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記者甘遠志:用良知與責任樹起新聞豐碑

2020-12-23 南海網

請點擊進入「海南正能量」專題>>

  海南日報記者甘遠志用生命奔跑在新聞路上,勤勉、敬業的精神至今在瓊州大地激蕩

  用良知與責任樹起新聞豐碑

  核心提示報導的空白領域,他能跑成「熱門」;枯燥、難採訪的任務,在他的筆下成為最鮮活的題材。不是新聞的,給再多錢他也不動筆;該監督批評的,威脅、恐嚇也攔不住他。他始終以一個新聞人的姿態奔波在路上,用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良知、責任和精神,為這個行業樹起了一面旗幟。

  他叫甘遠志,海南日報經濟部主任記者,2004年9月4日在東方市採訪期間,突發心臟病,不幸逝世,年僅39歲。今天,甘遠志已離開他鍾愛的新聞事業整整10年,讓我們再次回顧這位「新世紀中國新聞史上的傑出代表」的感人事跡。

  -本報記者梁振君實習生林詩婷

  2004年1月13日,海南日報記者甘遠志在西沙群島採訪時的留影。本報記者張杰攝(資料照片)

  2014年9月4日,海南日報經濟部主任記者甘遠志逝世10周年。在海南日報報業集團新聞大廈二樓第二展館社史展板塊,有一張甘遠志的巨幅照片,永遠地定格。照片中甘遠志懷揣著崇高新聞理想,背靠大海站在礁石上,意氣風發。

  1095天,1051篇、100萬字見報稿。甘遠志的發稿量之高令人吃驚!作為「新世紀中國新聞史上的傑出代表」,在從事新聞工作的18年裡,尤其是2001年6月調到海南日報後,甘遠志以高度的政治覺悟、社會責任感和頑強拼搏精神,採寫了許多有分量有影響力的新聞作品。

  2004年9月4日在東方市採訪期間,甘遠志突發心臟病,不幸逝世,年僅39歲。但他用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良知、責任與激情,為這個行業樹起了一面旗幟。

  2005年2月6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劉雲山在《新聞閱評》上批示:「甘遠志同志忠誠於黨的新聞事業,認真履行新聞記者的神聖使命,忠於職守,敬業奉獻,忘我工作,成績卓著,樹立了新時期黨的新聞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是新聞記者的傑出代表。他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共和國的新聞史上,黨和人民不會忘記他。」

  業精於勤

  200多天34個頭版頭條

  「沒想到遠志離開我們已有十年了。」8月21日,面對記者採訪,海南日報社經濟部副主任官蕾傷感不已:「3年時間在一個辦公室共事,我們太過熟悉。作為記者,他一直在路上,不是在採訪,就是準備去採訪,他太需要休息了!」

  「從沒有見過這麼敬業的記者!」曾與甘遠志打交道多年並成為朋友的省食藥監局藥品註冊管理處處長楊俊斌回憶:「他的本子總是記滿很多東西,每次從我這裡打聽到有用的消息,他馬上就興奮起來。」

  有一次,瓊海食藥監局在當地查處到有商家無證經營藥品,涉嫌賣假藥。楊俊斌得知後隨即告訴甘遠志。當天下午,兩人立即坐車直奔目的地。「那天我們和瓊海的執法人員一直忙到晚上,甘遠志也一直在現場採訪,直至很晚才跟我們坐車回海口。」楊俊斌說。

  不論早晚,隨時出發;不顧休息,先要寫稿。這只是甘遠志勤勉跑新聞的最普通一天。

  「幾任記者都沒拿下的活,甘遠志很短時間就順利接手。哪裡有大項目,有重點報導,哪裡就有甘遠志。」官蕾說,以前報導的空白領域,他卻能挖出源源不絕的新聞;以前少有人問津的部門,卻被他跑成「熱門」。

  在從事新聞工作18年裡,尤其是調到海南日報社後,甘遠志採寫了許多有分量有影響力的新聞作品。僅在海南日報社工作的1000多個日子裡,採寫稿件就達1000多篇。作品《碑,是人民樹的》、《洪災區採訪記》、《南充發生五二三嚴重事件》、《海南鐵路百年夢》、《掌聲,15次響起》等多次獲全國和省級好新聞獎,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

