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和質性研究的超越:混合方法研究類型及應用

2022-01-09 科研方法與論文寫作

量化和質性研究的超越:混合方法研究類型及應用

徐建平 張雪巖 胡潼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

摘 要: 混合方法研究是在一個獨立研究中同時使用了量化和質性兩種以上方法、手段或概念進行數據搜集或分析的一類研究。這種研究在使用量化和質性這兩類方法時, 有時會偏重於某一種方法, 或只強調其中某一類方法。它不同於那種單純的量化或質性研究, 從方法學角度看, 是一種綜合性的研究取向。相比於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 混合方法在豐富實驗參與者、驗證工具有效性、評價幹預效果、增加研究顯著性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在具體應用中, 混合方法研究的設計類型有多種。其中三角校正設計、嵌入式設計、解釋式設計、探索式設計是較為流行的四種混合方法研究類型。有鑑於心理學研究的跨學科特點, 以及研究內容的複雜性, 在心理學等相關具體學科領域研究中, 混合方法研究體現出廣泛的應用空間。

關鍵詞: 混合方法研究; 三角校正設計; 嵌入式設計; 解釋式設計; 探索式設計;

作者簡介: 徐建平 (1967—) , 男, 陝西隴縣人, 博士,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心理測量、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行為研究。;

原文引用請下載:徐建平,張雪巖,胡潼.量化和質性研究的超越:混合方法研究類型及應用[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7(01):50-59

研究方法的發展與變化, 對於學科研究的推動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心理學、教育學等社會科學研究中, 經常採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分析法、觀察法、訪談法、調查問卷法、實驗法、準實驗法、內容分析法、個案研究、現象學、民族志、紮根理論、歷史研究等。[1]這些方法因研究中採用的數據收集和分析方法的側重點不同, 又被區分為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兩大類。量化研究側重於對研究現象的測量與計算, 立足於收集客觀事實, 重視測量步驟的信度和效度, 強調研究結果的可推廣性與可重複性。而質性研究使用的則是有計劃地採集到的大量的經驗性資料, 包括個體體驗、反思、生活故事、訪談、觀察、歷史事件的描述以及交互的視聽覺文本等, 強調描述個體生活中的日常行為、問題情境及其意義。[2]在開展具體研究時, 研究者會因研究主題的差異和不同, 從量化或質性研究的多個具體方法中靈活地選擇與研究問題相適應的研究方法。[3]混合方法研究就是指混合了質性和量化兩類研究方法、手段或概念的研究[4], 它是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在科學研究中結合併演化發展的產物。

混合方法研究的發展已經有半個多世紀, 最早可回溯至Campbell和Fiske[5]用來研究心理測評中的區分效度和聚合效度時提出的多質多法 (Multitrait-multimethod matrix, MTMM) 模型。所謂「多質」就是指被評定的特質有多種, 所謂「多法」就是指在評定時採用多個不同的評定方法或評定源。與此同時, 其他研究者結合運用量化與質性資料, 對混合方法研究也進行了一些探索[6], 從而開啟了混合方法研究潮流。發展到今天, 混合方法研究已被稱為是繼量化研究範式和質性研究範式之後的「第三波方法論運動」[7]或「第三種範式」。

一、混合方法研究概念及理論基礎

(一) 混合方法研究的概念

在混合方法研究範式運用的初期階段, 因各個研究者的側重點不同, 在英文文獻中, 「混合方法」這個概念的名稱差異很大。依照年代順序, 其名稱有方法論的三角校正 (Methodological triangulation) 、結合的研究 (Combined research) 、混合方法論 (Mixedmethodology) 、混合研究 (Mixed research, Blendedresearch) 等。[6]其中「混合方法研究」 (Mixed methodsresearch) 這一名稱成為描述這場運動被普遍使用的術語, 也是目前稱呼這種研究範式時被學界普遍接受的名稱。

混合方法研究是在一個獨立研究中同時使用了量化和質性兩種以上方法、手段或概念進行數據搜集或分析的一類研究。混合方法研究在使用量化和質性這兩類方法時, 有時會偏重於某一種方法, 或只強調其中某一類方法。[6]比較量化和質性這兩種研究類型在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和出版的發表物, 大家會發現質性研究的重要性比量化研究的重要性要低,且相互對立。從表面上看, 似乎混合方法研究也就只是將質性研究方法與量化研究方法簡單地混合使用。其實, 這種認識並不全面。究其本質, 混合方法研究中的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 只是從不同的角度, 在不同的層面, 用不同的方法對同一心理屬性的「質」進行研究。[8,9]質性研究基於建構主義、後結構主義思想, 針對研究問題使用詳細的探究性的文字, 逐漸演繹個人觀點, 並對相關性質進行設定。與其相對應的量化研究, 則基於科學理性和後實證主義。它採用實證研究方式, 強調研究方法和過程的可重複性及結果的可驗證性。[10]

回顧混合方法研究出現的歷史進程, 從更深層次可以看到這種方法的出現, 受到了科學研究中方法運動高漲的影響。在方法運動中,多元操作主義主張在研究中採用一種以上的方法, 使用多種方法開展研究。另一種是三角互證法在研究中得到大量運用, 它認為任何一種資料、方法和研究者, 各自都會存在偏差, 因此, 納入多種資料、方法和研究者, 使之相互驗證, 才能夠確保中立、客觀地反映研究對象, 避免因偏差而做出錯誤的結論。[11,12]受其影響, 混合方法研究在研究實施過程中, 混合採用併集中體現了質性與量化兩種方法各自的觀點、數據收集、分析、推理等技術, 從而獲得對研究問題更為深入和廣泛的理解與佐證。[13]

