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爭輝南通人」王鈴:與著名的中國科技史研究者同行

2020-12-17 南通日報

▲9月27日《南通日報》A1版

他是大學者傅斯年親自推薦給李約瑟的年輕才俊,在與李約瑟合作撰寫《中國科學技術史》的過程中,因深厚的中國古文功底、豐富的史學知識及嫻熟的英文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李約瑟在這套巨作的前言中熱情地表達了對他的讚賞和感謝。

著名的中國科技史研究者、英國學者李約瑟(即「四大發明」提出者)的鴻篇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英文原名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中國科技與文明》)全面系統地研究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成就以及東西方科學文化的交流與比較,在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該書第一卷的前言中,李約瑟提到了一位重要助手:「假如沒有這樣一位合作者的友誼,本書即使能出版,也將推遲很久,而且可能會出現比我們擔心現在實際有的甚至更多的錯誤。」

王鈴

王鈴,一個南通人的名字,即使在歷史塵埃掩蓋之下,依然散發著它的光彩。

1917年,王鈴出生於南通城內朝陽樓巷。從當時的中央大學歷史系畢業後,才華出眾的王鈴進入傅斯年主持的歷史語言研究所。1943年6月,李約瑟在遷居四川李莊的中央歷史語言研究所參觀時,傅斯年向李約瑟介紹了所裡的助理研究員王鈴。1946年,王鈴在李約瑟推薦下,獲得英國文化委員會獎學金,赴劍橋大學聖三一學院留學。1948年,李約瑟與王鈴等合作,開始撰寫《中國科學技術史》。

李約瑟對王鈴在寫作中起到的作用推崇備至:「他在中國史學研究方面的傑出訓練,在我們的日常討論中,一直起著很大的作用。其次,由本書第一次譯成英文的中國文獻,其英文初稿十之七八是他翻譯的,然後我們兩人必定一同詳細討論校核,往往經過多次修改才最後定稿。別人的譯文,我們兩人必須核對中文原書後才加以採用。王鈴先生還花費許多時間去查找和瀏覽各種原先認為有用的材料,從這樣的探究中往往又發掘出一些資料,對這些資料我們再從科學史的觀點仔細地審查,然後確定它們的價值。許多煩瑣的圖書館工作,以及各種索引和編目工作,都由他負責。」

王鈴老年

1988年8月,在第五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上,王鈴因協助李約瑟撰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功績,被授予「為公獎金」。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負責中國科學院的郭沫若、竺可楨多次邀請王鈴回國工作,甚至安排好了住處,並分別寄去2000英鎊作為路費。雖然因為種種原因,王鈴未能成行,但他對此一直表示深深的感謝和歉疚。

王鈴幼年與父母

身處異鄉的王鈴一直關注著祖國。1962年中印邊境爭端又起,當時在澳大利亞的王鈴記起自己曾在英國的圖書館看到前英國駐印度總督測繪的印度地圖,其中的中印邊界線和中國政府的劃分基本相符。他專程從澳大利亞趕往英國,在倫敦圖書館查找出封存多年的當年英國殖民政府繪製的印度地圖,複製後送交中國駐英機構。1962年11月20日,《人民日報》刊出了5幅英文版《印度地圖》。其中1862年印度加爾各答測量局辦公室出版的「英屬印度斯坦北部邊境」圖上,中印西段邊界標明在喀喇崑崙山脈,與中印邊界傳統分界線大體一致。另一幅1917年印度測量局出版的「西藏及鄰國」圖上,中印東段邊界線同傳統分界線大體一致,有力地證偽了印方的說法。中國政府依據這些事實駁斥了印度政府的無理要求,維護了祖國的尊嚴和利益,也贏得了世界各國輿論的廣泛支持。

