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目送》:書中的兩件小事,你一定也經歷過!

2020-12-11 五更讀書

龍應臺《目送》,牽繫三代,往上看,也往下看,看兒子們的青春,回憶自己的年少;看爹娘的老態,也審視自己即將邁入的年老。這是龍應臺的三代情懷,以時間為經,以親情為緯,遊走於「女兒」和「母親」的雙重角色。

在文中,她寫來了生命中的兩件'小事'。

第一件:兒子十六歲到美國做交換生,在機場,他看著兒子通過護照檢查、進入海關,背景漸漸消失,沒有回頭。

第二件:她父親在醫院的最後時光,她看著在輪椅上被護士推回病房的父親的背影。

她陷入了沉思。寫出了這麼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是,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記得央視曾經播放過這樣一則工藝廣告《媽媽的等待》,一位年輕的母親在操場上等待孩子放學,媽媽慢慢的變老,孩子慢慢的長大。當突然有一天發現媽媽沒有在身邊,才意識到物是人非,媽媽已經年老了。

廣告中有這麼一則令人深思的問題:愛是什麼?

最近一部上映的國漫動畫《風雨咒》。導演劉闊說,《風語咒》是送給父母的一封情書,希望更多年輕人通過這部電影重新看到被忽略的親情。

中國人,對於感情的表達的總是太過含蓄。不管是父母還是子女,我們寧願選擇主動忽略,選擇調侃,也從來不說「我愛你」,更不講「我需要你」。

電影裡梅姐為了能治好瞎仔的眼睛,義無反顧的去了藥房2333次,大夫對梅姐說,瞎仔的眼睛是治不好的,可是梅姐不相信。影片結尾處,梅姐變羅剎後,瞎仔那一聲「媽」令多少人落淚動容!但,若不是梅姐變羅剎,瞎仔大概永遠不會知道,梅姐對自己來說如此重要,也不會知道為了能讓他眼睛復明,母親可以犧牲到什麼地步。

瞎仔是幸運的,這場噩夢一般的浩劫,給了他們母子更加靠近的彼此的機會。觀眾也是幸運的,這場電影,給了我們一個擁抱父母的理由。感恩在那些我們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地方,父母的付出與愛。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

愛是什麼?

愛是只要你快樂,

愛是陪你走一輩子,

愛是痴迷等待,

愛是無悔青春。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愛,不必追。

以上種種,就是文化作品的作用,就是給人以心靈的啟迪,讓我們人心向善,去發現美,感受美。

今日話題

最讓你感動的一部文學作品是什麼?文學作品帶你的改變有哪些?歡迎大家留言分享!

