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記者:揭秘硝煙中的新聞事業-虎嗅網

2020-12-25 虎嗅APP


提到戰地記者,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出怎樣的畫面?對於全世界的受眾而言,戰地新聞報導是了解動蕩區域情況的重要渠道;而對於當地平民來說,戰地記者提供的是關於周遭環境的寶貴信息。


巴基斯坦西北邊陲曾經幾乎是一片新聞「荒漠」,僅有的電臺並不關注社會問題。直到7年前,兩個年輕人創辦了一個叫「部落新聞網」的網站,一切才出現變化。


本期全媒派聚焦於戰地新聞事業,媒體如何在衝突地區開展新聞活動?戰地記者面臨著哪些困難?如何進行報導?又該如何保障自身安全?TNN的故事也許能提供一些啟發。


危險、跨文化與道德抉擇


戰地記者是隨著近代報業與軍事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職業分工,最初指在戰爭中報導新聞的記者,根據親身經歷和見聞採寫現場新聞;廣義上,在衝突地區採寫的新聞都被稱作戰地報導。極具危險性與複雜性的戰地報導,被許多人士認為是記者這個職業的最高追求。


隨時隨地的死亡危險


羅伯特·卡帕曾說:「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戰地記者特殊的職業要求使其有「史上最危險的職業」之稱。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如果是要進入衝突地區進行報導,那都是件危險的事。保護記者委員會的數據顯示,1992年至今共有1379名記者被殺害,絕大部分記者犧牲在敘利亞、巴基斯坦、伊拉克、阿富汗和索馬利亞等國曾發生過或正在發生武裝衝突的地區。


除卻在交火中被誤傷犧牲,戰地記者自身也可能成為被威脅、監禁甚至謀殺的對象。有些恐怖分子不僅藐視國際法,甚至將襲擊記者作為吸引目光的手段。例如,2014年8月19日,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美國記者James Foley被斬首的視頻;2018年4月,伊斯蘭國在阿富汗喀布爾發動了一場針對記者的自殺式襲擊,9名記者遇害。即使在離開衝突地區之後,記者也可能因為自己的報導遭到謀殺或綁架。此外,許多記者還長期遭受著心理創傷。


首屈一指的複雜性


戰地報導對記者的綜合素質也有著很高的要求。在危險的環境中,僅憑新聞熱情和勇氣是遠遠不夠的。各種突發事件隨時可能發生,需要記者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在複雜情況中作出快速反應。對國際記者而言,還需要克服文化和宗教在溝通中的障礙。


衝突地區往往是複雜微妙的國際政治經濟局勢的集中體現,一次小失誤都有可能升級為大事件。記者需要熟悉當地的社會環境,不斷積累報導經驗和採訪資源,並對國際政治、民族宗教等有較為全面的把握。


艱難的道德抉擇


極端環境讓記者的道德抉擇變得更為艱難。戰地報導中有一個引發持續討論的經典難題:在生死一線的時刻,應該先救人還是先記錄?類似的難題還有很多,戰地記者時常需要在短時間內權衡新聞職業道德與專業主義。


衝突地區也是道德的模糊地帶,許多事件難以用普遍的規則進行衡量,而記者的報導往往意味著道德判斷。Christiane Amanpour曾被CNN派往報導波赫戰爭,她在戰場上目睹了殘酷的屠殺行為,不得不重新審視客觀性的真實含義,重新思考自己看待和報導戰爭的方式。Amanpour認為,操作層面的客觀性要求給社會各方公平的發聲機會,但絕不意味著要劃上虛偽的道德等號。於是,她在報導中大膽使用了「侵略者」和「受害者」等詞彙,對國際社會的介入起到了推進作用。


硝煙中誕生的媒體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形勢總體上趨於穩定,在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戰地報導都處於國際新聞中較為邊緣的位置。但對於生活在局部戰地的民眾而言,這類新聞報導的就是他們朝夕面對的世界。衝突地區的報導資源與民眾的信息需求差距懸殊,這一狀況促進了類似於TNN這樣的媒體的誕生。


圖片來源:TNN官方網站截圖。


夾縫中開啟的新聞事業


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交界的聯邦直轄部落地區,是一個少有記者涉足的危險地帶。過去較長一段時間裡,這個地區雖名為「直轄」,實則是半自治地區。長期以來,該區域某些地方被蓋達組織、塔利班等武裝力量作為據點,連年的交戰中,監禁、綁架甚至殺害記者的事件時有發生。 


