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到歷史時期的城防建築與城防功能的變遷

2020-12-20 小輝輝說歷史

導語:城市是社會文明的產物,城市的產生和氏族聚落有很大的關係。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黃河和長江流域開始興起大大小小的城,「鯀築城以衛君,造廓以守民,此城廓之始也」,反映城市的築造和護衛國君、守護國民有關。因為城的修建,使得聚落內部和外部隔離開來,為了方便管理,城市內部被劃分為不同的功能區。一般而言,城市的防禦功能始終被作為城市修建首先要考慮的事情,通過選擇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的外圍布防,城市內部的主次秩序和防禦建築的修建,來達到鞏固城防的目的。本文通過對新石器時代開始出現的早期城市、先秦諸侯國都的修建、少數民族政權築城、歷史時期築城等來反思古代城市防禦建築的發展演變。

城的起源和最早的城防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在氏族公社的聚落外開始出現了壕溝,這種壕溝環繞在氏族聚落外圍,通常是一條十幾米寬的大溝,壕溝內注水,可以用來防護外族的入侵,還可以起到預防野獸蟲蛇攻擊的作用。有時壕溝的寬度較,溝內也不一定注水,似乎僅僅只是起到將聚落環繞起來並且標示和其他聚落的區別。「國」的最早的含義就是用圍牆或者壕溝將房屋和聚落合圍起來。

半坡環壕聚落

文獻記載「黃帝始立城邑以居」是說早在史前時期就已經存在城市了,而在古代發現最早的修建高高的城牆作為防禦的在仰韶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以鄭州西山城為例,城址大約呈圓形,面積大概在二十萬平米左右,城牆內外挖了深深的壕溝取作土源,城牆為夯土築成,這種原地夯土築牆和取土留下的壕溝,形成了最早的配套防禦系統。

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良渚古城形成了宮城、內城、外城、大型水利設施環套的格局,城牆四周除了修建有城門外,還發現有水門以供出入,水門和路門配合使用很有可能就是適應南方水系發達的自然條件。此外良渚古城位於山坡臺地上,或為人工壘砌的高臺上,再配合壘土而成的城牆,構成了良渚文化的城防。

到了龍山時代晚期,在長江和黃河流域新出現了一批城址,這些城樓的共同特點都是修建有高大的城牆,有的甚至還出現了早期的類似角樓一類的建築用以窺伺敵情。這類城牆多修築牆面較高,牆體稍寬,並且很多被洪水衝毀,極有可能是為了抵禦當時的洪水修建,城內發現有大量的攻防武器也反映出這些城牆還和當時的社會衝突和戰爭有關。

良渚古城想像圖

城防設施的發展和完善

周時期為了適應諸侯爭霸的需要,各國紛紛修築起了高大的城牆。除此之外各種封君採邑、邊防城牆也陸續修建。特別是這一時期各國開始紛紛在與其他諸侯國接壤的邊境修建長城,目的就是為了防止被別國越過邊境。

作為重要的防禦設施,戰國長城的修建通常採用因地制宜的築造方式,有土的地方用土夯築,沒有土的地方採用礫石壘砌,在戈壁地區就用紅柳枝混合泥土築造。而在黃土高原地勢本來就較高的地方則不用修築長城,在有大河和大江的地方也依據自然地勢不建長城,基本採用了「塹山堙谷」的方式。長城基本由烽火臺、燧堡、邊牆、敵臺等組成,城牆上有衛兵戍守,隨時監視敵情,城牆內還有走馬的道路方便隨時增派兵卒。

戰國長城

東周時期的諸侯國城牆各有特點,有的已經出於戰略防禦目的已經開始修築了馬面、甕城等附屬建築,配合城牆一起構成了完整的防禦系統。在趙國都城邯鄲城的城牆上還專門修築了排水通道和鋪設了瓦當,起到排水和防止雨水伸入牆基的作用。為了保護主城,這一時期還專門修建了東西城,其中一城作為主城,另一城就稱為防禦主城而設的郭城。有的城牆依據地勢而建,城牆曲折蜿蜒,依據地勢時斷時續,有的背臨懸崖就不設牆,僅在其餘幾面設牆。

漢塞和秦漢長城

漢帝國時期為了抗擊匈奴、守護河西走廊,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在今天的甘肅、陝西、新疆一帶修築起了邊塞城堡,作為長城的附屬建築和屯戍兵卒的地方。邊塞城堡是屯戍河西的兵卒和長官駐紮的地方,一般由塢和堡兩部分組成,堡四周修建有土牆,土牆牆上面設有女牆、敵樓可以窺伺敵情,土牆上設有城門進出,城門邊上有踏步可以登城。在塢和堡外還設有虎落防止敵人突襲,城牆上還裝有轉射等工具可以輔助防禦和守護堡城。

