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和良能」的戰地記者——海明威

2020-12-25 班磊的悅讀時間

導言:「良知和良能」的戰地記者——海明威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明威成為美國《星報》的一名戰地記者,在戰場上,他多次出生入死,深入到戰場第一線,採訪到許多有價值的新聞。

1941年3月,海明威決定親臨中國戰場,向全世界報導日寇法西斯的暴行。有人勸他不要去冒這個險,「中國戰場很殘酷,你這樣去冒險,很有可能丟掉性命」。海明威說,向全世界報導日寇法西斯的暴行,是一個記者的良知,如果要說是去冒險,那麼可以說是一個記者的良知在呼喚我去冒這個險。

就這樣,海明威在嚮導的幫助下,從香港悄悄地來到廣東韶關。一路上,隨處可見日軍的兇惡殘暴,他們槍殺無辜貧民,掠奪資源,氣焰十分囂張。

海明威用隨身攜帶的相機,悄悄地拍下了一張張日寇的暴行,並用筆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在韶關,他還親手殺死一個日本哨兵,繳獲了一桿「三八大蓋」和幾顆手榴彈。海明威行動之迅速,身手之敏捷,驚得嚮導目瞪口呆。

海明威向嚮導講起了自己在歐洲戰場上,參加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抗擊德國法西斯的經歷。說著,他捋起衣袖、褲腿,只見身上布滿了累累傷痕。海明威說道:「身上這些傷疤共有236處,都是在戰場上留下的印記。」

良知和良能突然,嚮導指著海明威的胳膊,驚訝地說道:「您負傷啦!」只見海明威胳膊上被鐵絲網刮破了一大塊皮,鮮血淋淋。海明威笑道:「這是第237塊傷疤了,這是中國之行,打小鬼子留下的最好紀念啊!」

海明威的這次中國之行,共進行了3個多月,中國軍民在戰場上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英雄氣概,給了海明威很大的鼓舞和力量。回國後,海明威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美國報紙上發表了一系列在中國戰場上的見聞,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海明威的報導,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人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戰大遊行。

一些極右勢力對此恨之入骨,他們給海明威寄去了恐嚇信,妄圖阻止他的報導。面臨兇惡險境,有朋友勸他不要再報導了,以免招來殺身之禍。海明威卻大義凜然地說道:「用事實說話,這是一個記者的良知和良能。這點恐嚇信就想嚇倒我,他們也太小瞧我海明威了,我身上的這237塊傷疤,可不是美麗的文身。」海明威一身凜然正氣,令朋友不禁肅然起敬,人們親切地稱他是「良知和良能」的戰地記者。

對於這件事情,大家是怎麼看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如果大家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讚、關注、收藏、轉發,也可以在下面留言評論,謝謝大家的閱讀。

