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量化研究?什麼是質性研究?它倆有什麼關係?每年都有很多同學來問小田心這個問題,然後經過一番深刻的、細緻的、「曠日持久的」講解後,不少同學表示還是雲裡霧裡,就算一時記住了,等過兩天再問的時候又忘了。可見,這個知識點真的不好消化。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辨析一下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希望大家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認真往下看哦~
定義
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又稱為定量研究、實證研究,指在佔有大量量化事實的基礎上,描述、解釋和預測研究對象,通過邏輯推論和相關分析,提出理論觀點。
量化,就是以數位化符號為基礎去測量。量化研究通過對研究對象的特徵按某種標準作量的比較來測定對象特徵數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間的量的變化規律。由於其目的是對事物及其運動的量的屬性作出回答,故名量化研究。
可在短時間內收集資料,有利於現存問題的分析;
嚴格控制研究情境;
以旁觀者的角色了解研究對象。
確立研究假設
⬇
確定研究方法
⬇
收集各種數據
⬇
整理分析數據
⬇
得出研究結論
⬇
驗證研究假設
(1)實地調查法
定義:即從研究對象的全部單位中抽取一部分單位進行考查和分析,並用這部分單位的數量特徵去推斷總體數量特徵的一種調查方法。
特點:這種方法強調實地考察,人為因素影響小,較客觀、準確、全面,但對研究中複雜的相關性,特別是主要作用的因果相關概括效果不佳。
步驟:
提出研究假設
⬇
確定總體範圍和樣本數
⬇
確定抽樣方案
(隨機/非隨機抽樣)
⬇
設計調查問卷
⬇
統計分析調查結果
(2)內容分析法
定義:即對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分析與描述的一種方法,進而描述傳播內容的固有傾向,說明信息來源的特徵等。
特點:費用較低,易操作;可真實表現信源特徵;但若研究帶主觀傾向,在內容選擇和分類表制定時發生失誤,則會影響到結果的客觀準確。
步驟:
提出研究假設
⬇
確定研究總體並選擇分析單元
⬇
制定分類標準
⬇
抽取分析樣本
⬇
統計分析
⬇
解釋與推論
(3)實驗法
定義:實驗法是一種按照某種因果假設設計的,在高度控制的條件下,通過人為操縱某些因素,以檢定兩現象之間是否存在著一定因果聯繫的研究方法。作為一種特定的研究方式,實驗法涉及三對基本要素:自變量與因變量;前測與後測;實驗組與控制組。
類型:控制實驗法、自然實驗法
控制實驗法是在實驗室內進行,對實驗因素進行主動控制,用於微觀因果關係研究;邏輯極為嚴密,因忽略複雜關係,結論必有誤差。因其便於嚴格控制各種因素,並通過專門的儀器進行測試和記錄實驗數據,一般具有較高的可信度。通常多用於研究心理過程和某些心理活動的生理機制等方面的問題。但對研究個性心理和其他較複雜的心理現象,這種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自然實驗法是將研究放置於特定自然環境中進行的實驗,比較可靠客觀準確,但由於社會背景很複雜,難以控制,不嚴密,因而更適用於微觀因果研究。由於其比較接近人的生活實際,易於實施,又兼有實驗法和觀察法的優點,所以這種方法被廣泛用於研究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大量課題。
傳播學實驗法起源:傳播學的實驗研究始於20世紀20年代末。1927—1932年佩恩基金會的「電影對青少年的影響」研究可以說是傳播實驗研究的雛形。20世紀40年代,格式塔心理學者盧因在研究小團體的人際關係時,用自然實驗法對團體內的傳播活動進行了觀測。二戰中和二戰後,心理學家霍夫蘭使用控制實驗法進行的說服和態度改變研究使傳播學實驗研究達到一個高峰,一些重要的傳播學理論在實驗中得到證實,實驗法由此成為傳播學的主流研究方法。
步驟:
提出研究假設
(確立自變量和因變量)
⬇
選擇測試對象
(建立控制組合實驗組)
⬇
事前測試
⬇
實施實驗刺激
⬇
事後測試
⬇
分析變量關係
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相對於包括抽樣調查、內容分析、控制實驗等在內的量化研究而言的,它起源於19世紀80年代興起的文化人類學,在社會學中通常被稱為定性研究。
質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或非自然情境下採用訪談、觀察等帶有主觀色彩的互動性方法收集資料並按照歸納的方式對其進行分析從而得到對研究對象的相關描述和解釋或是形成理論的一種研究活動。
在自然情境(田野)中搜集資料;
以文字、圖畫、視聽器材、訪問逐字稿、照相、錄音、筆記記錄資料;
重視過程與結果;
將收集到的資料歸納分析;
注重現場參與者的觀點;
以統整的觀點進行研究;
研究者保持客觀立場;
視研究對象為獨特的個案。
資料收集
⬇
分析定性資料
⬇
分析程序
(分析歸納、建立理論)
⬇
得出結論
質性研究包含許多具體的研究方法,如民族志(ethnography)、實地研究(field studies)、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焦點小組(focus groups)等,但無論是何種質性研究方法、均是以訪談和觀察為基本的資料收集手段。
(1)民族志
即研究者深入特定人群生活中持續詢問或觀察所發生的事件,從內部觀點對其意義做出說明。其具體的過程為:選擇對象—提出問題—深度觀察—收集、分析資料—書寫民族志。
民族志與田野調查有交叉,學者們普遍認為,民族志來源于田野調查,其基本的邏輯關係為:田野調查+文本寫作=民族志。
(2)實地研究
實地研究亦稱「田野調查」,是社會科學研究的一種方法,也是除實驗研究以外的其他所有在真實環境中進行研究的方法總稱,研究者要深入到所研究對象的社會生活環境,且要在其中生活很長一段時間,靠觀察、詢問、感受和領悟去理解所研究對象。