混合方法研究強調邏輯假設對數據採集和分析的引導,注重質性與量化數據的結合, 數據採集可以同時或循序進行, 在研究過程的某一階段或更多階段, 對不同的質性數據都可以進行整合。[6]具體應用混合方法進行研究時, 研究者需要按照混合方法研究範式的要求對研究做總體設計, 選擇一種或一種以上量化或質性的具體研究方法, 按照某種策略在研究中綜合運用所選方法。[10]相較於單純的量化和質性研究, 混合方法研究能夠為研究問題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12,14]

(二) 混合方法的理論基礎

混合方法研究涉及在一項研究中混合併結合定性和定量研究, 它是建立在實用主義哲學基礎之上的。在應用實用主義哲學指導研究時, 研究者常常會把研究的各個部分, 以研究者自己認為有利的方式, 比如有利於解決研究問題, 或者有利於解決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或者是有利於改善研究環境, 在仔細思考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產生的觀點基礎之上, 從而構建一種混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Johnson將這種尤為關注、聽取多種範式和跨學科觀點的實用主義稱為辯證實用主義 (dialectical pragmatism) , 並認為「辯證實用主義所提供的哲學思想能夠非常好地支持混合研究」。[15]

從混合方法研究的哲學理論基礎看, 它是「中立」的實用主義。實用主義有「右傾」的實用主義、「左傾」的實用主義和中間的實用主義三種表現形態。所謂「右傾」的實用主義就是中等程度的現實主義, 是一種較弱的多元主義;而「左傾」的實用主義, 即反對現實主義, 堅持較強的多元主義;中間的實用主義則主張中等程度的多元主義。混合方法研究中對質性和量化數據的結合, 體現了這一特點。

從混合方法研究與質性、量化研究方法的關係角度看,基於混合方法視角, 可將量化研究、質性研究兩種研究範式視為研究方法連續統一體的兩極。在一個研究中, 由於研究問題本身、研究設計者的基本出發點、研究邏輯, 以及研究者採用的收集分析數據的具體方式, 決定了質性和量化方法在研究中使用的比例、出現的順序、主次, 從而決定了該研究將會呈現為一種什麼類型和什麼範式的研究。[6]在這個統一體當中, 整個研究趨向於採用量化方法時, 它就呈現為一個量化研究, 反之亦然。在實際研究中, 由於兩類方法的混合使用, 加之研究問題的特殊性, 以及不同方法在一個研究中不同研究階段的側重運用,要想釐清一個研究完全非「量」即「質」, 或非「質」即「量」比較困難, 本身也毫無意義。

通過科學研究, 探尋對所研究問題的最值得信賴的解釋, 是進行研究的基本目的。就此而言, 研究不一定就是要否定或者證實假設, 而是要尋求可信賴的數據和資料。因此, 在混合方法研究中, 研究人員通過檢驗研究的每個部分, 即在研究的每個環節和步驟, 反覆檢核數據的準確性, 並做出正確的解釋, 最終就能尋找到一個較佳的詮釋體系。在典型的研究設計過程中, 通常, 首先提出理論構思, 再針對研究問題提出研究假設, 然後做設計, 通過研究過程進行驗證。這種研究思路其實是一種線性邏輯思維過程, 會導致顧一端而忘全局, 出現顧此失彼的情形。反之, 在混合方法研究中, 則會採用嵌入式研究方法、三角互證法等混合方法研究的設計流程, 進行全面具體的設計。[16]

二、混合方法研究的優勢與「混合」問題

(一) 混合方法研究的優勢

混合方法研究將質性及量化兩種研究類型有機結合, 不僅可以揚長避短, 而且表現出新的質的不同。相較於單純的定性研究或定量研究, 混合方法研究往往需要進行更加精密的設計, 需要研究者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等資源。[17]然而混合方法能夠解決單純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無法解決的問題, 因此使得時間和精力的投入具有意義。因為每個研究途徑都有其潛在弱點, 聯合使用時可以互相補充, 使各自的優點得到更好的發揮。而且, 研究者整合使用量化研究的數字和質性研究的文字, 能夠較清楚地了解研究的問題, 探究參與者的觀點以及這些觀點背後代表的內涵, 據此發展測試方法。運用統計方法, 通過調查樣本以及少數實驗參與者的定量結果, 還可以探究較深層的結果。由於混合方法研究使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認識論和手段, 因此使最終的混合和結合體現出了一種優勢互補, 將不同研究方法的優勢集中在一起, 避免了單一方法本身的劣勢和不足, 從而改善了研究質量。這就像著名的定性研究學者Lincoln和Guba[18]的漁網比喻, 多張破漁網重疊在一起, 就會形成一個不會再有破洞的完整漁網。多重方法同樣也會體現出互補性優勢。

