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特約記者 郭樹護 李玉峰

2020-12-20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特約記者 郭樹護 李玉峰

  從西線高速公路取道那大鎮,再往南15公裡,便是素有「黎漢通衢」之稱的南豐鎮。之所以選擇儋州市的南豐鎮作為採訪的第一站,是因為儋州是海南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而南豐又是客家人數最多的一個鎮,因人口佔全鎮的70%,故有「客家鎮」之譽。

  20年前,有人統計過儋州的客家人口,大約是19萬多人,現在想必已經超過了20萬人。因此,應該可以說海南的客家人,大多數生活在儋州。

  在南豐老街,尚存一些老舊的兩層騎樓,時間最短的據說也有80多年的歷史,其餘的已經被新建的樓房所取代;然而,走在被踩踏得光滑和碾壓得變形的石板路上,依然可以隱約感覺得到昔日這裡街市的喧譁。

  老街的南路33號是社區的辦公室,所在的騎樓已有百年歷史。這棟騎樓的二樓陽臺為六邊形形狀,小巧玲瓏,廊臺的柱子上雖然長滿了青苔,但其上細緻的雕花仍然清晰可辨,一看就像是大戶人家的房子。

  街坊們告訴記者:屋子原來的主人是廣東梅縣客家人,名叫彭合龍,十分富有,一生娶了7房太太,但只育有一男一女。上個世紀土改運動時,成分不好的他不但房子充公,兒子也被送去勞改,此後一直未歸,不知所蹤;女兒彭火妹後來嫁到了廣西南寧,現在80多歲,前幾年還曾回南豐看過老房子。

  瓊崖處處有客家

  古小彬對海南客家人素有研究,著有《海南客家》一書,古小彬在長期的田野調查中發現,目前海南的客家人約有40萬人,平均每20個海南人中就有1名客家人,他們分布在全島各地,18個市縣中,除了東方和樂東外,其它地方都有聚居現象。古小彬說:「雖然海南只有純客家村,沒有純客家居住的縣和鎮,但歷史上卻存在過短期的客家縣。」  

  民國十三年至十四年,儋州、臨高一帶的客家人,曾發起組織成立客家縣「南殷縣」,不到一年就夭折了,那大菜園村客家人溫琅還擔任過短暫的客屬「南殷縣」縣長;抗日戰爭前,客家人還計劃在今瓊中黎母山鎮松濤村建立客家縣「松濤縣」,因為當時的松濤街是純客家人居住地,可惜後來由於日軍侵瓊便終止了活動。

  海南客家來自何方

  儋州的田寮村是客家村之一,這裡聚居的鐘姓村民的祖先,於清代嘉慶年間遷自廣東廉江。村子前方是一座呈四合院布局的圍屋———鍾氏宗祠,中間有天井,通風、採光都很良好,可惜房子比較破舊現已無人居住,成了純粹的祭祖場所。宗祠裡面有一副藏頭聯:「潁谷樂彈流水高山百代賢名昭史冊,川靈毓秀英文懿德千秋士表振家聲。」道出了鍾氏的起源為黃河流域的潁水(今河南許昌一帶)。

  在走訪客家村落過程中,當記者問到他們來自哪裡時,大多數客家人一般都說是祖籍廣東,也有人說是從廣西來的;一些說不上原籍的村民,乾脆一口說是福建移民。

  古小彬通過深入調查和研究後發現,早在北宋時期,先期進入贛閩粵邊的客家先民,便已陸續渡瓊,其中不乏朝廷官員和商賈之士。

  「宋末元初,客家的先民們也陸續從贛中南、粵東、閩西來到海南島繁衍生息;明代遷居海南的客家人也不少。」古小彬說,「但客家人大規模遷入海南島的時間主要是在清代初期。」

  起初,有部分客家人隨同其他閩粵移民一起南遷海南,到了乾隆十八年(1753年),朝廷發布《敕開墾瓊州荒地》命令後,移民日增。這時,有相當一部分居住在廣東省廣州、肇慶、嘉應、潮州、惠州地區的客家人,越海遷居陵水、瓊中、儋州、臨高和澄邁一帶,尤其以西部為最。

