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四平街為馬德裡」 ——四平戰役紀念館再現撼人心魄的歷史記憶

2021-02-23 國家文物局

夏日正濃,綠茵滿地,萬物生長。


7月22日下午,在吉林省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四平戰役紀念館,重溫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烈。


習近平總書記認真觀看,不時詢問,了解那段氣壯山河的戰鬥歷程。他強調,我們一定要牢記革命先輩為中國革命事業付出的鮮血和生命,牢記新中國來之不易。創業難,守業更難。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要很好學習了解黨史、新中國史,守住黨領導人民創立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四戰四平 不朽的豐碑


四平位於東北平原中部,是勾連四方的交通樞紐、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的東北解放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與國民黨軍隊先後四次激戰於四平。最終,東北民主聯軍以犧牲近2萬人的代價取得了四平之戰的最後勝利,留下了一段撼人心魄的歷史記憶。


四平戰役紀念館坐落於四平市英雄廣場,與四平東北民主聯軍指揮所舊址、英雄銅像、馬仁興烈士塑像及不遠處的四平烈士紀念塔互相呼應。


紀念館包括陳列區、藏品區、辦公區、綜合服務區和中央控制區等五大區域,其中展廳面積3000平方米。


「四戰四平歷史基本陳列」包括序言廳、戰史廳、支前廳、英烈廳、半景畫館等8個主要展廳,共展出文物500餘件。

走進紀念館序言廳,正面的紅色牆體與它下面的黑色基座相呼應,寓意英勇的東北民主聯軍四戰四平血沃東北黑土地。紅牆上方力刻著毛主席的手書電文「化四平街為馬德裡」,渲染出四平的不同凡響。
戰史廳是基本陳列的主體,包括「戰前時局」和「戰史風雲」兩大部分內容,詳盡展示了四平解放戰、四平保衛戰、四平攻堅戰、四平收復戰「四戰四平」的歷史全貌。

一戰四平也叫四平解放戰,發生在1946年3月17日。
東北民主聯軍集結6000兵力攻打四平,僅用10個小時,全殲國民黨保安部隊3000餘人,成功佔領了四平。
展覽中有這樣一段電文:「四平我軍堅守一個月,抗擊敵軍十個師,表現了人民軍隊高度頑強英勇精神,這一鬥爭是有歷史意義的。」這是當時毛澤東給林彪發來的急電,說的是二戰四平即四平保衛戰(1946年4月18日至5月18日)。
位於四平東南、海拔400米的塔子山,是四平城外的制高點,一旦塔子山失守,東北民主聯軍在四平城內的布防會被敵軍盡收眼底。
堅守塔子山的是東北民主聯軍7旅19團。這是一支有著光榮歷史的老隊伍,它的前身是北伐戰爭時期著名的葉挺獨立團,號稱「鐵軍」。他們子彈打光了,就用石頭砸、用刺刀刺,與敵人展開了肉搏戰。在擊退敵人的數十次衝鋒後,援軍未至,傷亡過半,被迫撤出陣地。鏖戰了一個月的四平保衛戰結束。
如今,我們已經無法想像戰役的慘烈。「共軍以數十人一隊之數百衝鋒隊,用波浪式攻勢,前僕後繼,踏屍猛衝,屍體堆積如山……」當年國民黨「中央社」報導了當時的戰況。
四平保衛戰共殲滅國民黨軍16000人,但東北民主聯軍傷亡也超過了8000人。
三戰四平也叫四平攻堅戰(1947年6月11日至6月30日),這場戰役雙方打得最慘烈。
四平天橋是連接四平道東和道西區的一座橋梁,是四平攻堅戰中的一個制高點。東北民主聯軍向天橋進攻時,國民黨軍將事先準備好的黃豆從制高點傾瀉而下,東北民主聯軍戰士紛紛摔倒,僅十幾分鐘就傷亡800多人。地面上的紅色大理石意喻著東北民主聯軍戰士血流成河,兩側的馬蹄石是當年鋪在天橋上的石頭,它曾浸泡在東北民主聯軍的鮮血中,也是天橋之戰的歷史見證。