Collins, Onwuegbuzie和Sutton[17]進一步總結了混合方法研究應用的四個目的或優勢:擴大實驗被試、驗證測量工具的效性、評價幹預的有效性、增強研究意義。第一個優勢豐富實驗參與者 (Participant enrichment) 是指通過混合方法研究能夠準確定位研究目標人群, 優化實驗被試群體。例如, 研究者可以通過定性訪談確定實驗被試是否符合實驗要求, 或者是否樂於配合實驗, 從而優化實驗被試群體。同時, 在對特殊群體進行研究時, 研究者可在訪談後邀請實驗被試推薦身邊符合要求的個體, 從而擴大實驗被試數目。[17]第二個優勢是可用來檢驗測量工具的有效性 (Instrument fidelity) 。質性數據和量化數據能夠分別為測量工具效度提供不同的證據[4], 並在測量工具構建階段發揮不同的作用。[13]混合方法研究能夠很好地應用於量表開發修訂及其效度驗證。[14]Onwuegbuzie, Bustamante與Nelson[13]應用混合方法, 就提出了測量工具開發和結構效度驗證 (Instrument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 Validation, IDCV) 的十階段理論:定義待測量構念;描述能夠代表潛變量的行為表現;開發量表;進行預測驗;根據預測驗結果修訂量表後在目標群體中施測;對修訂後量表效度進行定量分析;對修訂後量表效度進行定性分析;對修訂後量表效度進行質性方法主導的混合方法研究分析;對修訂後量表效度進行量化方法主導的混合方法研究分析;評估構念和量表的效度。第三個優勢是評價幹預的有效性 (Treatment integrity) , 指在對心理與行為幹預、治療、培訓等程序的評價中, 應用定量數據能夠進行前測和後測, 直觀比較相關程序對實驗被試的影響, 通過定性方法進行半結構化訪談、焦點小組訪談或觀察,則能夠對程序的有效性進行邏輯評定, 並幫助改進程序。[17]第四個優勢是增強研究意義(Significance enhancement) , 包括統計意義、應用意義、臨床意義和經濟意義幾個方面。其中, 統計意義指數據是否能夠很好地支持研究假設, 應用意義指研究結果能否良好應用於實踐, 臨床意義指研究能否作為一種幹預手段或程序應用於臨床實踐, 經濟意義指研究投入與產出的相對比例。[16]研究者可應用定性數據促進統計分析, 也可應用定量數據加強定性分析, 兩種分析方式的結合, 能夠對數據進行更深入的挖掘, 從而得出有意義的結論。[17]

(二) 方法「混合」時要考慮的問題與策略

在正式開展混合方法研究之前, 首先需要考慮混合方法研究中有關「混合」的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混合的目的」, 即為什麼要在研究中使用混合方法。從根本上來說, 研究方法的選擇取決於研究問題。有些問題需要量化數據, 有些問題需要質性數據, 還有一些問題需要量化與質性這兩種數據。通常在以下四種情況下, 採用混合方法研究更有助於達成研究目的。[19](1) 完整性。只有同時獲得質性和量化兩種數據, 才能獲得對研究問題更為完整的分析和解釋。 (2) 互補性。研究中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的結果可以補充彼此的缺陷與不足, 如通過對少數實驗參與者進行非結構化訪談, 可以對前一階段更大規模樣本的量化研究結果進行驗證。 (3) 假設形成與檢驗。通過質性研究獲得的結果經常有助於研究者形成因果關係的假設, 進而可通過後續控制性的量化研究對其進行檢驗。(4) 研究工具開發。通過一類數據的收集促進後續另一類數據的收集。例如, 根據非結構化訪談 (質性數據) 的結果開發量表, 用於量化研究階段量化數據的收集。 (5) 三角互證。如果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的結果方向一致,那麼混合方法研究能夠為特定結論提供更令人信服的論據。 (6) 解釋矛盾或模糊的研究結果。在量化研究中, 可能出現結果矛盾或不一致的情況;而質性數據則能夠解釋更為深層和細微的差異, 幫助研究者對這些不一致的結果進行更為深層的分析和解讀。[20]

第二個問題是「混合的時機」, 或「混合的順序」, 即在什麼時間或在研究的哪個階段混合。它涉及的是研究中量化與質性之間的時間關係、研究中使用資料的順序。[21]每項研究從研究問題的提出、文獻查閱、研究方案設計、研究數據搜集與分析到研究結果討論, 被劃分為若干個研究階段, 開展混合方法研究就必須思考, 究竟在研究進程中的哪個階段進行這種混合最為合適。[22]根據混合的時機, 混合方法設計被分為同時混合和連續混合兩類。前者指研究者在研究同一階段實施量化與質性兩種方法搜集、分析與解釋資料;後者指研究者分別在兩個階段實施量化與質性方法, 一種類型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先於另外一種類型資料的搜集與分析。

第三個問題是「混合的權重」。指量化與質性兩種方法在回答研究問題時的相對重要性。兩種方法混合時各自的權重有相等權重和不等權重兩類。[6]前者是質性與量化在研究中同等重要, 後者是其中一種方法比另一種方法更為重要。研究問題、研究條件、研究者對研究方法的熟練掌握程度、研究經驗等, 很多因素都會對混合方法研究中質性與量化方法混合的權重選擇產生影響。[23]Morgan建議, 確定混合權重, 應依據量化或質性哪種資料搜集方法最有助於達到研究目的而定。[24]

另外, 還需要考慮「混合的內容」和「混合的方向」。混合內容指混合方法研究中需要混合什麼, 是研究範式內部各種方法的混合, 如一種質性研究方法再加另一種質性研究方法;還是研究範式之間各種方法的混合, 譬如質性研究方法再加量化研究方法。混合的方向需考慮的是打算自下而上, 由研究問題驅動採用需要混合的研究方法;還是與此相反, 自上而下由研究結果驅動採用需要混合的研究方法。

對以上「混合」時的問題有明確認識, 確定了具體的混合方法後, 需要針對不同混合方法採取不同的混合策略。Creswell提出了混合方法研究中的四種混合策略。[6]第一種策略是「順序性探究設計策略」。這種策略有三種具體表現形式。其中, 順序性解釋策略簡潔明了, 定量數據收集在先, 定性數據收集在後, 兩種數據的整合是在研究解釋階段;順序性探究策略是優先使用質性方法收集定性數據, 後續使用量化方法收集定量數據;順序性轉化策略是研究中有兩個截然不同、各自獨立的數據搜集階段, 兩者並存且前後緊密相連, 同時有理論、思想或概念框架對研究進行指導。第二種策略是「並行三角互證策略」。它是兩種數據收集同步進行, 使用兩種不同的方式對結果進行驗證, 使獨立的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相互補充, 揚長避短。第三種策略是「並行嵌套策略」。它在數據收集階段同時搜集定性和定量數據, 有一種用來指導研究方案的主要方法, 這種策略沒有優先順序, 不針對層次, 而是針對不同問題插入或嵌套。第四種策略是「並行轉換策略」。這種策略能體現研究目的或研究問題的理論指導, 具體方法的選擇受其影響和驅動, 模型主要是為了推進觀點, 對數據進行整合大多發生在分析階段, 具有嵌套模型和三角互證模型的優點。

