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禮運》載:「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最初人們常以天然的窟窖或簡單累柴木以成圈巢作為居住之用,這樣的寢宿方法一則是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二則是生產力和基礎手工業的落後所造成的。
隨著原始生產制度被逐漸出現的封建手工業所改變,社會的各部門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特別是制陶工藝的不斷改進和革新,以陶土為基本的建築材料出現使得先秦社會出現了更為專業的建築方法和建築材料,新的建築也隨之出現。東周列國紛爭,各國都普遍進行了變法與改革,社會生產力大為提高。西周時期等級觀念不斷被僭越,專門管理建築的官職也隨之出現,這都是加快社會建築發展的關鍵,對秦漢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東周時期的建築發展
東周是一個社會動亂時代,各諸侯國為了取得霸主地位也不斷的發展自己本封地內的文化和手工業技術,相較於以前,諸侯王和貴族們更注重自己的居所建築,這也使得士大夫階層紛紛法效。東周時期龐大的宮殿建築從單體獨立變成集群發展,據文獻記載各諸侯國競相建造高臺宮室,正所謂「高宮室,美臺榭」。
對於建築來說堅固是最為重要的,東周戰國時代文化的發展也讓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原始的自然崇拜也不斷的上升為信仰之中,在進行建築的過程中這方面的需求不斷的加劇和提升,這兩方面被從制陶工藝中轉化而來的磚瓦結構完美的融合,大量出現的青瓦、板瓦開始隨著度量衡規格和樣式等級的管理。手工業的不斷發展讓半圓的瓦當也開始出現全圓和更精美的花紋,功能性磚瓦的出現更是讓大型建築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發展。
這一時期出現了更多的功能性的磚瓦結構部件,板瓦、筒瓦在整個建築中起到堅固的作用,另外在半圓形的瓦當上,出現了新的裝飾紋理,龍紋、隼鳥以及更加繁複的花紋成為瓦當上的新作。戰國後期專門製成的欄杆磚、排水磚,欄杆磚的燒制更加的複雜,而且把美觀和堅固應用於一身。為了建築可以更加的高大恢弘,單體的建築規模也變得更大,空心磚也在這個時期開始進行燒制,可以說戰國時期的技術是奠定磚瓦部件在秦漢時期走向鼎盛並影響後世的關鍵。
二、東周時期磚瓦製造的創新
這一時代的磚瓦製作工藝升級主要在兩方面:
首先,脫胎於陶器的製作工藝,並不斷地進行專業革新。在傳統的制陶生產中逐漸摸索出了專門磚石燒制的工序和技藝,並出現了陶土磚和瓷土磚。兩種瓦磚的使用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這些特性取決於它們在製作中的燒制特效,陶土磚是以天然優質黏土、陶土為主要原材料,石英、長石等為骨料,在800度左右的高溫環境下,高溫燒制,它具有很好的吸水效果同時在-45°左右高寒情況下不會出現凍裂,所以它非常適合作為城郭和建築的外牆以及地面磚的形式出現。
而瓷土磚所需要的燒制溫度更高,與瓷器相同在高溫之中也會出現釉變和瓷化,這樣的瓦磚會擁有更明亮的表面,同時燒制出的紋理不宜變形,與陶器相比它的吸水效果不強,所以更多的可以應用到建築的裝飾部件以及排水系統中。技術工藝的不斷創新,讓秦漢時期的磚瓦裝飾和功能性更加的完善,才能不斷的出現更大更精美的建築群和單體結構。
