困擾著她,不過,《叛逆女性:偉大的藝術反擊》更多關注女性彼此支持,共同努力,當她們合力去做某件事時,她們所帶來的改變要比「孤軍奮戰」大得多。

方陣舞曲

紀錄片中還出現了其他藝術家的身影。露絲·英格利什(Rose English)探討了她的《方陣舞曲》:她讓女人們「穿」上尾巴和蹄子,在馬術表演邊上小跑。盧貝娜·希米德 (Lubaina Himid)終於獲得了2017年的透納獎。《叛逆女性》在BBC上播放似乎有些可惜,這個故事講得不夠徹底,也沒能讓更多的人發現。不過,從各方面來說,這部片子仍然是一場勝利,它所展示的大量作品即使在今天,仍然有振聾發聵的力量。

盧貝娜·希米德

(本文編譯自《衛報》,作者Rebecca Nicholson)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女性主義藝術家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200部BBC紀錄片(中英字幕),免費領取!
    第一步:關注公眾號 「最英語」可以長按下面二維碼快速關注👇第二步:「最英語」公眾號後臺回復「bbc」即可獲得9、BBC紀錄片|南美失落王國㈠雲之子民查查波亞文化10、BBC紀錄片|南美失落王國㈡世界石心蒂瓦納庫王國11、BBC紀錄片|南美失落王國㈢金礦穆伊斯卡和泰榮納12、BBC紀錄片|南美失落王國㈣沙漠中的偉大王國奇穆13、BBC紀錄片
  • BBC給孩子的6部高分藝術紀錄片,讓每個孩子學會思辨、大開眼界!
    看世界而後反觀中國,了解世界藝術及文明,而後傳承與發揚。用更多更好的方式成為一個有觀點、有自信的世界公民。今天為大家推薦6部BBC出品的高分藝術類紀錄片,適合7-13歲的孩子以及熱愛藝術的粑粑麻麻們。這部新紀錄片的角度更多是介紹了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文化。它採取了一種什麼樣的視角?西方人又是怎樣看待東方文明、中國文明的呢?我們觀看後又如何來立足東方人的角度去思考中國文明的發揚和傳承、以及我們對世界藝術文明的觀點呢?不過,這部片子我覺得稱之為文明有些過,更應該稱之為藝術,它的廣度沒有文明這麼大的題材,角度也不夠世界,集中在西方人對藝術的「浮光掠影」。
  • 紀錄片像是時空膠囊,像是幽靈
    原創 凹凸鏡DOC 凹凸鏡DOC 來自專輯Aotuwomen懷柔野長城山腳下的「廬舍之春」女性導演剪輯工作坊已經過去兩個月了,春天埋下的種子,有了新的收穫——楊圓圓導演的《女人世界》成功入圍了第11屆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
  • 藝術紀錄片玩兒反向穿越 古代名畫成「網紅」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此畫怎講》《奇趣美術館》等紀錄片,通過情景演繹、古人反向穿越等方式讓原本艱澀難懂的名畫「開口」,成為深受觀眾喜愛的藝術紀錄片創作新樣式。不僅真實展現了勞動婦女搗練、絡線、織修、熨燙等動作,更是描繪了唐代女性的精神風貌。解讀起來並非容易,如今,通過真人演繹這些畫中的勞動婦女,讓觀眾讀懂作品的每一處細節。  反向穿越,以詼諧的方式賦予紀錄片趣味性  採用了反向穿越這一獨特的表達方式,讓《此畫怎講》幾乎每集都設有看點,從年輕人容易接受的角度出發,賦予了紀錄片新的生命力。
  • BBC 紀錄片 ---- 化學史
    化學的歷史,是那麼有趣,那麼迷人。從煉丹師、鍊金術師變成現代化學家,你知道這其中的故事嗎?你知道曾經人們認為存在的這種元素——燃素嗎?這都可以在BBC紀錄片《化學史》中找到答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部有趣的紀錄片吧!!