  民國時期,又有一大批客家人從南洋和廣東來到海南島創辦實業;共和國成立後,海南經歷了4次大規模的移民熱潮,其中有不少客家人從廣西的博白、玉林、陸川,以及廣東的惠陽、五華、興寧、揭西、清遠、廣寧、陽江等地,攜老帶幼,成群結隊來海南謀求發展。

  崇文尚武的客家人

  「崇文尚武」是人們對客家人的普遍評價。歷史上客家人對海南島的文化教育和社會安定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譬如,梅州人古革,是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的進士,曾任瓊州府「教授」,他誨人不倦,頗受敬重,就連黎峒首領都送子弟接受他的教育;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被貶吉陽軍(今三亞)的抗金將領———江西廬陵人胡銓,也是客家人,他謫居吉陽八年,對促進當地文教事業不遺餘力,讓黎漢子弟受益匪淺。及至明代,廣東河源人古鏞在天順年間(1457-1464年)任儋州知州時,不但重視興辦學校,還發展農桑生產,惠及鄉裡;弘治二年(1489年),廣西靈川人詹祥任職文昌知縣後,為官清廉德政,萬民皆稱「父母官」,就是卸任後,他還在當地設館授學。

  整個清代,渡瓊客家的崇文精神也是不落人後,客家人創辦學堂,捐資助學的事跡不勝枚舉;就是到了清末民初,在社會環境極其動蕩之下,廣東興寧人楊問蕉和南豐頭茶村人葉夢松等先賢,還創辦了那大地區的第一間客家學堂———陶江書院。

  文能治國,武可安邦。過瓊客家中的武將人物可圈可點的也不可勝數。如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廣東始興縣人鄧酢安撫瓊州時,親自捉拿和殺戮叛賊,使得蠢蠢欲動匪類不敢動彈,海南的治安環境頓時大大改善;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年),廣東五華人謝廷瑞守瓊數年,清約節儉,公廉生威,吏民懾服。

  清代光緒年(1875-1908年),儋州、臨高一帶的本地人和客家人發生爭端,紛擾到附近百餘個村落。當時南豐深田村客家人鍾鷹揚任職瓊州鎮標,正在廣東陽江徵匪,聞訊便回家鄉舉辦保衛團局,會同鄉人除暴安良,朝廷對其大加褒獎。現在,鍾鷹揚的孫子77歲的鐘振超還保存著「力衛鄉閭」、「誥封昭武都尉」和「賞戴藍翎」等牌匾。

  客家·源流

  先入為主,後來為客。相對於海南島上的黎族原住民,客家人與其他民族居民和漢族群體一樣,都是後來遷徙渡瓊的「客人」。然而,「客家」(也稱「客屬」)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民族,而只是漢族的一個群體,他們操著獨特的方言,有著自己的習俗,尤其是在婚俗方面,注重在客家內部異姓通婚,以保證血緣的純正性。有人甚至認為:客家人是最正宗的漢族人!近日本報記者走訪了島內部分客家村落,記錄了海南客家的風情畫卷。