其次,處於建築的基本要求,人們從開洞類巢住所只能滿足基本的停憩,逐漸出現對堅固、美觀、抗災、衛生、持久等多方面的更多需求,磚瓦我們經常把兩項部件結合在一起稱呼,但是磚與瓦在建築使用過程中出現的時間卻不相同。瓦是建築功能中出現較早的一個部件,在很多發掘中可以看出,瓦在一些等級高的建築中取代了茅草作為屋頂出現,這樣不僅僅是可以起到基本的防腐穩定建築的需求,也起到了一定的美觀效果。
而磚的出現相對較晚於瓦,磚對於建築來說承重和堅固的效果泥牆也可以起到一定作用,所以出現之時多以鋪地,附著於牆壁為主。隨著單體建築的不斷增高、牆體的次序減薄、根據禮制典籍等級中窗門的規定,對建築的外牆要求越來越高,磚開始替代泥木質牆體成為主要的建築材料。
三、東周時期瓦當圖案的藝術分類
東周圓形瓦當的出現讓裝飾變得更具變化紋理疏朗豐富,同時也出現很多模印花紋圖案,模印使瓦當製造的效率大為提高,這是瓦當藝術發展的技術基礎。東周列國的瓦當圖案雖然形態不同、異彩紛呈,但大體可歸納為三種類型:一是動物紋,二是植物紋, 三是圖案紋。
佔比例最大的是動物紋,動物紋瓦當的種類有饕餮紋 、獸面紋、鹿紋、虎紋、豹紋、獾紋、獸紋 、蛇紋 、蛙紋、蜥蜴紋、魚紋、鳳紋、鶴紋、雁紋、蟾蜍紋等。這反映了當世的動物崇拜,在這一時期,動物既是人類的生活資料(肉食來源),又是人們的生產資料(勞動工具),與人類的關係最為密切,人對動物的觀察也最為仔細。
東周瓦當上的動物紋一般均為側面或俯視的圖案,用抽象的藝術造型集中表現該種動物最顯著的特徵。如秦文化的鹿紋瓦當,秦人愛鹿、秦地多鹿,今天常用的成語「指鹿為馬」、「逐鹿中原」皆來源於秦文化中的「鹿」。陝西寶雞雍城遺址出土許多鹿紋瓦當,鹿紋圖案都有著發達誇張的雙角,長度幾及身軀之半。奔跑者氣宇軒昂,頭高高昂起,脖脛長而有力,前後肢細瘦修長作奔馳狀,是其機靈善跑的寫照。比較有特色的是戰國晚期秦國出現了怪獸圖案瓦當,這些靈異神獸的形象不斷得到完善,在西漢產生了「四神獸紋」瓦當。
植物紋瓦當的含義與動物紋相似,也是世人對植物的崇拜。主要流行於齊國,山東臨淄齊國故城遺址出土大量的的齊瓦當,齊文化瓦當樹木紋一直是其母題,左右兩側有雙獸紋、箭頭、乳丁、捲雲、三角等紋飾。對樹木的刻畫,採用誇張、變形、概括的藝術手法,使樹木紋造型更加凝練,結構更加疏簡,突顯出一種濃厚的裝飾美感。
而圖案瓦當則以燕國為代表,燕文化承襲傳統西周文化而來,周初封燕之後的燕文化,既不是周文化的簡單傳播,也不是商文化的直接嬗遞,而是當時社會統治集團在兼併過程中,尊重當地文化並相互交融從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文化——姬燕文化,所以燕文化瓦當仍然盛行一些西周青銅器上的饕餮紋、變形夔紋。
值得注意的是,燕國圖案瓦當的造型分割和比例搭配設計逐漸影響到其他國家,尤其是戰國晚期至秦代產生、流行的幾何對稱雲紋、文字瓦當皆深受其影響。今已確認秦代文字瓦當有蘄年宮當、羽陽千歲等,當面有界格分割,且文字並非正常寫法,一般做環形、拉長狀,均勻不滿當面,既可以釋讀為文字,也可以作為一種抽象的、優美的圖案來觀賞,後來西漢承襲這種文字瓦當的布局紋樣,又將文字瓦當推向頂峰,開創了另一個瓦當紋樣藝術的高峰。
四、結語
東周時期是中國的大混亂、大分裂、大交融時代,在這一時期百家爭鳴,生產力迅速發展,新的建築形式不斷出現,磚瓦製造業蓬勃發展,為後世「秦磚漢瓦」的繁榮打下了技術基礎。東周的瓦當藝術大體可分為三類:動物紋、植物紋、圖案紋飾,動物紋以秦文化瓦當為代表,植物紋以齊文化為代表,圖案文則以燕文化為代表。
磚瓦是人們生產技術發展的結晶,也是人們對藝術和實用追求的產物,兼具美觀和建築價值的磚瓦結構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一部分,它們的出現和使用讓榫卯結構,以及不斷深化的封建禮制等級規定得到更深遠的發展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