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的意義便是:舉起他的燈照亮我們的歸途。當你半夜到家,兩手空空,他在門前等你,無眠而靜默。
找了很久才找到《憂鬱星期天》(《Gloomy Sunday》/又稱《布達佩斯之戀》)這部影片,當電影裡鋼琴師第一次彈奏那首著名的樂曲《憂鬱星期天》的時候,就感一種心臟被撞擊般的感動,情不自禁奔赴深陷。雖然這首曲子已經不是原作,是原作之上的改編,而那首已被妖魔化的曲子的原曲譜,據說已放到作曲家賴熱·謝賴什的墓穴裡了。但是配上影片的內容和背景,已能深感原作的奇異和震撼。這首著名的自殺之曲,原版已為禁曲,現在已經有了很多版本,有了各種語言的填詞和各種混器的演繹,但旋律沒有變,或長或短,如泣如訴,尤其是鋼琴配以小提琴版,攝人心魄。
影片的背景是二戰時期的布達佩斯的一家餐廳,包括鋼琴師在內的三個男女主人公(餐廳主人),因為懂得並珍愛鋼琴師的音樂和才華而彼此相愛彼此共存。納粹進入匈牙利後,所有的人不得不捲入這場悲劇:兩個男主人公其中一個被德國朋友送進了集中營並死於那裡,另一個因不堪屈辱的生活而飲彈自盡。只有女主角活了下來並在60年後伺機殺死了那個德國人,這時影片就這樣結束了,沒有狂歡,更沒有勝利,只有年華已逝的女主人公輕輕的哼唱著這首曲子,一切就像一個背影。情節唯美悽絕中充滿對生、對美好、對藝術的極致之愛,也因為無處不在的死亡而使這樣的愛更為凸顯更為悠長更為深刻更為不朽。而一整場電影所有的配樂都是這支曲子,在不同的時間和場景被彈奏,瀰漫出美麗、憂傷、奉獻、悲慟、深情、絕望、無奈、頹倒、依戀、不舍、甘願等等複雜而致命的情感誘惑和撫慰,仿若絕地重生的召喚,直抵心臟最深處。
情感被層層剝開,你看到人對藝術的美的忘我地感知和追求,也即是對生的熱望和膜拜,而死亡是那麼近,哪怕是自我選擇的捨生,也是為了有尊嚴的把活著的意義繼續下去,你怎樣捨生忘死?生和死之間強烈的對比和存在讓人覺得你一瞬間赤裸的站在在上帝面前,像個嬰孩,沒有來路和去路,此刻只想有一個懷抱,如母親般的懷抱或者一個靜默的天空。對於你,那裡沒有希望,沒有恐懼,沒有消息,沒有呼喚,只有你自己的一雙翅翼和無路的天空。這樣的悲憫會一直在樂曲中被揉碎,散落在四周,永遠不能消失。
曲子分成四小節,每一節都表達了不同的情感跌宕,帶著你的情感起落,走向深邃。此曲至今已經被演繹了五十多個版本,有很多已經遠遠超出了原意,尤其是有些版本配的副歌主題,鋼琴的伴奏很弱,幾乎可以忽略,加上SP唱片那種真實感和現場感,它的情感的確是很哀傷的,可是編曲注入了一些爵士風味,同時打亂了原曲音型結構,完全變了一種節奏型和味道,成了普通的流行歌曲,此時已和原曲相去甚遠。所以也不再是一首死亡之曲。但是我還是喜歡鋼琴版,真正的經典和絕色。也因此,在影片中聽這首曲子更具解釋力,淚水滿眶時你會感到心的陣陣絞痛和漸次的麻木,只有殘留著的燈光,像盲人的眼睛,從牆上瞪著你看。無以言說。
總是為這樣的作品感動,因為他們和生命最為接近,最懂得美的深意,讓我們陌生的生命在揭開面具之後得以彼此相認,也讓我們多年積攢的零碎東西得以規整或者捨去。你變得一無所有,也一無所求,你提著空桶站立著,等待晨光漸近。作品的張力來自於最深層的情感及生存的探索,必然會觸及若干禁忌,尤其是死亡,探索有多深就有多黑暗,有多黑暗就有對生命的多深情,在絕地中綻放出最美豔的花朵,無意中散開致命的芬芳。這是對生命的朝拜。於是,對生的意義便被拓展到了極致,甚至無限。仿佛它最終不是死亡,而是一個圓滿。作品的意義便是:舉起他的燈照亮我們的歸途。當你半夜到家,兩手空空,他在門前等你,無眠而靜默。
你的美的創造上蒙著淚霧。
[ 原創藝文欄目「燃」內所有作品僅代表作者觀點,感謝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