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兆昌之子齊康設計江東門紀念館:建築傳承歷史保留記憶

2020-12-15 江蘇頻道

齊康:建築傳承著歷史、保留著記憶

1985年8月15日,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的時候,南京市政府決定籌建紀念館,旨在以資料、遺物等紀錄那個悲慘的年代,從而警示後人勿忘國恥。齊康又一次領受了設計紀念性建築的任務。

齊康回憶,當時,他第一反應就是要表現當時的情景和環境,以及中國人民的痛苦。一個秋雨綿綿的日子,齊康在紀念館籌備組人員的陪同下第一次來到江東門。這是一塊長方形的場地,三面是農田和農舍,北面是原國民黨陸軍監獄。場地由北向南逐漸傾斜,落差近3米。孤零零的一塊紀念館奠基石碑在秋風秋雨中更讓人愁腸百結,石碑旁有幾個花圃,有人告訴他,清理這塊場地時發現地底下遍布白骨。

花圈、白骨,讓齊康好像看到了無數同胞們在痛苦地掙扎。掙扎!死亡!齊康腦海中不斷盤旋著兩個關鍵詞。同樣有掙扎,同樣有死亡,齊康卻沒有將之前的雨花臺烈士紀念館與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同,後者突出的是國破家亡的沉重,也潛藏著人性的泯滅,更具歷史性。因此,生與死,才是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需要著重表現的主體。

生與死的情景對比,齊康強化了兩種材料:青草和卵石。綠色的青草代表著生命,冰冷的卵石代表著死亡。廣闊的空地上鋪滿了卵石,齊康的目的是想給人以「寸草不生的荒地感」,也想用它來表示侵華日軍的「三光」政策。

齊康曾經說,歷史是一種記憶,要通過改造、還原,把當時的情形再現在人們面前,讓有時代距離的人們了解它,而記憶是一種情感,要通過智慧來表現它。他一直很慶幸當初選擇了建築,因為建築可以作為紀錄信息的特殊載體傳承歷史、保留記憶。

錢進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員、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會會員、張學良暨東北軍史研究會會員、孫中山研究會會員。

齊兆昌是民國最早的著名建築師,他不僅為我們留下了一座座精美壯觀的具有時代民族特色建築物,也為我們留下了永遠讓後代敬佩的不屈精神!1937年在面對日寇步步緊逼的鐵蹄聲下,南京城機關、學校、工商企業紛紛西遷,局勢嚴峻。齊兆昌臨危受命,負責留守,照管金大校產。他不光排除萬難,想盡一切辦法照看校產,還勇敢地與國際友人一道成立了國際救助機構——「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成為拉貝的得力助手。面對日寇屠城,在日軍的刺刀下,使金大成為數以萬計難民的避難所,收容站!他是在用生命譜寫人道主義的壯舉,可歌可泣!

記者手記>>>

作為土生土長的南京人,在這方土地上生活了20多年,新時代下的南京,在世人眼中越來越奪目璀璨,但我知道,這片壯闊的背後和過往,還藏著哀愁和滄桑。這種我願意理解為「鄉愁」的東西,究竟來自哪裡,藏在何處?我一直懵懂,直到接到這次採訪任務,循著蛛絲馬跡,在尋訪的過程中,在這位建築大師的作品和經歷中,我才真切感受到這份來自歷史的哀與涼。原來建築是會說話的,歷史中可以看到更多未來。

連續幾日埋頭在圖書館翻閱資料,現在讀來仍然心緒難平。踏入南大尋訪,眼前的建築,更是一部部沉默的歷史,既有屈辱,也有永不屈服的反抗,如同一部電影,不斷閃現著畫面。

有關建築大師齊兆昌的資料不算很多,在浩瀚如煙的南京抗日史料中,甚至可以說不怎麼太起眼。但其中的光輝,仍然是黑暗中的寶石,照耀著現代人。論堅忍,在最艱難的時候,齊兆昌義務授課,分文不取。在那段黑暗的歲月,一位老者,仍然堅持著自己的教育理念,認為無論如何,教育才能是中國人的希望,令人感慨。論民族情懷,齊兆昌甚至要自己捐款建立一個旗杆,超過插著日本國旗的旗杆。在任何時候,他都將國家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齊康在回憶父親的時候,說到了父親留給他的「指引」,那就是建築思想上的一脈相承,要有民族情懷,勿忘歷史。這在齊康的作品裡,體現得淋漓盡致。他設計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是對過去的疼惜與追憶,更有對未來的嚮往。而齊兆昌設計的南大建築,在沐浴傷痛之後,更煥發出耐人尋味的生機與人文精神。