攻堅戰中湧現出了許多的戰鬥英雄,爆破英雄李廣正就是其中之一。他一夜間連續10多次爆破國民黨苦守的大樓,最後一次用800斤炸藥炸塌了大樓,打開了東北民主聯軍前進的道路。李廣正也因此獲得了一枚毛澤東獎章,是當時東北民主聯軍的最高榮譽獎章。

四平攻堅戰經20天戰鬥,東北民主聯軍以傷亡14000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30000餘人。
四戰四平也叫四平收復戰(1948年3月4日至3月13日),東北民主聯軍總結了攻堅戰中的作戰教訓,用絕對優勢兵力,以摧枯拉朽之勢殲滅敵守城兵力19000餘人,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收復戰僅用了23個小時,四平即宣告解放,四平回到了人民手中。
「四戰四平,以血與火的生死局面,錘鍊了東北人民解放軍正規化作戰能力,為人民解放軍控制東北戰場局勢、打擊國民黨軍有生力量、解放東北及全中國奠定了基礎。」四平戰役紀念館館長李秀峰說。
「鋼鐵的部隊,鋼鐵的英雄,鋼鐵的意志,鋼鐵的心。秀水河子殲滅戰,隊伍打成鋼……四戰四平街,威名全國揚。我們越打越硬,越戰越強。」
如今硝煙已經散去,但歷史的天空卻留下了英雄們永不磨滅的印記。