相關焦點

  • 瑪莎·蓋爾霍恩:最優秀戰地女記者,海明威為她傾倒又被她拋棄
    次年三月,當海明威乘坐豪華班輪前往法國勒阿弗爾,然後乘坐頭等艙飛往西班牙共和國臨時首都瓦倫西亞時,蓋爾霍恩早已作為《科裡爾周刊》的記者,在西班牙的戰火中開始她的工作。儘管他和第二位妻子波琳·菲弗還未離婚,在馬德裡,蓋爾霍恩和海明威開始同居。兩人從彼此身上獲得靈感,蓋爾霍恩憑一篇篇貨真價實的現場報導成為當時戰地記者的典範,而海明威則以戰爭為背景,寫出了小說《喪鐘為誰而鳴》。
  • 海明威《告別武器》的47種結尾
    海明威多年的戰地記者生涯對他的小說創作影響極大。海明威1954年以《老人與海》獲普立茲獎和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兒子派屈克·海明威(Patrick Hemingway)為最新版小說寫了前言,以及他的孫子肖恩·海明威(Sean Hemingway)寫的序言。海明威1899年出生在美國伊利諾斯州,17歲時在肯薩斯市一家報館當記者,開始寫作生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宣布參戰後,他報名加入了義大利軍隊的志願救護隊。
  • 海明威:地球上最硬的硬漢決定去死
    雖然身處槍林彈雨之中,海明威的心情卻很高亢,他還認識了一位戰地記者同行,匈牙利小夥羅伯特·卡帕,這位小他十四歲的攝影師剛在科爾多瓦前線拍下了一名政府軍士兵中槍倒地前的瞬間,這張名為《士兵之死》的照片至今已是戰地攝影的傳世經典。士兵之死卡帕稱海明威「老爹」。
  •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主人公桑迪亞哥,原型是他自己,還是別人?
    當然,作為一個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倖存者來說,海明威的人生故事並不會比桑迪亞哥的遜色,但是桑迪亞哥的故事卻並不是海明威的人生。電影片段桑迪亞哥的人物原型是海明威一生最好的朋友——佛恩特斯,這個友善的古巴老漁民是海明威遊艇的船長,海明威生活在古巴期間,經常同佛恩特斯一起出海航行,兩人因此建立了深厚的情誼,佛恩特斯也經常同海明威講自己曾經出海捕魚的驚險故事
  • 各位讀者好,本篇向大家介紹近代作家海明威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作家和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市郊區的奧克帕克,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身亡。
  • 在多倫多,尋覓海明威的蹤影
    除了擔任星報的特派記者,海明威和多倫多還有什麼瓜葛?多倫多安大略湖邊央街1號,開啟了海明威早年記者生涯的《多倫多星報》大樓。Yonge Street (央街)是多倫多最知名的一條街道。讀過一些海明威生平,或者就那本《流動的盛宴》吧,都會記得《多倫多星報》。20年代初,海明威正是以這家報紙駐歐記者的身份旅居巴黎。再次來到多倫多時,所住公寓「12 Yonge Street」 竟然就在星報大廈對面。
  • 海明威小傳:老人與海的勇氣,也無法忍受病痛和電擊
    18歲高中畢業後,他拒絕讀大學,進入美國舉足輕重的《堪城星報》,當了記者。然而,只當了半年記者,海明威不顧父親的反對,加入美軍,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小說出版後,很受歡迎,大獲成功,很大程度緩解了海明威的財務困難。海明威過起了平靜的家庭生活,日常喜歡釣魚、狩獵。他曾經和朋友遠赴非洲,獵殺大象、獅子等。
  • 戰地記者:揭秘硝煙中的新聞事業-虎嗅網
    提到戰地記者,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出怎樣的畫面?對於全世界的受眾而言,戰地新聞報導是了解動蕩區域情況的重要渠道;而對於當地平民來說,戰地記者提供的是關於周遭環境的寶貴信息。本期全媒派聚焦於戰地新聞事業,媒體如何在衝突地區開展新聞活動?戰地記者面臨著哪些困難?如何進行報導?又該如何保障自身安全?TNN的故事也許能提供一些啟發。
  • 親子劇《老人與海明威》上演,拉開北京東城「四合院閱讀生活節」序幕
    作為該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國內先鋒親子戲劇研創團隊斑馬戲劇創排的原創親子劇《老人與海明威》的演出,拉開了此次「閱讀生活節」活動的序幕。據介紹,親子劇《老人與海明威》是斑馬戲劇主打「遇見文學」系列的其中一部,其創意源自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與海》。
  • 英國著名記者馬丁.貝爾:今天,戰地新聞已經死亡
