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河湧中的活動 張超
感謝南沙原創建築設計工作室y對gooood的分享
2019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寶安分展場選址於橋頭村,整個展場由工業展區、河湧觀念景觀、社區公園、橋頭劇場和橋頭市場共同組成。此次南沙原創(NODE)參與了其中河湧觀念景觀、社區公園、橋頭劇場和橋頭市場四個空間的改造和設計,這四個空間性質分為兩類,一類是基於現狀的公共空間改造提升,一類是基於實驗性的公共空間及景觀。
▼項目鳥瞰 張超
深圳寶安橋頭村,源於北宋末年,因村莊周邊遍布河湧而得名。橋頭村,從珠三角傳統自然村落的「魚米之鄉」、到改革開放「三來一補」產業發展而成的工業強村,再到今日快速城市化之下的「城中村」,其歷史脈絡被切斷,空間單一,與周邊無異,它的發展歷程是深圳開放改革、快速城市化的縮影, 是千城一面普適城市(Generic City)的典型 。
▼城市肌理變遷NODE Architecture & Urbanism
城市設計
問題
橋頭村,緣起水與陸之界的坳頸湧,近幾十年被各種交通基礎設施所取代,原來的坳頸湧也被「一勞永逸」的暗渠所覆蓋;村裡不同歷史時期特色建築,消隱在快速普通化的城市化發展碎片中;快速發展的工業和急聚增長的外來人口,打破了原有農業社區的寧靜和平衡;而車水馬龍的環境和雜亂無章的公共空間,讓以老人和孩子為使用主體的生活社區毫無安全可言。
▼坳頸湧變遷 NODE Architecture & Urbanism
▼建築文脈變遷 NODE Architecture & Urbanism
設計策略
藉助2019年深港雙年展寶安分展場的機會,我們希望對橋頭村的核心公共空間進行重新梳理和設計改造。在充分田野調查的基礎上,1.人車分流:混流讓位於慢行路徑,保證居民日常的基本出行安全;2.突出公共空間各自的功能特色,順勢而為,簡化或強化現有場地;3. 強化慢行路徑的環路和公共體驗感,有效連接工業展區、河湧景觀、社區公園、市場和劇場及不同歷史時期的特色建築,創造多樣化的日常體驗系列。
▼交通方式改善NODE Architecture & Urbanism
酷山水–地表的記憶:公共觀念景觀
觀念景觀《酷山水–地表的記憶》,設計長度210米,寬度16米,是連接橋廠房主展區及橋頭村展區的必經之道。其所處的位置原為坳頸湧的一部分,自立新水庫壩下、流經橋頭村後排入珠江口,原為開放的自然河湧,因常年工業汙染及味臭,市政工程已將其設為暗渠,NODE介入之時已完成施工,準備鋪設花崗巖地面。
▼酷山水鳥瞰 張超
在所有設計的可能性下,之前這種暗渠處理估計是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之一,不僅忽略了原有的地理和人文特徵,也讓橋頭村的空間無特色、與周邊無差別。如何重新喚起曾經的地表記憶和原有身份的追溯?我們希望通過對於現有場地的思考和重新設計,尋找其在景觀建築學和社會學意義上的雙重可能性。
▼景觀改造前後對比 左:張超,右:NODE Architecture & Urbanism
橋頭村,正如其名,曾經這裡水網發達,水是日常農耕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快速城市化使得自然和農耕文化消失殆盡。基於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的理念,我們探尋方案設計的實驗性與公共性,思考如何將工程性基礎設施延展為社會性的公共景觀。我們最初的想法是希望重新打開河湧,作為開放的自然景觀還原給社區,但被告知不可能。在這前提下,我們提出在原河湧場地重新植入一條新的人工「河湧」,作為一種「地表的記憶」存在,藉此喚起與這方水土相關的獨特記憶和樸素的自然景觀。
▼概念草圖NODE Architecture & Urbanism
方案延續其地表原有河湧和農耕的特點,提出「枯(酷)山水」的概念:狹長的場地貌似一條靜止的河流和地表,由於地表下方的起伏、擠壓,形成高低起伏的山水,而進一步的湧動也終於從撕開的縫隙中釋放出生命的跡象,重生的農作物和未來不可預知的人類活動,暗示了逝去的生命和記憶,此時此刻將以另一種方式回歸。
▼改造後起伏的河湧 張超
「水」的建構
我們以摺紙的方式摺疊出「山水」的空間意向,眾多的紙折模型比較之後,將確定的模型進行3D掃描。原為20000點控制點,因為工期要求和施工難度,降為以1.5米x1米為單元的約500個水平控制點,並賦予3D掃描的高度,原本自由起伏的形式由此通過參數化高效率的轉化,終於成為了量化可操作的可實施方案。
▼摺紙草模 NODE Architecture & Urbanism
▼模型及三角網格控制點 NODE Architecture & Urbanism
但由於沒有一個控制點的三維坐標是重複的,這無疑給施工現場增加了很多的難度。幸好現場的放線和調整、以及之後我們和施工方關於鋼結構搭建和表皮完成面材料的施工實施方案不斷推敲、討論和放樣,讓兩個月的工期和落地成為最終的可能。
▼施工過程 NODE Architecture & Urbanism
「枯」材料