  • BBC最強藝術紀錄片《曠世傑作的秘密》教孩子讀懂藝術
    該紀錄片從2001年至2006年的集數被重組為7隻DVD,除了第一季的文藝復興時期外,每年代只抽出三件作品詳盡介紹,講述這些傑作備受爭議的旅程,透過作者身邊的蛛絲馬跡,挖掘名作背後的歷史意義。觀看這部系列紀錄片,相當於一次穿越時空的「藝術旅行」。
  • 劉敏濤憑翻白眼表情包圈粉,中年女性當然可以更有趣!更叛逆!
    網友自製劉敏濤《姐圈有你》圖。▼還有網友說,她太適合去《乘風破浪的姐姐》踢館了(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是由芒果衛視製作的30+女性選秀節目,寧靜、鍾麗緹、張雨綺、黃聖依等30位女明星模仿《創造101》的賽制選秀出道)。▼鞏俐後繼有人了!對了,劉敏濤上學的時候就有個外號——「小鞏俐」。
  • BBC拍了部杜甫的紀錄片,「甘道夫」念的英文詩,翻譯的是杜甫的哪一...
    大家紛紛表示:「終於有時間把傳說中的《尤利西斯》《卡拉馬佐夫兄弟》(等等名著)讀完了。」 這還不算完,BBC新推出的一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也在他們那紅了。so,who is Dufu?
  • 紀錄片拍這麼「騷」,BBC簡直有病!
    可是一旦真去看了,又會遭強烈的罪惡感支配,感覺寶貴的時光被浪費不是嗎?有沒有辦法既放鬆心情,又不妨礙吸收知識呢?有,請去看BBC出的這檔「紀錄片」——《扯蛋英國史》ps.僅對文科生有效片中,會請來對英國史有研究的各界專家、教授、大佬,給觀眾答疑解惑,普照學術的光芒:是不是覺得還蠻正常的唄?
  • 家長請收藏,9部數理化經典紀錄片,這樣學習真的比課本有趣多了!
    《時代》雜誌官網評價它,只要看過「美麗化學」的視頻,一定會愛上科學的不可思議。在創作者梁琰的鏡頭下,本來在課本上的化學方程式,仿佛擁有了生命。這些美麗的畫面把印象中需要死記硬背的化學知識,變成了美妙的藝術。孩子們一定也無法抗拒這樣神奇的魅力。
  • 耗時4萬小時 BBC拍攝360°恐龍紀錄片
    guides/bbc.co.uk  2013年,一位牧民在阿根廷丘布特省一個叫La Flecha農場發現了一塊巨大的骨骼化石。creativereview.co.uk  於是BBC決定做一部紀錄片。  兩年過去了,這部耗費4萬小時製作而成的紀錄片終於開始上映播放。  近日,BBC又在YouTube上線了一段關於該生物的紀錄短片。生物學家David Attenborough作為片中解說,向世人揭示了這一世界上最大恐龍的骨結構等信息。  然而,當你真正觀看這一部紀錄片時,你可能沒辦法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Attenborough的科學解說上!