四平戰役中遼吉縱隊獨立1師師長馬仁興,先後參加了一戰四平、二戰四平。1947年6月,馬仁興又參加了三戰四平。
6月21日,部隊向道東挺進,在天橋下遭到了國民黨軍猛烈的炮火伏擊,傷亡慘重,被迫撤出戰鬥,馬仁興焦急萬分。部隊撤下之前,在距前線不到兩公裡的師指揮所裡,馬仁興勉強吃了幾口煎餅,走出洞外。這時,一顆流彈飛來,擊中了他的左胸,馬仁興當場犧牲,沒有留下隻言片語。
馬仁興也是四平戰役中犧牲的最高將領,為了紀念他,四平先後興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仁興小學、仁興路、馬仁興烈士銅像廣場。
王西蘭,在攻打四平三角花園一帶時,腿部中彈,左手掌被擊穿,臉上被炸的沒有一塊完好的肌膚,耳朵被震聾,右臂被炸飛,就在這時他腹部中彈,腸子淌了出來,他用手塞了塞繼續戰鬥,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犧牲時只有23歲。
曹緯,他與戰地記者劉白羽是很要好的朋友,曹緯在接到任務衝出戰壕的那一刻就再也沒有回來,劉白羽重回舊地時寫下「桲欏樹下一掬淚,我以我心奠英靈,戰火開天闢地後,四平千古更英雄」,以此緬懷曹緯以及在四平犧牲的所有烈士。
四平戰役紀念館記載的最小的一位烈士叫蓋國英,他犧牲時只有18歲。
在展廳裡烈士照片紀念牆上,62位烈士的照片和名字銘刻在那裡……
據不完全統計,四戰四平,東北民主聯軍共計傷亡40000餘人,其中犧牲近20000人,約佔東北解放戰爭犧牲烈士總數的五分之二。
犧牲的人中,有師長1人、團級幹部72人、營級幹部180人。他們多是從雪山草地中走出來的老紅軍、抗日烽火中身經百戰的八路軍、新四軍。
「犧牲最多的是普通的年輕戰士,他們大多是農民子弟,是國民黨政府的腐敗與黑暗將他們推上了義無反顧的革命道路,他們的愛國理想樸素而簡單,為了民眾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土地、為了不再有饑寒與壓迫,他們在狂風暴雨般的槍炮聲中義無反顧地衝向了血戰四平的沙場,許多人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李秀峰說,「是信仰,是對黨和人民的無比忠誠,讓先烈們捨生忘死,成就了四平『英雄城』的美譽。」
1951年,四平政府將10000多具烈士的遺骸安葬在四平烈士陵園的無名烈士墓中。
四平市用英雄廣場、英雄大路、仁興街這些名字,時刻提醒著人們,70多年前這裡曾發生過一系列非常重要的戰役,還有那些英勇、悲壯的故事和永不磨滅的革命精神。
四平戰役紀念館共收藏文物11328件,其中,一級文物21件,二級文物41件,三級文物185餘件,照片資料200餘張,歷史文獻資料2000餘件,館藏圖書資料4000餘冊。
近年來,四平戰役紀念館充分利用館藏資源,發掘文物內涵,舉辦了「四平地區館藏歷史文物陳列」「四平戰役英烈展」「仰望——東北民主聯軍專題人物展」「『開天闢地大事變』——中國共產黨創建史圖片展」「人民的公僕——焦裕祿事跡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專題展」等多個專題主題陳列展覽,廣受觀眾好評。
「通過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一段段詳實的史料、一張張烈士年輕的面孔、一段段歷史回顧,使機關企事業單位職工、廣大青少年學生以及社會各界人士重溫歷史,緬懷先烈。告誡人們,鑑往知來,吾輩當自強。」李秀峰介紹,自2008年免費開放以來,四平戰役紀念館平均年接待觀眾約35萬餘人次。
紀念館還將展覽送進社區、校園、企業,每年堅持進行「宣講革命事跡、傳承革命精神」的主題活動,到部隊、學校、機關、社區、工廠作戰史報告、講英雄故事、演出文藝節目。
「我們一直把文物徵集、史料研究作為重點工作。歷史告訴我們,新中國來之不易,我們將把更多的研究成果轉化為陳列展覽,讓更多的人感受這段歷史所蘊含的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李秀峰表示。
「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的重要講話精神,牢記囑託,把革命文物保護好、革命傳統弘揚好、革命精神傳承好,始終牢記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不斷激發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汲取不斷奮進的力量。」吉林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吉林省文物局局長金旭東表示。