應用這些混合策略, 就會產生不同的混合方法研究設計類型。

三、混合方法研究設計類型

混合方法研究的設計類型能夠為研究提供故事線的指導。[8]當前研究中, 混合方法研究有多種分類方式。社會與行為科學、臨床醫學、教育學等領域的研究者均構建了混合方法研究的研究框架和規則。[17]根據混合時機的不同, 也有研究者將混合方法研究分為平行混合分析 (Parallel mixed analysis) , 同時混合分析 (Concurrent mixed analysis) , 順序混合分析 (Sequential mixed analysis) 三種[16], 這三種方法因混合時間的不同, 混合的程度、數據收集的時機、數據分析的時機均有不同。[25]

也有研究者提出了通用的混合方法研究應用程式:(1) 確定研究目標; (2) 確定研究客體; (3) 確定混合的邏輯依據; (4) 確定混合目的; (5) 確定研究問題; (6) 選擇抽樣群體; (7) 選擇混合方法研究設計; (8) 收集數據; (9) 分析數據; (10) 假設檢驗; (11) 解釋數據; (12) 撰寫研究報告; (13) 重構研究問題。[17]這一過程完整地概括了混合研究設計的流程, 但缺少細節性的描述。在此簡要介紹Creswell歸納提出的四種混合設計類型。[6]這四種混合方法研究設計類型邏輯較為完整、流程較為固定。

(一) 三角校正設計

三角校正設計 (Triangulationmixed method design) 是一種單一階段設計。研究者在同一時間內, 對同一研究問題, 採用相等比重的質性與量化方法開展研究。[6,26]「三角」可以體現在方法、理論、數據源甚至研究者方面的互相校正。[27]在具體應用三角校正設計時, 需要同時但分別地收集並分析質性與量化資料, 以便能對研究問題更加了解。

在一項探究認知功能與知識背景對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的影響的研究中, 應用了三角校正設計。研究者發現儘管接受過良好的教育, 但很少有心力衰竭患者能夠掌握自我護理。就此, 研究者採用三角互證設計, 邀請41名心力衰竭患者參加了有關自我護理的訪談, 隨後就知識、認知功能和自我護理進行標準化的問卷測量, 收集了量化和質性的數據。研究者使用內容分析法對質性數據進行了分析, 應用線性回歸對知識、認知功能對自我護理的關係進行了研究。從三角互證的視角, 對數據分析結果進行了解釋。發現相較於知識, 認知功能更能決定自我護理的程度。[28]

三角校正設計適用於需要直接比較與對照量化統計結果與質性發現, 或者使用兩種不同的方式對結果進行證實、交叉效度分析或確證時的研究情境。

(二) 嵌入式設計

嵌入式設計 (Embedded mixedmethod design) 是指在混合設計中, 某一類型的資料扮演主要角色, 另一類型的資料則提供支持型、次要角色的設計。[6]此設計的前提是單獨一組資料不足以證明假設, 不同數據資料回答不同的問題, 每一種類型的問題需要不同類型的資料。嵌入式設計在設計層次即混合不同類型的資料, 並且將某一種類型的資料嵌入到另一種方法論架構的資料類型中。可以將質性資料嵌入到一個量化方法論的實驗研究設計中, 也可以將量化資料嵌入到一個質性方法論的現象學研究設計中。

在筆者研究組的一項研究中就採用了嵌入式設計。研究的問題是求職面試中應聘者的非言語行為會對面試官的評價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該研究採用紮根理論方法建立應聘者的非言語行為庫, 以幫助面試官做出更準確的評價。研究收集到真實且完整的研究生面試視頻材料23個, 依據行為的可分類性和確定性將視頻圖像中的身體部位劃分為不同的區域, 結合面試的空間和時間線索, 制定了面試視頻觀察表。隨後由編碼人員依據視頻觀察表對應聘者在不同階段中表現的行為進行編碼, 出現即記錄為1, 若出現新的行為, 則通過討論補充到觀察表中, 直到行為分類達到飽和, 最後行為共27個。最後通過聚類分析, 將非言語行為進行分類和命名, 建立面試中應聘者非言語行為庫。結果表明, 面試中應聘者非言語行為分為三類, 即面部表情、粗顯動作和細微動作。[29]這一研究中, 視頻編碼部分採用了質性研究的思想, 對編碼結果採用聚類分析, 則體現了量化研究的思想。

嵌入式設計特別適合用於當研究者需要在一個量化研究(實驗或相關設計) 中嵌入一個質性研究成分時。

(三) 解釋式設計

解釋式設計 (Explanatory mixedmethod design) 是一種兩階段的混合方法設計, 一般流程是先收集並分析量化資料, 然後收集並分析質性資料, 第二階段質性研究的設計依據或拓展第一階段的量化研究結果, 質性資料用於解釋或擴展前一階段的量化結果。[6,23]

一項探究視頻遊戲玩家水平與玩家自我調控水平的關係研究是應用解釋式設計的一個典型範例。[30]該研究的主要假設是視頻遊戲的高級玩家比初、中級玩家使用更多的自我調控。在研究的第一階段, 研究者通過問卷法收集了143名大學生的數據, 了解其玩遊戲的頻率、習慣和自我調控情況。數據分析結果表明高級玩家比初、中級玩家進行更多的自我調控, 中級玩家比初級玩家進行更多的自我調控。為對這一結果進行更為深入細緻的探索, 在研究第二階段對不同等級的遊戲玩家展開半結構化訪談, 對訪談文本進行分析後獲得高級遊戲玩家的特徵、玩視頻遊戲的條件、遊戲開局、玩家策略、遊戲環境等五大主題, 形成最終結論, 即視頻遊戲是一項需要高度自我調控的活動, 成為高級玩家需要調動多種與自我調控相關的技能和心理過程。

