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城市是社會文明的產物,城市的產生和氏族聚落有很大的關係。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黃河和長江流域開始興起大大小小的城,「鯀築城以衛君,造廓以守民,此城廓之始也」,反映城市的築造和護衛國君、守護國民有關。因為城的修建,使得聚落內部和外部隔離開來,為了方便管理,城市內部被劃分為不同的功能區。一般而言,城市的防禦功能始終被作為城市修建首先要考慮的事情,通過選擇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的外圍布防,城市內部的主次秩序和防禦建築的修建,來達到鞏固城防的目的。本文通過對新石器時代開始出現的早期城市、先秦諸侯國都的修建、少數民族政權築城、歷史時期築城等來反思古代城市防禦建築的發展演變。
城的起源和最早的城防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在氏族公社的聚落外開始出現了壕溝,這種壕溝環繞在氏族聚落外圍,通常是一條十幾米寬的大溝,壕溝內注水,可以用來防護外族的入侵,還可以起到預防野獸蟲蛇攻擊的作用。有時壕溝的寬度較,溝內也不一定注水,似乎僅僅只是起到將聚落環繞起來並且標示和其他聚落的區別。「國」的最早的含義就是用圍牆或者壕溝將房屋和聚落合圍起來。
文獻記載「黃帝始立城邑以居」是說早在史前時期就已經存在城市了,而在古代發現最早的修建高高的城牆作為防禦的在仰韶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以鄭州西山城為例,城址大約呈圓形,面積大概在二十萬平米左右,城牆內外挖了深深的壕溝取作土源,城牆為夯土築成,這種原地夯土築牆和取土留下的壕溝,形成了最早的配套防禦系統。
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良渚古城形成了宮城、內城、外城、大型水利設施環套的格局,城牆四周除了修建有城門外,還發現有水門以供出入,水門和路門配合使用很有可能就是適應南方水系發達的自然條件。此外良渚古城位於山坡臺地上,或為人工壘砌的高臺上,再配合壘土而成的城牆,構成了良渚文化的城防。
到了龍山時代晚期,在長江和黃河流域新出現了一批城址,這些城樓的共同特點都是修建有高大的城牆,有的甚至還出現了早期的類似角樓一類的建築用以窺伺敵情。這類城牆多修築牆面較高,牆體稍寬,並且很多被洪水衝毀,極有可能是為了抵禦當時的洪水修建,城內發現有大量的攻防武器也反映出這些城牆還和當時的社會衝突和戰爭有關。
城防設施的發展和完善
東周時期為了適應諸侯爭霸的需要,各國紛紛修築起了高大的城牆。除此之外各種封君採邑、邊防城牆也陸續修建。特別是這一時期各國開始紛紛在與其他諸侯國接壤的邊境修建長城,目的就是為了防止被別國越過邊境。
作為重要的防禦設施,戰國長城的修建通常採用因地制宜的築造方式,有土的地方用土夯築,沒有土的地方採用礫石壘砌,在戈壁地區就用紅柳枝混合泥土築造。而在黃土高原地勢本來就較高的地方則不用修築長城,在有大河和大江的地方也依據自然地勢不建長城,基本採用了「塹山堙谷」的方式。長城基本由烽火臺、燧堡、邊牆、敵臺等組成,城牆上有衛兵戍守,隨時監視敵情,城牆內還有走馬的道路方便隨時增派兵卒。
東周時期的諸侯國城牆各有特點,有的已經出於戰略防禦目的已經開始修築了馬面、甕城等附屬建築,配合城牆一起構成了完整的防禦系統。在趙國都城邯鄲城的城牆上還專門修築了排水通道和鋪設了瓦當,起到排水和防止雨水伸入牆基的作用。為了保護主城,這一時期還專門修建了東西城,其中一城作為主城,另一城就稱為防禦主城而設的郭城。有的城牆依據地勢而建,城牆曲折蜿蜒,依據地勢時斷時續,有的背臨懸崖就不設牆,僅在其餘幾面設牆。
漢塞和秦漢長城
