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妹子在桃源的扶貧路

2020-12-20 新湖南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李澤紅 邵亞麗

「鄭曉燕雖然是個外鄉人,但卻將葉家坡當成了她的第二個故鄉。」

「一個川妹子能贏得大家的認可,這是她實實在在做出來的。」

「她扶貧濟弱,把這裡的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都看成了自己的親人。」

……

在桃源縣架橋鎮葉家坡村,一提起鄭曉燕,當地老百姓都讚不絕口。

2011年,鄭曉燕遠嫁到葉家坡村。不管是在智誠欣欣小學支教,還是被選進入村班子工作,她都任勞任怨、兢兢業業,將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揮灑在這片熱土。

「孩子,我沒有珍貴的東西送你,但我種的是綠色食品,請不要推辭了。」近日,杜梅佰老人特意來到村為民服務中心,將5斤芋頭送給鄭曉燕。盛情難卻的小鄭連忙掏出100元錢,多次要塞給老人,但都被老人推回。「多麼善良的老人啊!其實自己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望著老人離去的背影,鄭曉燕感嘆道。

建檔立卡貧困戶杜梅佰家有3口人,年老體弱的爺爺奶奶和孫女。15年前的一場車禍失去了兒子,兒媳婦不久也改嫁他鄉,所有的擔子都壓在了兩位老人身上。全家就靠老人種小菜、油菜還有賣雞蛋補貼家用,維持日常開銷。如今,杜梅佰的孫女正在讀大一,生活學雜費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了解這一情況後,鄭曉燕積極向上級部門申請落實了孤兒的身份和生活津貼,並解決了他們的低保。從2019年開始,杜梅佰孫女已按時享受到了孤兒和低保補貼,大學期間也享受到了貧困學生補貼。孫女的上學、生活問題得到了解決,壓在老人心頭的石頭終於落下了。

在整理一戶一檔資料袋時,鄭曉燕又注意到杜惠林這個特殊家庭。全家四口人,一人重病、一人重殘、兩個上小學的孩子,寄住在一個破舊的房舍裡。杜惠林又突發腦溢血去世,其妻胡小紅因精神疾病加重還住進了精神病醫院。原幫聯幹部因調到其他村幫聯,作為扶貧專幹的鄭曉燕主動請求增加幫聯戶杜惠林家庭。她積極對接慈善組織,為姐姐籌得9000多元善款,解決了她長線支助問題;也幫助弟弟聯繫九妹公益,獲得了每年1500元的生活費補貼,直到大學畢業。

葉家坡村負責人評價鄭曉燕時說,「曉燕負責的村級報帳、民政戰線、脫貧攻堅等主要工作很繁瑣,但她從沒有叫苦叫累,各項工作完成的都很出色。」

一家一戶地走、田間地頭地問,家裡幾口人、家庭啥情況、能享受啥政策、能爭取什麼好項目、如何早日擺脫貧困過上更好的生活……憑藉腳踏實地的精神,鄭曉燕不僅收穫了貧困戶的信任,也見證了貧困戶的日子一天天變好。

[責編:吳昱]

[來源:桃源融媒]

