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Rebecca Nicholson 編譯/錢雪兒
2018-07-16 17:21 來源:澎湃新聞
為了紀念女性獲得選舉權100周年,BBC電視臺策劃了《聽見她的聲音》專題,《叛逆女性:偉大的藝術反擊》正是這一專題的一部分。紀錄片講述了那些不願意循規蹈矩的女性的故事。伴隨著詹尼斯·喬普林(Janis Joplin)尖厲的歌聲,影片告訴人們,60年代時這些變化已經被孕育,不過,直到1970年「世界小姐」比賽中著名的那場「叛亂」發生,這些變化才開始發酵。當時,「世界小姐」主持人、喜劇演員鮑勃·霍普(Bob Hope)將這場選美比喻成「牲畜市場」,並向現場的選手們拋媚眼,與此同時,現場的女性主義者們不斷鳴響喇叭,並將「麵粉炸彈」扔向主持人,她們高呼「我們不美,我們也不醜,我們感到憤怒」,呼聲通過電視直播傳到千家萬戶。
馬哈雷特·哈裡森的「美國隊長」在紀錄片裡,我們見到了當時位於現場的女性主義者之一馬哈雷特·哈裡森(Margaret Harrison),她正在西班牙畢爾巴鄂準備自己作品的首次大型回顧展,五十年前,她的作品因為過於直言不諱而被警察要求撤出美術館。哈裡森是個充滿魅力的人物,冷峻有不失幽默。她回憶起那場富有趣味和嬉鬧的「世界小姐」抗議:她身旁的一位婦人將燈泡放在自己的胸上,用手裡的開關把燈泡點亮又熄滅。哈裡森曾畫過美國隊長身穿緊身胸衣、腳踩高跟鞋,試圖拯救世界的樣子,當回憶起她的「美國隊長」因為淫穢而被禁時,她的惱怒仍然顯而易見,「天哪,不管我怎麼做,我都贏不了,」她說道。
朱迪·芝加哥這樣的情況成為片中的主線。1979年,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的作品《晚宴》(The Dining Party)吸引了許多人觀看,她的三角形裝置向西方文明中女性的成就致敬,不過,這個作品受到了批評家們(以男性為主)的譴責,直到2007年,才終於有了「定所」。芝加哥是傑出的先驅,是重要的聲音。影片中,她生動地講述自己在加利福尼亞開辦女性主義藝術課程的故事,分享她如何教女性介紹自己,讓她們更勇敢地表現自己。「我的天,那就像是我打開了熱水壺的蓋子一樣,。」她說道。
朱迪·芝加哥和她的三角形裝置不過,這樣的「破壞」並非總是熱鬧或愉悅的。 芝加哥的學生蘇珊·萊西(Suzanne Lacy)的作品《五月份的三個禮拜》記錄了洛杉磯的強姦案。萊西在地圖上蓋下一個個紅印章,標記那些受到報導的案件,對於那些沒有被報導的案子,她用顏色較淺的標記註明。
一些女性批評家指責芝加哥「刻意、淫穢、令人困惑」,這樣的評價至今困擾著她,不過,《叛逆女性:偉大的藝術反擊》更多關注女性彼此支持,共同努力,當她們合力去做某件事時,她們所帶來的改變要比「孤軍奮戰」大得多。
方陣舞曲紀錄片中還出現了其他藝術家的身影。露絲·英格利什(Rose English)探討了她的《方陣舞曲》:她讓女人們「穿」上尾巴和蹄子,在馬術表演邊上小跑。盧貝娜·希米德 (Lubaina Himid)終於獲得了2017年的透納獎。《叛逆女性》在BBC上播放似乎有些可惜,這個故事講得不夠徹底,也沒能讓更多的人發現。不過,從各方面來說,這部片子仍然是一場勝利,它所展示的大量作品即使在今天,仍然有振聾發聵的力量。
盧貝娜·希米德(本文編譯自《衛報》,作者Rebecca Nicholson)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女性主義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