漢帝國時期為了抗擊匈奴、守護河西走廊,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在今天的甘肅、陝西、新疆一帶修築起了邊塞城堡,作為長城的附屬建築和屯戍兵卒的地方。邊塞城堡是屯戍河西的兵卒和長官駐紮的地方,一般由塢和堡兩部分組成,堡四周修建有土牆,土牆牆上面設有女牆、敵樓可以窺伺敵情,土牆上設有城門進出,城門邊上有踏步可以登城。在塢和堡外還設有虎落防止敵人突襲,城牆上還裝有轉射等工具可以輔助防禦和守護堡城。
秦漢時期的長城直線距離超過六千公裡,在戰國時期秦、燕、趙等長城的基礎上修建,並且增修了部分城牆,形成了一條溝通東西的長城。秦漢長城是塞防的總稱,以牆為主,與邊城、障城和烽燧等組成的綜合防禦體系,有的地方不修長城只留有烽火臺,起到傳遞信息的作用。漢代尤其注重邊塞的管治,還專門設有行政長官負責管理某一區域內的烽燧要塞,稱為「侯官」,侯官下轄若干個烽燧。
漢晉時期少數民族築城同樣非常具有特色,少數民族築城在一定程度上模仿漢城,形制通常不甚規整。大夏統萬城是匈奴人築城,城牆取「統一天下,君臨萬邦」之意,城牆為白色蒸土而成,異常堅固,據說「錐入一寸,即殺作者而並築之」。城由東西兩城組成,西城為內城,四面各開有一門,以供出入和連通東門,東城是為外城,城牆四周有馬面建築突出城外,城的四角還修建有角樓建築。城內為堅硬的生土地,可見匈奴人雖然築城,任然延續了遊牧的風格,在城內搭設氈帳居住。
磚瓦城牆和少數政權
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使用磚塊砌築城牆,在此之前磚僅作為宮殿建築鋪設地面。魏晉時期一般在城牆轉角處包磚,城牆大規模用磚約摸是在宋以後。明清城牆一般採用磚瓦構築,城樓上還壘砌了敵臺、敵樓和女牆等附屬建築,磚砌城牆有效解決了因為歷時長久城牆倒塌的弊端,還可以提供更大的承載力。
這一時期城牆開始形成了一套成熟且統一的防禦系統,城牆外建有護城壕、城牆上設置角樓、敵樓、馬面和甕城等建築。北宋東京城平面布局為宮城、內城和外城三城環套,重城制和多重城牆相套,宮城位於全城中央,加強了對於宮城的防禦。明南京城由外郭城、內城、皇城、宮城組成。城牆平均高14-21米,牆體依據山勢曲折,以條石做基,內外壁包砌大塊城磚,以石灰、糯米汁加桐油黏結,中間用磚塊、礫石和黃土填充。城牆外圍修建有護城壕,城內還專門劃分出軍事區,鞏固城市的戒備。
這一時期的少數民族政權修築的城牆也尤為注重防禦。除了角樓、甕城、馬面、護城河等必要建築外,為了增強對漢人和其他民族居民的戒備,還在漢人聚集區設置了專門的突出街道兩側的建築,稱為「看樓」,用以監視居民動態。遼上京和金上京城還特意將漢城和統治者城分開,對漢人居住區採取監視但不做防禦設施建築的設置,轉而加強統治者居住區的城牆防禦設施。有的城市還在皇帝居住的皇城外加設包磚,增加宮城區的穩固性。
結語
城牆和壕溝的產生是為了適應氏族聚落的發展,在早期社會還能起到防禦水患的作用。通過這些防禦設施能夠保護聚落居民的安全,維護聚落穩定,增強氏族凝聚力。到了龍山時代社會不平等和暴力衝突加劇,為了抵禦外來部族的侵擾,不得不設立高大的城牆作為防禦,同時產生出原始的城牆附屬建築。因為高牆的產生,衍生除了「國」的 概念,「當禹之時,天下萬國」就描述了龍山時代高牆林立的狀態。
到了真正的國家社會,城市結構進一步複雜化,並且有意加強了對於統治者居住區的保護,甚至以居民區和其他小城環繞皇城來加強防禦。城牆外的防禦設施系統化、規範化,多個防禦設施幾乎分布到城牆的各個角落,加上磚瓦等建築材料的使用使得整個城市固若金湯。城防設施最為保衛帝王,守護民眾的手段,在幾千年的發展中逐步完善,並且逐步從保衛一個聚落到保護一個國家的存亡。從城防設施的完善和發展中我們也能看到社會逐步走向衝突、對抗和封建的大致歷程。
參考文獻
趙曄 《吳越春秋》
劉安等 《淮南子》
房玄齡等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
呂不韋 《呂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