  2004年1—8月的200多天,甘遠志就採寫了34個頭版頭條。在他去世前的七八月份,他刊發在一版頭條的稿件就達16篇,佔了全報社記者一版頭條稿件的1/3。

  「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沉到基層,再加上有紮實的理論功底,是甘遠志工作出眾的根本原因。」海南新聞界資深人士評價道。

  堅持原則

  為百姓說話不為利益所動

  「做記者,就要為老百姓說話」這是甘遠志很看重的一條原則。甘遠志為人正派,清正廉潔。他常說,「吃人家嘴軟,拿人家手短。新聞記者要是與採訪對象扯不清楚,就喪失了獨立和權威。」

  媒介市場的激烈競爭與利益驅動深深影響著記者的觀念和行為。作為記錄時代進步,傳播新聞信息,引導社會輿論的新聞記者,更應該獨善其身,堅持新聞理念與職業道德,在新聞報導中堅持公正客觀的原則,真實全面地報導新聞。

  老家在四川的甘遠志是家裡的頂梁柱,他要養家餬口,上有父母,下有妻兒,每月所掙的錢都要寄給他們。

  粵海鐵路公司辦公室相關負責人清晰記得,在粵海鐵1號調試階段,甘遠志每天背個採訪包在現場採訪。有次下大雨,他渾身溼透了,當時已近冬季,天氣很涼,但他一直堅持在現場採訪。「他從不提任何要求。大多數時候,小甘都是自己隨便找個地方吃飯。」該相關負責人說。

  「跟甘遠志打交道那麼多年,從沒見過他向我們提要求,每次開會或跟我們下鄉採訪,他總是很積極,即使我們塞『車馬費』給他也不肯收。」楊俊斌回憶。

  寫「發現油氣」系列報導,甘遠志自己花錢請來王國診老人,到東方、樂東實地採訪,並在樂東找到當年發現鶯歌海油氣田第一人;採訪中,有人需要錢,他都會慷慨解囊。

  精神不朽

  勤勉、敬業激勵新聞人前行

  作為新聞工作者代表的甘遠志、丘航亮,以他們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詮釋了愛崗敬業、甘於奉獻和忘我犧牲的可貴精神。這種精神,正不斷激勵新聞工作者前行。

  今年7月18日,超強颱風「威馬遜」襲擊海南,橋斷路毀、屋塌樹倒。颱風登陸當天,包括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在內的我省廣大新聞工作者不懼風險,堅守崗位,全力以赴,連續作戰,無私奉獻,用行動、用一腔熱血詮釋了守崗盡責、忠誠敬業。

  「甘遠志是一個人又是一群人,所有的榮譽是甘遠志的又是記者這個群體的。」官蕾認為,追求真實、公正、正義,媒體行業和記者被人們賦予了一種重要的社會使命。甘遠志是一個標杆,一個代表,大多數新聞人都在兢兢業業地盡著自己的一份力,記錄社會發展,報導百姓生活,反映生活百態。

  「作為報社記者,有人擅長用文字,有人擅長用圖片,有人擅長用數據……但我知道,甘遠志最令人欽佩的是他還善於用真情報導、用心血報導乃至用生命報導。對他來說,記者不僅是一個職業生涯,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他生命的一種形態。他將生涯、生活和生命融為一體,在新聞報導中傾注了生命的活力,堅持了生命的守望,體現了生命的價值。」省關工委副主任林澤龍認為,甘遠志把新聞看得比命還重,他用生命詮釋了對新聞事業的忠誠。(本報海口9月3日訊)

