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慕容清讀Indulge in Voice
整整50年之前的1970年4月10日,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向公眾宣布了自己退出The Beatles樂隊的消息,樂隊宣告解散。50年之後的今天,披頭四的歌曲依然在全球各地被傳唱。
今天,我們介紹的歌曲便是The Beatles樂隊的《Hey Jude》,由保羅·麥卡特尼創作,署名為列儂-麥卡特尼。是麥卡特尼為安慰約翰·列儂之子朱利安在他父母離婚期間所作。
歌曲《Hey Jules》於1968年8月作為單曲發行(B面為列儂的《Revolution》),是披頭四在蘋果唱片旗下發行的第一首單曲。這首歌長達7分多鐘,是當時在英國排行榜登頂過的單曲中有史以來最長的。它也在美國排行榜第一的位置上停留了9個星期,是所有披頭四冠軍歌曲中佔據第一時間最長的,並打平了排行榜第一佔據時長的記錄,該記錄在1977年被黛比·布恩的《You Light Up My Life》打破。這首歌已售出近八百萬張,經常出現在專業樂評人的史上最偉大歌曲名單中。
▲ 歌曲《Hey Jules》單曲封面
歌曲《Hey Jules》有「英國第二國歌」之稱。2012年7月27日的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70歲的麥卡特尼率領全體觀眾演唱此歌作為典禮壓軸曲,萬人合唱《Hey Jude》的場面感染了全世界。
關於 The Beatles
根據美國唱片工業協會統計,披頭四是美國史上銷售量最高的樂隊,共售出1.83億張唱片。他們是英國排行榜上冠軍專輯最多,也是英國單曲銷量第一的樂隊。2008年,披頭四在《公告牌》的「史上最成功音樂人Hot 100」榜單上登頂;披頭四是史上最暢銷的樂隊,全球總銷售量估算為6億到10億間。2004年,《滾石雜誌》把披頭四列為歷史上最偉大的藝人。
The Beatles樂隊的4名成員是:約翰·列儂(John Winston Lennon,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8日。列儂在1969年與小野洋子結婚,這場婚姻被認為與The Beatles的解散有關。列儂與小野於1971年8月移居紐約。1980年12月8日22時50分,列儂在紐約的寓所前被一名據稱患有精神病的美國狂熱男性歌迷馬克·大衛·查普曼槍殺,死時年僅40歲,舉世震驚;保羅·麥卡特尼(Sir James Paul McCartney,1942年6月18日~);喬治·哈裡森(George Harrison, MBE,1943年2月25日~2001年11月29日,在披頭四時期,哈裡森被印度的音樂及哲學所吸引,哈裡森因肺癌於2001年去世,享年58歲。在私人的印度教傳統儀式上,他的骨灰被撒入印度恆河和亞穆納河中。);林戈·斯塔爾(Sir Ringo Starr,1940年7月7日~)。
▲ 上排:約翰·列儂、保羅·麥卡特尼
下排:喬治·哈裡森、林戈·斯塔爾
有一則關於The Beatles樂隊的趣事,據說英國女王在接見The Beatles樂隊成員的時候,說The Beatles的每一張專輯都有買,這時候,保羅·麥卡特尼則機智地接話說:Queen的每一張專輯自已也有買(保羅·麥卡特尼這裡所說的Queen是英國另外一支搖滾樂隊,他和女王玩兒了一個諧音梗)。
歌曲創作背景
1968年,由於約翰·列儂和小野洋子有染,他和妻子辛西婭·列儂分開了。不久之後,保羅·麥卡特尼駕車拜訪辛西婭和列儂5歲的兒子朱利安。麥卡特尼說:「我們已經是幾百萬年的好朋友了,我想他們突然成為了不受歡迎人物(personae non gratae),不再出現在我的生活中,這對他們來說有點太難了。」辛西婭回憶道:「當一天下午保羅單獨到來,我真的非常驚訝。他明顯關心我們是否過得好,讓我很感動……路上他在車裡創作了《Hey Jude》。我永遠不會忘記保羅來看望我們的關切姿態。」
