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文化日曆 | 齊康:用建築傳遞藝術之美

2020-12-15 江蘇頻道

1997年9月12日,東南大學教授齊康榮獲法國建築學院通訊院士稱號,成為第一個被國際權威學術機構接納的中國人。

在齊康眼中,建築是有生命的存在,融合著建築師對生命的感悟、生活的理解。

作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國內諸多著名建築的設計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齊康在科學與藝術中尋找共鳴,他主持設計的建築多是融科學性與藝術性於一體的巧奪天工之作。

齊康在東南大學辦公室

從小接受藝術薰陶的齊康,坦言「科學家應當懂藝術」。中學時,彈鋼琴、讀小說、學畫畫的經歷,對於他後期的創作影響深遠。

面對應試教育的重重藩籬,他直言:「現在的教育把人教『死了』,思維僵化了。我們要培養懂得『傳承、轉化、創新』的全面人才。」

步入耄耋之年,齊康最怕自己也僵化,依舊保持著看書、畫畫、獨立思考的習慣。

中學時期是他養成良好習慣的開端,也是開啟他建築設計之路的啟蒙歲月。

「多餘的那一個」

1931年10月28日,齊康出生在南京。家中兄弟姐妹6人,齊康是老小,剛出生,母親就去鄉下養病了,6歲以前,他甚至與母親很少見面。

在齊康的記憶中,他在家中是「多餘的那一個」。孩童時期,齊康很少感受到溫暖,性格敏感、孤僻。

1937年,日軍入侵南京。6歲的齊康跟著家人逃到老家浙江天台避難,在天台縣城開始了小學生活。

五年級以後,齊康從天台回到南京市。因為身體不好,齊康輟學在家中自學了兩年。父親教他古文,父親的朋友指點他繪畫,一位音樂老師教他鋼琴。

齊康回憶,這一段時間自己非常用功,在家裡自學畫畫、彈琴、讀《古文觀止》,看了大量的書,「回首少年時期,書是我最寶貴的財富,我開始不再感到孤獨。」

研究土木工程的父親見齊康鍾愛繪畫,就教他用比例尺。齊康立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把家裡的每個房間、樓上樓下都測了個遍。很快,他看懂了父親畫的圖,也知道了建築圖中的平面。對於建築最初的熱愛,由此生發。

在家自學的兩年時間,讓齊康學會了自主學習,也極大地提高了他的藝術修養。少年時的孤獨,讓齊康有了更多思考的時間與空間,比同齡人多了幾分成熟與自覺。

從歷史中推陳出新

中學時,齊康最喜歡歷史課。幼年時期,經歷過動蕩歲月的他,對於歷史有著獨到的見解。

齊康把建築的歷史感看得很重。他認為,一座建築能經過幾代人的肯定是不容易的,其本身構成了歷史的標誌,是歷史的記錄,不能輕易改動。在設計建築時,他融歷史感與現代感為一體,總能把濃鬱的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展現得淋漓盡致。

尊重歷史,讓他學會在尊重一方水土的基礎上設計作品。在設計福建武夷山莊的時候,齊康大膽地從傳統中推陳出新,讓福建地區的鄉土建築融入時代的氣息,探索出了新的地方主義風格,使福建武夷山莊成為全國風景建築中第一個鄉土建築時代化的作品。

創新,是他在傳承轉化之後的收穫。齊康的作品幾乎沒有一個是重樣的,南京3個紀念建築,雨花臺紀念館、梅園,還有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人們沒想到是一個人設計的,「我就喜歡因時因地來思考問題」。

南京雨花臺紀念館

繪畫帶來靈感

進入中學後,教美術的徐老師很喜歡這個痴迷繪畫的學生,在課餘時間給他系統地講授《芥子園畫譜》,使齊康對國畫技法有了比較深入的理解。齊康又設法借來《倫勃朗》、《米勒》畫冊自學,對西洋畫技也略知一二。

繪畫給齊康的建築設計創作提供了許多幫助,齊康說:「我經常利用出差的機會寫生。大自然是我繪畫的對象,大自然的美常使我感動。我認為建築要適配於自然,要和諧,要進入畫境,要有一種驚奇之感。畫是我最最親密的朋友。」

齊康鋼筆速寫

在課餘時間,齊康還跟著顧天琢老師學了4年鋼琴,老師常誇讚他彈琴瀟灑,後來齊康在學校音樂會上彈奏了著名的《土耳其進行曲》。

中學時,金陵中學規定,每天下午兩節課後,學生一律要到操場進行體育鍛鍊。齊康喜歡籃球和桌球,「現在來講,看電視,我也非常喜歡看體育頻道。我總覺得一個人應該德智體全面發展。」

在美術、音樂和體育之外,齊康還熱愛讀書。從中國傳統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到外國經典著作《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他都讀得不亦樂乎。採訪結束後,他步履蹣跚地走向另一間辦公室,一開門,只見四周書架上擺滿了書。「這些都是我看的書,什麼類型的都有。」

