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揭曉,他的又一名研究生獲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年前,他的兩位研究生同時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七年前,第一位獲得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普利茲克獎的中國建築師,也是他的研究生。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築學院齊康教授,他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設計者,通過建築讓人們重返歷史。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齊康院士,聽聽這位近90歲高齡的老先生的故事。
他為祖國大地貢獻了一座座令人沉思的建築,近90歲高齡仍在不懈創作。
他曾經總結自己「這一生是『四個一百』的寫照:設計了一百件作品,培養了一百個學生,發表了一百篇論文,被批鬥了一百次。」
雖然他是在年近半百時才開始建築設計創作之路,但由他主持和參與設計的作品已經超過200項,主要建築作品130餘項,這些作品獲得的各類設計獎項超過70項。2001年他以最高票數斬獲首屆「梁思成建築獎」,2015 年獲「中國民族建築事業終身成就獎」。
他獲選「第七屆造型表演藝術成就獎」的評語是這樣的:他長期從事建築和城市規劃領域的科研、設計和教學工作,由他設計(參與和主持)的建築作品遍及祖國大地。其作品被譽為地球永不消失的「城市記憶」。
榮獲首屆梁思成建築獎
紀念的凝思
1931年10月28日,祖籍浙江天台的齊康在古城南京出生,是家中的么子。父親齊兆昌曾獲資助留學美國,取得土木工程碩士學位,回國後一直任職於教會學校金陵大學,負責學校的工程基建等工作。
六歲那年,父親負責的金陵大學圖書館書庫還在施工中,抗日戰爭爆發了,除父親齊兆昌留守南京,一家人輾轉遷往天台老家。
家人合影(第一排最右的男孩為齊康)
「爸爸被校方委託管理南京的校產,於是全家只能留下爸爸逃難去了。」年近九旬的他提及父親,仍用著「爸爸」的稱呼。
留守的父親協助德國人拉貝,在金陵大學建立「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守護著難民收容所。幼年的齊康則在艱難的返鄉路途中感受到祖國大地被侵略者鐵蹄踐踏的痛苦,這段親身經歷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精神印記。
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碑
1984年,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的設計工作還沒有結束,齊康又接到「江東門紀念館」籌備組的邀請,在細雨濛濛的一個秋日第一次來到紀念館奠基石碑前。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佔領南京,製造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被害同胞人數達30萬以上。當時的掩埋地有13處之多,江東門是較集中的一處,紀念館要設在這荒冢累累之上。
對照雨花臺紀念建築群的主題,雖然都是對死者的懷念,都是生與死的鬥爭表現,但是雨花臺烈士陵園是對遇害的革命志士、革命先烈的紀念,是以「英勇無畏」 「寧死不屈」 「前赴後繼」等革命英雄形象表現出的生死觀和世界觀;而江東門紀念館則是紀念被屠殺的無辜平民和被俘士兵,是一種國破人亡、民族危難的悲慘場面,是悲憤與悲劇交織的生死場景,苦難和忍受,反抗與求生存,是這一建築的主題。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卵石廣場
齊康決定用建築的語言來表達這一主題,他以大塊的鵝卵石鋪地,營造寸草不生的荒地感;卵石上方是人造的枯樹,周圍則種植青草地、灌木和花卉,用一種青翠的生氣與卵石廣場的死寂形成鮮明的對比。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築草圖-母親像
他用尋找被殺害子女的母親雕像,作為群雕的主塑像,作為最悲慘、最憤怒的表徵;又用建築空間的閉合和開放的組合關係,將參觀者引導入半地下的紀念館內,逐步展開紀念事實的敘述。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築草圖-人物群雕
1985年8月15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成開放,迄今已接待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觀眾近億次。2009年12月13日,齊康獲得「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特別貢獻獎」。
