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一頭連著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一頭連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交匯點、結合部」,也是「公平器、致富經」。
在烏海,民族教育也一直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一直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族教育工作,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教育方針政策,切實將民族教育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規劃,全市民族教育工作不斷發展創新,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民族教育辦學水平不斷提升
這幾日,市蒙古族學校的師生們又迎來了新的學年。教室裡,教師充滿激情地授課,學生認真聽課,呈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
「只有民族教育搞上去了,國民整體教育水平才能提高。」這是市蒙古族學校孜孜追求的教學目標,也是我市發展民族教育的奮鬥目標。
針對散雜居少數民族的實際情況和辦學布局分散、規模小、辦學效益低的實際,我市對全市民族教育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不斷整合優化民族教育資源。
「十二五」期間,我市建立起從幼兒園到高中蒙語授課15年一貫制的民族教育體系。
2016年,市政府制定出臺了《烏海市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明確了新時期民族教育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2019年4月,印發了《烏海市貫徹落實<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教育條例>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在經費投入、人員編制、師資培訓、校舍建設、項目安排、學生資助方面對民族教育學校和學生給予優惠傾斜政策,確保民族教育「優先重點」發展。
為確保教育教學質量,我市積極利用「內蒙古基礎教育資源網(蒙古文版)」開展教育教學,要求教師熟練應用網站所提供的教學資源並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同時,我市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和各族師生中紮實開展「三個離不開」思想教育,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
為加強民族文化藝術教育,我市通過課程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全面推進民族素質教育。
市蒙古族學校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和興趣特點開設了體、音、美、舞蹈、蒙古語言文字、蒙古族禮儀、蒙古族傳統體育項目等特長教育,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此外,學校還建起蒙古語書畫攝影和蒙古語免費學習基地,面向社會開辦了免費蒙古文書法、篆刻培訓班,增設了民族習俗禮儀文化課,建起了蒙元文化基地和民族團結教育基地,積極開展蒙古族文化活動,為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營造良好氛圍,並獲得了第五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單位」「自治區學習使用蒙古語言文字先進集體」「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示範學校」等多項榮譽。
民族教育質量顯著提高
近日,記者在市蒙古族中學附屬幼兒園施工現場看到,幼兒園主樓所有施工作業基本完成,室內裝修以原木色作為主色調,增加了多處蒙古族裝飾,讓幼兒園充滿民族特色。
市蒙古族中學附屬幼兒園項目佔地12068.9平方米,總建築面積7740平方米,配套建設室外活動器械場地、塑膠遊戲場地、30米直跑道、沙池、蓄水池等。項目建成後可以有效解決少數民族家庭子女入託問題,加快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
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大民族教育保障能力,在經費安排上優先安排民族教育經費,確保民族教育生均教育事業費逐年增長,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在規定的基礎上逐年增長。2019年,我市在2018年安排民族教育發展專項資金50萬元基礎上增加到80萬元,增比60%。
在實施學前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幼兒減免保教費50%、義務教育「四免一補」、高中「三免」的基礎上,我市嚴格落實自治區有關政策規定,對蒙語授課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給予生活補助,小學、初中、高中每人每月135元、162元、189元,並逐步提高蒙漢雙語授課寄宿制學生生活費補助標準,2019年達到每人每月小學200元、初中250元、高中300元,增比分別為48%、54%、58%。同時,我市還對附屬幼兒園的家庭貧困幼兒,給予減免保教費。
我市不斷加大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資助力度,對蒙授生考入本科的一次性資助10000元,對非蒙授教育的少數民族學生考入本科的一次性資助5000元。近幾年,受資助學生達1199名,資助資金601.5萬元。
隨著經費投入的不斷加大,經過多年發展,我市民族教育辦學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校辦學條件處於同級同類學校優質水平;學校教學質量連年攀升,中考、高考升學率逐年上升。
此外,我市積極落實蒙古語授課大學畢業生就業政策,在公務員考錄和事業單位招聘時,有一定比例的崗位面向少數民族,定向選拔蒙漢雙語人才;在事業單位招聘時,對符合招聘條件的烏海籍蒙語授課生實行擇優錄用。
「根本不美,枝葉茂者,未之聞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民族教育承擔著特殊使命,我市將進一步加大對民族教育支持力度,紮實推進民族教育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民族教育水平,讓民族教育之花開得更豔,讓民族團結的基礎越來越牢固。
來源:烏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