  • 泰勒·斯威夫特紀錄片背後:美國甜心的悲歡與女性崛起
    人們總這麼說名人,說他們在成名的那個年紀就被桎梏了,我也經歷過這種事。放寬心,我可以應付的,我年輕、才華橫溢,他們會在我身上看到這點,我只要堅持就好。這就是Taylor Swift所說的「好女孩」。正如Janis Joplin和大門樂隊紀錄片的聯合製片人Jeff Jampol所言:「歌迷總是想去挖掘更多偶像的細節,而有趣的觀點則可以抓住新歌迷。」從效果上來看,《「美國甜心小姐」》可能更符合前者,記錄了Taylor Swift從公主到女王的蛻變。
  • 推薦6部合適孩子看的BBC藝術紀錄片
    為了解決這一讓家長們頭疼的難題,今天豆媽就拿出壓箱底的資源,給大家推薦6部BBC經典藝術紀錄片,一次性打通孩子的藝術任督二脈。以下每部紀錄片都附有觀看連結,長按複製後,在網頁打開即可觀看。這一紀錄片是BBC進入新千年的第一部藝術鴻篇巨製,榮獲了「國際艾美獎最佳藝術節目」等多項國際大獎,是21世紀BBC最具代表性的藝術紀錄片之一
  • BBC推出紀錄片,中國「詩聖」走向世界
    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海報。在東方,中國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是不朽的;在西方,卻很少有人聽過他的名字。他介紹說,《杜甫》根據的是當代史學家、教育家學者洪業的著作《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有比較深厚的學術背景支持,所以片子在學術方面沒有硬傷。文明的對話「偉大的藝術一定是關於人性的,而關於人性的藝術是沒有國界的。」
  • BBC推出紀錄片 中國「詩聖」走向世界
    4月6日,BBC(英國廣播公司)推出了時長將近一小時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以下簡稱《杜甫》)。杜甫其人其詩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介紹給西方世界。  他介紹說,《杜甫》根據的是當代史學家、教育家學者洪業的著作《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有比較深厚的學術背景支持,所以片子在學術方面沒有硬傷。  文明的對話  「偉大的藝術一定是關於人性的,而關於人性的藝術是沒有國界的。」
  • BBC網站除了精彩絕妙的紀錄片 還可以用來學英語!
    對於中國學生而言,提到BBC最多想到的是它精彩絕妙的紀錄片,其實,它還有另一個神奇的存在——BBC Learning English!網址:http://www.bbc.co.uk/learningenglish/BBC Learning English中國學生的福音,這上面的所有聽力材料都有稿子!
  • 藝術啟蒙沒有那麼玄乎,看這些紀錄片也可以!
    ☟☟☟《三色藝術史》《A History of Art in Three Colours》《三色藝術史》這部紀錄片,以色彩作為切入角度,講述歷史上很有代表性的3種顏色:金色、藍色、白色。以這三種顏色為對象,敘述了它們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以及它們所承載的文化。
  • 不做「藝術小白」,4部高分美育紀錄片,安排
    想了解西方藝術史,但耐不下性子閱讀專業書籍;想鑑賞世界名畫,又覺得各種畫派、作畫技法高深難懂……紀錄片,就是幫助我們的好朋友,讓藝術走下神壇,走進生活。原來,對藝術的解讀可以非常輕鬆有趣~NO.1《奇趣美術館》「超搞笑的博物館奇遇記,如果畫會開口介紹自己……」
  • 好紀錄片要有足夠的能量和創造力
    化的紀錄片;還有一部分是類似於私影像,用紀錄片介入自己的生活,透過鏡頭和家人交流,也用來進行自我發現;另外就是一些從國外學電影回來的紀錄片導演,他們更會向內走,探尋自己的內心世界。 王小魯:總體覆審評委工作組構成主要在於影展組委會的安排,這次我發現覆審裡有男性、女性,有紀錄片導演、劇情片導演,還有製片人,也有像我這樣的研究者,影評人,每個人都帶來TA的獨特觀看角度。
  • BBC紀錄片《化學史》,看看歷史上化學家們的腦洞有多大?
    化學的歷史,是那麼有趣,那麼迷人。從煉丹師、鍊金術師變成現代化學家,你知道這其中的故事嗎?你知道曾經人們認為存在的這種元素——燃素嗎?這都可以在BBC紀錄片《化學史》中找到答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部有趣的紀錄片吧!!《化學史》什麼?搗鼓尿也能傾家蕩產??哈哈哈,別怪我一來就放大招,這個神奇的故事確實讓人感受到,那時候人們為了追逐黃金,什麼腦洞大開的事情都幹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