相關焦點

  • 2020畢業季丨鍾吉湧:產業扶貧在桃源
    畫面所展示的是中國湖南省桃源縣脫貧攻堅中關於產業扶貧的精彩瞬間,每張圖片所展示的是扶貧企業背後的故事。這組攝影作品表現了桃源穩定脫貧,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同時體現了脫貧攻堅中桃源人的拼搏和努力。可以展示出產業扶貧可以助力精準脫貧,提高貧困人民的生活水平。通過攝影去表現創作,通過深入塑造,提升了攝影的社會影響力。
  • 五指山扶貧故事| 「創業農民」黃海川:用立體種養殖闖出脫貧致富路
    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南海網與五指山市委宣傳部共同策劃《扶貧路上鏗鏘行——五指山扶貧故事》系列專題報導,派出全媒體採訪團隊深入脫貧攻堅最前線,忠實記錄發生在大山深處的先進典型事例,從而為五指山市脫貧攻堅工作注入切實可感的榜樣力量。
  • 寧海縣桃源街道興海路東18-1地塊寧海縣桃源街道興海路東18-1地塊
    寧海縣桃源街道興海路東18-1地塊寧海縣桃源街道興海路東18-1地塊
  • 「牽手」上市公司 央企扶貧基金出產業化扶貧新路
    據統計,10月份以來,央企扶貧基金陸續出現在3家上市公司定增的認購行列中:10月,出資5000萬元參與川恆股份定增詢價;11月,成功獲配5億元明陽智能非公開發行額度;12月,出資1億元成為居然之家定增的認購方。經進一步查詢,央企扶貧基金已在A股和新三板市場布局了多家公司。
  • 「最美扶貧人物」桃源李華春:貧困戶的貼心人
    縣脫貧攻堅行動指揮部開展了2019年桃源縣「最美扶貧人物」「最佳幫扶幹部」「脫貧示範戶」評選表彰活動,經過報名推薦、組織評審、公開公示、報批審定等環節,評選出10名「脫貧示範戶」、10名「最美扶貧人物」、10名「最佳幫扶幹部」。今天為您帶來「最美扶貧人物」李華春的脫貧幫扶故事。
  • 家樂福在川扶貧已九年
    家樂福在川扶貧已九年     故事□本報記者 李欣憶 陳巖  「擼起袖子加油幹」的話音剛落,記者上前圍追堵截家樂福集團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唐嘉年。
  • 【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北篇】桃源人家蛙聲十裡,茅箭這個民宿有文化味
    而在10月27日,「決戰決勝譜新篇·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北站採訪團一行卻看到了不一樣的民宿——目之所及皆是文化,俯仰之間頓生歡喜。這就是位於十堰市茅箭區茅塔鄉東溝的桃源人家和蛙聲十裡。2016年6月,應十堰市茅箭區政府建設美麗鄉村號召,他開始對茅箭南部山區民宿樣板項目——桃源人家民宿進行投資、裝修運營。王啟迪當時的理念是立足本地,藉助東溝紅色教育基地的紅色文化底蘊和景區自然優勢,設計出十堰第一家集餐飲、住宿、民俗體驗於一體的鄉村民宿。事實證明,「文化牌」就是「王炸」,桃源人家吸引了10餘萬遊客體驗,已成為十堰鄉村民宿的代表作,並申請了金牌民宿和森林康養人家項目。
  • ...小蘑菇」鋪就產業扶貧路 自貢自流井蘑菇產業正積極拓展川南市場
    近年來,自流井區充分發揮商會會員企業作用,以「小蘑菇」帶領貧困戶鼓起腰包,走出產業扶貧的新路徑。全區多家商會會員大力發展蘑菇產業,年銷售收入達1000餘萬元,帶動20餘戶貧困戶實現穩定高質量脫貧。》從貧困戶到年入近4萬元 蘑菇產業帶動貧困戶走上「致富路」「過去,我們一家三口就我一人打點零工,入不敷出。幸好有了這份管理蘑菇的工作,一年能有近4萬元收入呢!」50多歲的舒平介紹,2018年8月,我在自流井區農團食用菌專合社務工,每個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我很滿足了。
  • 記者探訪十堰茅塔鄉東溝村:紅色文化+綠色發展走出文旅扶貧路
    記者探訪十堰茅塔鄉東溝村:紅色文化+綠色發展走出文旅扶貧路 2020-10-28 21:38:23  乘著三農政策、扶持革命老區建設、精準扶貧等國家政策的東風,東溝村向全面小康的目標不斷邁進。  東溝村堅持保護修繕與開發並舉,對2000平方米革命遺址進行騰退、修復,修通進村公路,陸續建起革命烈士陵園、革命文物陳列館、戲樓、東溝學堂等,持續建設完善紅色旅遊文化資源。
  • 川妹子臺灣創業 麻辣家鄉味拼出精彩人生
    日前,海峽衛視《樂活兩岸》欄目專題播出了一期川妹子在臺灣創業的故事,祖籍四川宜賓的川妹子彭華雨與臺灣丈夫在臺北開了一家川味小麵館,用地道的川菜招徠了好生意,短短兩年創業即有較好收穫。
  • 據說廈門的川妹子都愛來這裡擼串喝花酒