居延漢塞遺蹟

秦漢時期的長城直線距離超過六千公裡,在戰國時期秦、燕、趙等長城的基礎上修建,並且增修了部分城牆,形成了一條溝通東西的長城。秦漢長城是塞防的總稱,以牆為主,與邊城、障城和烽燧等組成的綜合防禦體系,有的地方不修長城只留有烽火臺,起到傳遞信息的作用。漢代尤其注重邊塞的管治,還專門設有行政長官負責管理某一區域內的烽燧要塞,稱為「侯官」,侯官下轄若干個烽燧。

漢晉時期少數民族築城同樣非常具有特色,少數民族築城在一定程度上模仿漢城,形制通常不甚規整。大夏統萬城是匈奴人築城,城牆取「統一天下,君臨萬邦」之意,城牆為白色蒸土而成,異常堅固,據說「錐入一寸,即殺作者而並築之」。城由東西兩城組成,西城為內城,四面各開有一門,以供出入和連通東門,東城是為外城,城牆四周有馬面建築突出城外,城的四角還修建有角樓建築。城內為堅硬的生土地,可見匈奴人雖然築城,任然延續了遊牧的風格,在城內搭設氈帳居住。

統萬城遺蹟

磚瓦城牆和少數政權

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使用磚塊砌築城牆,在此之前磚僅作為宮殿建築鋪設地面。魏晉時期一般在城牆轉角處包磚,城牆大規模用磚約摸是在宋以後。明清城牆一般採用磚瓦構築,城樓上還壘砌了敵臺、敵樓和女牆等附屬建築,磚砌城牆有效解決了因為歷時長久城牆倒塌的弊端,還可以提供更大的承載力。

這一時期城牆開始形成了一套成熟且統一的防禦系統,城牆外建有護城壕、城牆上設置角樓、敵樓、馬面和甕城等建築。北宋東京城平面布局為宮城、內城和外城三城環套,重城制和多重城牆相套,宮城位於全城中央,加強了對於宮城的防禦。明南京城由外郭城、內城、皇城、宮城組成。城牆平均高14-21米,牆體依據山勢曲折,以條石做基,內外壁包砌大塊城磚,以石灰、糯米汁加桐油黏結,中間用磚塊、礫石和黃土填充。城牆外圍修建有護城壕,城內還專門劃分出軍事區,鞏固城市的戒備。

明清長城

這一時期的少數民族政權修築的城牆也尤為注重防禦。除了角樓、甕城、馬面、護城河等必要建築外,為了增強對漢人和其他民族居民的戒備,還在漢人聚集區設置了專門的突出街道兩側的建築,稱為「看樓」,用以監視居民動態。遼上京和金上京城還特意將漢城和統治者城分開,對漢人居住區採取監視但不做防禦設施建築的設置,轉而加強統治者居住區的城牆防禦設施。有的城市還在皇帝居住的皇城外加設包磚,增加宮城區的穩固性。

結語

城牆和壕溝的產生是為了適應氏族聚落的發展,在早期社會還能起到防禦水患的作用。通過這些防禦設施能夠保護聚落居民的安全,維護聚落穩定,增強氏族凝聚力。到了龍山時代社會不平等和暴力衝突加劇,為了抵禦外來部族的侵擾,不得不設立高大的城牆作為防禦,同時產生出原始的城牆附屬建築。因為高牆的產生,衍生除了「國」的 概念,「當禹之時,天下萬國」就描述了龍山時代高牆林立的狀態。

到了真正的國家社會,城市結構進一步複雜化,並且有意加強了對於統治者居住區的保護,甚至以居民區和其他小城環繞皇城來加強防禦。城牆外的防禦設施系統化、規範化,多個防禦設施幾乎分布到城牆的各個角落,加上磚瓦等建築材料的使用使得整個城市固若金湯。城防設施最為保衛帝王,守護民眾的手段,在幾千年的發展中逐步完善,並且逐步從保衛一個聚落到保護一個國家的存亡。從城防設施的完善和發展中我們也能看到社會逐步走向衝突、對抗和封建的大致歷程。