    詹姆斯·卡梅隆給我很多啟發,我認為他是所有戰地記者的楷模。我也很佩服備受爭議的戰地記者羅伯特·菲斯卡(Robert Fisk)。他是英國《獨立報》駐中東的戰地記者,能講阿拉伯語,曾三次採訪賓·拉登。他的文筆優美。他不擔心寫的文章是否會得罪很多人。我覺得他最棒的報導是上世紀80年代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系列報導。
  • 攝影師|英戰地記者Don McCullin的人生戰場故事
    他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拍攝的照片幫助定義了一代人對現代戰爭的看法,然而他卻並不喜歡被歸類於「戰地記者」。2019年倫敦泰特美術館曾對他職業生涯做過完整回顧。以下為澎湃新聞2015年翻譯整理關於攝影師Don McCullin的「人生戰場故事」。Don McCullin是最出名的還健在的戰地記者,他的作品幾乎涵蓋了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戰爭,無數次和死亡擦肩而過。
  • 從抗擊疫情採訪實踐談戰地攝影記者素養構成
    摘 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形同一場人類和病毒之間的「戰爭」,對深入抗疫一線採訪的軍事攝影記者來說,採訪就是戰鬥,需要具備「戰地記者」的素養。本文結合筆者參加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採訪實踐,談談戰地攝影記者素養構成。
  • 俄特種兵為救中國戰地記者犧牲,記者承諾照顧其遺孀,後來如何?
    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件事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成為託孤,曾經一位俄羅斯的特種兵為了救一名中國的戰地記者而犧牲了,在特種兵臨死前,戰地記者向他承諾照顧其遺孀。聽到這裡你們是不是都會好奇,這位戰地記者最後遵守諾言了嗎,後來如何呢?
  • 戰地記者與敢死隊長半個世紀的君子之誼
    原標題:戰地記者與敢死隊長半個世紀的君子之誼 有這麼一對朋友,他們互相仰慕,神交半個世紀。在烽火硝煙的歲月,一個是戰地記者,一個是報導對象,可是由於戎馬倥傯卻無緣見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一個在上海從事新聞工作,一個在大西北從事群眾文化工作,兩人互相通信,互致問候,交流工作,一直到雙方病逝都未能謀面。
  • 朱莉·德爾佩加盟新片《太陽之女》 出演戰地記者
    朱莉·德爾佩加盟新片《太陽之女》 出演戰地記者 時間:2017.05.10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良小涼
  • 【遊俠導讀】DICE監製派屈克·貝奇在接受記者採訪有關《戰地3...
    DICE監製派屈克·貝奇在接受記者採訪有關《戰地3》的開發時給出了一個有趣的回答。  當時記者問道:「這款遊戲已經開發了幾年,在製作過程中你們有什麼體會?」派屈克·貝奇回答:「我認為我們得到的最大教訓是,PC和家用機並無區別。
  • 98歲川籍戰地記者 為你講述抗美援朝往事
    是抗美援朝戰爭爆發70周年在這場以少勝多的偉大戰役中有這樣一個眉山人他同一線作戰部隊戰士一樣奔赴硝煙瀰漫的朝鮮戰場在槍林彈雨中無畏前進不同是,筆是他的武器《新華日報》《人民鐵道報》等刊發了他多篇優秀的戰地報導
  • 「網紅」海明威,一種被自我人設禁錮的作家生涯
    他所說的,自然是海明威。今年,是美國作家海明威誕生120周年,當我們重新回望煙雲厚重的20世紀歷史時,依然難以找到在人生經歷的豐富性上能與之匹敵的作家。歷經兩次戰爭、兩度飛機失事,當過記者、鬥牛士、拳擊手、獵人和漁夫,海明威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傳奇,而他以雙杆獵槍轟轟烈烈結束自己一生的行徑,則為傳奇賦予了一個悲劇意味濃烈、煙花般的收尾。
  • 今天中國的年輕人,讀讀蓋茨比和海明威,都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迷惘一代的另一位代表性作家海明威給出了答案——在更大的空間和時間裡尋找自己的位置。海明威在19世紀的最後一年,出生在美國中部的一個富有家庭。他的父親很像文藝作品中的硬漢形象,喜歡戶外活動。他的母親是一名歌唱家。雖然家裡一度想挖掘海明威的藝術天分,但是他卻和父親一樣喜歡戶外運動和冒險。不過海明威從小就顯示出文藝創作的天分,在中學就是校報的編輯。
  • 俄羅斯士兵為救中國記者犧牲,記者承諾照顧他的妻兒,後來如何?
    我們想要了解到這些事件主要還是要依賴於媒體的報導,而這些報導大都離不開記者的奮鬥,就目前我們所知道的這些記者裡,戰地記者最為特殊。因為他們經常活躍在戰場的前線,為人們傳回來戰場的最新報導,擔負著巨大的風險。曾經就有一名俄羅斯特種兵為救中國記者而身亡,記者承諾照顧其妻兒,這名記者如今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