請點擊進入專題 為您心目中的英雄「點讚」>>

責任編輯:冉苗俊

相關焦點

  • 「良知和良能」的戰地記者——海明威
    導言:「良知和良能」的戰地記者——海明威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明威成為美國《星報》的一名戰地記者,在戰場上,他多次出生入死,深入到戰場第一線,採訪到許多有價值的新聞。海明威說,向全世界報導日寇法西斯的暴行,是一個記者的良知,如果要說是去冒險,那麼可以說是一個記者的良知在呼喚我去冒這個險。就這樣,海明威在嚮導的幫助下,從香港悄悄地來到廣東韶關。一路上,隨處可見日軍的兇惡殘暴,他們槍殺無辜貧民,掠奪資源,氣焰十分囂張。
  •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特約記者 郭樹護 李玉峰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特約記者 郭樹護 李玉峰  從西線高速公路取道那大鎮,再往南15公裡,便是素有「黎漢通衢」之稱的南豐鎮。之所以選擇儋州市的南豐鎮作為採訪的第一站,是因為儋州是海南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而南豐又是客家人數最多的一個鎮,因人口佔全鎮的70%,故有「客家鎮」之譽。
  • 文/海南日報記者 高虹 通訊員 魏希望
    千裡踏尋海南香  文/海南日報記者 高虹  通訊員 魏希望  九月末,為期十天的「中國首屆海南沉香文化展」,伴著世博會輕快的腳步,在申江氤氳靈動。結束一周,海南沉香收藏協會的藏家們仍激動不已:一抹沉香,餘香繞梁,竟引來無數人驚鴻回眸,意興闌珊。  沉香因其具有豐富的自然、歷史、人文、藥學內涵,在收藏界早已廣為人知。
  • 最大橡膠樹保單具裡程碑意義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本報海口6月30日訊(記者孫樂明)「這份保單意義非凡,至少有5個方面的創新和探索,在中國森林保險及農業保險領域,都具有裡程碑式意義。」今天上午,在完成籤約儀式後,省農墾總局副局長王任飛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老課題的新突破  農業保險是世界性難題。我國農業保險自1982年恢復開辦以來,總體發展緩慢。
  • 海南:一機多樹式智能割膠機試投用 提升採膠效率
    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通訊員 何珍  兩條寬寬的履帶在草地上「行走」,一隻長長的機械手臂靈活「伸縮」……日前,在海南橡膠紅光分公司的橡膠林基地中,一臺迷你「坦克」在林間穿梭,展現著新一代割膠「黑科技」。
  • 「海南日報」從心出發,紅明農場公司美「荔」升級
    海墾紅明農場公司推動荔枝產業高質量發展 從心出發 美「荔」升級■ 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通訊員 王小龍1月4日,深冬時節,位於海口市瓊山區三門坡鎮的紅明妃子笑荔枝種植基地仍是綠意蔥蘢。走入園中,頭戴草帽、手持農具的農戶們正給荔枝樹大量澆水。「這一步叫物理『催醒』,是為了保證荔枝能夠開花高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母山咖啡:底氣源於品質
    墾·農經  本報訊 (記者歐英才 通訊員劉霞)黑色的咖啡汁從摩卡壺裡慢慢流出,咖啡清香瀰漫開來
  • 「新海南」客戶端、「海南號」獲得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6月9日消息(記者 鍾圓圓)6月9日,海南省委網信辦公布了最新的海南省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單位和服務形式相關信息。「新海南」客戶端被列入獲得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的應用程式名單,「海南號」被列入獲得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的其他服務形式名單。
  •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通訊員 張玉潔
    「燈老師」名叫鄧定海,是海南師範大學的一名副教授。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 耿  通訊員 張玉潔  不辭勞苦當「頭驢」  「定向運動」,是指活動參與者以2-5人為一組,利用地圖、指北針或其它工具,到訪所有「點標」,以最高效率完成任務者為勝。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羅世傑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新品種的椰子樹不僅個頭矮,容易採摘,而且產量高,價格比較穩定,平均每個果的地頭收購價可達6元,一畝地的年收益在1.5萬元左右。  以前,羅世傑並不種椰子,他延續父親的老路子,在萬寧老家種植水稻和檳榔。2002年,聽說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培育出新品種,他決定用20畝地進行試種。