根據研究目的分為探索性研究和假設檢驗研究。前者致力於尋求事物或事件的本質是什麼,探索變量的存在、發現其中的關係;後者致力於預測和檢驗已發現的變量間的關係。
(3)深度訪談
這是一種無結構的、直接的、一對一的訪問形式。訪問過程中,由掌握高級訪談技巧的調查員對調查對象進行深入的訪問,用以揭示對某一問題的潛在動機、態度和情感,最常應用於探測性調查。
所謂深度訪談,學界所指的主要就是半結構式的訪談(semi-structured depth interview)。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最重要的兩個特徵是:第一,它的問題是事先部分準備的(半結構的),要通過訪談員進行大量改進,但只是改進其中的大部分,作為整體的訪談是你和你的被訪者的共同產物( joint production);第二,要深入事實內部。
(4)焦點小組
是由一個經過訓練的主持人以一種無結構的自然的形式與一個小組的被調查者交談。主持人負責組織討論。小組座談法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傾聽一組從調研者所要研究的目標市場中選擇來的被調查者,從而獲取對一些有關問題的深入了解。這種方法的價值在於常常可以從自由進行的小組討論中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
(5)投影技法
通過隱蔽、無結構、非直接的詢問形式,鼓勵被調查者將其所關心問題的潛在動機、信仰、態度或感情投射出來。
(1)訪談
訪談是一種基本的質性調查研究手段,是最古老、最普遍的資料收集方法,它主要以研究者自身為研究工具,通過研究者與被訪者的互動來獲取資料,並希圖用豐富的細節與描述來探索事物發生的社會環境和事物所傳遞的社會意義。
按照對訪談過程的控制程度進行分類,訪談分為結構式訪談和無結構式訪談兩種,前者需要對訪談過程保持較高的控制水平,而作為質性研究資料收集基本手段的訪談,則是指無結構式訪談。
無結構式訪談是非標準化的,事先不預定問卷、表格或是提問的標準程序,僅為被訪者提供一個大致的訪談主題,由研究者和被訪者圍繞該主題自由交談。研究者只需準備一個較為粗略的訪談指南或訪談大綱,然後在訪談中根據訪談的即時進展隨時按指南或大綱提出問題或是對不清楚的細節進行追問即可。可見,無結構式訪談是一種有利於研究者全面、深入地對所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解和把握的方法,常常用於深入了解複雜事實,以取得對個人動機、態度、價值觀念、思想等無法直接觀察的問題的把握。
(2)觀察
觀察是除訪談之外的另一種基本的質性調查研究手段。觀察方法常適用於對社會現象的研究,尤其是人們不甚了解或很少有機會接觸到的社會現象,如犯罪現象、宗教組織、突發公共事件等。根據觀察場所的不同,觀察可以分為實驗室觀察和實地觀察兩種;而按照研究者所扮演的角色是局內人還是局外人進行分類,可以劃分為參與式觀察和非參與式觀察。
實驗室觀察通常都是非參與式觀察,而實地觀察既可以是參與式觀察,也可以是非參與式觀察。
參與式觀察也稱為局內觀察,是以日常生活世界為對象,由一名或多名研究者進入現場並採用局內人(參與者)的視角進行的靈活的、開放性的觀察。
非參與式觀察也稱為局外觀察,研究者不參與被觀察對象的活動,僅僅以一名局外人(旁觀者)的視角來進行觀察。
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是社會科學領域兩種對立的研究範式,兩者存在著明顯的區別。
首先,研究目標上,量化研究重視預測控制,而質性研究重視對意義的理解;
其次,研究對象上,量化研究強調事實的客觀實在性而質性研究強調對象的主觀意向性;
再次,研究方法上,量化研究注重經驗證實而質性研究注重解釋建構。
另外,由於方法論上的不同取向,導致了在實際應用中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存在明顯的差別。這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著眼點不同:量化研究著重事物量的方面;質性研究著重事物質的方面。
(2)在研究中所處的層次不同:定量研究是為了更準確地定性。
(3)依據不同:量化研究依據的主要是調查得到的現實資料數據,質性研究的依據則是大量歷史事實和生活經驗材料。
(4)手段不同:量化研究主要運用經驗測量、統計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質性研究則主要運用邏輯推理、歷史比較等方法。
(5)學科基礎不同:量化研究是以概率論、社會統計學等為基礎,而質性研究則以邏輯學、歷史學為基礎。
(6)結論表述形式不同:量化研究主要以數據、模式、圖形等來表達;質性研究結論多以文字描述為主。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礎,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時運用定量研究,才能在精確定量的根據下準確定性。
(7)對現象與本質之間關係的看法不同:量化研究將世界看作是一個「核桃」,其寓意是:現象是「殼」,本質是「核」,研究的實質是「透過現象看本質」。質性研究將世界看作像一個「洋蔥」,其寓意是:現象與本質之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研究的實質是針對現象本身再現現象本身的「質」。
在小田心看來,研究方法中,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在概念上和實際的操作中的區分還是比較清楚的。難的地方在於如何運用這兩種不同的研究方法。量化研究的三種具體方法是各高校比較容易考的的,希望同學們在概念辨析的基礎上,仔細學習實地調查法、內容分析法和實驗法這三種研究方法。田心考研的強化課也會帶著大家一起仔細學習研究方法的基礎知識,以及研究方案的撰寫,對研究方法很頭疼的小夥伴們,來和小田心一起學習吧!
參考文獻
【1】傳播研究方法基礎,徐沛,張豔
【2】新聞傳播學熱點專題知識圖譜,孫翔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