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來自BeBeyond CBS校友David的文章,關於career goal。
近期在諮詢中,很多同學都會苦惱於自己的career goal。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解決,David去年的這篇文章中的觀點直到今天依然適用。
文章很長,請一定看完,強烈推薦!
說到寫申請的essay,大家第一個頭痛的問題就是career goal。這個也是長期困擾我的問題,或者說把我折磨得死去活來的問題。搞得我連續申請了好多好多次~~~
我從2009年初開始準備考TOEFL,到2012年底拿到OFFER,整個商學院的申請總共經歷了四年、六輪、共20次。當時拿到OFFER時還寫了一篇小有名氣的文章叫《第20次的嘗試》(回復關鍵詞「103」),一直到現在還時不時會有人看。而這個過程中,我覺得思想方面能夠有所提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持續不斷地對career goal的思考。
在2011年的時候申請了3所,走的最近的是CBS,被waitlist了,面試後感覺挺好,跟interviewer聊的也確實不錯,不過過了快一個月ad-com又來信說還要再補面一次,由他們親自來面,當時主要就是糾纏short term goal裡我說想留在北美這一點反覆challenge,我解釋了半天,他們還是不大相信,就先defer然後2個月後才ding。我當時也覺得很無奈,一個破career goal至於麼。
不過一個正在CBS讀書的同事跟我說如果你在essay裡沒把自己的未來規劃清楚,到時候很可能找工作時就無法專注,學校也不知道該怎麼幫你。這話倒是讓我對career goal這種我歷來看不上的東西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其實學生某種意義上是學校的產品,讓你找到好工作是他們的責任,也直接影響到學校的聲譽和排名。既然這是個很現實的社會,商學院又更是如此,那重視這種看似無聊的話題也就情有可緣了。
我之前之所以一直沒把這個問題想透,其實並不是沒有足夠的智力去理解,而是沒有足夠的胸懷去包容。我歷來心中總有一種輕言誤國式的清高,打心眼兒裡看不上只重功名和回報但卻缺乏深刻和情懷的商業社會。在申請上之所以一敗再敗是由於總是有一種「雖敗猶榮」的情緒,總覺得是對方淺薄因而不能理解我,總覺得是懷才不遇,所以內心還反而因此而得意,而且一再地堅持用並不切實際、並不擁有實在的商業模式、並不以我現在的經驗就能立即上手做的事情作為career goal(當然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我確實想借這個機會把這些問題想清楚,至今我也依然認為從此角度講我這樣做是正確的)。
但隨著思考和學習的不斷深入,我才逐漸意識到我之前的思想狀態其實是陷入了只注重高談闊論而沒有知行合一的「道學」窠臼之中,僅僅是「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而已,而歷史無數次地證明這種人是沒什麼實際用處的。正是這種認識的加深才讓我開始悔改之前的傲慢,能夠平心靜氣地反思過往的得失。
在職業方面,做過幾年管理諮詢,但我一直對文化傳播非常感興趣,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人們的價值理念、思維模式和生活品質。我至今也是這麼想的,這也指導了我商學院幾乎全部的學習生活以及之後的擇業,這點我後面會再詳細寫。但我後來慢慢地對「文化傳播」的理解也在加深,所謂文化傳播無非是要通過各種渠道與方式影響人們的價值觀,以此來對社會產生影響力,而這可以體現在任何一個行業之中,其本身並不必然是一種商業模式,也不必然是一項具體的職業目標,因此我之前所想的雖然至今仍是我要做的,但如果把這些寫成essay的主題,這卻是答非所問。
我一直說我要做culture spreading(這個翻譯本身就比較搞,老外根本看不懂),然後要怎麼去傳播一些積極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最後發現這些東西根本沒有商業模式,沒辦法賺錢,同時更要命的是,跟我之前的管理諮詢經驗並不相關。當然為了儘量往之前的經歷上貼,我也嘗試寫過CSR(企業社會責任)諮詢以及SocialEnterprise(社會化企業)等,但都不解決問題。因為有兩個問題我始終無法解釋:(1)這其中很多還不成型(尤其是在中國),前景也很難說明朗,那麼如何才能一個靠譜的商業模式?(2)就算有這樣的模式,比如拍電影,那跟你的經歷完全不相關,憑什麼你能幹成?
