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國界,我要回去為祖國服務

2020-09-18 阿離說文史

我國老一輩的科學家,有許多都是留學國外又自主回來為國家服務的。比如著名的錢學森和華羅庚。

我這裡要講的是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

為人民造橋的夢想

茅以升10歲那年親眼目睹了南京秦淮河上的文德橋因承受不住過多的人流量而倒塌、造成許多人溺亡的悲劇,這件事深深地影響著他,也在他幼小的心靈埋下——長大以後要為人民建橋的種子。

1911年,16歲的茅以升考入唐山路礦學堂預科。1911辛亥革命的爆發,正血氣方剛的茅以升迫切地想要為祖國做點什麼。1912年孫中山到唐山路礦學堂演講,說中國革命的成功,不僅僅需要武裝大軍,還需要建設大軍。從此,茅以升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成為橋梁專家,做建設大軍的一員。

年輕時的茅以升

出國留學

他越加發奮學習,在大學四年,成績居於學校榜首。1916年,20歲的茅以升到美國留學,成為康奈爾大學橋梁專業的研究生,他用短短一年的時間就以優異的成績拿下碩士學位。為了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他晚上上課,攻讀博士學位,白天就到匹茲堡橋梁公司實習,從繪圖到切削鋼件、打鉚釘、上油漆他都要親自動手,最終成為一個既懂得理論知識又有技術的人才

學成之後毅然回國

美國人他很欣賞這樣實幹的人,也很是佩服他,更想要留下這個難得的人才,因此一份份聘書從各地寄過來,想要聘請他擔任工程師。

但是茅以升拒絕了,毅然決然回國。美國一些人勸他:「科學是沒有祖國的,是超越國界的。科學家的貢獻是屬於全人類的。中國條件差,你留在美國貢獻會更大。」

茅以升回答說:「科學雖然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是有祖國的。我是一個中國人,我的祖國更需要我。我要回去為祖國服務。」

青年時期的茅以升

1919年,茅以升帶著他學到的本領回到國內,開始了為國造橋的事業。

茅以升很明白,可是我們直到錢學森回國被扣留了5年才幡然醒悟,科學家有國界,然而科學也是有國界的。如今美國掀起逆全球化浪潮,就連文化、科技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有國界的。如今還有些昏昏然的學者高喊科學沒國界,希望這些人能和鄭強教授聊聊天,能看看茅以升前輩是怎麼做的。

至於人類命運共同體,什麼時候才能成為共識呢?我想,這個問題,我們這一代人是註定回答不了的。

茅以升雕像

當時中國現代化的橋幾乎都是外國人建造的

當時沒有幾座現代化的橋是中國人自己建造的。鄭州黃河大橋是比利時人建的,濟南黃河大橋是德國人建的,哈爾濱松花江大橋是俄國人建的,蚌埠淮河大橋是英國人建的,瀋陽的渾河大橋是日本人建的,雲南河口人字橋是法國人建……

茅以升不相信,中國人建不成一座自己的現代化橋梁。

在回國13年後,他果斷辭去北洋大學教授的職務,應邀到杭州擔任錢塘江大橋工程處處長,開始錢塘江大橋的建設工程。

在錢塘江上建橋,容易嗎?不容易。為什麼?早年杭州人就有某件事絕對無法做到時,就會說:除非在錢塘江上架起一座大橋。說明要在錢塘江建橋是一件幾乎不可完全的事。錢塘江自古以來就是極其兇險的江流,然而茅以升克服種種困難,真做到了,於1937年9月建成通車!

現在浙江省錢塘江上那座雄偉壯觀的大橋,就是我國第一座公路鐵路兼用的現代化大橋。這座橋,粉碎了非外國人不能建造鐵路的神話,也成為中國現代建橋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也為中國人拾起了一份尊嚴,給了當時的中國人極大的鼓舞。

錢塘江大橋建成後89天,茅以升親自把它炸毀

為什麼親手把好不容易建成的橋炸毀呢?沒有誰會願意把自己的勞動成果毀了,可是,茅以升不得不毀了這座他親手建造的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日本發起了全面侵華的戰爭。

茅以升做了最壞的打算,他下令在大橋南2號橋墩上留下一個長方形大洞。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3個月後,上海陷落,杭州也岌岌可危。11月16日,南京政府發出炸橋的命令,「造橋是愛國,炸橋也是愛國」,茅以升懷著沉重的心情含淚應下。

最壞的結果出現了,他留的後手——長方形大洞真的要用上了。茅以升親眼看著100多根炸藥引線接好,11月17日公路橋通車,茅以升後來回憶說「這一天過橋的十萬人,人人都要在炸藥上面走過,火車也同樣風馳電掣而過。開橋的第一天,橋裡就先有了炸藥,這在古今中外的橋梁史上,要算空前的了!」

1937年12月23日,茅以升正式接到炸橋的命令。那天晚上,他久久不能入眠,在書桌上寫下「抗戰必勝,此橋必復!」八個大字。然後,第二天親自炸毀了錢塘江大橋。我想,茅以升必定是極其憤慨的,那是對日本侵略者的痛恨。

這一天,亦是屈辱的一天。我們都不應該忘記這一天。

好在,茅以升在1953年,重新架起了錢塘江大橋。我們新中國也重新拾起尊嚴,站起來了!