在國內的研究中, 也湧現出越來越多應用解釋性設計的研究案例。例如, 一項關於人格測驗作假的研究[31]採用該方法對應聘者在人格測驗中作假的思維過程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研究第一階段, 通過行為實驗, 對人格測驗作假反應過程進行驗證和修正, 形成了有效的作假反應過程模型;研究第二階段, 基於紮根理論方法進行結構化訪談, 探索應聘者在人格測驗中的想法以及作假時的內部思維過程, 進一步理解了人格測驗中作假的動機和反應過程。該研究良好應用了混合方法研究中這種解釋式設計類型。

解釋式設計主要適用於以下三種情形: (1) 需要用質性資料來解釋量化研究部分顯著或不顯著的結果、極端的結果、與假設相矛盾的結果和出人意料的結果等情形;[32] (2) 根據量化結果進行分組, 通過質性研究追蹤不同組別的情況;[33] (3) 利用量化研究的實驗參與者特徵, 引導後續質性研究階段的實驗參與者取樣。[23]

(四) 探索式設計

當缺乏測量工具、變量難以確認, 或者缺乏指引的架構或理論時, 最適合採用這種探索式設計(Exploratory mixed method design) [6,23]通過質性方法展開研究。探索式設計特別適用於以下情形: (1) 研究者需要發展並且驗證一份之前找不到的工具;(2) 研究者需要確認重要的未知變量, 以進行後續的量化分析。

國外有大量關於測量工具開發檢驗的研究都採用了探索式設計。[34,35]例如, Rahmani等人[34]通過這種方法開發了年輕女性婚前性行為量表(PSAS-YW) 。研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 通過質性研究方法 (焦點小組和個案訪談) 收集數據, 產生53道量表題目, 經過預測篩選後形成最終版本的問卷;在第二階段, 通過量化研究 (問卷法) 收集數據, 對該問卷的測量學特徵進行檢驗, 結果表明該問卷具備較高的信度 (α=0.87) 和較好的結構效度。

國內也有一些高質量的探索式設計研究。一個優秀的範例就是一項有關教師勝任力的研究。[35]在研究的第一階段, 研究者主要運用行為事件訪談這一質性方法, 並輔之於核檢表方法構建教師勝任力模型;以此模型及分類為基礎, 編制問卷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對勝任力模型做初步檢驗;第二階段, 在研究一的基礎上, 根據教師勝任力模型, 篩選驗證模型時使用的問卷項目, 編制正式的《教師勝任力測驗》並施測, 分析測驗的測量學屬性, 即測驗的信度和效度, 鑑定測驗的有效性。同時, 運用驗證性因素分析方法, 分析測驗的結構, 並對教師勝任力模型做進一步驗證。最後, 採用《教師勝任力測驗》, 對當前在崗教師勝任力發展水平進行評估。該研究良好地結合了質性與量化數據, 是混合方法研究中一個典型的探索式設計類型。

四、混合方法研究的評價

作為一種新的研究取向, 混合方法研究範式能夠為不能通過其他研究途徑解決的問題提供答案。從研究內容上來說, 通過量化與質性研究結果的互相佐證, 獲得強有力的推論, 從而獲得對社會現象更豐富完整的了解。從研究方法上來說, 通過改進現有研究方法, 進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整合, 能夠對研究結果提供多元解釋, 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研究方向。這種研究範式也引起了研究者對它的重視, 但是混合方法的普及與認可程度仍不夠高, 混合方法研究也有其缺點, 有關混合時機、程度的相關理論研究依據仍不夠充足。[4,13]

(一) 混合方法研究的不足

首先, 混合方法研究需投入的時間、精力、經濟成本都比較高;其次, 對研究者的素養要求比較苛刻, 因為它要求研究者必須嫻熟地掌握和駕馭質性及量化兩類研究方法;最後, 作為一種新的研究取向, 這一範式的理論基礎也相對薄弱。

此外, 對於混合方法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即可靠性、概括性等的評價, 目前仍都存在較大爭論。對其信度和效度的評價, 與對傳統的研究方法信度和效度的評價不同, 就連其使用的語詞體系也截然不同。追根溯源, 關鍵在於對質性研究信度和效度的評價。許多質性研究的可信性遇到的挑戰人所共知。例如, 研究者在場的情境中, 自身作為研究工具, 可能會對研究對象的行為造成影響或改變, 從而影響資料的可靠性;研究者期待導致偏見的出現, 對客觀質性資料做出主觀概括和推論, 這導致不同研究者對同一問題進行研究卻得出不同結果……這些現象在質性研究中比比皆是。因此, 混合方法研究, 通過將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相結合, 減少了單一的質性研究結果所面對的質疑。然而也正因為如此, 對混合方法研究的信度與效度評價, 其複雜性和難度也比那種對單純的量化研究的信效度評價大得多。

總之, 作為科學研究的第三種範式, 一方面, 混合方法研究給側重強調運用質性研究的研究者, 提供了一種針對問題的適宜情境, 選擇相適的研究工具和技術的融合思路, 在立體多元的框架下, 基於三角互證的思想, 除了質性資料的量化處理, 還可結合量化資料的研究做出交叉分析、完善和有益補充, 從而達到量的準確和質的深化, 發現並歸納形成具有普適意義的規律, 形成整體全面的研究結論。另一方面其成本較高等不足、信效度評價的困難, 以及實際應用中的重重挑戰, 仍有待研究者們做出更進一步的努力和探索。

(二) 混合研究中的倫理考量

同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一樣, 混合方法研究同樣需要遵循倫理規範, 如保證研究參與者的知情同意權和隨時退出研究的權利等。另外, 研究者在進行相應的涉及人類或非人類動物的研究之前,需要獲得所在機構的倫理委員會的審核和批准。