▲ 小鮮肉時期的Julian Lennon
(出生於1963年4月8日)
這首歌原來的標題是《Hey Julian》,後來改為《Hey Jules》(Julian的暱稱為Jules),最終變成了《Hey Jude》,因為「Jude」這個名字更容易唱。麥卡特尼意圖安慰處於父母離婚壓力下的朱利安·列儂。麥卡特尼說:「我開始時想『嘿,朱利斯』,那是指朱利安,別沮喪,唱首悲傷的歌曲,來舒緩自己的心情(don't make it bad, take a sad song and make it better)。嘿,試著接受這個糟糕的事吧。我知道這對他來說很不容易。我總是為離婚中的孩子們感到難過……在到他們家前我有了[這首歌]的點子。我把它改成『Hey Jude』因為我覺得這樣更好聽點。」朱利安·列儂直到近二十年後才發現這首歌是寫給他的。他記得相比和父親,自己和麥卡特尼更親近:「保羅和我曾經常一起相處——比爸爸和我相處的時間長。我們有很棒的友誼,小時候我和保羅一起玩的情境要比我和爸爸一起的情境多得多。」
▲保羅·麥卡特尼和小時候的朱利安
麥卡特尼寫這首歌的時候,Julian才五歲,當時的Julian並不知道這首歌是寫給自己的,直到二十年後才明白。上面的照片中,被麥卡特尼抱起的Julian,眼神如此的無辜和猶豫。
儘管麥卡特尼是為朱利安寫了這首歌,約翰·列儂以為這其實是寫給他的:但我總是把它理解為寫給我的歌。如果你這樣想……洋子剛剛開始被牽扯進整件事中。他是在說:「嘿,Jude——嘿,約翰(John)。」我知道我聽起來像那些過分解讀、添油加醋的歌迷,但你可以理解為一首寫給我的歌……潛意識中,他在說,去吧,離開我。在有意識的層面上,他不想要我去。
樂評人蒂姆·利雷(Tim Riley)寫道「如果這首歌是關於在困難面前的自我價值和自我慰藉,那人聲本身的表現傳達了這一旅程。他從安慰他人的歌唱開始,然後隨著歌曲的進程感情加深,最後在反覆的副歌中他自己漸漸堅定,開始相信自己。」
歌曲軼事
歌曲《Hey Jude》的歌詞中的「Jude」,曾招致一些猶太人的投訴抗議。因為在二戰期間,「Jude」是納粹對猶太人的歧視性稱呼。幸好大部分聽眾並沒有認同這種聯想,並未引起太大風波。
一位法國人於1971年在倫敦市場上,以24美元買下了歌曲《Hey Jude》的手稿,並在31年後的2002年,於佳士得拍賣行拍賣。保羅·麥卡特尼得知消息後,便訴諸法庭,指出這份手稿是當年在家中無意丟失的,並通過律師聲明,這首歌是自己當年寫給父母離婚的列儂之子朱利安的,對自己意義重大。最終,這份手稿並未出現在那場拍賣會上。
1968年8月,發生了前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捷克歌手瑪爾塔收聽到了剛剛發行的《Hey Jude》,她決定用捷克語翻唱該曲以激勵同胞。捷克版《Hey Jude》被稱為捷克斯洛伐克歌唱獨立和反抗精神的另一首國歌。
小貼士
非常感謝朋友們訂閱《慕容清讀》公眾號,歡迎朋友們轉發、點讚和留言;
慕容清讀新的平臺在知識星球,慕容目前創建了「慕容清讀 | 哲學」,已完成的著作包括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叔本華的核心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和阿蘭·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正在更新的是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
慕容有聲讀物發布平臺有:慕容清讀@公眾號、加利福尼亞慕容@喜馬拉雅FM、慕容清讀@網易雲音樂,小耳朵們可以關注和訂閱喜歡的欄目。讓我們一起讀經典、讀名著、聽音樂,欣賞文學和藝術,感受品質生活中的品質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