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戰地記者,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出怎樣的畫面?對於全世界的受眾而言,戰地新聞報導是了解動蕩區域情況的重要渠道;而對於當地平民來說,戰地記者提供的是關於周遭環境的寶貴信息。
巴基斯坦西北邊陲曾經幾乎是一片新聞「荒漠」,僅有的電臺並不關注社會問題。直到7年前,兩個年輕人創辦了一個叫「部落新聞網」的網站,一切才出現變化。
本期全媒派聚焦於戰地新聞事業,媒體如何在衝突地區開展新聞活動?戰地記者面臨著哪些困難?如何進行報導?又該如何保障自身安全?TNN的故事也許能提供一些啟發。
危險、跨文化與道德抉擇
戰地記者是隨著近代報業與軍事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職業分工,最初指在戰爭中報導新聞的記者,根據親身經歷和見聞採寫現場新聞;廣義上,在衝突地區採寫的新聞都被稱作戰地報導。極具危險性與複雜性的戰地報導,被許多人士認為是記者這個職業的最高追求。
隨時隨地的死亡危險
羅伯特·卡帕曾說:「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戰地記者特殊的職業要求使其有「史上最危險的職業」之稱。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如果是要進入衝突地區進行報導,那都是件危險的事。保護記者委員會的數據顯示,1992年至今共有1379名記者被殺害,絕大部分記者犧牲在敘利亞、巴基斯坦、伊拉克、阿富汗和索馬利亞等國曾發生過或正在發生武裝衝突的地區。
除卻在交火中被誤傷犧牲,戰地記者自身也可能成為被威脅、監禁甚至謀殺的對象。有些恐怖分子不僅藐視國際法,甚至將襲擊記者作為吸引目光的手段。例如,2014年8月19日,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美國記者James Foley被斬首的視頻;2018年4月,伊斯蘭國在阿富汗喀布爾發動了一場針對記者的自殺式襲擊,9名記者遇害。即使在離開衝突地區之後,記者也可能因為自己的報導遭到謀殺或綁架。此外,許多記者還長期遭受著心理創傷。
首屈一指的複雜性
戰地報導對記者的綜合素質也有著很高的要求。在危險的環境中,僅憑新聞熱情和勇氣是遠遠不夠的。各種突發事件隨時可能發生,需要記者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在複雜情況中作出快速反應。對國際記者而言,還需要克服文化和宗教在溝通中的障礙。
衝突地區往往是複雜微妙的國際政治經濟局勢的集中體現,一次小失誤都有可能升級為大事件。記者需要熟悉當地的社會環境,不斷積累報導經驗和採訪資源,並對國際政治、民族宗教等有較為全面的把握。
艱難的道德抉擇
極端環境讓記者的道德抉擇變得更為艱難。戰地報導中有一個引發持續討論的經典難題:在生死一線的時刻,應該先救人還是先記錄?類似的難題還有很多,戰地記者時常需要在短時間內權衡新聞職業道德與專業主義。
衝突地區也是道德的模糊地帶,許多事件難以用普遍的規則進行衡量,而記者的報導往往意味著道德判斷。Christiane Amanpour曾被CNN派往報導波赫戰爭,她在戰場上目睹了殘酷的屠殺行為,不得不重新審視客觀性的真實含義,重新思考自己看待和報導戰爭的方式。Amanpour認為,操作層面的客觀性要求給社會各方公平的發聲機會,但絕不意味著要劃上虛偽的道德等號。於是,她在報導中大膽使用了「侵略者」和「受害者」等詞彙,對國際社會的介入起到了推進作用。
硝煙中誕生的媒體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形勢總體上趨於穩定,在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戰地報導都處於國際新聞中較為邊緣的位置。但對於生活在局部戰地的民眾而言,這類新聞報導的就是他們朝夕面對的世界。衝突地區的報導資源與民眾的信息需求差距懸殊,這一狀況促進了類似於TNN這樣的媒體的誕生。
圖片來源:TNN官方網站截圖。
夾縫中開啟的新聞事業