混合方法研究的倫理問題主要存在於兩個階段。[20]第一個階段是研究設計階段, 特別是在探索性設計或解釋性設計這種兩階段研究中,因為第一階段的研究結果將會指導第二階段研究的開展。因此, 研究者需要在研究設計之初便考慮到研究不同階段的倫理問題。第二個階段存在於研究參與者的選取階段, 尤其是在解釋性設計中, 當研究者想要使用第一階段的量化數據來選取第二階段訪談的子樣本時[10], 這就涉及第一階段的部分實驗參與者將會因為他們填答的回覆而被選中, 某種程度上會對其造成信息洩露的困擾, 因此, 在進行量化研究前, 必須對這些問題加以考慮。一個常用的策略是在量化研究階段的數據收集中讓實驗參與者選擇是否自願參與第二階段的階段, 並請其提供聯繫方式。

(三) 混合方法研究的展望

目前, 在我國心理學、社會科學、教育學等領域的研究中, 混合方法研究範式的研究仍大多停留在理論探討上, 在實踐應用方面仍較少。且就已發表的文獻來看, 國內對這一範式的掌握與應用仍有較大的成長空間。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缺乏明確的整體的混合方法研究設計, 在研究中存在著質性方法和量化方法簡單疊加使用的情形, 未能充分發揮這種研究範式的效用;另一方面是對於資料數據及其信息的挖掘有待深入, 從而影響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這些原因導致混合方法研究的特色不能夠得到全面彰顯。

混合方法研究視角, 為研究者提供了一種針對問題情境, 選擇相適的研究工具和技術的融合思路, 從而在立體多元的框架下, 幫助研究者基於三角互證思想, 通過質性和量化方法的有機混合, 使研究交叉驗證、完善和補充, 從而達到量的準確和質的深化, 發現並獲得規律, 形成整體全面的研究結論。展望混合方法研究的未來, 我們有理由相信, 它必定會經歷以往研究範式演進過程所遇到的大多數問題, 如某些研究者的拒絕、批評或誤用等。對於這些可能會導致科學研究範式轉型的事件, 我們有理由冷靜、理性、客觀地對待它。一方面加強對這種研究範式的理論建構, 夯實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深入探究這種研究範式的具體設計和實際操作方法, 理論與實踐雙管齊下, 在更廣泛的領域應用它、推廣它、檢驗它、完善它。

對於有興趣使用這種研究範式的研究者, 可以採納以下建議[10]:第一, 面向各種供選擇的研究範式, 不管是量化研究、質性研究, 還是混合研究, 首先應側重於一種研究範式, 行有餘力後, 再學習和掌握另外一種;第二, 研究者需明確, 事實上沒有任何一種方法能夠凌駕於其他方法之上, 各種方法都有利弊, 在方法的選擇上, 應時刻牢記, 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複雜深奧的問題。第三, 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即研究者應該根據自己研究的具體問題來選擇研究類型, 有選擇地結合使用各種方法。研究應由問題或資料數據驅動, 而非方法驅動, 應注意避免唯方法至上的傾向。同時, 一定要銘記:混合方法研究採用的是多樣的視角、理論和研究方法, 它以某種方式將量化和質性研究方法、途徑、過程、概念和其他研究範式的特點進行周密且戰略性的混合, 形成的是一個被廣泛認可的具有互補優勢和非重疊式弱點的整體設計, 這正是它的迷人之處, 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陳曉萍,沈偉.組織與管理研究的實證方法[M].第3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

[2]周明潔,張建新.心理學研究方法中「質」與「量」的整合[J].心理科學進展, 2008, 16 (1) :163-168.

[3] 盧志巍, 段錦雲.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結構框架新探[J].心理學進展, 2015, 5 (3):180-185.

[4]Koskey K L K, Sondergeld T A,Stewart V C, et al.Applying the mixed methods instrument development andconstruct validation process:the 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questionnaire[J].Journal of Mixed Methods Research, 2016, 12 (1) :95-122.

[5]Campbell D T, Fiske DW.Convergent and discriminant validation by the multitrait-multimethodmatrix[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59, 56 (2) :81-103.

[6]Creswell J W, Clark V PL.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mixed methods research[M].2nd ed.WashingtonDC:SAGEPublications Inc., 2010.

[7]Tashakkori A, Teddlie C.Mixedmethodology: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M].WashingtonDC:SAGE Publications Inc., 1998.

[8]Denzin N K.Triangulation 2.0[J].Journal of MixedMethods Research, 2012, 6 (2) :80-88.

[9]陳向明.社會科學中的定性研究方法[J].中國社會科學, 1996, (6):93-102.

[10]徐建平.教育科學研究的第三種範式---混合方法研究及應用案例分析[M]//蔣凱, 沈文欽.北大講座:教育卷第一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103-114.

[11]Fielding N.Triangulation andmixed methods designs;data integration with new researchtechnologies[J].Journal of Mixed Methods Research, 2012, 6 (2) :124-136.

[12]Torrance H.Triangulation,respondent validation, and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in mixed methodsresearch[J].Journal of Mixed Methods Research, 2012, 6 (2) :111-123.

[13]Onwuegbuzie A J, BustamanteR M, Nelson J A.Mixed research as a tool for developing quantitativeinstruments[J].Journal of Mixed Methods Research, 2010, 4 (1) :56-78.

[14]Luyt R.A framework formixing methods in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development, validation, andrevision:a case study[J].Journal of Mixed Methods Research, 2012, 6 (4):294-316.

[15]Johnson R B.Toward a moreinclusive「scientific research in education」[J].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09,38:449-457.

[16]Onwuegbuzie A J, Leech NL.Enhanc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significant findings:the role of mixedmethods research[J].Qualitative Report, 2004, 9 (4) :770-792.