相關焦點

  • 留住紅色記憶,尋訪復興足跡——臺兒莊戰役紀念館2
    2020年8月8日上午,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知信行」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來到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戰役紀念館開展社會實踐,本次實踐旨在學習臺兒莊戰役的進攻路線,以及新時代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維護。歷史和現實也無不昭示著我們,國家的穩定和發展離不開和諧安寧的安全環境。
  • 留住紅色記憶,尋訪復興足跡——臺兒莊戰役紀念館
    2020年8月7日上午,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知信行」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來到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戰役紀念館開展社會實踐,本次實踐旨在學習臺兒莊戰役的進攻路線和戰役過程、感受革命將士以血肉之軀抗擊侵略者的鬥爭精神、弘揚和傳承老一輩革命家的無私奉獻、保家衛國的精神。
  • 再現渡江戰役場景!珍貴歷史照片首秀香山革命紀念館,附觀展提示
    「嘀嗒」「嘀嗒」……紅色電波承載著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聲音,「傳」進香山革命紀念館。「紅色電波中的領袖風範——毛澤東同志香山時期發布電報手稿」專題展覽展廳裡,202封珍貴電報手稿攜62件(套)珍貴文物史料、50餘張歷史照片集體亮相,講述中共中央在香山「為新中國奠基」的偉大曆程。
  • 讓歷史告訴未來——紅西路軍安西戰役紀念館
    一件件實物、一張張圖片、一尊尊雕塑,再現了當年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英勇奮戰、血戰祁連的悲壯歷程。在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紅色教育中,紅西路軍安西戰役紀念館正在發揮著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作用。
  • 萊蕪戰役紀念館紀實
    2010年5月,我到萊蕪參加全省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暨山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會年會,會議結束後到萊蕪戰役紀念館進行了參觀活動。萊蕪戰役紀念館位於萊蕪市區中心的最高點——黃山。萊蕪革命烈士陵園是1968年遷到此地的,1996年,在萊蕪戰役勝利五十周年之際,中共萊蕪市委、市政府一次投資1840多萬元,對烈士陵園進行了改建,1997年建成開館,並更名為「萊蕪戰役紀念館」。
  • 日照甲子山戰役紀念館:紅色甲子 薪火傳承
    勿忘歷史,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位於嵐山區甲子山腳下的甲子山戰役紀念館,以抗日戰爭期間三次甲子山反頑戰役為主要資源,展示戰鬥史料,傳承紅色文化,成為全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黨性教育基地。為更好的還原這段歷史,講好戰役故事,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黃墩鎮黨委政府克服重重困難做了大量籌備工作。黃墩鎮文化旅遊服務中心主任馬季告訴記者,前期,他們前後經過10個月的時間,通過走訪百歲革命老前輩、老民兵,採集了大量的革命故事,搜集了甲子山戰役中的抗戰實物200餘件,影像視頻近千個,讓歷史重現於大眾視野。
  • 淮海戰役紀念館:一場選拔,更是一次紅色精神傳承
    5月10日,江蘇省第二屆紅色故事宣講大賽淮海戰役紀念館選拔賽在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管理局多功能廳拉開帷幕,經過前期發動,廣泛徵集,最終10名專業組和5名志願者組選手進入現場比賽環節。選手們自然大方的颱風,震撼人心的講述,吸引了在場的每一位觀眾,贏得了陣陣掌聲。
  • 英再現拿破崙最後一戰:滑鐵盧戰役
    滑鐵盧戰役模型向人們再現200年前戰役戰況。(網站截圖)中國網4月9日訊 據外媒報導,200年前的滑鐵盧戰役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英國溫徹斯特的綠夾克博物館(Green Jackets Museum)展出了這場戰役的模型,模型再現了當年戰役的一些經典的片段。
  • 甲子山戰役紀念館迎來一批特殊「客人」
    位於嵐山區甲子山腳下的甲子山戰役紀念館,以抗日戰爭期間三次甲子山反頑戰役為主要資源,展示戰鬥史料,傳承紅色文化,成為全市的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黨性教育基地。為更好的還原這段歷史,講好戰役故事,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黃墩鎮黨委政府克服重重困難做了大量籌備工作。