參考文獻

趙曄 《吳越春秋》

劉安等 《淮南子》

房玄齡等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

呂不韋 《呂氏春秋》

相關焦點

  • 城防造句和解釋_城防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城防(chéng fáng)。[鞏固城防;城防工事。]城防在教材中的例句:1、參加開國大典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員,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代表,有工人、農民、學校師生、機關工作人員、城防部隊,總數達三十萬人。觀禮臺上還有外賓。
  • 湖北荊門挖出5000年前城河遺址 還原史前人類社會
    原標題:湖北荊門挖出5000年前城河遺址 還原史前人類社會從古埃及的孟菲斯到瑪雅的奇琴伊察,從羅馬帝國的傳奇龐貝到東方傳說樓蘭……在人類文明歷史上,曾經有多少盛極一時的古城悄然佚失,他們是被泥土塵沙掩埋的過往,是被歲月風霜剝蝕的文明。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是今天人類進步的一塊塊厚重基石。
  • 史前遺址石峁,會是誰的城?
    這是一個三次入選「六大」考古新發現、兩次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史前遺址,自2011年確認並開展考古發掘以來,幾乎每年都會以令人震驚的成果給學術界帶來驚喜。這是一座文獻中沒有記載,卻擁有金字塔般建築、包含三重城垣的超大型史前城址,距今4300-3800年,城址核心區域已具備早期宮城性質。位於陝北神木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石峁遺址,究竟會是誰的城?
  • ...我軍為何能在最短時間內攻克堅固設防的天津——城防圖背後的故事
    天津解放前,關於中共地下黨獲取的國民黨守軍城防圖的數量,據老一輩黨史專家掌握的情況統計,共有8份,涉及到的中共地下黨工作人員有18人。這些城防圖,是他們通過多系統、多方面、多渠道的努力所獲得的。其中,比較完整、準確、直接的應屬隱蔽在國民黨天津工務局的中共地下黨員麥璇琨、張克誠獲取的兩份城防圖。
  • 海鹽縣積極開展海塘城防歲修項目排摸
    一年一度的汛期結束後,海鹽縣海塘管理所、城防管理站立即組織人員結合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要求,著手開展下一年度城防、海塘歲修項目的排摸。  海塘、城防是防汛工作的重要基礎設施,海塘築牢浙北海岸線,城防保護縣城13.6平方公裡的中心城區。
  • 史前時期的新疆
    #新疆歷史#新疆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領土,西漢在新疆設立西域都護府之前,新疆的歷史沒有任何文字記載,這段時期被史學界稱為新疆的史前時期。新疆地區基本上沒有什麼文獻記載,實應屬史前時期,所以,新疆地區的史前文化應指漢代以前直至遠古的文化。就考古學而言,它應包括舊石器時代文化、中石器時代文化、新石器時代文化、銅石業用時代文化、青銅時代文化和早期鐵器時代文。
  • 揭開清水河縣後城咀石城遺址的「冰山一角」
    空間結構、附屬設施等考古學信息,對於「甕城」的認定改寫了「甕城」始現於歷史時期的認知,其發掘成果對闡釋龍山時代石城發展脈絡,探究內蒙古中南部地區龍山時代早、晚期石城的差異有著重要的意義。2020年7月—11月,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套項目組為了進一步辨明後城咀石城「甕城」的建築形態、布局特徵與防禦體系組合關係,闡釋內蒙古中南部龍山石城核心聚落形態,進一步了解石城的考古學文化內涵,依照《河套地區史前聚落與社會研究內蒙古區工作規劃》對後城咀石城址進行連續性考古發掘工作,累計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揭露墩臺2個、馬面1個、壕溝2段、城門1座,城垣2段、牆垛2處,出土陶
  • 「防霧霾」成樓盤賣點 津城除霾住宅不足一成
    記者注意到房產市場上有不少開發商順應需求,適時推出了科技除霾的宣傳語,大打綠色生態牌, 「防霧霾」住宅已經成為津城不少新房項目的賣點。  記者實地走訪  探尋「防霧霾住宅」真容  「防霧霾住宅」到底長什麼樣?帶著疑問和好奇,記者來到北辰區某打出「除霾洋房」的項目售樓處。
  • 2021適合長期玩的策略免費手遊,《英雄之城2》建築系統解析
    《英雄之城2》是一款高度擬真的戰爭策略手遊,在融入了歐美魔幻風格的基礎之上,創造了一個亦真亦幻的開放性沙盒世界。當大多數遊戲仍然採用2D或者2.5D的畫面的時候,《英雄之城2》的創新性突破為它贏得了不少粉絲。
  • 寧波應家遺址考古成果發布,遺存時期從史前到明清