相關焦點

  • 一對南大父子的接力傳承
    南京要在江東門地區建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接受設計紀念館委託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建築學家齊康。 而畢業於南京大學的齊康,正是齊兆昌的兒子。
  • 齊康:蘊情感於建築,鑄就歷史豐碑
    齊康:蘊情感於建築,鑄就歷史豐碑 2020-12-13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齊康:讓建築述說民族劫難—新聞—科學網
    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到來之前,回想紀念館的設計歷程,齊康說,「紀念館的建立是為了銘記那段難忘的歷史,建築的語言不可能說完,永遠也說不完……」 1937年,當日軍開始對南京進行瘋狂屠殺時,德國友人拉貝與他手下一位年輕的建築師,踏著碎磚瓦礫,在殘垣斷壁的廢墟中解救了一大批正在屠刀下苦苦掙扎的生命。這位年輕的建築師,就是齊康的父親齊兆昌。
  • SEU人物 | 齊康:用建築譜寫永不消失的「城市記憶」
    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碑1984年,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的設計工作還沒有結束,齊康又接到「江東門紀念館」籌備組的邀請,在細雨濛濛的一個秋日第一次來到紀念館奠基石碑前。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佔領南京,製造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被害同胞人數達30萬以上。
  • 齊兆昌:設計南大多個標誌性建築 抗戰時留守保護校產
    原標題:齊兆昌設計了南大多個標誌性建築抗戰爆發後他留守南京保護校產導讀:才氣逼人的齊兆昌時值壯年,正勢不可擋地走在建築事業的康莊大道上。然而就在他潛心研究中華護士會會所的設計時,日軍的鐵蹄卻打破了一切美好,這也成為戰爭爆發前齊兆昌設計的最後一幢建築。
  •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設計者齊康:建築可以警醒人們
    當初見寒暄之時,齊老先生卻說:「不要說我是泰鬥,我只是一位老師。今天是日本戰敗投降72周年紀念日,提及齊康這個名字,也許對於普通讀者而言些許有些陌生,但他設計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雨花臺公園中軸線等建築卻無人不曉。如今,1931年出生的齊康老先生依舊每周三天出現在南京東南大學的辦公室,指導學生設計,並為「海昏侯遺址博物館」的設計出謀劃策。
  • 齊康--第一屆梁思成建築獎獲獎者
    有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紀念館、碑軸線;南京梅園新村周恩來紀念館;淮安周恩來紀念館;南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福建武夷山莊;鄭州河南博物院;福建歷史博物館;黃山國際大酒店;南京農業大學金陵研究院;東南大學九龍湖校區李文正圖書館;瀋陽「九一八」紀念館擴建工程等等。設計善於運用中西方建築傳統手法,探索中國現代建築風格。
  • 江蘇文化日曆 | 齊康:用建築傳遞藝術之美
    作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國內諸多著名建築的設計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齊康在科學與藝術中尋找共鳴,他主持設計的建築多是融科學性與藝術性於一體的巧奪天工之作。我們要培養懂得『傳承、轉化、創新』的全面人才。」步入耄耋之年,齊康最怕自己也僵化,依舊保持著看書、畫畫、獨立思考的習慣。中學時期是他養成良好習慣的開端,也是開啟他建築設計之路的啟蒙歲月。「多餘的那一個」1931年10月28日,齊康出生在南京。
  • 兒童用紀念館鵝卵石打水漂,你知道紀念館裡這些建築的象徵意義?
    齊康拿起筆,兩三分鐘,就熟練地勾勒出了當年設計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模樣。1984年的一個細雨濛濛的下午,受命紀念館設計工作的齊康來到工地,奠基碑邊挖掘出的堆堆白骨刺得他眼睛發痛。「日軍侵佔南京時我6歲,父親在金陵大學工作,和約翰·拉貝等一起幫助了許多難民,自身險些遇難。
  • 國家公祭日,寫下親子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記憶
    2015年7月28日,這是我和孩子出遊南京的第二天,我在前一天晚上預訂了鐘山風景區的套票,感覺這一趟南京之行,我原本是要刻意去迴避這個紀錄著沉重痛苦的紀念。我在20年前來過南京,那還是我小學時學校組織的夏令營,在為期7天的旅程中,我們幾乎到過了南京的每個著名景點,獨獨我的記憶故事沒有被輸入過這個最為舉世聞名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現在想來,想必也是當時老師們細密的心思,怕我們尚小的心靈,無法擔負起這種歷史創傷的沉痛烙印。
  • 江東門紀念館以管理標準化、教育大眾化、傳播國際化為抓手打造...