茅以升終身致力於橋梁建築事業,他一生都在學橋、建橋、寫橋,為鐵道科學技術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工程教育中,始創啟發式教育法,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科學技術人才,是我國工程學術團體的創建人之一。

1989年11月12日病逝於北京,享年93歲。

每一個英雄都值得銘記,每一位愛國人士,也都值得我們銘記。是他們,把一生都貢獻給了這片土地,才有了今天日益強盛的祖國。在這裡,致敬這位前輩!

相關焦點

  •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一說的來龍去脈
    堅信自己已經獲得了真理,這是人類所能享受的最大的快樂之一,而一想到自己為國家的榮譽做出了貢獻,這種快樂就會變得更深。儘管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他必須把他的工作對世界的影響奉獻給他的國家。」但在1884年8月10日,他在哥本哈根醫學大會上再次提到[4]:「我們認為科學是中立的……科學無國界。但是,儘管科學無國界,科學家必須牢記一切可以為國家的榮譽而努力的東西。每個偉大的科學家身上都應該是偉大的愛國者。」這裡表達的意思則更為接近我們今天的理解。
  • 3.2萬華裔科學家入美籍!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應該有祖國
    這其中包括全球知名飛機設計師盧鶴紳,他為美國設計了F-14和F-111B艦載戰鬥機、A-6艦載攻擊機、C-2艦載運輸機、E-2艦載預警機等多種飛機,當然也包括朱棣文、李政道、李遠哲等10位諾貝爾獎得主。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
  • 鄭強教授的靈魂發問:誰說科學無國界?真是可笑!
    錢學森要回國被關了三年,你現在跟我這說無國界。 是中國的老百姓把你培養了,培養完了你們出國了,那中國誰建設呢! 在有些人看來,鄭強教授的言辭或許有些過激了。
  • 科學無國界?「二三流大學」的大國工匠告訴我們真相!
    每當我們為這些中國頂尖人才流失國外而扼腕嘆息時,總有一種「科學無國界」說法來駁斥我們的「淺薄」和沒有「國際觀」,這種高大上的說法往往讓「目光短淺」的我們無言以對,覺得 「科學無國界」好像非常有道理。可慨文在這裡卻想問一問,為什麼總是我們中國的人才「科學無國界」呢?
  • 科學家是有國界的,所以他留學後回中國做貢獻
    鄭若麟:有人說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你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留學之後回到國內工作?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周濤周濤:其實不管是科學還是科學家,從某種意義上講,他都是有國界的,因為有些問題,比如說你是證明黎曼猜想,龐加萊猜想,或者哥德巴赫猜想,這種知識是沒有國界的,但是我們遇到的更多實際問題,比如說我們要研究怎麼樣去治理霧霾又不影響我們經濟的發展,那這些問題的選擇,一定是有國界的。
  • 網紅教授鄭強質問:科學無國界,都跑到美國去,中國誰來建設?
    :科學無國界,好笑,錢學森要回國關了3年你說無國界?祖國培養了這些科學家,而在他們功成名就之後卻加入別國的國籍為其效力,如果都說科學無國界,那麼我們的祖國又將誰來建設錢學森作為我國著名科學家,當年被美國關押,遭受了非人的待遇,並差一點遭遇迫害,如果說科學無國界,那為什麼美國要對我們的科學家要處以這樣的手段,如今「科學無國界」的思想鼓吹著一批又一批留學生和移民者,在這樣的思想下,我國作為移民大國也就不足為奇了。
  • 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但其中也有很多的人,學成之後沒有選擇回到祖國為祖國貢獻。 其中的留學生李衍達曾經說過:"打開眼界與敢為人先是重要的,在美國曾任信號處理小組的負責人時,自己沒敢發論文,後來美國方的教授也找過我",敢於做開創性的工作,不能靠別人,要靠自己。
  • 文化和科學沒有國界,為何赴美留學生一去不返?
    文化和科學沒有國界,為何赴美留學生一去不返?相關統計顯示,清華赴美留學生五人中回國的不足一人。如果說沒有一點羨慕是假的,但自己的確沒這個能力,所以認命。面對這些一去不回的天才,我只是在思考一個問題:文化和科學究竟有沒有國界?
  • 巴斯德:科學無國界,Science knows no country 名人名言學英語
    Louis Pasteur科學無國界,因為知識屬於全人類,且是照亮世界的火炬。路易·巴斯德巴斯德還說,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家境貧困,小時候,他是一個喜歡藝術和唱歌的普通學生。到十幾歲時接觸科學時,他知道了自己未來的使命。路易·巴斯德在大學獲得了數學、物理和化學學位。在大學期間,他與校長女兒瑪麗·勞倫特相愛。