這裡要稍微補充說明一點的是,在那個時候,雖然僅僅只是幾年前,文化產業還是個不怎麼被待見的方向,跟今天風生水起的地位是完全不能比的,其被定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在2011年10月底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那時候我前19次申請都已經結束了。
其實這些道理和這樣的問題3年前就早有人跟我提過了,而且不止一次,但「知道」和「理解」是兩碼事,我沒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理解,算是天分有限,悟性不足吧。但只有在承受了這麼久的折磨與痛苦之後,我才知道這個道理我終於懂了。「知」是離不開「行」的,道理不是空談就能理解的,理想也不是空想就能實現的。現在回顧那四年的歷程,我不覺得有失敗,不認為曾經ding掉我的那些學校做錯了什麼,心裡也沒有任何抱怨,這段經歷留給我的唯一的東西就是成長。
那麼,話說回來,怎麼寫一個靠譜的career goal呢?要我說,首先需要做到8個字:找準痛點,長短結合。「痛點」這個詞現在是創業圈裡特別流行的,但其實你在規劃著自己的職業生涯,也像是一次創業一樣。所以必須要給出足夠充分的理由,告訴對方(創業者之於投資人,申請者之於商學院),為什麼投資於你是值得的,包括:
1. 你發現了什麼問題/痛點
2. 你設計了怎樣的方案/模式來提供解決方案
3. 為何你能把這樣的方案/模式實施出來
從這個角度來思考你的career goal,也許會有一些新的思路產生。把前2個問題想清楚了,long term goal就有了。這個可以寫得稍微虛一點,但同時畢竟要有一些宏觀戰略,描繪出長遠的場景。比如文化傳播,我可以說中國人現在從物質消費轉向精神消費是個大趨勢,而需求增長和變化的速度遠遠超過現有商業生態能夠立即提供的,這就是問題和痛點,當然最好根據你所在的具體行業說得細緻一些;那相應的方案至少可以是整出一個中國的迪斯尼之類的,吹的大一點倒沒關係,反正是long term。
同時從問題2過渡到問題3,還要把short term goal想清楚,因為這個算是方案的第一步,即你畢業後馬上打算要怎麼做,必須要非常務實,而且讓對方確信你100%可以實現。這種確信一方面來自於你過去經歷為你所做的背書,另一方面也來自於你表述的邏輯性。
所以這也就體現了長短結合,即兩個職業目標需要一實一虛,一宏偉一務實,long term goal能成功的關鍵在於痛點足夠準,餅吹的足夠大,而short term goal能成功的關鍵在於高度可執行--即基於你之前的經歷和你現在的分析,ad-com可以充分相信你按照這個計劃是可以找到那樣的工作的。
我甚至聽說,一個top 5的頂級商學院的ad-com在讀你的short term goal時,如果不能確信你畢業後能夠按照這樣的規劃找到合適的工作,那就會把你的essay轉給career management center,請就業中心的老師幫忙做判斷,如果負責就業的老師也覺得你說的不靠譜的話,你的essay就會被斃掉。Rumor而已,不知真假,但如果是真的,我一點也不奇怪。事實很可能如此。
還記得我說的2011年申請CBS那次被補加一個電話二面的事麼?當時半個小時全在問我short term goal,就是想確信我能在北美做投行。如果是在07年,也許還略有說服力,但在那個時候的金融業環境下,我那麼說會很不著調的。你可別覺得那無非就是隨口一說,大不了我找工作時見風使舵不就行了,何必這麼認真?但事實上,人家可認真呢,有一點破綻都不行。
那為啥呢?因為人家真的不放心啊,就怕你真的是那麼想的,結果到時候真的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合適的好工作,最終會影響到商學院的排名。這裡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Empathy。可以叫移情,或者簡單地講,就是心理換位。我在申請時就一直總是太以自我為中心,卻從來都忽略了商業社會最本質的規則:交換。你要去商學院聽諾獎大師講課,你要結交中東石油大亨的兒子和歐洲的王子,你要享受資本主義腐朽糜爛的生活,憑什麼?人家為什麼要給你這個機會呢?