[17]Collins K M T, Onwuegbuzie AJ, Sutton I L.A model incorporating the rationale and purpose for conductingmixedmethods research in special education and beyond[J].LearningDisabilities:A Contemporary Journal, 2006, 4 (1) :67-100.

[18]Lincoln Y S, Guba EG.Naturalistic inquiry[M].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Inc., 1985.

[19]Bryman A.Barriers tointegr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J].Journal of Mixed MethodsResearch, 2007, 1 (1) :8-22.

[20]Leedy P D, Ormrod JE.Practical research:planning and design[M].10th ed.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Inc., 2013.

[21]Greene J C, Caracelli V J,Graham W F.Towar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mixed-method evaluationdesigns[J].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989, 11 (3) :255-274.

[22]Morse J M.Approaches toqualitative-quantitative methodological triangulation[J].Nursing Research,1991, 40 (2) :120-123.

[23]Creswell J W, Gutmann M,Plano Clark V L.Advanced mixed methods research designs[M]//Tashakkori A,Teddlie C.Handbook of mixed methods in social and behavioralresearch.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3.209-240.

[24]Morgan D L.Practicalstrategies for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applications tohealth research[J].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1998, 8 (3) :362-376.

[25]Oliver D P, Demiris G,Washington K, et al.Hospice family caregiver involvement in care planmeetings[J].American Journal of Hospice&Palliative Medicine, 2017, 34 (9):849-859.

[26]Hussein A.The use oftriangulation in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ca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methods be combined?[J].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al Work, 2009, (1) :1-12.

[27]Carter N, Bryant-Lukosius D,Di Censo A, et al.The use of triangulation in qualitative research[J].OncologyNursing Forum, 2014, 41 (5) :545-547.

[28]Dickson V V, Lee C S, RiegelB.How do cognitive function and knowledge affect heart failureself-care?[J].Journal of Mixed Methods Research, 2011, 5 (2) :167-189.

[29] 趙健宇.面試中應聘者非言語行為庫的建立[D].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2016.

[30]Mao J.Social media forlearning:a mixed methods study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technology affordancesand perspectiv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4, 33:213-223.

[31] 陳基越.應聘者在人格測驗中作假的反應過程[D].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2015.

[32]Morse J M.Evolving trends inqualitative research:advances in mixed-method design[J].Qualitative HealthResearch, 2005, 15 (5) :583-585.

[33]Tashakkori A, Creswell JW.The new era of mixed methods[J].Journal of Mixed Methods Research, 2007, 1(1) :3-7.

[34]Rahmani A, Merghati-Khoei E,Moghadam-Banaem L, et al.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premarital sexual behavior assessment scale for young women (PSAS-YW) :anexploratory mixed method study[J].Reproductive Health, 2014, 11 (43) :1-7.

[35]徐建平.教師勝任力模型與測評研究[D].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2004.

 