相關焦點

  • 齊康院士紅色建築藝術展暨畫展在寧舉辦
    6月15日,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由東南大學主辦,該校建築學院和建築研究所承辦的「齊康院士紅色建築藝術大型展覽暨齊康院士畫展」,在南京科學會堂隆重展出。
  • SEU人物 | 齊康:用建築譜寫永不消失的「城市記憶」
    年近九旬的他提及父親,仍用著「爸爸」的稱呼。留守的父親協助德國人拉貝,在金陵大學建立「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守護著難民收容所。幼年的齊康則在艱難的返鄉路途中感受到祖國大地被侵略者鐵蹄踐踏的痛苦,這段親身經歷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精神印記。
  • 《頤和園二十四節氣日曆》|展示頤和園景色之四季更迭
    系列的首發它將實用性與文物的觀賞性集於一體北京頤和園管理處與文物出版社傾情奉獻讓更多人欣賞到中國園林建築的藝術之美《頤和園二十四節氣日曆·2020》| 文物出版社千百年來,園林作為中國建築的主要表現形式
  • 徐宗威談西藏建築文化:聚焦文化遺產之美
    包括建築藝術在內的西藏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為祖國文化遺產的寶庫增添了光輝。  西藏建築文化學者徐宗威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十四五」規劃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等要求,是新時期做好民族文化保護的重要指引。在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西藏建築文化是重要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一部分。
  • 路易斯·康把建築,看作習俗的形式,發人深思
    藝術是上帝的語言,結構是光的創造者,建築師是傳遞空間美感的人。"——路易斯·康路易斯·康(Louis Kahn,生於1901年2月20日)是美國現代建築師,生於愛沙尼亞的薩拉馬島,當時該島處于波蘭的統治下。康出生在一個猶太人的家庭,父親是一名虔誠的猶太教徒,母親出身於聲望頗高的門德爾家族。
  • 祝四季安好,看那些又美又有創意的2021日曆
    《古蹟尋蹤日曆》:定格遺構,展現中華古蹟文化之美《古蹟尋蹤日曆(自助版)》,從古道西風的冀北,到杏花春雨的江南,到處有深山古剎、帝王陵墓、名人遺蹟……那些一百年前的中國文化史跡盡現其中。該日曆脫胎於由日本學者常盤大定、關野貞撰著的介紹中國百年前的建築、宗教、藝術等的《中國文化史跡》。
  • 建築藝術與文化:康養旅居從健康旅遊開始
    《建築藝術與文化:康養旅居從健康旅遊開始》作者:黛荷翁(原創)撿著有用的文字轉到這裡,整理成一個系列,算是《建築藝術和文化談略系列》吧。健康旅遊,是康養旅居的前奏曲。而康養旅居,是房地產的另一塊肥肉。世界上已有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健康旅遊。2013年全球健康旅遊產業規模約為4386億美元,約佔全球旅遊產業經濟總量的14%。
  • 建築之魂|現代建築如何傳承傳統建築藝術精華?
    它,被稱為中國古建築之神,工藝奇特,不用一釘一膠,卻能讓家具、建築牢固,是驚豔千年的傳統中國美,它就是——榫卯。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大到柱梁枋板,小至欄杆木楞,無一例外地採用了這種先進且密合的連接方式。隨著榫卯工藝的完善和成熟,應用範圍也越來越廣,上至巍峨宮殿,下至草房瓦舍,大到舟船車輛,小到桌椅板凳,都離不開榫卯工藝的應用。
  • 讓藝術點亮生活, 中康藝術長廊譜寫活力梅林文化新篇章
    在活動現場,福田區梅林街道黨工委書記邵建平發布了福田區「一街一路」項目、梅林街道2019~2020最大民生工程——中康藝術長廊的最新消息,傾情講述從中康路到中康藝術長廊背後的梅林故事。中康路蝶變見證深圳城市發展當天上午十點,邵建平化身梅林街道文化建設講解員,從梅豐社區創意公園出發,打卡中康藝術長康,行走1.2公裡的文化之旅。
  • 故宮日曆、豆瓣電影日曆、單向歷……「網紅日曆」為啥這麼火?
    近年來,日曆產品備受消費者追捧,一到年末就會颳起一股購買日曆的風潮。購買日曆甚至成為部分年輕人每年的必備「儀式」,不僅買來自己用,還會贈予他人。儘管價格不甚「美麗」,但絲毫不影響其「高人氣」:有的熱門產品是要提前訂購的,有的「網紅」產品能達銷售量幾十萬級別,有的效率手冊更是在11月初就被搶斷貨。有些人可能會疑惑,不就是日曆嘛,至於這麼火?
  • 中國建築文化研究會陳設藝術專業委員會在深圳發布中國首部《室內...