2013年,TNN頂著壓力在這片新聞「荒漠」中成立了。這家機構設在白沙瓦,用當地的普什圖語為部落地區提供新聞。兩位創始人Tayyeb Afridi和Said Nazir均來自部落地區。他倆2006年曾在開伯爾地區一家由政府資助的廣播電臺工作,反擊恐怖分子的言論。


後來,他們開始轉向報導本地新聞。由於這類新聞極為匱乏,聽眾給予了熱烈的反饋。然而,其中不少報導都帶有批評性,電臺在2009年被突然關閉。所幸在不久之後,Tayyeb Afridi和Said Nazir偶然間得到了國際組織的資助,他倆決定自己創辦一個媒體。


克服人員和政策障礙


經費的問題雖然得到解決,但兩個年輕人的新聞事業還面臨著諸多困難。


首要問題是招募員工。巴基斯坦西部邊境的教育資源匱乏,很少有人接受過專業教育。為應對這一狀況,TNN為當地人組織了培訓。「我們培訓了當地人、核心員工、自由職業者,以及來自其他地區的記者。」Afridi說,TNN還設法從巴基斯坦的保守地區招募女性員工。


其次,受制於部落地區當時的特殊法律,在TNN剛創辦的頭幾年,當地人不能擁有媒體機構。Afridi和Nazir不得不通過各種方式來規避這一政策,最初他們在其他機構幫助下,建立了一個電話系統。人們撥打特定號碼後,新聞簡報就會自動播放。這項服務推出後意外地受歡迎,頭一個月就有60萬個電話打進來,TNN隨之花完了一年的經費預算。他們嘗試改為付費電話,卻大大折損了人氣。最後,他們不得不放棄這一服務,轉而尋求與部落地區的廣播臺合作。


然而,這些廣播大多以音樂節目為主,不願涉足危險的戰地新聞。剛開始時,當地機構連健康類新聞也不願播出。有一次,TNN做了一個關於小兒麻痺症疫苗接種的報導,由於誤解,極端宗教勢力將小兒麻痺症疫苗視為「陰謀」,並加以抵制。


類似的阻礙還有很多,但Afridi和Nazir一直在堅持。隨著時間的推移,TNN積累下來的人氣和口碑終於讓電視臺接受了它。


TNN的成功秘訣


「人們希望了解與自身相關的事務及其發展動向。」Nazir說道,「媒體報導主要圍繞著精英階層,鮮少關注底層百姓,但這些才是真正受影響的人。」


與之相對,TNN堅持以本地新聞和社會報導為重心,並為受眾十分關注的部落地區和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的合併及改革、氣候環境變化、臨時流離失所者安置等議題設置了專區。


「數字優先」戰略


從電臺廣播起家的TNN,新近完成了數位化轉型。在「數字優先」戰略的指引下,TNN的報導會首先發布在數字平臺上,再轉發給10家合作電臺。


目前,TNN已經形成了一個「傳播矩陣」:


官方網站發布新聞文章,SoundCloud用來發布播客,YouTube則用來發布視頻。這些視頻長度大多控制在1~2分鐘,最高播放量達到290萬次。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上,也能看到TNN的最新動態。數位化擴大了TNN的影響範圍,據Nazir介紹,他們的Facebook帳號每月能漲一萬粉。


為適應數位化報導,TNN的員工已經接受了各類培訓,比如為網絡用戶寫稿、製作視頻等新聞技能。目前,TNN有13名正式員工、35名自由職業者和40名分布在各地的公民記者。他們將員工的工作領域劃分為廣播和數字兩部分,其中4人負責製作新聞簡報,4名編輯負責在線發布故事,還有1位社交媒體編輯。


讓普通人講述自己的故事


所謂「公民記者」,是指在新聞事件的報導和傳播中發揮記者作用,卻非專業新聞傳播者的普通民眾。TNN為不同地區的公民記者提供了多樣化的培訓課程,近年還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持。Razia Mehsud參加了為期5天的TNN新聞培訓之後,成為當地的首位女記者,為女性發聲。在Razia的影響下,她的丈夫和姐姐也參加了公民記者培訓。


為獎勵傑出的公民記者,TNN還與其他媒體聯合設立獎項。2019年共有10名公民記者獲獎,其中7名均為女性。


公民記者的廣泛參與不僅增強了部落地區民眾的主體性,也產生了積極的外部影響。白沙瓦大學新聞學院的Faizullah Jan教授指出,在國際新聞報導中,「瓦齊裡斯坦」這個名字通常與恐怖主義、爆炸、恐怖襲擊等詞聯繫在一起,但這個地區也盛產乾果、蔬菜,有豐富的森林資源。他鼓勵公民記者更多關注地區經濟等問題,來展現地區的「軟形象」。