相關焦點

  • 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是截然對立的嗎?
    現實主義與實證主義同樣相信存在一個獨立於我們的知識而存在的真實世界,並且相信可以對社會現象進行因果關係(causality)的研究,只是對直接的經驗觀察的效力有所保留,即認為深層的結構往往無法觀察,而研究者所使用的特定理論以及人類知識的總體建構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研究的過程和結果。
  • 從質性研究到大數據方法:超越與回歸
    內容提要:社會學質性研究方法和量化分析方法分別源於兩種不同傳統,演變為方法論的分離和對立。大數據的興起或許會給解決這種「兩張皮」的現狀帶來機遇。從質性研究方法、傳統量化分析方法到大數據方法,研究工具的變化某種程度上見證了研究對象——社會本體的變遷。
  • 質性研究?量化研究?如何權衡與取捨 |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研究準備第1章 質性研究的基礎什麼是質性社會研究質性研究vs量化研究:權衡與取捨走近質性研究研究範式——關於研究的價值觀與信念什麼是現實,它可以被認識嗎認識主體與認識對象之間是什麼關係我們如何找到答案結語閱讀延伸第2章 質性研究的目標發生了什麼——選擇與解釋
  • 【方法】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的區別,自然科學不是社會科學的唯一模板
    實證主義和闡釋主義是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兩種基本的認識論。實證主義研究可以使用質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而闡釋主義研究則只使用質性研究方法。質性研究對實證主義社會科學研究的意義主要是提出研究假設,而闡釋主義認識論指導下的質性研究則與量化研究存在不可調和的認識論分歧。
  • 還在為研究方法頭疼嗎?5分鐘get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的差別
    什麼是量化研究?什麼是質性研究?它倆有什麼關係?每年都有很多同學來問小田心這個問題,然後經過一番深刻的、細緻的、「曠日持久的」講解後,不少同學表示還是雲裡霧裡,就算一時記住了,等過兩天再問的時候又忘了。可見,這個知識點真的不好消化。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辨析一下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
  • 質性研究方法與量化研究方法之初步比較
    所以從研究的基本思路看質的研究主要採取的是一種歸納的方法,這種歸納的方法決定了質的研究者在收集和分析資料時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路線,在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建立分析類別,質的研究中的理論建構也是採用歸納法從資料中產生理論假設,然後通過相關檢驗和不斷比較逐步得到充實和系統化。我們稱這種自下而上形成理論的方式為有根據的理論。6.不追求所謂普遍適用的客觀規律。
  • 量化研究&質性研究 | 一文辨析重點中的難點
    質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或非自然情境下採用訪談、觀察等帶有主觀色彩的互動性方法收集資料並按照歸納的方式對其進行分析從而得到對研究對象的相關描述和解釋或是形成理論的一種研究活動。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是社會科學領域兩種對立的研究範式,兩者在研究目標、對象及方法上都存在著明顯的區別。
  • 研讀小組成員研究成果推送:《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是截然對立的嗎?——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本體論和認識論辨析》
    而在認識論之下的方法論(methodology)層面,現實主義的這種妥協性則更為明顯,它平衡地接受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兩種方法,而不像實證主義或闡釋主義明顯地偏好其中一種。[vi]然而筆者認為,在理想類型的意義上看,現實主義作為一種過渡類型,並不構成與實證主義和闡釋主義平起平坐的一種認識論,尤其是並不存在與實證主義的根本性的對立。而且使用過渡類型,反而削弱了理想類型在比較研究中的分析效力。
  • 定量研究方法和質性研究方法的區別何在?
    研究方法作為知識生產的工具,其實跟背後的本體論是有很大的關係。我們完全可以不關注研究方法背後的本體論。很多人認為不需要關注,但是如果不關注的話,會導致研究方法的使用上會有很大的一個誤差。那麼定量研究方法和質性研究方法的區別何在?
  • 質化與量化之爭對「第三種教育研究範式」的探析
    混合研究方法的形成、研究設計與應用價值——對「第三種教育研究範式」的探析作者:張繪  來源:復旦教育論壇混合研究方法產生於質性和量化研究的激烈爭論,目前已經成為「第三種教育研究範式」。量化、質性和混合研究三種研究方法具有各自的特點和優勢,在實際運用中需要根據研究的問題來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
  • 物理教育研究中的量化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方法分為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也稱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及將兩者相結合的混合研究方法(Mixed-Methods Approach)。
  • 社會科學中的質性研究方法概述
    而在眾多研究方法中,質性研究或稱為質化研究,被認為是方法論的「第三條道路」。這個是相對於傳統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而言的。質性研究實際上並不是一種方法,而是許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統稱,其中包含但不限於民族志研究,敘事研究,行動研究等。質性研究者的目的是更深入了解人類行為及其理由。因此,相對於量化研究,質性研究專注於更小但更集中的樣本,產生關於特定研究個案的資訊或知識。
  • 研究方法匯總(一)| 量化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研究問題可以分為描述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兩大類。(2)研究的類型研究的類型可以歸納為三大類:量化研究、質性研究和質量並用研究。通常,量化研究採用演繹邏輯(deductive logic),由研究者所選擇的一個或數個詮釋社會現象的理論出發,演繹發展研究假設,再透過研究假設的檢驗,確認理論的適用性。
  • 現象學、民族志與個案研究:社會學的質性研究方法
    原創 理論志編輯部 Political理論志 本篇文章主要介紹社會學的質性研究方法,主要分為質性研究的起源和質性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兩個部分。在質性研究方法中,主要介紹常用的三種研究方法,分別是:現象學(phenomenology)、民族志(ethnography)以及個案研究(case study)。最後,筆者為大家附上了幾本基於質性研究方法的社會學書籍推薦。
  • 質性研究的新發展及其對社會科學研究的意義
    有的按「類型」分類,如象徵互動主義、人類學的方法、社會語言學的方法、常人方法學、民主評估、新馬克思主義民族志、女性主義研究方法。另有按「取徑」(approach)分類,如歷史研究、民族志研究、個案研究、現象學研究、傳記研究、紮根理論研究、行動研究。[潘慧玲.教育研究的取經—概念與應用[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還有學者認為,質性研究是一個多元、綜合、豐富多採的領域,不能進行分類。
  • 量化研究方法介紹
    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要保持價值中立和理性,拋開對研究對象的情感和態度,建立和發展相應的價值中立的科學語言,以便消除研究背景和價值觀的影響。科學研究中的理性邏輯模型是指排除科學家的任何期望或熱情,來證明其觀點的真實性。與之不同,現象學、解釋學認為,真理只能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被認同,即人們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認同一個事實。研
  • 現象學與質性研究的關係,你了解嗎?
    以「方法論」視角思考現象學給予質性研究的啟示, 可以走出將其僅視為方法所導致的困境, 從精神內核上更好地領會和應用現象學;同時, 方法論視角幫助我們超越二元論的掣肘, 重新認識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之間的本質區別, 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應用質性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原則。現象學; 質性研究; 方法; 方法論;在人文社科研究領域, 特別是教育研究領域, 質性研究越來越被關注。
  • 宋萑:質性研究的範式屬性辨
    文章首先梳理質性研究的四種範式屬性:脈絡性、意義性、詮釋性和主體性;進而對有關質性研究的四類誤解進行回應,提出質性研究並不只是資料收集工具手段,也並非基於個人經驗的思辨,更不是簡單的資料歸納,亦不適用於量化評估標準。
  • 為什麼質性研究不是新聞採訪?
    關 鍵 詞:質性研究/量化研究/方法論/新聞調查由陳向明博士大學人才培養問題研究引起質性研究方法爭論始於十年前。總結上述學者的觀點,本文進一步分析為什麼質性研究不是新聞調查:質性或量化的研究只有風格上(stylistic)而無方法上的差異。他們有著共同的邏輯推斷方法(King,1994:P3),共享統一的科學研究方法程序。本文案例的通過社會科學研究實證研究中出現過的一些經典討論分析實證研究失效的原因,進一步說明社會科學研究過程中作出有效和無偏的推斷需要注意的問題。
  • 為什麼質性研究不是新聞採訪
    關 鍵 詞:質性研究 量化研究 方法論 新聞調查  由陳向明博士大學人才培養問題研究引起質性研究方法爭論始於十年前。  本文第一部分回顧了爭鳴的主要觀點和結論,總結爭鳴過程中對實證研究方法學基礎討論,這也是社會科學研究區別於新聞調查的關鍵所在;第二部分論述實證研究的方法學基礎,並討論社會科學研究中量化和質性研究的異同;第三部分列舉了因實證研究方法不當造成結論失真的案例,總結了確保實證研究真實性的方法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