    因為工作,我結識了不少川妹子,她們不僅長相不錯,脾氣火辣耿直,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好(hào)吃。四川的美食千千萬,嘗盡四川美味的川妹子對家鄉的味道有著深深的偏愛,擼串當然也是首選川味兒烤串。湖濱東路剛開不久的川二代把把燒,就是川妹子們的擼串聖地。
  • 浙江援川幹部貴麗青:扶貧重在「扶」產業
    日前,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創客孵化園裡,由浙江援川幹部、柯城區委常委、副區長、宣傳部部長貴麗青牽線搭橋開設的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農特產品直播館開館,一群身著羌族民族傳統服飾的主播們正在手機鏡頭前賣力地推銷產自北川的各種特色農產品。
  • 川商聚力 吹響工業產業扶貧衝鋒號角——四川扶貧產品暨特色農產...
    四川新聞網太原12月28日訊 川酒、川茶、川調、川菜……一直以來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12月28日,由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四川省人民政府駐瀋陽辦事處聯合主辦的四川扶貧產品暨特色農產加工品走進北方四川商會聯合會大拜年活動在太原舉行。
  • 生物醫學碩士馬福軍的扶貧路
    經過系列考察,最終確定在鎮座落村建川牛膝產業園,預期產值可達到百萬元。利用身邊資源 做好村民健康保障2018年7月,馬福軍剛到瀘定縣冷磧鎮鎮座落村就了解到,鎮座落村2014年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村,全村共109戶264人,貧困戶27戶83人。幫助村民脫貧,就是馬福軍此行的任務!
  • 發展桃源大葉茶產業 打造桃源野茶王品牌
    桃源大葉茶現已上了《中國名茶網》、《阿里巴巴》等100多家網絡媒體。中央三臺和中央七臺對桃源野茶王進行了多次專題報導。桃源野茶王贏得了「天然野生、中華香茗」的品牌形象。  3、基地優勢。桃源茶葉歷史悠久,桃源人民歷來就有種茶習慣和種茶經驗近些年來,桃源茶葉生產特別是大葉茶生產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一是全縣有大葉茶基地1.65萬畝。
  • 十堰茅箭「桃源」民宿:美了遊客,富了村民
    十堰市茅箭區依託當地特色生態環境和紅色旅遊資源催熱「民宿潮」,通過發展精品民宿產業鏈,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相得益彰的扶貧之路。生態民宿引遊客「桃源人家」民宿位於茅箭區茅塔鄉東溝村紅色革命教育基地附近。民宿依山傍水,周圍林豐木茂,小溪潺流,觀山聽鳥,蛙聲鳴鳴,「桃源」身在畫中,自成風景。
  • 川妹子出境遊棄衣服、化妝品騰出行李箱裝滿口罩運回免費發放
    川妹子出境遊丟掉衣服騰出行李箱,裝5800個口罩運回免費發放! 引得網友們其稱讚!看到這種新聞,心裡暖暖的,我的祖國,早日康復吧!此刻的中國是溫暖的中國!身在異國他鄉的川妹子,不忘家鄉疫情的吃緊,毅然決然地義舉,讓人感動!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誰人不知,化妝品、漂亮衣服是一個女人的真愛!但在這緊要關頭,她把防疫口罩擺在了頭等位置。
  • 開「便民」門、修便民路…桃源小區自治破出行難題
    社區居民走在綠蔭覆蓋的小徑上通訊員供圖在江北白沙街道桃源小區西側,有一條新開通的「便民路」,時不時有社區居民進出。一道電子門,一條百餘米的小徑,這裡頭讓居民真切感受了一次一次「百姓的事情無小事」的不同經歷。
  • 漫漫扶貧路
    漫漫扶貧路------我在鄉鎮扶貧工作路上的一些感悟岑春徽/文圖掛村參與扶貧工作的這幾年來,是我進步很大、感觸很深、感悟很多的。在我的家鄉看不到平原,基本上對山的概念是很強的,這裡是多麼的偏僻和艱苦。群山中依稀看的到幾處居民,道路也十分的崎嶇,他們的生活並不是想像中的那樣悠然自得。
  • 太強了,這個成都川妹子的月子套餐竟然是麻辣火鍋!
    清淡的月子餐讓川妹子安可無法適應。理工男老公按照傳統月子餐中的營養元素,換成老婆喜愛的火鍋食材。由於老婆不便出門,老公便通過餓了麼點菜在家涮起了火鍋。安可說:「作為一個四川人,我的寶寶要從小吃辣,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生完孩子第六天就開始吃火鍋,還是又麻又辣的那種這對成都小夫妻,開啟了不一樣的月子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