  • 渡江戰役紀念館
    今天上午,實踐團成員提前查詢去往渡江戰役紀念館的路線,規劃好實踐路線後,準備河南理工大學的標示牌、口罩、實踐地接收證明等活動必須品。實踐團成員於今日下午一點鐘,迎著驕陽踏上了去往渡江戰役紀念館的路上,由於天氣炎熱,去往實踐地的路途中並沒有碰到很多行人,但實踐隊成員不畏炎熱,依然熱情高漲,滿懷對紅色精神的敬畏開始前往紅色之旅的第二站——渡江戰役紀念館。
  • 遼寧省昌圖縣的老城鎮四平與吉林省四平市相鄰
    從清乾隆,嘉慶時期,昌圖或昌圖府高於縣級,位於昌圖北部的老城區四平曾經是一片荒地,被收回後,逐漸形成集鎮,商人云集,成為數百裡方圓的著名貿易中心。四平街的名字有很多種說法,四平街道之所以被稱為四平古鎮是四平古鎮,光緒年間,南滿鐵路修建至今四平,並設立「五站」火車站,古火車站對地方發展的作用不言而喻,由於四平街當時有點名氣,五個站都借四平街的名字,聚集了很多人,逐漸繁榮起來,為了避免混淆,原來的四平街道被改名為old四平。
  • 四平六大地標建築
    如果你坐火車從瀋陽方向來四平的話,還沒進吉林省就可以看到這棟樓。為四平目前最高的住宅樓。1號教學樓目前為高三教學樓。5、四平戰役紀念館四平戰役紀念館是紅色之旅的聖地,是青少年教育基地。
  • 齊兆昌之子齊康設計江東門紀念館:建築傳承歷史保留記憶
    齊康:建築傳承著歷史、保留著記憶1985年8月15日,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的時候,南京市政府決定籌建紀念館,旨在以資料、遺物等紀錄那個悲慘的年代,從而警示後人勿忘國恥。齊康又一次領受了設計紀念性建築的任務。
  • 民國時期的吉林四平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吉林四平,圖為公主嶺附近的農事試驗場,一群綿羊正在吃草。當時的滿鐵集團為了開發東北的農業、畜牧業,利用鐵道旁的遼闊土地養殖綿羊。民國時期的吉林四平,位於滿鐵公主嶺農事試驗場內的綿羊,在斜陽下悠然地吃著青草。
  • 蘭州戰役紀念館•參賽歸來總結會
    (王璟報導)7月17日上午,「紅色記憶·民族復興」2020年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講解員大賽圓滿落幕,為華林路第一小學承辦完紅色少年畢業季的館長甕志義立即趕往該館講解員集合地看望參賽選手並召開了總結會。
  • 留住紅色記憶,尋訪復興足跡——淮海戰役碾莊圩戰鬥紀念館
    2020年8月3日,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知信行」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來到江蘇省邳州市淮海戰役碾莊圩戰鬥紀念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心懷對革命先輩的感恩,對未來祖國蒸蒸日上的祝願,來到這個革命先輩曾經揮灑熱血的神聖之地,學習和感悟淮海戰役先烈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
  • 「捲土重來未可知」:李天佑率軍一雪前恥,四戰四平終克東北重鎮
    1947年6月東北野戰軍捲土重來,歷經兩周血戰仍然未能攻克四平,戰鬥傷亡超過5000人,四平街,已經成為林彪心頭的一根刺。到1948年3月,吉林省範圍內的蔣軍已經完全被壓縮到長春和四平等幾個城市,連吉林市都放棄了,尤其是原駐四平的第71軍剛剛整補完成,其軍部和第87師、第91師就被陳誠調往了瀋陽附近的新民縣,編入了廖耀湘兵團。
  • 四平保衛戰後,黃克誠拍桌質問林總:為何不及早撤,你何以交代?
    1946年3月24日,中央指示東北局,為配合和平談判,保衛北滿,東北我軍必須以敏捷手段,在蘇軍撤退的同時,不惜犧牲,奪取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三市及中東路全線。為此目的,我軍應力爭阻敵於四平以南,儘量求得殲敵一部。
  • 陸房突圍戰勝利紀念館開放 親歷者講述歷史
    「九一八」事變紀念日舉行落成儀式,以親歷者口述、親歷者筆記、戰爭遺物、英烈牆、場景再現等多種方式銘記歷史,倡導和平。  93歲高齡,曾在陸房突圍戰中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6支隊營總支書記,現為中國解放軍中將、高級指揮員的陰法唐,以及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15師政治委員羅榮桓之子羅進東前來參觀紀念館,並向嵌著178位無名英烈骨灰的英烈牆致敬、默哀。
  • 作為西班牙的首都,馬德裡,有著什麼樣的歷史
    馬德裡擁有兩個世界著名的足球俱樂部,皇家馬德裡和馬德裡競技。由於它經濟產出,高的生活水平,以及市場規模,馬德裡被認為是主要的金融中心的南歐和伊比利亞半島;它擁有絕大多數西班牙主要公司的總部,如電信,IAG或雷普索爾。根據Monocle雜誌2017年索引,馬德裡是世界上第十個最適宜居住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