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康:建築傳承著歷史、保留著記憶
1985年8月15日,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的時候,南京市政府決定籌建紀念館,旨在以資料、遺物等紀錄那個悲慘的年代,從而警示後人勿忘國恥。齊康又一次領受了設計紀念性建築的任務。
齊康回憶,當時,他第一反應就是要表現當時的情景和環境,以及中國人民的痛苦。一個秋雨綿綿的日子,齊康在紀念館籌備組人員的陪同下第一次來到江東門。這是一塊長方形的場地,三面是農田和農舍,北面是原國民黨陸軍監獄。場地由北向南逐漸傾斜,落差近3米。孤零零的一塊紀念館奠基石碑在秋風秋雨中更讓人愁腸百結,石碑旁有幾個花圃,有人告訴他,清理這塊場地時發現地底下遍布白骨。
花圈、白骨,讓齊康好像看到了無數同胞們在痛苦地掙扎。掙扎!死亡!齊康腦海中不斷盤旋著兩個關鍵詞。同樣有掙扎,同樣有死亡,齊康卻沒有將之前的雨花臺烈士紀念館與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同,後者突出的是國破家亡的沉重,也潛藏著人性的泯滅,更具歷史性。因此,生與死,才是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需要著重表現的主體。
生與死的情景對比,齊康強化了兩種材料:青草和卵石。綠色的青草代表著生命,冰冷的卵石代表著死亡。廣闊的空地上鋪滿了卵石,齊康的目的是想給人以「寸草不生的荒地感」,也想用它來表示侵華日軍的「三光」政策。
齊康曾經說,歷史是一種記憶,要通過改造、還原,把當時的情形再現在人們面前,讓有時代距離的人們了解它,而記憶是一種情感,要通過智慧來表現它。他一直很慶幸當初選擇了建築,因為建築可以作為紀錄信息的特殊載體傳承歷史、保留記憶。
錢進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員、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會會員、張學良暨東北軍史研究會會員、孫中山研究會會員。
齊兆昌是民國最早的著名建築師,他不僅為我們留下了一座座精美壯觀的具有時代民族特色建築物,也為我們留下了永遠讓後代敬佩的不屈精神!1937年在面對日寇步步緊逼的鐵蹄聲下,南京城機關、學校、工商企業紛紛西遷,局勢嚴峻。齊兆昌臨危受命,負責留守,照管金大校產。他不光排除萬難,想盡一切辦法照看校產,還勇敢地與國際友人一道成立了國際救助機構——「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成為拉貝的得力助手。面對日寇屠城,在日軍的刺刀下,使金大成為數以萬計難民的避難所,收容站!他是在用生命譜寫人道主義的壯舉,可歌可泣!
記者手記>>>
作為土生土長的南京人,在這方土地上生活了20多年,新時代下的南京,在世人眼中越來越奪目璀璨,但我知道,這片壯闊的背後和過往,還藏著哀愁和滄桑。這種我願意理解為「鄉愁」的東西,究竟來自哪裡,藏在何處?我一直懵懂,直到接到這次採訪任務,循著蛛絲馬跡,在尋訪的過程中,在這位建築大師的作品和經歷中,我才真切感受到這份來自歷史的哀與涼。原來建築是會說話的,歷史中可以看到更多未來。
連續幾日埋頭在圖書館翻閱資料,現在讀來仍然心緒難平。踏入南大尋訪,眼前的建築,更是一部部沉默的歷史,既有屈辱,也有永不屈服的反抗,如同一部電影,不斷閃現著畫面。
有關建築大師齊兆昌的資料不算很多,在浩瀚如煙的南京抗日史料中,甚至可以說不怎麼太起眼。但其中的光輝,仍然是黑暗中的寶石,照耀著現代人。論堅忍,在最艱難的時候,齊兆昌義務授課,分文不取。在那段黑暗的歲月,一位老者,仍然堅持著自己的教育理念,認為無論如何,教育才能是中國人的希望,令人感慨。論民族情懷,齊兆昌甚至要自己捐款建立一個旗杆,超過插著日本國旗的旗杆。在任何時候,他都將國家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齊康在回憶父親的時候,說到了父親留給他的「指引」,那就是建築思想上的一脈相承,要有民族情懷,勿忘歷史。這在齊康的作品裡,體現得淋漓盡致。他設計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是對過去的疼惜與追憶,更有對未來的嚮往。而齊兆昌設計的南大建築,在沐浴傷痛之後,更煥發出耐人尋味的生機與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