相關焦點

  •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通訊員 張玉潔
    「燈老師」名叫鄧定海,是海南師範大學的一名副教授。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 耿  通訊員 張玉潔  不辭勞苦當「頭驢」  「定向運動」,是指活動參與者以2-5人為一組,利用地圖、指北針或其它工具,到訪所有「點標」,以最高效率完成任務者為勝。
  • 海南日報記者甘遠志:用良知與責任樹起新聞豐碑
    請點擊進入「海南正能量」專題>>  海南日報記者甘遠志用生命奔跑在新聞路上,勤勉、敬業的精神至今在瓊州大地激蕩  用良知與責任樹起新聞豐碑  核心提示報導的空白領域,他能跑成「熱門」;枯燥、難採訪的任務,
  • 文/海南日報記者 高虹 通訊員 魏希望
    千裡踏尋海南香  文/海南日報記者 高虹  通訊員 魏希望  九月末,為期十天的「中國首屆海南沉香文化展」,伴著世博會輕快的腳步,在申江氤氳靈動。結束一周,海南沉香收藏協會的藏家們仍激動不已:一抹沉香,餘香繞梁,竟引來無數人驚鴻回眸,意興闌珊。  沉香因其具有豐富的自然、歷史、人文、藥學內涵,在收藏界早已廣為人知。
  • 本報記者 洪寶光 特約記者 傅林 通訊員 林先鋒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本報記者  洪寶光   特約記者  傅林   通訊員 林先鋒  定安一年的財政收入只有1.5億多元,靠這點錢只能勉強發全縣幹部職工的工資,然而新一屆定安領導班子卻在教育、醫療、文化等民生方面捨得投入,不僅建起了新定安中學、海南定安思源實驗學校,還建起了中醫院,縣人民醫院也在抓緊建設中。
  • 於偉慧 特約黎大輝 通訊員秦海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瓊中  住房公積金  業務服務到基層  本報營根5月12日電 (記者於偉慧 特約記者黎大輝 通訊員秦海靈)「以前辦理貸款手續麻煩,至少要跑縣城五六趟,如今,縣裡的住房公積金管理所把服務「窗口」延伸到鄉鎮,真是方便。」
  • 海南周刊 | 畢業季,看畢業證百年之變
    畢業季,看畢業證百年之變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編者按又是一年畢業季,同窗幾年之後,同學們就要各奔東西,升入更高一級的學校,或走向社會,走上工作崗位。於是,每年的6月至7月,拍畢業照、互贈留言、互相祝福,成了莘莘學子的「標配」。當然,還有一份母校填寫、籤發的畢業證書,作為自己在某個校園求學、成長的見證和記錄。
  • 本報記者 程嬌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在省工商局註銷的150件「海南省著名商標」名單中,記者發現,像椰樹、新大洲、快克、養生堂、精功、三葉等知名商標都位列其中。記者今天在街頭隨機採訪部分市民,有市民認為,對於他們並不太熟悉的著名商標,失去資格並沒有覺得有什麼可惜的,但那些在海南甚至全國市場上赫赫有名的知名企業,也自動放棄繼續申請「海南省著名商標」,實在令人費解。  喪失「著名商標」資格的企業反應各異  採訪時,記者發現,海南不同企業對喪失「海南省著名商標」的態度各異,原因也很多。
  • 海南周刊|民間傳統小吃薜荔涼粉:來自樹上的果凍
    海南民間傳統小吃薜荔涼粉:來自樹上的果凍掰開成熟的薜荔果,金黃的果瓤與無花果的極其相似。 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攝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通訊員 程守滿「來一杯薜荔水,解渴又解暑咯!」帶著好奇,海南日報記者走向前去,熱情的小販許阿姨打開保溫桶,映入眼帘的,是一桶酷似白涼粉的凝固物。「這就是用薜荔果做成的薜荔涼粉,夏天人們都很喜歡喝。」許阿姨拿出一個塑料杯,搗入些許薜荔涼粉,攪碎後,再加入冰鎮過後的紅糖水,將一杯薜荔水遞給記者。炎熱的午後,清涼的薜荔水入口,甜甜的汁水中裹著柔軟的薜荔果凍,清香蔓延,舒爽極了。薜荔果是什麼?果實如何變成涼粉?
  • 書院串起海南千年文脈_海南故事_海南省人民政府網
    海口五公祠「蘇泉書院」殘碑。岑明道 攝文昌鋪前溪北書院內部景致。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 【本文寫作參考《瓊臺志》、多種《瓊州府志》和各種縣誌】統計\陳耿 製圖\王鳳龍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通訊員 岑明道  如今的五公祠,已經成為海口市的一處文保單位和旅遊景點
  • 關於召開《安徽青年報 教育周刊》特約記者特約通訊員培訓會的通知