    該遺址文化堆積深厚,遺蹟和遺物的種類、數量豐富,遺存時期從史前跨越到明清,為深化相關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據了解,應家遺址位於寧波市鎮海區九龍湖鎮應家村舊址,分布面積約12000平方米。本次考古共發現古代水井、灰坑、灰溝、基槽、柱洞群、燒土堆等各類遺蹟約220餘處,出土陶、瓷、石、銅、木器等各類完整或可復原文物1000餘件。
  • 廣西僅有如此騎樓城,兩千多年的歷史都薈萃於此!
    攝影/魅影騎士老街的騎樓不僅為人們烙下深深的歷史文化印記,更養活了一代人。這種「上樓下廊式」的臨街建築,通常一樓當商鋪,二樓以上住人,既可防雨防曬,又便於展示櫥窗,招徠生意。成為嶺南地區商業街市的一種特有建築形式。
  • 老地圖告訴你重慶城300年變遷
    地圖被稱為「空間信息的載體」,城市地圖更能反應一個城市的變遷。清朝時期重慶城的地圖是什麼樣子?外國人筆下的重慶城地圖有什麼不同?第一艘外國人的機帆船開進重慶是什麼時候?今天的朝天門真叫「朝天門」嗎?今(17)日,《地圖上的重慶》城市形象展在解放碑步行街開幕。此次精選的這19張地圖,為公眾串起了最近三百年重慶城市的成長史。
  • 285.35米高寶能城裝上「減震神器」 讓建築地震時「打太極」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王媛媛 通訊員劉軍)在建築物內部安上減震「神器」,通過「以消代抗」方式降低震感,提高建築的抗震能力,更好保障地震時房屋的安全性。目前這種新型減震技術已成功應用到烏魯木齊市寶能城項目超高層建築上。
  • ​假日居家 安全不鬆懈---記膏城花園幼兒園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動
    膏城花園幼兒園高度重視幼兒的居家安全,緊抓「防溺水」安全教育,做到教師、家長、幼兒安全思想的不鬆懈。園領導部署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 暑假期間恰逢雨季,園領導面對即將到來的汛期,提前部署幼兒防溺水安全教育
  • 從「茹毛飲血」到「刀耕火種」的史前社會變遷
    導語:史前社會一般指的是夏商周等早期國家社會以前的人類社會早期歷史時期。和夏商周時期廣泛使用銅器及早期鐵器作為生產工具不同,史前先民在沒能完全掌握冶金技術的水平條件下,一般使用石器、骨角器、牙蚌器、木器、陶器等作為日常生產和生活工具。一般來說,人們依據石器工具的發展變化將史前社會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 蘭州教師製作木質城防模型 展示中國古代高科技
    評論現已開啟,請看官們在文末發表觀點▲高老師製作的中國古代軍事城防模型「耗時兩個月,蘭州外國語學校青年科技輔導員高飛教師參照北宋《武經總要》、明代茅元儀《武備志》等史料,憑藉著多年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留心與揣摩,運用雷射切割技術製作出了木質的中國古代軍事城防場景。
  • 北京建都八百餘年不同時期城址變遷地圖
    古都北京的城址在歷史上變化不大,這裡以時間軸的形式,展現了4個不同時期的北京城址地圖,形象和直觀地呈現出北京城址的歷史變遷。金中都的所有城市功能,基本上都是據此軸線分布的,這是對中國古代「擇國之中立宮」的都城傳統的繼承。金中都呈正方形,闢十三門,其中「會城門」這一地名一直沿用到現在,據載,當時金中都城牆周長37裡餘。中都的中心位置是皇城,皇城分宮城和同樂園兩個區域。
  • 「大阪城」的城郭歷史——千年巨城的歷史變遷,豐臣家的核心據點
    大阪城大阪城的施工時期,可以區分為一開始的築城期與擴張期兩部分。秀吉在此期間的政治動向則異常活躍。他在大阪築城的天正12年(1584年)在小牧·長久手之戰中與德川家康和織田信雄對立,隨後討討伐四國長宗我部,九州島津,關東小田園城後北條,以及處理了奧羽伊達等實力大名後,實現了全國範圍內的統一,並同時進行了聚樂第,京都御土居,名護屋城,伏見城的普請工事,就連當時作為豐臣政權根據地的大阪城,也還在進行部分整備工事。
  • 湖北行,全國規模最大的土司城,秘藏著歷史悠久的土家族文化風俗
    而恩施城內的土司城,是以前土家族人集聚的最大城堡,也是全國規模最大、工程最宏偉,最能體現土家族文化風俗的標誌性建築群。土家族歷史悠久,為遠古時期巴人的後裔,在歷史的變遷過程中,他們最後集聚在了湘、鄂、川等山水毗連的地區,演變成了土家族。土家族地區的土司制度是我國歷史上,封建王朝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種政治管理體制。
  • 防蟎功能紡織品的防蟎技術方法――化學防蟎法
    化學防蟎劑實現防蟎的方法有防蟎後整理法和功能纖維法。    化學防蟎――後整理法       後整理法是最早用於紡織品防蟎處理的方法,也是目前應用最廣的一種。常規的整理技術有噴淋、浸軋、塗層等,關鍵在於防蟎劑的選擇和配製。防蟎劑的種類決定了產品的防蟎效果,最優配比的表面活性劑和助劑保證防蟎劑與紡織品結合的牢固性,從而達到耐久的防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