「在我的一生之中,我設計過許多革命的博物館和許多烈士陵園,可以說大多數都是無名英雄,我們要經常回憶起那些艱難環境中默默無聞、默默犧牲的歷史英雄,他們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了人民。每當我承接不同的設計項目時,我都在考慮,能否在我的建築中表現這個時代的特徵,具有紀念性的建築呢?因為有了紀念性,才能讓人重返歷史,從而給人們一種深刻的記憶。」
齊康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從1976年齊康跟隨他的老師楊廷寶先生參加毛主席紀念堂的方案設計開始,他的紀念館(碑)設計逐漸成為中國建築藝術最傑出的代表——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和軸碑線、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蘇中七戰七捷紀念碑、如皋市烈士紀念館和紀念碑、西藏和平解放紀念碑、中國共產黨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淮安周恩來紀念館等等。
江蘇淮安周恩來紀念館
這些由齊康設計的建築,往往直接表現出一種時代特徵和政治理念,作為理念背後支撐的倫理精神和哲學意味,則將生死、永恆、神聖這些主題表現得如雕塑般莊嚴深沉。建築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精神的表現,這是一個真正的建築師應該有的歷史責任。
西藏和平解放紀念碑-建築草圖及實景圖
自然的和諧
1949年8月,19歲的齊康考進南京大學建築系(1952年改為南京工學院建築系)。當時剛解放,學建築的學生很少,他們這一屆班上才15個人(中途有幾位轉走和退學),和高年級的學生一起上課,總共不到20人。
這麼小的一個系,卻擁有楊廷寶、劉敦楨、童寯、張鏞森、劉光華、李汝驊、徐中等11位優秀的老師,中國現代「建築四傑」中的三位都是齊康的老師,不得不說這是極其幸運的。
齊康和鍾訓正兩位院士在老師童寯的畫展前合影
楊廷寶擔任第一任系主任,他治學十分嚴謹,反對空談,對學生的態度則平易近人;劉敦楨英文精湛,文筆極好,字字句句都似敲出的鐘聲,他對自己要求嚴格,也要求學生刻苦求學;童寯的知識淵博但不善言語,當學生向他提問,他會深沉地看著你,像能看清你的肺腑,能遠遠地看清人向前的去向;劉光華則極具才華,言語風趣,動手能力很強;李汝驊(李劍晨)是水彩畫家,給建築系的學生上美術課,十分注重針對學生的特點教學。
優秀的老師使學生們受益匪淺,戴復東、鍾訓正、齊康等一批建築精英都是那時培養出來的學生。
楊廷寶教畫測繪圖,總會要求學生在門柱內畫一個1.6米—1.7米高的人。他告訴學生,顯示門口的大小是以人為尺度的,這是建築審美中的「以人為本」。
楊廷寶與齊康合作指導研究生
半個世紀過去,齊康仍以老師的這種理念教育學生,即使現代建築的結構、空間跨度、材料色澤變了,但本體的精神依然存在。他的學生做設計,總要在圖畫上畫一個人,作為一種尺度感,在人與建築環境的比較中獲得整體的認知。
不僅人與建築要和諧,建築與環境也要取得和諧。1979年,齊康跟隨楊廷寶老師第一次走訪福建的武夷山,那裡風起雲湧的自然環境變化和原生態的樹林和溪流震撼了大地和人心。風景區的建築採用什麼風格,才能既保護了真山真水的樸質,也能利用建築的形態形成景觀?
福建武夷山莊建築草圖和實景圖
楊廷寶說,風景建築「宜低不宜高,宜散不宜聚」,風格「要從民居中來」!從溪水邊的遊船碼頭到山腰的大王亭、仙逸亭;從景區入口的碧丹酒家到武夷宮;從山麓的古街到山巔的天遊宮,齊康和他的同事賴聚奎等在武夷山景區建築群項目上一做就是12年。
他們測量福建民居的建築尺度以設計建築形式,選用當地的磚石竹木製作外牆和飛簷,室內裝飾和家具也無不取材自當地山坡河谷的天然材料。後來又用舊建築改建成「幔亭山房」,在武夷精舍舊址上建築「九曲賓館」,從客家土樓中獲取靈感設計了圓形空間的「玉女山莊」。
福建武夷山玉女大酒店建築總圖和實景圖
當這些建築逐漸成形,一種「武夷風格」的建築得到了人們的認同。在當時全國各地大批興建高檔次旅遊賓館的風潮中,這是一股清新宜人的自然之風。
建築在功能上可以是現代的,但是尊重一方山水、尊重當地本土文化的建築,在形式上才是和諧的,風景園林建築不能照搬城市建築,不能在大自然中再造自然,不然就會產生「失真」,自然的真實才能給予人們真正的心理感應。
福建武夷山古街建築總圖
齊康在他的設計生涯中,完成了一項又一項風景園林建築——黃山國際大酒店、福建泉州東湖公園、廈門鼓浪嶼別墅賓館、福建晉江八仙山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等等,從「武夷山莊」的最初實踐中,走出了一條中國建築地方主義的探索之路。
靈感的飛揚
齊康從小就喜愛畫畫,他回憶說:「我爸爸是個工程師,家裡的書很多,特別是建築的書,書中有許多美麗的建築畫,水彩的、鋼筆的,我百看不厭。我姨媽是個美術老師,也是個基督教徒,所以家裡總是有許多教堂的小畫片。所以從7歲開始,我就喜歡照著這些畫……」
抗日戰爭期間,齊康一度輟學在家,父親給了他一本《芥子園畫譜》,他就自己照著練習。後來父親又給他借了很多畫冊,有豐子愷、米勒、塞尚、馬內、莫奈和梵谷。齊康對米勒的畫尤其感興趣,因為「他是位平民畫家」,米勒的《拾穗》與《晚鐘》深深地打動了齊康。
齊康水彩畫-東南大學校景-禮堂前噴泉