  • 科學有國界!錢學森: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
    要知道科學一般都是科學家研究發現的,而科學家是有國界的,而且搞科研也是需要海量經費的,經費的提供方也是有國界的,搞科研的人和經費都是有國界的,那它的科研成果也就是科學,又怎麼可能是沒有國界的呢
  • 中國物理天才加入美籍,32歲成哈佛教授,直言:「科學無國界」
    一方面是激進的自由派,他們主張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權利選擇留在哪個國家;另一方面是同樣激進的愛國派,他們主張每個國人體內都流淌著同樣的血液,國家是我們的根,不管外國給我們什麼條件,不管你的任何理想,一定要回到祖國發展才是愛國的表現。這兩種觀點都未免太過於偏激。
  • 強化國家認同感:科學無國界 科學家有祖國
    強化國家認同感:科學無國界 科學家有祖國來源:國防參考作者:潘維責任編輯:杜汶紋2015-05-27 09:560
  • 清華每年16%人才「奔」向美國,科學無國界?任正非:難過
    70%以上的留學生不回國,超16%的清華人才趕赴矽谷,科學真沒國界?就算是乾脆在清華結業的人才,每年也會有16%的人趨勢矽谷,那麼美國就更不需要說了。莫非華夏當下還是這樣留不住人嗎?這情不自禁讓我們深沉思考。清華每年16%人才「奔」向美國,科學無國界?任正非:難過!
  • 清華每年16%人才「奔」向美國,科學無國界?任正非:難受
    70%以上的留學生不回國,超16%的清華人才前往矽谷,科學真沒國界?就算是直接在清華畢業的人才,每年也會有16%的人走向矽谷,那麼美國就更不用說了。難道中國當下還是這麼留不住人嗎?這不禁讓我們深深思考。清華每年16%人才「奔」向美國,科學無國界?任正非:難受!
  • 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從1978年底到2013年底,中國有各類留學人員306萬,到2010年左右,中國70%以上的高水平大學校長,90%以上的兩院院士,具有海外留學經歷。在2007年11月13日,美國國務院教育和文化事務局聯合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IIE)共同發布全新的教育調查數據。
  • 科學無國界,是信念還是謊言
    科學無國界,是信念還是謊言?曾經網絡上颳起了「科學無國界」的風氣,而且也受到了一些人盲目的支持。不知道那些學術無國界的人,如今是何感想?而且還有人為這些留學生發出了請願。無疑,該校的行為讓這些學生的學業被迫中斷,讓曾經鼓吹「學術無國界」的言論蒙羞。而曾經盲目相信這些言論的人,終於醒悟了過來。
  • 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但其中也有很多的人,學成之後沒有選擇回到祖國為祖國貢獻。在1978年時,出國留學可是個陌生的名詞,中國當時從14717名參加選拔的學生中派出52名首批赴美留學生出國,他們最終全部回國發展。留學這當中經歷了什麼趣事呢?
  • 胡成:科學本應「無國界」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在人類所有知識活動中,科學「無國界」就像康德所說知識論中那個不可更動的默認前提——理所當然和毋庸置疑。這是因為在當下系科分類的意義上,「科學」通常指研究諸如物理、化學、生物、地質這類恆定不變、不受人類情感影響的自然現象。
  • 「科學無國界 科學家有祖國」歸國留學科學人才文獻藏品展在京舉辦
    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早年留學美國,他一直想著回國報效祖國,實現科技強國夢。他常說:「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為夢想,他披荊斬棘,奮力前行。面對困難,他鼓勵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常常是最後一把鑰匙打開了神殿門,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堅持不懈,就終會有成果的。」
  • 他的一句話,讓留學不歸的科學家無地自容
    他這句話翻譯一下,就是「科學無國界」。國內很多人都被這句話忽悠瘸了,對此堅信不疑,但有一位教授站起來說,「科學是有國界的」,因為這句話,他被網友攻擊為「憤青」。這位教授就是鄭強!>「什麼科學無國界,好笑真是,那錢學森要回國都關了三年,你說無國界,我不想說了,我這個人挺簡單,像一個農民,我就在想我該不該給你們上課,值不值得給你們上課,有什麼用呢,我教了你們,浙大的學生不想出國嗎,我的同學在美國有60多個,對於科學,當它為誰服務的時候有很深的民族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