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美國否定歷史人物、拆銅像的民粹風氣愈演愈烈,現在甚至吹到了芬蘭,被公認為」現代芬蘭之父」、「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芬蘭人」的卡爾·古斯塔夫·曼納海姆元帥(Carl Gustaf Mannerheim),被左翼聯盟認定是戰爭與壓迫的兇手,不應立銅像被紀念。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左翼聯盟的青年派,目前是執政的左翼聯盟的一部分,他們呼籲審查芬蘭城市的各種人物雕像,並希望移除與戰爭和壓迫有關的人物。其中包括戰爭英雄、前總統曼納海姆。
目前立在赫爾辛基市中心的曼納海姆銅像,是芬蘭雕塑家艾莫·圖基艾寧(Aimo Tukiainen)設計的作品,建立於1960年,高5.4(米),立在6.3(米)高的花崗巖基臺上。
青年黨聲明中表示:「現在是芬蘭考慮是否應該繼續在城市中間,立著頌揚戰爭與壓迫的紀念碑的時候了。包括曼納海姆元帥騎馬像、坦佩雷自由鬥士像(Tampere Statue of Liberty)和支持優生學的勞裡·塔赫科·皮卡拉(Lauri 'Tahko' Pihkala)也應該街道上拆除」。青年黨建議把移出的雕像,集合在一個島上建立「雕像公園」,還可能成為北歐的「文化勝地」。(會不會成為文化勝地我不知道,但感覺有點像墓地)
青年黨領袖利班·謝赫(Liban Sheikh)在聲明中說:「我們建議把芬蘭堡島(芬蘭堡島上有現存世界上最大的海防軍事要塞之一,也是芬蘭最為重要及著名的景點),作為新雕像公園的地方,現在是時候將對暴行和偉人的崇拜從街道上移開了,記住,我們的過去並不需要吹捧歷史而不看他們的弊端」。
謝赫早些時候,對弗洛伊德事件,引發的拆銅像風氣表示支持,他還大聲疾呼芬蘭的「種族主義必須過去」。
左翼青年建議,在雕像旁邊放置告示牌,告訴人們完整的歷史和與雕像有關的事件,包括雕像者的爭議歷史。
謝赫所提到的自由鬥士像,是1918年芬蘭內戰期間的「坦佩雷戰役」(Battle ofTampere),由曼納海姆元帥帶領的芬蘭國民衛隊(俗稱芬蘭白軍),抵抗發動革命的芬蘭赤衛隊(俗稱芬蘭紅軍)的戰役,由白軍勝利,保衛了芬蘭免於赤化,於是曼納海姆督戰的坦佩雷山坡上建立自由鬥士像。
然而白軍在戰後處決了100多名投降的紅軍人物,因此長年以來,左派的芬蘭人一直認為這是傷痛,也多次破壞雕像。
至於勞裡皮卡拉,他也是芬蘭內戰期間的白軍軍官,不過他主要的事跡在體育,曾經是1908年夏季奧運芬蘭的田徑賽國手,之後也長期推廣體育教育。主張優學生是他較為爭議的部分,他認為優學生可以提供芬蘭士兵的素質。
爭議的主角,當然就是曼納海姆元帥,他既是芬蘭軍事家,同時也是政治家。在芬蘭還是蘇聯內部省時,他就因戰功而取得中將軍銜,到了芬蘭獨立後,內戰期間擔任白軍的軍事領袖,擊敗了芬蘭共產黨,確保芬蘭是共和制國家。在蘇芬戰爭期間多次重挫蘇聯。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成為芬蘭的總司令,當時芬蘭沒有加入軸心國(軸心國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結成的法西斯國家聯盟),但同意出兵攻打蘇聯,理由是取回蘇芬戰爭後,被蘇聯侵略的領土。然而隨著軸心國的敗亡,芬蘭沒能守住那些收復的土地。曼納海姆被推舉為總統(1944-1946年),負責與蘇聯和英國周旋,主持和平談判,終於使芬蘭不被視為軸心國從犯,也得到不被蘇聯入侵的良好條件,即使日後芬蘭不能加入北約,也在外交方面必須顧及蘇聯感受,但是芬蘭並不像東歐8國那樣,被蘇聯長期控制內政,所以多數的芬蘭人同意,曼納海姆已經為芬蘭做到最佳的結果。
即使芬蘭的左翼勢力認為曼納海姆是迫害者,但是多數芬蘭人都肯定他的貢獻,在死後半個多世紀的一次調查中,曼納海姆被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芬蘭人,被視為現代芬蘭之父。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曼納海姆博物館,被稱為「最接近芬蘭國家紀念堂的博物館」。
芬蘭左翼聯盟,是由共產主義人民民主聯盟、芬蘭共產黨和芬蘭婦女民主聯盟於1990年成立。該黨目前主張社會平等,被認定是強烈的女權主義者、反種族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