唯一的回答就是You deserve it. 對方需要認為你有足夠的價值能夠至少值回票價,甚至在未來帶來更多的回報,他們才會把這張入場券給你。一切都是基於交換而已,或者說是一場投資,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商學院的投資角色,不是Angel,也不是PE,而是VC。
除了極少數會直接招收大學畢業生外,商學院基本上都會要求申請人有至少1-2年的工作經驗,而學生的平均工作時間應該是在3-5年左右,也就是說他們不會像天使投資一樣在你還是幾乎一張白紙的情況下就願意給你個機會試試,當然一般MBA的招生一般也不大會在你都已經成熟到快要上市的時候才來湊熱鬧,甚至LBO。
他們希望找到有了一段時間的工作經驗、表現還不錯、稍有些想法的年青人,給你個成長環境,再把你包裝一下,打上自己的LOGO,2年後賣個好價錢。當然,依然還會說,我們在為未來的世界培養領袖級別的人物,也會希望你在20年後功成名就給學校捐幾個億美金之類的,但大家畢竟不可能不看眼前,而眼前對於商學院來講,最重要的評判依據就是排名。所以你能為對方做的貢獻,就是別在排名上拖後腿。
關於商學院排名,最權威的應該是US News每年所發布的Best Business Schools排名,2016年排名的前十名是長這樣的:
根據網站自己的解釋,這個排名結果是根據以下規則得出的
1.Quality assessment 學校質量評估 (40%)
1.1Peer assessment score 學校互評 (25%)
1.2 Recruiterassessment score 僱主評分 (15%)
2.Placement success 就業情況 (35%)
2.1Meanstarting salary and bonus 平均起薪與獎金 (14%)
2.2Employmentrates 就業率 (21%)
3.Student selectivity 學生選擇性 (25%)
3.1Mean GMAT and GRE scores GMAT/GRE平均分 (16.25%)
3.2Mean undergraduate GPA 本科時期平均成績(7.5%)
3.3Acceptance rate 發OFFER後學生的接受率 (1.25%)
關於排名方法的全文,請見以下網址:
http://www.usnews.com/education/best-graduate-schools/articles/business-schools-methodology?int=aa6b09
可能不仔細看這個評價體系,都未必知道原來你之前的成績(GPA& GMAT)已經佔了幾乎1/4的權重了,那也從側面說明成績在錄取時還是會有一定重要性的。
當然,更重要的肯定還是你的職業情況,就是我上面標註的那幾點,包括你之前所做的工作、現在對未來所做的思考等,這些都會影響到你就業時的情況—請注意,有35%的權重在這裡,既包括你要找到工作(就業率是21%),也包括你的薪水要高(起薪與獎金是14%)。這裡的starting salary就是short term goal能為你帶來的收入啦。所以,你如果寫一個不大靠譜的,讓ad-com覺得你可能找不到工作,那他們就會很惆悵,你讓他不爽,他就會整死你。
同時,職業目標寫的不靠譜,就算能按此找到工作,也可能會發覺這不是你想要的,於是做不久就走了,或者心猿意馬因而表現不好,總之最後還可能會間接影響到僱主對學校畢業生的評分,而這也佔15%呢。加上之前就業的那兩點,佔了商學院排名權重的半壁江山。另外還有25%是學校之間互評,跟你關係又不大,那如果你成績上也不傲驕,最後就只能跟學校說「你要了我,我一定去」了,而就算對方能相信,這也就佔1.25%。現實就是這麼殘酷啊,同志們~~~
所以你知道我為什麼題目裡說你最可能就是會死在short term goal上了吧?你的短期目標寫不好,ad-com的心也在滴血啊,如果學校的排名降了,他們也要捲鋪蓋走人的,人家也是工人階級啊…
所以,話說到這裡,你可能也會對商學院如此勢利的嘴臉有一點點鄙視,就如同我當年一樣。其實我至今也挺鄙視,當然也更多了幾分同情。不過,如果我們把事情倒過來看,可能還會有新的發現:其實只有那些相對少一點重視career goal而更強調長遠發展的學校才是真正一流的學校,至少不要第一題就問career goal嘛。所以對我而言,一個真正的top tier business school需要滿足以下兩點:
1. 在各主流排行榜中基本都能進前10名
2. 申請essay中最重要的一題(即字數最長的一題,無論出現的順序)不問career goal
最近2、3年有個趨勢就是很多學校都有弱化career goal的趨勢,這是個好事,但還是會拐彎抹角地問一下諸如what do you hope to gain professionally之類的,也有一些排名比較高的學校就完全不問career goal,不過這也就是最近2、3年的事,這個題歷來還是各校最愛。因此能夠長年做到以上兩點的,我認為只有三個學校:
1.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2. 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3.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這就是我心中的Top Tier School,也許會有人覺得有的學校似乎不大會進前三啊,我只能說我有自己的價值觀,我按照我的價值觀形成判斷力,並做出決策,該校是一流,這在我心裡是確定的,如果現在還不是,那說明就是潛力股囉。你可以價值投資呀。如果它是一支股票,我一定重倉,因為我知道30年後它能讓我發大財。我們雖也是M7,但確實不符合我的準則,因此也不在這個列表中,sigh,兒不嫌娘妞啦~~~
這次就到這裡,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
From David
本文轉自公眾號:士魂商才
如果你,
想更加精準地討論你essay中的問題,
想知道短時間提升自己申請競爭力的方法,
想知道如何規劃未來幾個月的時間,
推薦你和我們談一談,點擊「閱讀原文」就可預約(免費)。
BeBeyond Workshop 9月班
正在招生
開班日期:9月3日(上海、北京)
人數限定15人
你可點擊「閱讀原文」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