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在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關註上面藍色字體「西紅首富」。小編提醒:「文章千萬條,真誠第一條;資訊不真實,讀者兩行淚」。
斯巴達三百勇士:一場勝利者編寫的謊言,掌聲應該送給波斯皇帝!
大家好,記得幾年前還在上學的時候,當時的一部大片《斯巴達300勇士》確實在那年火了一把,雖然當時是個中學生窮的厲害,還是被朋友慫恿的去看看他眼中崇拜的不得了的斯巴達鐵血真漢子們。
這種戰役,史書吹噓的成分很大,實際上雙方的差距肯定沒描述的大,舉個例子,明明大敗卻被描述成驚人勝利的戰役,你肯定聽過看過——溫泉關戰役。
波斯大軍高達260萬,卻被斯巴達300人在溫泉關吊打,滿熒幕是擁有胸肌、腹肌的斯巴達人全場超神,打得波斯人血流成河,不忍直視,電影海報都閃爍著王者虐青銅的氣息……
斯巴達三百勇士,名不副實,是勝利者編寫的謊言!
但實際上,這場戰役真的是這樣的麼?
真實的歷史是,總數15萬左右波斯軍(溫泉關前能投入作戰的可能更少)遭到佔據絕對優勢地形近萬希臘聯軍的抵抗,在前兩天正面強攻未果後,第三天,波斯軍用一個漂亮的側翼迂迴,包圍擊敗了希臘聯軍,並陣斬其主帥,取得了完美的勝利。
但由於最後波斯帝國被馬其頓人所滅亡,波斯有關的記載也被銷毀,於是,溫泉關一戰的歷史只能在西方歷史中描述了:
首先敵人的數量加個零再翻一番,精確到264.161萬這種有零有整的神奇數字,然後自己軍隊中要把盟軍、僱傭軍、民兵、後勤統統去掉,只算國王身邊的斯巴達禁衛軍,300個,不能再多了(實際上溫泉關的希臘守軍多達8000餘人,野戰不足但守關絕對綽綽有餘)。
好了,總結一下,怎麼樣實現一場以少勝多的史詩級戰役?
第一,把自己兵力減個零,把對方兵力加個零;第二,寫進史書,並把對方是史書毀滅掉。(當然要實現這一步必須是最終戰爭的絕對勝利才行)。
波斯人入侵希臘,作為後人的我們都會將這場希波戰爭習慣性地視為「蠻族與文明」之間的對抗,其中蠻族當然指波斯,文明當然指希臘。
掌聲應該送給波斯皇帝:薛西斯,你受委屈了!
電影《斯巴達三百勇士》也是照著這個路子來的,而且還推到了極端,波斯國王薛西斯被搞成了那副鬼樣子,自然是為了凸顯波斯人的荒淫和非我族類。
但這實際上是後來才建構出來的一種對立,當時的希臘人未必都這麼想,尤其是斯巴達人,歷史上的斯巴達人在希臘各城邦中反而和波斯人交往最密,即便是在薛西斯敗退之後也不願稱波斯人為「蠻族」,而只稱之為「異族」。
如果看希羅多德的話就能非常明顯地看到,斯巴達人願意出兵抗擊波斯,根本不是為了什麼希臘人共同的自由,而只是想保全斯巴達自己,後來波斯陸軍攻進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半島時,斯巴達完全沒有派兵援助,這直接導致了雅典陷落和雅典人被屠殺。
說到溫泉關戰役本身,雖說斯巴達三百勇士最有名,不過同時參戰的還有數千其他城邦的希臘人,到最後馬上要被攻破的時候,列奧尼達才遣散了大部分除斯巴達人外的希臘聯軍,底比斯人確實慫,但斯巴達人也沒電影裡拍得那麼英明神武、刀槍不入。
還有一點是關於神諭的,德爾菲神廟在電影裡基本被黑成狗了,這完全是對史實的歪曲,且不說別的,神廟裡那些糟老頭子是什麼鬼?明明神廟裡應該是神女啊。
況且,當時德爾菲神廟還是給希臘人提供了很多正面的神諭的,正因為如此,後來地米斯託克利才有發揮的空間,領著希臘聯軍的海軍在薩拉米斯打了一場打勝仗,決定性地導致了薛西斯退兵,溫泉關戰役雖然很有名,但從歷史上看,其對戰局的影響遠遠不如薩拉米斯海戰。
總之,這部電影的改編和真實歷史肯定是差了老遠的,電影對溫泉關戰役做了非常意識形態化的處理,這種處理方式使得電影帶上了很強的種族主義的色彩,看了這電影的,建議再讀讀希羅多德或者隨便哪本希臘史的教材清清毒。
溫泉關有這樣一段話:「過路的客人啊,請帶話給斯巴達,就說我們在這裡盡忠死守,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畢竟扛大梁的主角是斯巴達300勇士,好比黃海大戰記住鄧世昌的多,但問你跟鄧世昌一條船的其他人叫什麼名字誰還記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