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交界的聯邦直轄部落地區,是一個少有記者涉足的危險地帶。過去較長一段時間裡,這個地區雖名為「直轄」,實則是半自治地區。長期以來,該區域某些地方被蓋達組織、塔利班等武裝力量作為據點,連年的交戰中,監禁、綁架甚至殺害記者的事件時有發生。
2013年,TNN頂著壓力在這片新聞「荒漠」中成立了。這家機構設在白沙瓦,用當地的普什圖語為部落地區提供新聞。兩位創始人Tayyeb Afridi和Said Nazir均來自部落地區。他倆2006年曾在開伯爾地區一家由政府資助的廣播電臺工作,反擊恐怖分子的言論。
後來,他們開始轉向報導本地新聞。由於這類新聞極為匱乏,聽眾給予了熱烈的反饋。然而,其中不少報導都帶有批評性,電臺在2009年被突然關閉。所幸在不久之後,Tayyeb Afridi和Said Nazir偶然間得到了國際組織的資助,他倆決定自己創辦一個媒體。
克服人員和政策障礙
經費的問題雖然得到解決,但兩個年輕人的新聞事業還面臨著諸多困難。
首要問題是招募員工。巴基斯坦西部邊境的教育資源匱乏,很少有人接受過專業教育。為應對這一狀況,TNN為當地人組織了培訓。「我們培訓了當地人、核心員工、自由職業者,以及來自其他地區的記者。」Afridi說,TNN還設法從巴基斯坦的保守地區招募女性員工。
其次,受制於部落地區當時的特殊法律,在TNN剛創辦的頭幾年,當地人不能擁有媒體機構。Afridi和Nazir不得不通過各種方式來規避這一政策,最初他們在其他機構幫助下,建立了一個電話系統。人們撥打特定號碼後,新聞簡報就會自動播放。這項服務推出後意外地受歡迎,頭一個月就有60萬個電話打進來,TNN隨之花完了一年的經費預算。他們嘗試改為付費電話,卻大大折損了人氣。最後,他們不得不放棄這一服務,轉而尋求與部落地區的廣播臺合作。
然而,這些廣播大多以音樂節目為主,不願涉足危險的戰地新聞。剛開始時,當地機構連健康類新聞也不願播出。有一次,TNN做了一個關於小兒麻痺症疫苗接種的報導,由於誤解,極端宗教勢力將小兒麻痺症疫苗視為「陰謀」,並加以抵制。
類似的阻礙還有很多,但Afridi和Nazir一直在堅持。隨著時間的推移,TNN積累下來的人氣和口碑終於讓電視臺接受了它。
TNN的成功秘訣
「人們希望了解與自身相關的事務及其發展動向。」Nazir說道,「媒體報導主要圍繞著精英階層,鮮少關注底層百姓,但這些才是真正受影響的人。」
與之相對,TNN堅持以本地新聞和社會報導為重心,並為受眾十分關注的部落地區和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的合併及改革、氣候環境變化、臨時流離失所者安置等議題設置了專區。
「數字優先」戰略
從電臺廣播起家的TNN,新近完成了數位化轉型。在「數字優先」戰略的指引下,TNN的報導會首先發布在數字平臺上,再轉發給10家合作電臺。
目前,TNN已經形成了一個「傳播矩陣」:
官方網站發布新聞文章,SoundCloud用來發布播客,YouTube則用來發布視頻。這些視頻長度大多控制在1~2分鐘,最高播放量達到290萬次。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上,也能看到TNN的最新動態。數位化擴大了TNN的影響範圍,據Nazir介紹,他們的Facebook帳號每月能漲一萬粉。
為適應數位化報導,TNN的員工已經接受了各類培訓,比如為網絡用戶寫稿、製作視頻等新聞技能。目前,TNN有13名正式員工、35名自由職業者和40名分布在各地的公民記者。他們將員工的工作領域劃分為廣播和數字兩部分,其中4人負責製作新聞簡報,4名編輯負責在線發布故事,還有1位社交媒體編輯。
讓普通人講述自己的故事
所謂「公民記者」,是指在新聞事件的報導和傳播中發揮記者作用,卻非專業新聞傳播者的普通民眾。TNN為不同地區的公民記者提供了多樣化的培訓課程,近年還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持。Razia Mehsud參加了為期5天的TNN新聞培訓之後,成為當地的首位女記者,為女性發聲。在Razia的影響下,她的丈夫和姐姐也參加了公民記者培訓。
為獎勵傑出的公民記者,TNN還與其他媒體聯合設立獎項。2019年共有10名公民記者獲獎,其中7名均為女性。
