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9月12日,東南大學教授齊康榮獲法國建築學院通訊院士稱號,成為第一個被國際權威學術機構接納的中國人。
在齊康眼中,建築是有生命的存在,融合著建築師對生命的感悟、生活的理解。
作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國內諸多著名建築的設計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齊康在科學與藝術中尋找共鳴,他主持設計的建築多是融科學性與藝術性於一體的巧奪天工之作。
齊康在東南大學辦公室
從小接受藝術薰陶的齊康,坦言「科學家應當懂藝術」。中學時,彈鋼琴、讀小說、學畫畫的經歷,對於他後期的創作影響深遠。
面對應試教育的重重藩籬,他直言:「現在的教育把人教『死了』,思維僵化了。我們要培養懂得『傳承、轉化、創新』的全面人才。」
步入耄耋之年,齊康最怕自己也僵化,依舊保持著看書、畫畫、獨立思考的習慣。
中學時期是他養成良好習慣的開端,也是開啟他建築設計之路的啟蒙歲月。
「多餘的那一個」
1931年10月28日,齊康出生在南京。家中兄弟姐妹6人,齊康是老小,剛出生,母親就去鄉下養病了,6歲以前,他甚至與母親很少見面。
在齊康的記憶中,他在家中是「多餘的那一個」。孩童時期,齊康很少感受到溫暖,性格敏感、孤僻。
1937年,日軍入侵南京。6歲的齊康跟著家人逃到老家浙江天台避難,在天台縣城開始了小學生活。
五年級以後,齊康從天台回到南京市。因為身體不好,齊康輟學在家中自學了兩年。父親教他古文,父親的朋友指點他繪畫,一位音樂老師教他鋼琴。
齊康回憶,這一段時間自己非常用功,在家裡自學畫畫、彈琴、讀《古文觀止》,看了大量的書,「回首少年時期,書是我最寶貴的財富,我開始不再感到孤獨。」
研究土木工程的父親見齊康鍾愛繪畫,就教他用比例尺。齊康立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把家裡的每個房間、樓上樓下都測了個遍。很快,他看懂了父親畫的圖,也知道了建築圖中的平面。對於建築最初的熱愛,由此生發。
在家自學的兩年時間,讓齊康學會了自主學習,也極大地提高了他的藝術修養。少年時的孤獨,讓齊康有了更多思考的時間與空間,比同齡人多了幾分成熟與自覺。
從歷史中推陳出新
中學時,齊康最喜歡歷史課。幼年時期,經歷過動蕩歲月的他,對於歷史有著獨到的見解。
齊康把建築的歷史感看得很重。他認為,一座建築能經過幾代人的肯定是不容易的,其本身構成了歷史的標誌,是歷史的記錄,不能輕易改動。在設計建築時,他融歷史感與現代感為一體,總能把濃鬱的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展現得淋漓盡致。
尊重歷史,讓他學會在尊重一方水土的基礎上設計作品。在設計福建武夷山莊的時候,齊康大膽地從傳統中推陳出新,讓福建地區的鄉土建築融入時代的氣息,探索出了新的地方主義風格,使福建武夷山莊成為全國風景建築中第一個鄉土建築時代化的作品。
創新,是他在傳承轉化之後的收穫。齊康的作品幾乎沒有一個是重樣的,南京3個紀念建築,雨花臺紀念館、梅園,還有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人們沒想到是一個人設計的,「我就喜歡因時因地來思考問題」。
南京雨花臺紀念館
繪畫帶來靈感
進入中學後,教美術的徐老師很喜歡這個痴迷繪畫的學生,在課餘時間給他系統地講授《芥子園畫譜》,使齊康對國畫技法有了比較深入的理解。齊康又設法借來《倫勃朗》、《米勒》畫冊自學,對西洋畫技也略知一二。
繪畫給齊康的建築設計創作提供了許多幫助,齊康說:「我經常利用出差的機會寫生。大自然是我繪畫的對象,大自然的美常使我感動。我認為建築要適配於自然,要和諧,要進入畫境,要有一種驚奇之感。畫是我最最親密的朋友。」
齊康鋼筆速寫
在課餘時間,齊康還跟著顧天琢老師學了4年鋼琴,老師常誇讚他彈琴瀟灑,後來齊康在學校音樂會上彈奏了著名的《土耳其進行曲》。
中學時,金陵中學規定,每天下午兩節課後,學生一律要到操場進行體育鍛鍊。齊康喜歡籃球和桌球,「現在來講,看電視,我也非常喜歡看體育頻道。我總覺得一個人應該德智體全面發展。」
在美術、音樂和體育之外,齊康還熱愛讀書。從中國傳統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到外國經典著作《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他都讀得不亦樂乎。採訪結束後,他步履蹣跚地走向另一間辦公室,一開門,只見四周書架上擺滿了書。「這些都是我看的書,什麼類型的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