    同時,本次論壇得到了碧桂園集團、深圳市廣田雲軟裝藝術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海棠美陳實業有限公司、江蘇施凱詩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上海都市建築設計有限公司、深圳市彬訊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芮築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唯壹商業空間設計(深圳)有限公司、上海飛視裝飾設計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百搭園裝飾設計工程有限公司、中外建華誠工程技術集團有限公司江蘇分公司、錦壹(上海)裝飾設計有限公司、陝西至尚裝飾有限公司、深圳市春夏秋冬布藝有限公司
  • 《這就是原創》助力文化傳遞 蕭敬騰展現創作之美
    隨後劉通老師向三位捕手介紹了摺紙的一些技巧,蕭敬騰、陳粒和王嘉爾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跟著老師學習摺紙藝術。學習過程中,蕭敬騰盡顯「強迫症」本色,從基礎開始就一絲不苟,每一條線都力求折到最齊,認真專注的狀態令陳粒、王嘉爾也不敢小覷,更加認真地投入到學習中。陳粒領悟力不凡,獨立完成了大部分操作,被劉通老師誇獎「100分」。
  • 用浪漫銘記時光!《光與夜之戀》全新日曆陪你迎接2021
    用浪漫銘記時光!2021年將至之際,沉浸式戀愛手遊——《光與夜之戀》推出角色主題日曆,最新2021年1月的「齊司禮」互動卡面日曆現已曝光。2021年將至之際,沉浸式戀愛手遊——《光與夜之戀》推出角色主題日曆,最新2021年1月的「齊司禮」互動卡面日曆現已曝光。新的一年,與你相約《光與夜之戀》,一起譜寫全新的浪漫篇章吧! 【全新卡面 齊司禮浪漫瞬間】 作為系列日曆之始,本次曝光的1月日曆以角色「齊司禮」最新遊戲卡面製作而成。
  • 讓藝術點亮生活:傾聽中康藝術長廊背後的梅林故事
    「一街一路」中康藝術長廊的建設,如同一顆種子,伴隨梅林共同成長。 「藝術從來就不是高高在上。它應該無處不在,平凡又貼近民心。」8月14日上午,梅林街道黨工委書記邵建平在第二十八期福田發布中,化身為「文化解說員」,帶領記者以梅豐社區創意公園為起點,打卡中康藝術長廊中各具特色的藝術標誌物,講述從中康路蝶變成中康藝術長廊的梅林故事,開啟了一趟文化探尋之旅。
  • 探究中國傳統藝術之美
    在中國,傳統藝術是傳統文化家族中不可分割的組成,彰顯著無與倫比的魅力。這些年來,人們之所以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藝術,就是因為透過這扇窗戶,能夠審視古代中國的歷史進程、社會風貌、生活日常和價值追求。中國傳統藝術並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和生產生活、民風民俗緊密相關。《根源之美:中國藝術3000年》(全三卷)對於了解中國藝術的浩瀚氣象,帶來多方面的啟發。
  • 古代建築藝術:四大建築類型之——宗教建築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建築藝術:四大建築類型之——宗教建築,宗教建築。宗教建築是僅次於宮殿建築和陵墓建築的另一重要建築類型。在中國的各類宗教中,最具影響力的是佛教和道教。佛教的主要建築有佛寺、佛塔和石窟,道教的主要建築為道觀,從建築的角度講,道觀在很多方面是模仿佛教建築的,因此中國古代宗教建築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佛教的寺、塔和石窟中。早期佛寺與印度、西域的佛寺相仿,為四方式院落,主體建築佛塔位於正中,史書記載的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就是這種形式。
  • 長廊彩畫專版頤和園日曆今日上市
    人民網北京10月13日電(池夢蕊)為紀念頤和園建園二百七十周年,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和文物出版社共同推出《頤和園日曆·2021(長廊彩畫)》。該日曆集長廊彩畫故事與日曆於一體,一天呈現一幅精美彩畫,一天講述一個文化故事,讀者翻看日曆便可感受畫作中的美妙意境。
  • 東周時期的建築特色,以及與之相關的磚瓦文化
    最初人們常以天然的窟窖或簡單累柴木以成圈巢作為居住之用,這樣的寢宿方法一則是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二則是生產力和基礎手工業的落後所造成的。隨著原始生產制度被逐漸出現的封建手工業所改變,社會的各部門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特別是制陶工藝的不斷改進和革新,以陶土為基本的建築材料出現使得先秦社會出現了更為專業的建築方法和建築材料,新的建築也隨之出現。
  • 古琴藝術之美——一個文化的奇蹟
    而且它的各個部分又恰恰是用身體來命名,如琴頭、琴額、琴頸、琴項、琴肩、琴腰、焦尾、雁足、等。可見,琴的造型原則是對人體美的模仿。而且,琴的式樣的變化也正好與每一時代不同的人體美的觀念相適應。唐宋時代,女人以豐滿為美,明清時則以纖弱為美。與之相應,唐宋琴便體大,輪廓圓柔飽滿,雖有「唐圓宋扁」之說,然其豐滿厚重渾圓則基本一致。而明清之琴則較為瘦硬,輪廓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