公民記者的廣泛參與不僅增強了部落地區民眾的主體性,也產生了積極的外部影響。白沙瓦大學新聞學院的Faizullah Jan教授指出,在國際新聞報導中,「瓦齊裡斯坦」這個名字通常與恐怖主義、爆炸、恐怖襲擊等詞聯繫在一起,但這個地區也盛產乾果、蔬菜,有豐富的森林資源。他鼓勵公民記者更多關注地區經濟等問題,來展現地區的「軟形象」。
內容的多樣化
從最初的新聞簡報開始,TNN的內容已經越來越豐富。在網站的「博客」欄目,可以讀到關於社會、生活、文化、自然等各個方面的文章。TNN還非常關注女性的生存發展環境,近期一些報導關注了婦女在疫情中發揮的作用,以及疫情對當地職業女性收入的影響等。
為吸引受眾,TNN還聘請了變性人Sobia Khan來主持一個輕鬆的脫口秀節目,這在巴基斯坦是史無前例的。
記者如何保障自身安全
衝突地區的記者以勇氣和專業精神進行戰地報導,但他們的安全卻常常得不到保障,許多記者都在部落地區執行任務時被威脅或被殺害。在部落地區主持記者安全培訓的Tahir Mahmood說,在衝突地區工作的記者的安全存在嚴重問題,大量記者在履行職責時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為保護記者的權益,部落地區記者聯盟曾多次抗議,TNN及其他組織也舉辦了多次安全培訓。從全球範圍來看,國際新聞協會和保護記者協會已經出臺了多部守則和規範。保護記者協會還成立了緊急響應團隊,為記者提供安全保障支援。當地政府和軍隊有時也會為記者提供一定的保護。
做好周密的準備工作
2014年,路透社、彭博社、CNN等媒體與非政府組織共同發起成立安全文化聯盟,旨在提高記者的安全水平。根據保護記者協會提供的指南,戰地記者在進行報導前需要注意:
1. 接受針對性的敵對環境課程和緊急醫療救助培訓,掌握最新的身心護理、安全標準和照顧自己或受傷同事的基本技能。
2. 尋求足夠的醫療保險。
3. 與當地同行和新聞機構合作,完成仔細的風險評估,並根據風險衡量任務的新聞價值。
4. 在行動前進行詳細的計劃和準備。包括確定路線、運輸、聯絡人和通信戰略等。
TNN為記者組織安全培訓,圖片來源:TNN。
在行動中保持警惕
在報導中,記者要做好充足的防範措施,並時刻保持警惕:
1. 穿戴防彈衣和頭盔,帶好急救藥箱、防毒面具、衛星電話等設備。
2. 與該地區的同事或編輯進行例行檢查。在可行的情況下採取適當措施,防止移動和網際網路通信被侵入或跟蹤。
3. 與新聞組織密切合作,如果是獨立行動,則應與業內同行保持密切聯絡。注意同行、當地線人、使館和安全人員的安全信息和旅行建議,並與同行分享安全信息。
在採訪中,保持友好與尊重也非常重要。有關記者安全的更多信息可以參考保護記者協會的「新聞記者安全指南」。
目前,部落地區的安全狀況正在逐漸得到改善。2018年,巴基斯坦通過一份憲法修正案,聯邦直轄部落地區正式併入開伯爾—普什圖省。TNN終於有資格擁有自己的電臺了。「不管有多少的報導空間,我們都會利用它。」Afridi總結道。
在艱難的報導環境中,TNN仍然沒有放棄對社會問題和民眾生活的關注,這也是所有衝突地區的記者都在做的事。而降低戰地記者的工作安全風險,也是一件需要長期推進的事情。
參考連結及資料:
1.https://gijn.org/2020/07/15/my-favorite-tools-with-buzzfeeds-craig-silverman/
2.https://www.tnn.com.pk/
3.https://cpj.org/reports/2012/04/journalist-security-guide/
4.https://gijn.org/2020/03/30/my-favorite-tools-with-aps-global-investigations-editor-ron-nixon/
5.https://hbr.org/amp/2012/05/christiane-amanpour/
6.展江.戰地記者縱橫談(上)[J].軍事記者,2001(05):32-33.
7.董兆輝.兵馬未動記者先行——參加聯合國「衝突地區記者保護課程」的見聞與思考[J].軍事記者,2017(05):6-8.
8.盧樹群.新華社記者喀布爾大爆炸親歷記——戰亂地區重大突發事件報導經驗談[J].中國記者,2017(07):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