上大學的時候,齊康的美術老師是著名的水彩畫家李汝驊(李劍晨),經常帶著大家校內校外寫生,齊康因自己的水彩畫得到了李先生的肯定,越發對繪畫有興趣。而齊康的另外一位老師童寯的水彩畫非常有靈氣,顏色變化細膩,給學生改圖時思維敏捷,很有現代感。
建築系最重要的基礎課「建築設計初步」由楊廷寶講授,他從怎樣裱紙、怎麼樣削鉛筆、握筆的姿勢開始教起,從虛實關係、黑白空間比例開始講構圖,連畫圖的字體都詳加要求。
楊廷寶建築素描-馬克思紀念碑
齊康畢業後留校任教,給劉敦楨老師做助教時,為他的《中國住宅概述》一書畫插圖,劉敦楨指導他做對景寫生,在對瘦西湖考察中,人坐在船上,隨著船的移動畫速寫,培養出了鋼筆速寫的能力。
上世紀50年代他到北京進修,學習城市規劃,經常買個麵包,就到故宮畫畫,一天畫個一兩張。「文革」期間沒有工程可做,他就盡最大可能從圖書館收集各種建築的實例,一筆一畫將其描下,臨摹繪製了許多平、立、剖面、透視圖的照片。
齊康研究國外紀念性建築時的抄圖-建築素描-蘇聯建築
雖然現在電腦上查資料很方便,抄圖可以用複印機,但齊康仍然認為,建築師不能荒廢了手頭功夫,時至今日,他仍然每天一幅素描圖在持續動手練習。
他說,老師楊廷寶總是隨身帶著一把鋼尺、一個小本子,隨手記一記量一量,他自己則每天都要抄圖,各種各樣的資料都收集。身為建築大師的齊康,仍然感到自己的創作實踐還是那麼貧乏。
「如果在我設計構思時老師還能像做學生時給我改圖指導該多好!學無止境,我常常在創作中懷念過去教導我的老師!」
楊廷寶考察安徽采石磯太白樓時與童寯、齊康等合影
齊康畢業後追隨楊廷寶老師30年,在他的記憶裡,楊廷寶極少對學生發脾氣,只有一次是在他們學渲染課的時候,有一位同學畫Doric柱頭及其襯託的背景,為了省事將背景全部塗黑了,被楊老狠狠地罵,「你們這個班太不中用了,太不按規矩做作業,真沒希望!」
「建築師製圖要認真,即使看不見的地方也要畫得完整!」僅僅是一個柱式的訓練,讓齊康銘記了一輩子。
他在畢業後的漫長日子裡,養成了一個習慣,不論是上設計課改圖,或是為工程設計做的草圖,都儘可能地保留著,用來分析比較,研究自己的思維過程、軌跡。
久而久之,特別是通過大量的設計實踐,他深深體會到,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建築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各種不同的風採,建築師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
經常有人訝異齊康在設計構思上的快速反應和靈敏表達的能力,在許多重要工程中,他這種快速表達自己設計思想的能力,幫助他最終能夠實現自己的設計理念。
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
比如在設計雨花臺烈士紀念碑時,有領導提出要在紀念碑上設計龍,他立刻畫了一個帶龍圖案的碑,邊上畫了一個小人標出比例,於是「龍」碑的方案否決了;又有領導提出要做一個螺旋樓梯能走上碑頂,他立即畫了梯子出來,又被否決了。紀念碑的方案最終依循了設計師的想法。雖然這是建築設計師的無奈,但也是工程實踐中的常態。
有人問齊康,你為什麼抄了那麼多圖?因為建築設計需要各方面的準備,只有足夠多的素材和平時積累的感受,才能捕捉到自己的感悟,產生一種思維上的碰撞,似乎靈感是一種偶發現象,但它的背後是「有所思因而有所得」。
福建長樂海螺塔建築草圖和實景圖
齊康設計的福建長樂海螺塔便是這樣的靈感建築,流暢的螺旋線條、建築上很少應用的擬物手法,以及強烈的浪漫主義風格,是齊康藝術家氣質的體現。此外,像天台濟公院、淨月潭「森林之曲」、大連貝殼博物館等,都是這樣創意獨特、令人耳目一新的建築。
大連貝殼博物館建築設計圖和實景圖
曾有人向齊康提議,讓他將自己的作品統一成一個模式,也就是形成一個完全與眾不同的個人風格,讓人一看就能認出是他的設計,但他拒絕這樣。
他希望他的作品,在人們看來都是自然而然的,就像從那樣的環境中生長出了那樣的建築,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好建築。
齊康
(1931.10-)
建築學家
建築教育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參考文獻:
1、齊康,紀念的凝思,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6年9月;
2、齊康,建築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8年8月;
3、齊康,建築心語,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2年4月;
4、齊康,草圖建築,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
5、樊浩,齊康院士建築藝術的哲學境界與倫理氣質,東南大學學報,2009年11卷第1期。
新媒體工作室
往期精選 Editors' Choice
部分內容來源於公眾號「中國科學家」
文字 | 田芳、顧建新
原標題:《SEU人物 | 齊康:用建築譜寫永不消失的「城市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