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娃後,父母都希望自己的的孩子天生慧根、才華卓越,成為「小天才」,可是你知道嗎,其實孩子聰明不聰明,智商高低,從小通過這些方面就能看出來。
一、小寶寶拳頭打開早、手指靈活,說明大腦發育好。
新生寶寶出生後,小手都是緊緊握著的,這是因為其大腦神經中樞尚未發育完善,大腦對手部肌肉控制能力弱,所以會緊攥成小拳頭。由於嬰幼兒大腦皮層的運動中樞當中,手掌上神經元佔比較大,所以隨著大腦皮層發育完善,寶寶的小手會慢慢打開。研究數據顯示,拳頭打開早的寶寶,智力水平往往也更高。
此外,這類寶寶手指往往更加靈活,手部精細動作掌握得更快、更早,而小手的活動反過來又能促進神經系統成熟,大腦皮層中樞發育程度更深,寶寶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發育都得到提升,寶寶越聰明。所以,小寶寶出生後,愛抓東西並且很準確的小寶寶,通常大腦發育的也極為聰明。
二、精力旺盛,就像永不停歇的「小馬達」。
我一個朋友家的孩子,今年五歲了,精力旺盛充沛的可怕,中午從不午睡,下午晚上連個呵欠都沒有,精神抖擻不停地纏著媽媽念書。為此,朋友還特意帶孩子去醫院生長發育科做過智商測試,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
其實,精力旺盛不是壞事,說明孩子探索世界的能力強,他們的大腦細胞更為活躍,在新鮮事物刺激下,大腦發育更加迅速,所以表現出來就是精神「亢奮」,像一輛「永動機」。仔細發現,精力旺盛的孩子往往伴隨著愛思考、愛提問、好奇心強、想像力豐富等特點,這些,是普通孩子想要卻不得的優點吧。
三、寶寶說話早、愛說話,說明智商和認知能力更高。
英國某大學教育系研究小組對107名2~4歲的學齡前兒童進行試驗,結果發現,孩子的語言溝通頻率越高,智商越高,邏輯分析、算術和形狀認知等非語言能力也相對更強。而且,孩子掌握的語言詞彙越豐富,掌握詞彙量的速度就越快,也就是說,說話早、愛說話的孩子不是壞事,恰恰說明語言會對孩子大腦發育產生重要影響。
這也從另一方面驗證了早期教育中多進行親子交流的重要性。多年前,我曾經看過一本書,記錄幾個家庭是怎麼「培養」出「天才兒童」的。其中有一位爸爸說,孩子從幾個月起,只要在清醒狀態下,父母就和孩子說話、念故事、講故事,不要覺得孩子不會說話也聽不懂,你做的語言啟蒙教育,會在孩子後期發展中得到「回報」。
四、思維發散、愛思考、想像力豐富。
智商的高低和寶寶聰明與否是相輔相成的,聰明寶寶大多思維發散,能從不同的思路中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舉一反三可以事半功倍。此外,他們還會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好奇心與探索精神,這些特點都與智力的發展息息相關,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這類寶寶在日常生活中,愛思考,喜歡提問題,得不到解答還不滿意,這就要求父母得具備一定的知識積累,或者乾脆教會孩子如何去自主尋找答案的能力。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寶藏,蘊藏著無限的潛能,擁有獨一無二的能力,關鍵就看父母怎麼開發,讓孩子發揮最大潛能,實現自我價值。但是,我們也不要覺得寶寶聰明、智商高,就給寶寶進行與自身發育能力不相符的超前教育,那樣可能會適得其反,甚至帶來「傷仲永」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