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目送》,牽繫三代,往上看,也往下看,看兒子們的青春,回憶自己的年少;看爹娘的老態,也審視自己即將邁入的年老。這是龍應臺的三代情懷,以時間為經,以親情為緯,遊走於「女兒」和「母親」的雙重角色。
在文中,她寫來了生命中的兩件'小事'。
第一件:兒子十六歲到美國做交換生,在機場,他看著兒子通過護照檢查、進入海關,背景漸漸消失,沒有回頭。
第二件:她父親在醫院的最後時光,她看著在輪椅上被護士推回病房的父親的背影。
她陷入了沉思。寫出了這麼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是,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記得央視曾經播放過這樣一則工藝廣告《媽媽的等待》,一位年輕的母親在操場上等待孩子放學,媽媽慢慢的變老,孩子慢慢的長大。當突然有一天發現媽媽沒有在身邊,才意識到物是人非,媽媽已經年老了。
廣告中有這麼一則令人深思的問題:愛是什麼?
最近一部上映的國漫動畫《風雨咒》。導演劉闊說,《風語咒》是送給父母的一封情書,希望更多年輕人通過這部電影重新看到被忽略的親情。
中國人,對於感情的表達的總是太過含蓄。不管是父母還是子女,我們寧願選擇主動忽略,選擇調侃,也從來不說「我愛你」,更不講「我需要你」。
電影裡梅姐為了能治好瞎仔的眼睛,義無反顧的去了藥房2333次,大夫對梅姐說,瞎仔的眼睛是治不好的,可是梅姐不相信。影片結尾處,梅姐變羅剎後,瞎仔那一聲「媽」令多少人落淚動容!但,若不是梅姐變羅剎,瞎仔大概永遠不會知道,梅姐對自己來說如此重要,也不會知道為了能讓他眼睛復明,母親可以犧牲到什麼地步。
瞎仔是幸運的,這場噩夢一般的浩劫,給了他們母子更加靠近的彼此的機會。觀眾也是幸運的,這場電影,給了我們一個擁抱父母的理由。感恩在那些我們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地方,父母的付出與愛。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
愛是什麼?
愛是只要你快樂,
愛是陪你走一輩子,
愛是痴迷等待,
愛是無悔青春。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愛,不必追。
以上種種,就是文化作品的作用,就是給人以心靈的啟迪,讓我們人心向善,去發現美,感受美。
今日話題
最讓你感動的一部文學作品是什麼?文學作品帶你的改變有哪些?歡迎大家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