相關焦點

  • 作品分析 | 龍應臺《目送》
    《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組成,是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書中,龍應臺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
  • 龍應臺《目送》觀影暨交流會
    龍應臺的文集《目送》由七十四篇散文組成,她在《目送》一書的代序中稱:在中國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和美國,流傳最廣的篇目是《目送 龍應臺介紹紀錄片《目送》的歷史,她說臺灣人的記憶與經歷與大陸人不同,影片的表達也會跟大家習慣的方式有落差。她希望有志氣的年輕人,看片時能夠不急於「審判」,不急於捍衛自己的既有觀點,而是 「帶回家想一想」。
  • 龍應臺《目送》:人生中有些路註定只能獨自修行
    龍應臺《目送》:人生中有些路註定只能獨自修行。大家好,這裡是圍爐,歡迎來到圍爐讀書時刻,今天要給大家帶來的是臺灣作家龍應臺的《目送》,這是一本極具親情、感人至深的文集。如果你想要看圍爐解讀更多書,歡迎關注,在每天的圍爐讀書時刻,為你獻上精彩內容。很久之前就看過《目送》,除了有名的那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其餘的倒是印象不深了。
  • 龍應臺《目送》:21世紀的《背影》,感人至深的「生死筆記」
    2020已經到來,我們又年長了一歲,然而我們的父母卻又老了一歲,在感嘆時間和親情的時候讓我想起了龍應臺在《目送》裡描述有關親情的那些文字,所以今天想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籍。《目送》是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臺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 龍應臺散文集《目送》觀感:再見,不必追
    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悅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知道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想到這裡,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目送》是龍應臺「人生三書」之三,有21世紀的《背影》之稱。
  • 解讀臺灣作家龍應臺「真情目送中」生死的頓悟
    捧起臺灣作家龍應臺的《目送》,靜靜地品讀,我們不難感受到其中文字散發的醇香,以及它帶給我們的對生命的真情目送和精神上的愉悅。《目送》中的74篇文章,以「我」的視角,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整本書充滿了人生經歷之後的深邃的智慧和禪機,趣味和豁達。這是一本關於生死、關於人性的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 龍應臺的《目送》為何總能讓人淚目?從這本書中,你讀到了什麼?
    龍應臺《目送》一書,從封面上,一點兒也不驚豔,不獨特。那就是一位年輕的母親,用自行車推著坐在後座上的幼兒,母子二人的背影那樣普通。就是因為這畫面太平常,應當讓許多人,瞬間想起了自己兒時的情景吧!《目送》是一本散文集,記錄了作者生活中的點滴,這些文字,多是關於親情的。龍應臺用她真摯、從容又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名母親,在自己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困惑;也有自己為人子女,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那種耐心溫柔的守候和悲憫。
  • 龍應臺《目送》‖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你有感性的一面嗎?」面對自以為是者的詰問,龍應臺曾以一篇《自白》來回應,結尾處說:是的!我是個女的!我很遺憾。當然,作為她真正讀者的人,自然可以見到她身為女人感性的一面。自她34歲第一次做母親後,《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相繼出版,被稱為「人生三書」,是龍應臺「人生課」中的三本「作業」。
  • 龍應臺:目送(親情美文)
    每每談到自己的兒女時,父母都像是打開了話匣子,從小時候剛出生的第一聲啼哭,再到上學、工作、結婚的每一件事情,他們一件件歷數家珍。為人父母,總希望能夠參與到孩子的生活和成長中;可殊不知,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和父母告別,不斷獨自前進的過程。誦讀丨瑩麗億番洛瓦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wdly小學。
  • 《目送》:難捨龍應臺的憂傷和美麗
    買了一本龍應臺的《目送》,讀啊讀,竟不忍釋手,幾度淚眼模糊。  書中文章,多是作者對父母兄弟朋友的親情和牽掛,幾分落寞,幾分溫婉,也有不舍無奈之際,作者決然轉身的背影。  《目送》是書名,也是第一篇的篇名,訴說對父親、兒子的眷愛。
  • 2018年讀書筆記·第30本龍應臺《目送》
    《目送》是一個關於時光的故事,生命的反思,是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臺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娓娓道來。將筆觸伸向了「人」的內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說著生命中的悲歡離合。
  • 【人生感悟】龍應臺:目送
    周五了,再給大家推薦一篇龍應臺的作品——《目送》。 相信這篇經典之作你也不是第一次遇到。 我們需要做的,只不過是目送…… 來重讀一遍龍應臺的《目送》吧: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情到深處:龍應臺《目送》中那些直抵心靈的句子賞析
    龍應臺簡介:龍應臺,1952年2月13日生於中國臺灣高雄大寮鄉眷村,現代作家、曾擔任「臺灣文化部部長」,被譽為華人最有力的一支筆。34歲做母親,自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且至今未畢業。龍應臺的「人生三書」《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是這堂「人生課」的三本「作業」。
  • 再讀龍應臺的《目送》:仍然被那些優美、富有哲理的句子深深打動
    讀初高中的時候,看過龍應臺很多作品,很喜歡她的一些散文隨筆,她的文筆清新又發人深省。今日偶然又讀到了龍應臺的作品,竟然回憶起了年少青春的我。那時我看龍應臺的書,摘抄了好多優美富有哲理的句子,這些句子朋友似地陪伴我度過了美好的青春!時光飛逝,往事如煙,感嘆歲月不饒人。
  • 董卿誦讀 :目送(龍應臺)
    如果你來,我一定會在這裡。想必之前聽過龍應臺的《目送》吧?
  • 龍應臺之「人生三書」
    龍應臺「人生三書」系類,《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人生三書」作者簡介龍應臺,1952年生於臺灣,被譽為「華人最有力的一支筆」,33歲著手寫《野火集》抨擊時弊,21推薦《孩子你慢慢來》講述著一位作為母親的龍應臺對於孩子愛的極致,深深的表露出了內心的母愛。面對初生到童年、少年時期的兩個孩子(華飛、華安),從出生到開始說話、識字、逐漸認識這個世界,書中有忍俊不禁的童真,有無法抑制的愛伶,也有母子的無奈和迷惑。
  • 龍應臺 目送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目 送龍應臺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博士學位讀完之後,我回臺灣教書。到大學報到第一天,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到了我才發覺,他沒開到大學正門口,而是停在側門的窄巷邊。
  • 王源在最新文章中提到父母,和龍應臺的《目送》很相似,粉絲淚奔
    王源文章的標題是《重逢在柏林》,王源作為觀眾第一次和其他的觀眾一起看了這部三個小時的電影,他看到劉星和劉星的父母有很多感觸,在電影中劉星一直或者自己理想的生活,從來沒有注意過父母的改變,沒有了解過他們的生活,所以劉星和父母的矛盾有很多,在電影路演的時候,王源也有說過,如果見到劉星的話會先扇他兩個耳光然後再抱住他,劉星和父母的這些情感真的很打動人吧。
  • 龍應臺最殘酷的書
    當天演講的主題是「文學有用嗎」,龍應臺一襲白色襯衣搭配黑色長褲,聲音溫柔,淡定從容。  生於臺灣,學成於美國,嫁給德國人,曾做過臺北市文化局局長,現在香港大學做教授的龍應臺,在歐洲、大陸、臺灣三個文化圈中皆有巨大影響力。這樣一位女性,堪稱傳奇。
  • 番禺|閱讀打卡⑮:番禺執信附小李霞老師領讀推薦龍應臺《目送》
    推薦理由《目送》是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臺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書中,龍應臺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