我們嘗試使用不同的材料去抽象展示地表曾經的痕跡——摺疊起伏的三角折面為拉毛水泥面,涉水地面為白色雕塑水泥。貌似無生命的堅硬工業水泥,在下雨天的時候,白水泥地面特意設計的三角折面會局部形成安全積水區,在途徑涉水或玩水中又仿佛把人帶入歷史的長河中;而「剪切」釋放的覆土地表上選用細葉芒、粉黛亂子草、矮蒲葦、白羽葉甘藍和粉羽葉甘藍這些「類農作物」搭配種植,也讓曾經的農業穿越來到當下,在匆忙的城市中營造出野趣自然的景觀空間。這幾種不同質感的材料雜糅在一起,在這段210米長的暗渠箱涵地面上自由展開,模擬自然河流和農耕時代的地貌景色,這種摺疊起伏的「凝固的流水」給行走於其中的人提供了別樣的視覺和體驗,營造出一種與往常城市景觀截然不同的表現形式。
▼東側入口 張超
▼西側入口 張超
▼人們在河湧中的活動 張超
▼白色材料與植被關係和諧 張超
河湧觀念景觀是一次有趣的設計嘗試,以「無水」營造「山水」,其抽象的大地景觀特徵是建築師對快速城市化自然和農耕文化快速消失的反思批判和再創作。雙年展12月22日開展後,社區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這個公共景觀創造性的使用,也讓我們深感設計對重新構築社區生活和特色空間的意義和力量。
▼夜景 張超
▼酷山水平面圖 NODE Architecture & Urbanism
▼剖面圖 NODE Architecture & Urbanism
社區公園
社區公園,佔地面積約5600平方米,是河湧觀念景觀與橋頭劇場之間的捷徑,現狀由長勢各異、雜亂無章的植被和幾處硬質鋪地組合而成,有較多的消極空間,功能單一,使用效率和安全度低下,老人和小孩只能硬質鋪地邊的座椅上閒坐,傍晚之後幾乎無人敢使用。
作為橋頭村周邊為數不多的社區公園,我們希望它能夠發揮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間價值,改變原本功能單一的空間,成為可供社區鄰裡間交往閒坐、兒童安全玩耍的公共開放空間。同時作為聯繫雙年展不同展區之間的關鍵一環,在與其他展區交接處皆設置了出入口,從城市界面上也能夠被發現, 改變其原有的封閉邊界,成為往來人群的經由之路。
▼公園改造前後對比 左:張超,右:NODE Architecture & Urbanism
▼公園吸引了大量遊人 張超
▼從公園看酷山水 張超
設計從「簡化」著手,儘量保持原社區公園的大型喬木,清除長勢不良的小喬木和灌木;減少場地不必要的無效高差,釋放空間作為兒童活動沙池和可供不同年齡階層健身和休憩場所,利用現場的微地形、形成的與沙池的小高差,也可作為老人照看孩子的休息板凳;幾個「簡化後」的功能活動區之間視線相通,大人增加了公共場所使用的安全性,配以良好的燈光照明,給橋頭社區營造一個24-7安全友好、老少鹹宜的社區公園。
▼公園夜景 張超
橋頭劇場
橋頭劇場建築建於1979年,具有特定年代的建築特徵。劇場前廣場面積約為650平方米,原為劇場的觀演區,也是橋頭村村民日常生活的中心,後因城中村建築的擴建、生活方式的改變和機動交通的快速發展,汽車、電瓶車和行人混行,成為橋頭村的十字交叉路口,加之周邊機動車輛隨意停放,交通混雜,空間使用低效。
我們的設計策略出自於對快速交通的批判和反思,尊重歷史空間的特色,把慢行和宜人尺度的公共廣場重新帶入這個中心地帶。首先梳理現狀交通特徵,結合未來城市更新發展對地下停車空間的規劃,改變劇場前十字交叉路口的交通狀態,形成完整的劇場前後廣場空間。
▼劇場軸測圖 NODE Architecture & Urbanism
公共廣場與劇場的外化
橋頭劇場場地位於村中緩坡之上,設計嘗試根據劇場的真實觀劇需求,借鑑義大利Siena城市廣場,以微妙的場地高差,使得觀演區的觀眾可以選擇坐在或斜躺於廣場之上;通過不同的鋪地材料去界定出劇場廣場空間與交通行駛空間,創造出積極安全的公共空間,傳統的橋頭劇場建築本身也變得更加具有識別性,並再次成為橋頭村居民公共生活中的有效的一份子。
▼改造後劇場外觀 張超
橋頭市場大街
橋頭市場位於村主入口的兩側,為長方形和凸字形的兩棟1-2層建築,是村民日常生活的密集交往區域。入口空間人流和車流交通量較大,環境雜亂無序,缺乏辨識度。設計嘗試用審慎的加減法,建立起一個簡單的「有序」入口,探索建築微改造在城市公共場所所發揮的功能和作用。
▼市場入口整體環境 張超
例如,在凸字形建築一側的缺口處,我們植入一個與建築屋頂等高的棚架,重新界定街道空間與建築空間之間的關係,原本作為交通出入口的喇叭口多了一處可供停留的公共空間。棚架的結構梁採用垂直方向和斜向相互穿插,抽取斜向梁的結構柱,兩種不同方向的梁具有完整的結構受力系統,空間變得靈活有趣多用。
▼棚架提供可停留的公共空間 張超
▼棚架內部 張超
結束語
橋頭村,原本碎片化的公共空間,根據其本身特徵和所處位置,因地制宜地進行改造設計,或大手筆或微改造,共同串聯起雙年展展場戶外展覽路線,更重要的是成為橋頭村社區日常公共活動場所,社區居民們閒暇之餘來到這裡,各取所需,自由自在。由於雙年展開展的要求,快速設計快速施工也帶來不少遺憾, 例如橋頭劇場的室外微地形,穿越市場室內作為串聯路徑的公共通道等幾個空間未能實現,實為可惜,希望不久的將來能夠實現。
▼總平面圖 NODE Architecture & Urb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