種植3年後,他的椰子樹就開始掛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裡應外合」,讓海南人的英語強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在外語教學中,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教師們善用情景劇、知識競賽、歌詠比賽等方式引導學生「開口說話」,讓他們潛移默化地養成「課上學、課下用」的學習習慣。該校連續5年組隊參加全國大學生英語辯論賽,2018年在全國總決賽中斬獲一等獎,取得我省高校參加該類比賽的歷史最好成績。  「一直以來,學校都積極主動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藏」在海南高校的博物館
    在海南,除了大家熟悉的公共博物館,海南高校博物館數量也不少,不僅免費對外開放,更有不少「看家」展品,如:三亞學院的相機博物館陳列了500餘臺不同時期的相機;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承擔起部分公共博物館的社會職能;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收藏展出種類豐富的瓊北地區火山石生產生活用具等。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鄧小平手寫字體作為企業標識
    本報海口5月7日訊 (記者陳蔚林)今天是海南日報創刊65周年紀念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
  • 海南日報數字報-美景帶回去 友誼留下來
    海南人民的善意、熱情和充滿智慧的民族文化,就這樣無障礙傳遞給了前來採訪海南之美的韓國記者們。  26日上午,韓國記者們來到檳榔谷景區,在一場歌舞表演中,海南黎族的哈、潤、賽、杞、美孚五大方言特色節目輪番出場:鑽木取火、田園生活、黎家鼓舞、求愛對歌……一個個展示著原生態黎族生活與文化的情景讓韓國採訪團的記者們大開眼界。  東亞日報社會部記者權五赫開心地表示,這樣的體驗非常新鮮好玩。
  • 本報記者 程嬌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在省工商局註銷的150件「海南省著名商標」名單中,記者發現,像椰樹、新大洲、快克、養生堂、精功、三葉等知名商標都位列其中。記者今天在街頭隨機採訪部分市民,有市民認為,對於他們並不太熟悉的著名商標,失去資格並沒有覺得有什麼可惜的,但那些在海南甚至全國市場上赫赫有名的知名企業,也自動放棄繼續申請「海南省著名商標」,實在令人費解。  喪失「著名商標」資格的企業反應各異  採訪時,記者發現,海南不同企業對喪失「海南省著名商標」的態度各異,原因也很多。
  • 海南日報數字報-「椰趣橫生」醉椰鄉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笑非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你在這裡看不到巍峨高山與崇山峻岭,但這裡有參天椰樹能遮天蔽日。你在這裡品不到醇香咖啡與幽香綠茶,但這裡有最天然的椰汁能讓你流連忘返。
  • 2021年高考模擬作文及範文:用良知擔起家國責任
    審題立意【切題立意】1.用良知擔起家國責任。(聯繫杜甫和巴金)2.用內心的善良完成心靈的救贖。(聯繫卡西莫多和巴金)3.要有心憂天下的高尚靈魂。(聯繫諸葛亮和杜甫)4.不屈的靈魂,自由的追求。我今天發言的題目是「用良知擔起家國責任」。在疫情肆虐的日子裡,我們不僅有老師、同學的陪伴,更有書籍的陪伴。在書海徜徉,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讀杜甫,我明白了他悲天憫人情懷的偉大;讀巴金,我明白了一個人在自己所生活的時代應有的良知和使命。如今我們更應用吾輩之肩膀擔起國家建設的重任,用我們的精神樹國人之魂魄。「位卑未敢忘憂國」。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百花嶺中覓菩提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圖\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從「菩提本無樹
  • 海南日報數字報-厲兵秣馬再出發
    本報訊(記者郭景水)4月13日,光明日報在一版刊發報導《厲兵秣馬再出發——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二周年掃描
  • 臻於至善的豐碑——懷念李文亮醫生
    臻於至善的豐碑——懷念李文亮醫生文 / 朱豔波2020年2月7日凌晨2:58,北極星依然閃爍在北疆的天幕,然而南方的夜空卻滑落了一顆如火的流星,李文亮醫生走了。遠隔千裡,當凌晨在手機新聞中看到這條消息時,心生悲痛!作為第一個向大眾發出本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預警的醫生,第一個吹響警戒號的人,雖然千般小心,也沒能倖免於難!在人類與細菌漫長的搏鬥史中,雖然最終都以人類佔領了上峰,但也留下了太多太多「為有犧牲多壯志」的悲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