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VIP
我走過的彎路
願對你有幫助
大學裡,有一部分同學有一個特殊的愛好,只要是能接觸的老師,不管熟不熟,都想要一個微信。
學生對老師有一種崇拜之情,總是覺得加了微信,學習上可以請教一下或者課堂上希望能夠獲得老師的照顧。
今天刷朋友圈,看到學妹發的一張和老師的聊天截圖,內容是這樣的:
原來是因為她早上發的一條動態:XX檸檬茶,爽過吸大ma;XX入我心,賽過海luo因。
本是一句無心的調侃,卻被老師當真,非常嚴肅地教育了她一頓。
「真的,別隨便加大學老師的微信。」
她笑著搖搖頭,無奈地刪掉了那條開玩笑的朋友圈。
其實,如果兩個人玩熟了,再加微信沒有什麼問題;如果兩個人不熟,上來就加微信,這有點不合適,也有點尷尬,有可能這個老師並不想讓你加ta。
當大學老師加了學生微信之後,和學生的聊天內容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 祝福信息遍地開:逢年過節的時候發祝福信息,不過有些一看就是群發,禮節性客套;
2. 期末尬聊不怕尬,求分信息才重要:顯而易見,尬聊都是浮雲,分數才是關鍵;
3. 空空如也:也就是有些學生自從加了大學老師微信之後一句話也沒有說過,安安靜靜地躺在好友列表裡面,久而久之,大學老師並不知道這個學生是誰;
4. 關係不錯互動多:這類基本屬於和老師關係不錯,有事沒事都可以聊一聊;
5. 師生問答or通知:有些學生在學習上、學校活動上甚至生活上遇到一些問題,會想到和自己的大學老師交流,而大學老師也在微信裡面耐心回答。或者大學老師通過微信通知學生需要做什麼事情。
對於大多數老師而言,你的名字只是一個代碼,存在他的微信裡還是他的點名冊裡,並沒有什麼區別。
一般人的微信都有相似的情況:熟悉的人日常調侃,普通同學每逢節假日的祝福信息,公司群的通知信息,加了好友卻從來不說一句話也不知道對方是誰……只是把這些都對應到師生的身份上,卻賦予了另外的意義。
某高校歷史學院的「師生斷交」風波,起源於學生在個人微信朋友圈的不當言論被導師看到。當時的很多大學生網友紛紛表示,「再也不敢在自己朋友圈發表自己的言論。」「以後發一些朋友圈一定要記得先屏蔽自己的大學老師。」
朋友圈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比較私密的場所。當我們發布一些動態時,首先會選擇將爸媽等長輩進行分組屏蔽。
在長輩面前,我們希望能夠留下的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形象。
身邊有很多大學生在網上看到一篇吐槽大學老師的文章十分有共鳴,轉發到朋友圈時都不會忘記屏蔽自己的老師,擔心老師看到後對自己印象不好,期末過不了。
他們也會發一些隱喻的話到朋友圈diss老師,雖然已經是隱喻的了,但還是會以防萬一屏蔽大學老師……
也因此,大學老師在學生的朋友圈看到的就往往是學生自己的一些生活、自拍、旅遊、學習等相對正面的朋友圈,大學老師看到了覺得有趣的就留言點讚互動一下,或者直接略過。不說熱鬧,但也分外和諧。
很多大學老師會在朋友圈展現真實的自己,自拍、旅遊、吐槽、生活、工作……刷到這樣的朋友圈,很多同學就會有這樣的糾結:老師發朋友圈了,我要不要點讚呢?
小鳳這裡有一個真實的事例:有一位大學老師,基本上每天都會發自拍,而自拍下面每次都會有學生評論「老師今天也好漂亮!」「老師的照片真的是自帶濾鏡。」……
這麼一看挺和諧的對不對,可是小鳳卻聽到好些同學私下吐槽,「哎喲我去,又發自拍了,她不煩我都看煩了。」「發發發,每天都發差不多的,我都不知道在評論了說什麼了,還是只點個讚吧。」……
其實,有些學生看大學老師的朋友圈時,內心是小心翼翼的。
有學弟說過,有時候他想忽略掉老師的朋友圈,但是看到自己很多同學都在那條朋友圈裡點讚留言求表現,自己也只有隨大流給老師點讚評論。後來他發現,好些同學跟他一樣,覺得別人都這樣做了,自己不去點讚不大好。
不可否認,社交網絡的確是現在流行的溝通方式,但是目前的微信、朋友圈大多是缺乏內在的、深入交流的表面功夫,師生關係看似近了,實則遠了。
以上種種,是社交網絡在師生互動環節面臨的一些問題。因此,如何加以應用需要大家自己探索,社交媒體時代的師生關係,尺度也需要同學們自己來把握。
聲明:本號資料只作整理分享,不做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答案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