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繪本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圖書品類,即使你讀過一本超好的樹木科普繪本,再打開下一本,會驚喜地發現,這本還能更好,而且內容和上一本竟然完全不重複。
讀《樹》(作者是皮亞·瓦倫提裡斯,莫羅·埃萬傑利斯塔)這本科普繪本時,就像在歐洲的樹林裡散步,從地中海一路溜達到北歐,天越來越遼闊,氣候越來越冷冽,樹木的氣息也漸漸從豐饒轉為堅毅。旅途中什麼也沒有,只有樹木與詩文。《樹》這本書甚至被挪威兒童文學教授定位為教科書。
有趣的是,另一本樹木科普繪本——《樹木:關於樹木的一切以及紮根其中的人類文明史》好評更多,在近20個國家翻譯出版。有一位老師稱讚這本書是所有樹木書籍裡最好的。
把《樹木》讀了兩遍之後,我也被它圈粉了。
讀這本書特別像旅遊,這次可不光是在歐洲的樹林子裡旅遊,跟著這本書我們能去到世界各地,去觀看山西省的佛宮寺釋迦塔,日本的法隆寺,印度尼西亞的帕伽洋宮,去住一住瑞典北部的樹屋(裡面有電有wifi),去柬埔寨被樹木佔領的塔羅姆寺遺址探險,去聽奇形怪狀的非洲豎琴演奏,在墨西哥、剛果、布吉納法索、奈及利亞的各種奇異木製面具藝術品中流連忘返,甚至還圍觀了伐木工用三十種工具砍下一棵樹的全過程。
《樹木:關於樹木的一切以及紮根其中的人類文明史》書如其名,這本繪本的學科跨度絕對能超出所有讀者的預期。
前面提到的《樹》,兼具科普價值和文學價值,是很典型的跨學科科普了。但《樹木》更強,可以說一本頂四本:樹木科普,樹的世界紀錄,樹與人類生活史,樹與人文。
我把全書主要內容整理一下,可以分為:樹的構成,樹的生命史,樹與動物,樹的世界紀錄,樹與人類生活,樹的概念,樹與宗教神話這7大類,每一類下面又會圍繞不同學科,分知識點詳細介紹。
竹子是樹嗎?樹秋天為什麼落葉?為什麼紅樹林樹根是裸露在外的?這本書先來了一個簡潔易懂的樹木知識掃盲。
樹的粗細如何計量?樹的年齡怎麼算(砍掉一個樹枝,重新栽下,算另外一棵樹嗎)?為什麼美國猶他州的「潘多」既是一棵樹,也是一片森林?在樹的世界紀錄部分,我們不僅知道世界上最古老的樹是哪一棵,更能了解到如何去定義樹木的起始與終結。
木製樂器有哪些?最初的交通工具是如何發明的?盆景有哪些風格,如何欣賞?作者仿佛講了一小部人類生活史。
亞當夏娃偷吃善惡樹的果實、佛陀在菩提樹下冥想頓悟、《魔戒》中的樹人的故事都能在樹與宗教神話這部分讀到。
這本書一共69頁,只用了10頁(也就是5個跨頁)簡介明快地給樹木做了一個科普。
l 什麼是樹,什麼不是樹?
l 樹葉是做什麼的?
l 樹根是做什麼的?
l 一年四季樹木如何變化?
l 種子如何傳播?
把這五個問題給讀者講明白,即使是小朋友,也能成為樹木知識專家。
真正的樹木長有粗大的木質莖,我們通常稱之為樹幹,樹幹上有年輪。
——仙人掌和竹子不是木質的,它們是「草」不是樹。香蕉樹也不是樹,看起來像樹幹的部分是葉子像洋蔥一樣包裹而成的。龍舌蘭很高,能長到12米,但它也不是樹,因為它只有花莖沒有樹幹。
樹木的種子會旅行,松樹和楓樹的種子有「翅膀」,梧桐樹的種子有硬毛,這樣可以隨風飄得更遠。樹木很聰明,經常發生森林火災的地方,火災剛停息時,巨杉的秋果和桉樹的種莢會打開,把種子釋放出來。
這本書最強的地方,是它的跨學科知識。熱愛神話和宗教起源、喜歡研究譜系學等偏門學科的人是少數,很幸運,我們能從這本書裡順便學到專業又有趣的知識。
比如,許多宗教都認為樹木是神聖的。在基督教、佛教這些宗教出現之前,人們將樹木作為祭祀神靈的場所,樹是神聖而有靈力的。據說在8世紀,德國中部的多納爾橡樹是當地人心目中雷神託爾的聖所,天主教徒砍倒了這棵樹之後,當地人才開始信奉天主教。
在讀這本《樹木》的過程中還有一件令我特別意外的事。
我在上大學時,數據結構課裡講到二叉樹的概念,有同學問老師,為什麼二叉樹要叫二叉樹?為什麼節點叫雙親、孩子、子孫、祖先、兄弟?
我當時心裡還附和:對呀,怎麼不叫二叉閃電呢?為啥節點之間不能叫上級節點、下級節點呢?
當時老師說,提出這個數據結構的人就是這麼命名的。
到底發明者為什麼要這麼命名呢?我一直沒想明白。
看到《樹木》裡講「家譜樹」這一頁我才恍然大悟。譜系學讓家族成員以樹狀排序。
數據結構裡二叉樹的命名其實參照了家譜樹的做法。
如果讀過《樹木》這本書,再去學習數據結構,就會發現二叉樹這個概念很自然,並不生硬奇怪。可以理解成一個家族,每個人成家生子時最多只能生兩個孩子(0或1或2),把這個家譜樹畫出來就是二叉樹。
從前我不太喜歡那種學科跨度特別大的書,總覺得不夠專業,恨不得每一個學科的分支課題都講成厚厚一本書,才顯得專業靠譜。讀了《樹木》,我才意識到人的知識總會受限於閱讀興趣和閱讀領域,我們需要這樣的書來普及各學科知識,幫我們打開任督二脈。
羨慕能讀到這些科普繪本的小朋友們,帶著旅行一般的輕鬆和好奇心,就能學到這麼多有趣又有用的知識,真是太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