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歸心似箭,放棄在外國的優厚待遇,衝破各種阻力,毅然奔向祖國的懷抱。他們把最好的時光奉獻給了「一窮二白」的祖國,共和國永不忘記。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早年留學美國,他一直想著回國報效祖國,實現科技強國夢。他常說:「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為夢想,他披荊斬棘,奮力前行。面對困難,他鼓勵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常常是最後一把鑰匙打開了神殿門,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堅持不懈,就終會有成果的。」
1955年6月,中國科學院學部正式成立,233位科學大家成為新中國首批院士(當時部委員)。其中,絕大多數院士都有海外留學經歷。新中國成立初期,以鄧稼先、錢學森、吳仲華、李敏華、李正武等為代表的優秀科學家,放棄國外優越生活,毅然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為我國科技、國防、軍事等領域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做出了彪炳史冊的卓越功勳。
泛黃的信札、珍貴的手稿,看似輕薄的展品背後是感人至深的故事。日前,在北京市海澱區文化和旅遊局指導下,北京市海澱區圖書館支持下,中關村軟體園和北京長遠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 」——歸國留學科學人才文獻藏品展在中關村軟體園孵化加速器大堂舉辦。
青年人是創新的主力軍,舉辦此次展覽,通過一件件珍貴的院士藏品,展示院士們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激發中關村人群的愛國熱情,和創業科技園區的青年人追求科學的熱情。
據了解,本次展覽共展出了60多位兩院院士的一共80多件藏品,擺放展櫃及相框進行實物展,設立展板進行展覽前言及展品介紹。展覽展出院士墨跡(手稿、信札、講義等)、院士藏書(籤名本等)和院士文集。其中有多位院士國外留學申請歸國的相關手續材料,以及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楊鍾健、吳大猷,1955年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大會秘書處函(學秘字01號)原件,1955年新中國首批院士錢三強、蘇步青,1957年院士錢學森、吳仲華,1980年院士劉東生、侯仁之,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郭沫若,以及宋健院士、路甬祥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的墨跡和文獻史料。1954年,吳仲華、李敏華夫婦為了離美返國,曾繞道大半個地球艱難回國。在這張手寫的《回國留學生登記表》中,仔細記錄了他們的回國路線。像這樣手寫的《回國留學生登記表》,在歸國留學科學人才文獻藏品展中有不少展出。
此外,還邀請科學家或科學人才到場交流。據介紹,為了更好地讓參觀者了解留學歸國院士們的艱辛經歷,此次活動特別增設了線上答題活動,參觀者帶著問題,更專注全面地參觀展覽。而為表達對老一代科學家的致敬之情,展覽特增設新一代中青年科技人才向老一代科學家們留言致敬的環節。展廳設置老一代院士的照片和介紹,在參觀結束時,參觀者在紅色愛心貼紙上留下觀展感言並貼在留言區,表達向老一代科學家們歷盡艱辛為國奉獻的精神的致敬,表明為祖國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接續奮鬥的決心。
許多在中關村軟體園裡上班的年輕人看完展覽後都表示深受鼓舞,紛紛表示:「天涯赤子心,院士愛國情。向老一輩科學家致敬,科學強則國家強,我們要學習老一輩科學家刻苦鑽研、奮發圖強的精神和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崇高品德,樹立為報效祖國而奮發學習的志向,勇攀科學高峰,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