    關於召開《安徽青年報 教育周刊》特約記者特約通訊員培訓會的通知 2015-07-16 10:51:58   來源:安青網
  • 海南周刊| 海南山柚油:「液體黃金」藥食俱佳 種植山柚大有可為
    特約記者蒙鍾德攝  文\本刊特約撰稿蒙樂生  編者按  海南山柚油之名,盛傳久矣。海南日報記者蘇建強攝  寶島物阜民豐,號稱「美食島」。民以食為天,食以油為先。  海島地產山柚油是民間珍貴食油,被譽為「寶油」,油脂專家則稱之為「液體黃金」。  樹儋州市王五鎮興文村灌木林裡的古油茶樹。
  • 海南日報數字報-記者親身體驗多導睡眠監測
    ■ 本刊特約撰稿  王海鵬  在一個鋼筋水泥包圍的大都市,很多上班族、白領的睡眠或多或少有問題,那麼如何界定自己是否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呢
  • 海南周刊|畢業季,看畢業證百年之變
    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攝1949年,一張「文昌縣立初級中學」畢業證書。 龔梓 供圖1928年,文昌人吳力行獲得的交通大學畢業證書。 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攝1951年,王其蓮的「海南人民醫院附設高級護士助產技術學校」畢業證書。
  • 本報開啟第二批老年特約記者招募 一起加入我們吧
    商報訊 (記者 王然) 還記得嗎,2018年的那個盛夏,本報《樂活老年》周刊面向全杭城開啟第一批老年特約記者招募。一個月內,本刊編輯部收到了近300名應徵者投出的簡歷。經過篩選,10位關注社會、熱愛寫作的中老年讀者脫穎而出,並在當年的中國(杭州)健康生活節暨杭州市第六屆老年生活博覽會上首次集體亮相,接受每日商報社頒發的聘書。
  • 作為NBA特約記者,美女記者張曼源的年薪一年有多少呢?
    比如說NBA特約美女記者張曼源。採訪詹姆斯,受到老詹的誇獎,老詹都看好張曼源能夠成為中國體育記者女神的存在,諸多的採訪也讓張曼源成為了國內最火爆的籃球記者。SO,問題來了,作為NBA特約記者,美女記者張曼源的年薪一年有多少呢?那啥,還請諸君聽我往下細細道來。
  • 海南西部地區已種植萬畝「文椰」新品種
    椰子樹長勢良好,部分已結果;年畝產值可達1.62萬元海南日報海口4月30日訊 (記者傅人意)椰子產業是我省「三棵樹」(椰子、檳榔、橡膠)產業之一。海南日報記者4月30日從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獲悉,截至目前,我省西部地區已經種植萬畝「文椰」椰子新品種,長勢良好,且部分椰子樹三年時間已結果。「中國椰子冠海南,海南椰子半文昌」,椰子在自然分布的條件下多集中在海南島的東南部。「傳統的觀點認為海南省西部地區不適合種植椰子,實際上這是一種誤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文昌加快進行水體綜合治理消除文清河水體黑臭現象
    本報文城1月7日電 (記者李佳飛 特約記者黃良策)海南日報記者1月7日從文昌市水務局獲悉
  • 《海南日報》「洋浦新視界」聚焦洋浦自貿港建設情況
    >智造「高精尖」 集聚新業態今年以來,洋浦接連籤下無人機製造、人工智慧機器人等高新技術項目智造「高精尖」集聚新業態 ■ 本報記者 林書喜 特約記者 郝少波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旅遊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夯實實體經濟基礎,增強產業競爭力
  • 最大橡膠樹保單具裡程碑意義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本報海口6月30日訊(記者孫樂明)「這份保單意義非凡,至少有5個方面的創新和探索,在中國森林保險及農業保險領域,都具有裡程碑式意義。」今天上午,在完成籤約儀式後,省農墾總局副局長王任飛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老課題的新突破  農業保險是世界性難題。我國農業保險自1982年恢復開辦以來,總體發展緩慢。
  • 海南空氣有多好:負氧離子含量高 空氣可賣錢
    海南 地理發現  文\海南日報記者陳耿  最近,海南省一家公司一邊編制「高負氧離子空氣罐頭項目可行性報告」,一邊在中南部山區山地林區選址,預計年內正式投產  海南自然環境好,空氣品質高,早已聞名於世,前些年有國外領導人和生態學家曾說:海南島的空氣是可以賣錢的!不想一語成真,今天,海南島的「空氣罐頭」就要上市了!  那麼,海南島的空氣好在哪裡?為什麼會這麼好?海南日報記者通過採訪植物、環保和水文地質領域的專家,請他們解讀海南島空氣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