1992年11月22日,王鈴首次返回故鄉南通,終於實現了他近50年的夢想。1994年6月6日,王鈴在南通家中病逝。

採寫:南通報業全媒體記者施亞澤

編輯:瞿亞楠

相關焦點

  • 為國爭輝南通人丨顧曉松:30餘載深耕故土 勇攀國際神經再生科學最...
    今天的「為國爭輝南通人」,一起走進國際組織工程與神經再生學科研究領跑者顧曉松。只要在南通,每天都要去實驗室;即便出差在外,也會帶著學生的論文修改;回來第一件事還是到實驗室,這些在年輕人看來都稍顯吃力的日程安排,對66歲的顧曉松來說再平常不過了。他說,科技創新就是要和別人搶時間,趕進度,這樣的研究才能始終走在科學前沿。
  • Science評論「抵制Nature子刊」事件:AI研究者熱愛arXiv?
    這份由多位 AI 領域的著名學者籤署的請願書,不僅僅是對開放獲取的學術環境的呼籲。它不僅譴責了封閉式獲取的訂閱期刊(例如 NMI),還包括那些向作者收取費用的出版社:開放獲取的期刊是免費閱讀的,但需要研究者付費才能發表文章。而籤署者呼籲更多的「零成本」開放獲取期刊。
  • 探索中國科技史研究新進路
    1.詞源註解多為直接引用一家之言,從形式上講過於簡單,欠缺有效論證來支撐。由於漢字原始字形、音、義經過漫長歷史時間的演化,其本義、孳乳等已難以直觀地與現代簡化字相關聯,論證的缺失往往會導致研究者不知就裡、莫名所以。2.一家之言有對亦有錯,若干字義並未達成共識,列表往往對學術爭訟置之不顧,因此有若干失誤與訛譯亟待糾正。
  • 中國近現代科技史研究嚴重缺位?學界回應楊振寧
    部分高校撤掉科技史專業的背後「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依然薄弱。」談到現狀,受訪專家一致表示。起步晚是一個重要原因。1978年,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以下簡稱科學史所)成立了近現代科學史研究室,其研究重點是西方近現代科技史。幾年後,工作重心才逐步轉向中國近現代科技史。
  • 川普又一新梗:將「泰國」說成「大腿國」
    英文網絡報紙《泰國問詢報》(Thai Enquirer)周五早上將其Twitter帳號更名為「大腿問詢報」,並發表了一篇關於這一錯誤的文章。「TNN Online」、泰國的「Voice TV」和《國內日報》也報導了這一消息。
  • 外國人的奇葩問題:「在中國揮大清旗會如何?」網友按捺不住了!
    所以,鑑於此,外國網絡就有個網友提出了一個神奇的問題:「在中國揮大清旗的話會如何?」原回答:「 「大清國要完!」是老舍的《茶館》中一句著名臺詞。老舍的《茶館》現今,此臺詞在中國已經成為了梗,經常被用於諷刺政府或者一些社會事件。例如,但經濟不好時,我們就可以說「我說了,大清國要完!」
  • 菅田將暉「哆啦A夢:伴我同行2」主題歌「虹」完整版公開
    菅田將暉「哆啦A夢:伴我同行2」主題歌「虹」完整版公開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0-10-14 11:11:20
  • 「哆啦A夢:伴我同行2」特別PV公開
    「哆啦A夢:伴我同行2」特別PV公開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0-11-18 12:58:55
  • 立邦「為愛上色」攜手著名建築師本間貴史探訪四川回龍鄉小學
    12月10日,來自立邦成都公司、成都工廠和立邦長潤發的員工及經銷商共同組成的「為愛上色」團隊攜手《夢想改造家》著名建築師本間貴史、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預拌砂漿分會秘書長郭晞一同前往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回龍鄉小學,探訪學校的孩子們並提前送去了聖誕禮物。
  • 以尊重科學的態度審視科技史項目
    在中國古代科技史研究方面,要擺脫「先前闊」的文化陰影,首先應該解決科學技術史研究的方法論問題。理論上講,科技史是關於科學技術本身的歷史。不屬於科學技術的東西不應該寫入科技史,尤其不應該將本不符合科學發現或技術發明標準的東西肆意拔高。
  • 冬天「為愛鼓掌」,生出的寶寶更健康?