    幾年來,紀念館認真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管理的標準化、教育的大眾化、傳播的國際化為抓手,加強場館建設,服務國家戰略,發揮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作用,在世界上積極傳遞中國和平之聲,紀念館走上了高質量發展之路。
  • 齊康:再不反省就認不清了
    6歲的齊康跟著哥哥逃到老家天台避難。浙東山水的秀美與人民的苦難,給了幼時的他最強烈的刺激,這種感受也一直影響著他的審美和建築創作。他最喜歡的畫是米勒的《拾穗者》和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兩幅作品都同時表現出勞動人民的苦難與宗教般肅穆深遠的美感。在他後來的創作中,「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雨花臺革命烈士紀念館」無疑秉承著這種美學品格。
  • 江東門紀念館講解志願者孔佩雯:做紫金草志願者 改變人生軌跡
    而對23歲的南京姑娘孔佩雯來說,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做志願者卻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江東門紀念館講解志願者孔佩雯:做紫金草志願者 改變人生軌跡  對很多人來說,做志願者是一段人生經歷。
  • 倖存者後代接力傳承歷史記憶
    本報訊(記者 許琴 實習生 譚淑文) 「我叫葛鳳瑾,我是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的次子,我將從父親手中接過傳遞歷史記憶的接力棒。」「我叫馬雯倩,我的祖奶奶馬秀英是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作為倖存者後代,我們有義務和責任把這段歷史記憶傳承下去。」……12月3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了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後代記憶傳承行動發布會。
  • 齊康|從學科角度「入境式」思考建築學
    家人合影(第一排最右的男孩為齊康)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將其建列為一級學科,已成為今天十分緊迫的任務。原因主要有2個:一是時代發展的需要。社會不認識公共建築的環境設計,還是住宅小區的規劃設計 都十分強調景觀,以至於社會對風景園林專業的人才需求大大增加。國外有的發達國家在工程出圖時還需要有風景園林專業的技術人員的籤字。
  • 匯聚傳向世界的「和平之聲」——寫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
    孔佩雯說,只要江東門紀念館這支志願者隊伍在,她就一直會在。記者了解到,在江東門紀念館,越來越多的普通群眾加入紫金草志願者隊伍,成為和平使者,推動歷史記憶傳播、呼籲珍愛和平。目前註冊紫金草志願者已達22984名。和平理念的傳播離不開專業化的史學研究,南京有一批熱愛和平的專家學者致力於史學、和平學等方向研究。
  • 江東門紀念館解析觀眾留言 「銘記、勿忘、和平」成高頻詞
    厚厚留言簿 滿滿家國情江東門紀念館解析觀眾留言,「銘記、勿忘、和平」成高頻詞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尾廳,有一個留言區,觀眾可以在留言簿上留下參觀感受等內容。觀眾留言簿裡都寫了些什麼?
  • 層疊的歷史記憶–南頭古城南北街建築風貌改造/深圳市博萬建築設計...
    ,對建築風貌重新梳理,有機保留各個年代的文化層積和歷史記憶。建築表達強調新舊材料,新舊元素的對話,通過控制現代材料的選擇和應用比例,營造歷史街區氛圍,在近人尺度以傳統材料和傳統元素為主,使得街區整體風貌不僅營造了歷史文化風韻,適度保留了城中村鮮活多樣的歷史記憶,同時帶來面向未來的獨特體驗。 ▼各改造建築與場地原貌 深圳市博萬建築設計事務所
  • 點點燭光祈和平 江東門紀念館舉行燭光祭
    12月13日晚,燭光祭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祭場舉行。寒風中,小號手吹響《南京記憶》,如泣如訴。83名社會各界代表手持白燭,緬懷逝去同胞,祈願世界和平。作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系列活動之一,燭光祭活動自2009年起,已連續舉辦了11年。
  • 和平:從民族國家記憶到人類共同價值的關鍵詞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記憶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心靈上無法消弭的傷痛。中國舉行國家公祭儀式,重溫抗戰歷史,緬懷同胞先烈,不是為了要延續仇恨,而是要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維護世界和平的政治主張,並向整個人類社會傳遞銘記過去、傳承記憶,守望和平、面向未來的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