    你說這……要是真的說不定,看過這篇文章的盆友們還能為明年秋天的生育率做點貢獻?可別說還真的有研究試圖證明「啪啪啪」與後代發胖的關係容本 36 猜測下可能研究者也跟我一樣飽受易發胖還怕冷的苦惱依舊單身或已經有娃之後漫長的 18 年裡也沒有正式的研究解釋這個現象直到 2018 年《自然醫學》終於刊登出一項研究為受孕季節和寶寶健康的關聯提供了科學解釋研究證明小蝌蚪出發前如果遭遇一段時間的寒冷刺激就會留下「陰影」並使它的後代產生更多活躍的
  • 中國科技史 | 算籌
    傳送門:中國科技史 | 古代中國科學的基本觀念傳送門
  • 唐立培等「你國黨」和中國知識界的文化自我殖民|伐柯熱點
    這一活動在1915-1919年由陳獨秀、蔡元培、胡適、魯迅在等人發起的「新文化運動」時期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當我們站在今天冷靜地回望一百年前,不難發現「新文化運動」和以之為典型的其他類似的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社會運動在很多方面是稚嫩甚至錯誤的。 其一,倡導「新文化運動」的「新青年」對中國批判的著力點往往是在一些非常主觀且形式化的方面。
  • Nature揭露同行評審潛規則,審稿人操縱引用,愛思唯爾開始嚴查
    他們發現,可能有部分審稿人會鼓勵被審論文作者引用審稿人的研究,作為交換,審稿人會為論文帶來更為正面的評審意見。這種做法被稱為「強制引用」(coercive citation)。這項研究已於 9 月 6 日被收入 SSRN 社會科學研究庫,目前還沒有經過同行評審。
  • 「老店」仍需「敬業的聰明人」丨也談我國科技史學科的定位與建設
    學科定位科技史學科的定位比較清晰,這對於科技史「老店」來說本來不是問題。科技史當然是歷史學的一部分,但它以科學和技術為主要研究對象,起著溝通科學與人文的橋梁作用。它被列入理學或歷史學都有合理性。在國際上,也有不同的列法,畢業生被授予史學學位,或理學學位、工學學位、醫學學位等。科技史是大歷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 ACL開幕式最全解讀:大會的三個「最」和三個「第一次」都是什麼...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第一時間發來現場報導。三個「最」和三個「第一次」本屆 ACL 的規模創下了歷史高峰:不論是論文的投遞數,或是作為贊助商來到現場的企業數量都是前所未有的。ACL 大會主席先公布了一系列數字,在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看來,可以描述為三個「最」和三個「第一次」。
  • 清華大學劉知遠:在 NLP 領域「做事」兼「發聲」
    主要研究方向為表示學習、知識圖譜和社會計算。2011 年獲得清華大學博士學位,已在 AAAI、IJCAI、ACL 等人工智慧領域的著名國際期刊和會議發表相關論文 30 餘篇,Google Scholar 統計引用超過 1200 次。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著名生物工程學家,「生物力學之父」馮元楨辭世…
    他將工程力學理論與病理過程有機統一,運用全新的視野去揭示人體血球、血管、微循環的奧秘,開創了著名的「馮氏隧道理論」。在沒有這張圖之前,醫生們並不知道人體肺部的血管分布情況,而這個問題被一位航天專家解決了。
  • 一次性撤稿 434 篇文章,被「灌水」衝出 SCI
    著名的撤稿資料庫 RetractionWatch 把撤稿分為如下原因: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五大撤稿原因分別是:抄襲、操控審稿、重複發表、文章有誤、未經同意,佔據了中國研究者撤稿近八成比例。撤稿排行榜上的累計冠軍是日本科學家藤井善隆(Yoshitaka Fujii)183 篇文章被撤稿,這一記錄可謂「遙遙領先」,短時間內無人可及。
  • 餘超穎生日會回顧|「穎」響力,與你同行
    餘超穎生日會回顧|「穎」響力,與你同行 「我愛你沒有保留,我愛你就到最後……「 在超穎和粉絲們的大合唱聲中 2019「穎」響力專場生日會 杭州站和上海站 畫下圓滿的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