內容的多樣化


從最初的新聞簡報開始,TNN的內容已經越來越豐富。在網站的「博客」欄目,可以讀到關於社會、生活、文化、自然等各個方面的文章。TNN還非常關注女性的生存發展環境,近期一些報導關注了婦女在疫情中發揮的作用,以及疫情對當地職業女性收入的影響等。


為吸引受眾,TNN還聘請了變性人Sobia Khan來主持一個輕鬆的脫口秀節目,這在巴基斯坦是史無前例的。


記者如何保障自身安全


衝突地區的記者以勇氣和專業精神進行戰地報導,但他們的安全卻常常得不到保障,許多記者都在部落地區執行任務時被威脅或被殺害。在部落地區主持記者安全培訓的Tahir Mahmood說,在衝突地區工作的記者的安全存在嚴重問題,大量記者在履行職責時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為保護記者的權益,部落地區記者聯盟曾多次抗議,TNN及其他組織也舉辦了多次安全培訓。從全球範圍來看,國際新聞協會和保護記者協會已經出臺了多部守則和規範。保護記者協會還成立了緊急響應團隊,為記者提供安全保障支援。當地政府和軍隊有時也會為記者提供一定的保護。


做好周密的準備工作


2014年,路透社、彭博社、CNN等媒體與非政府組織共同發起成立安全文化聯盟,旨在提高記者的安全水平。根據保護記者協會提供的指南,戰地記者在進行報導前需要注意:


1. 接受針對性的敵對環境課程和緊急醫療救助培訓,掌握最新的身心護理、安全標準和照顧自己或受傷同事的基本技能。


2. 尋求足夠的醫療保險。


3. 與當地同行和新聞機構合作,完成仔細的風險評估,並根據風險衡量任務的新聞價值。


4. 在行動前進行詳細的計劃和準備。包括確定路線、運輸、聯絡人和通信戰略等。


TNN為記者組織安全培訓,圖片來源:TNN。


在行動中保持警惕


在報導中,記者要做好充足的防範措施,並時刻保持警惕:


1. 穿戴防彈衣和頭盔,帶好急救藥箱、防毒面具、衛星電話等設備。


2. 與該地區的同事或編輯進行例行檢查。在可行的情況下採取適當措施,防止移動和網際網路通信被侵入或跟蹤。


3. 與新聞組織密切合作,如果是獨立行動,則應與業內同行保持密切聯絡。注意同行、當地線人、使館和安全人員的安全信息和旅行建議,並與同行分享安全信息。


在採訪中,保持友好與尊重也非常重要。有關記者安全的更多信息可以參考保護記者協會的「新聞記者安全指南」。


目前,部落地區的安全狀況正在逐漸得到改善。2018年,巴基斯坦通過一份憲法修正案,聯邦直轄部落地區正式併入開伯爾—普什圖省。TNN終於有資格擁有自己的電臺了。「不管有多少的報導空間,我們都會利用它。」Afridi總結道。


在艱難的報導環境中,TNN仍然沒有放棄對社會問題和民眾生活的關注,這也是所有衝突地區的記者都在做的事。而降低戰地記者的工作安全風險,也是一件需要長期推進的事情。


參考連結及資料:

1.https://gijn.org/2020/07/15/my-favorite-tools-with-buzzfeeds-craig-silverman/

2.https://www.tnn.com.pk/

3.https://cpj.org/reports/2012/04/journalist-security-guide/

4.https://gijn.org/2020/03/30/my-favorite-tools-with-aps-global-investigations-editor-ron-nixon/

5.https://hbr.org/amp/2012/05/christiane-amanpour/

6.展江.戰地記者縱橫談(上)[J].軍事記者,2001(05):32-33.

7.董兆輝.兵馬未動記者先行——參加聯合國「衝突地區記者保護課程」的見聞與思考[J].軍事記者,2017(05):6-8.

8.盧樹群.新華社記者喀布爾大爆炸親歷記——戰亂地區重大突發事件報導經驗談[J].中國記者,2017(07):82-84.


相關焦點

  • 戰地記者與敢死隊長半個世紀的君子之誼
    原標題:戰地記者與敢死隊長半個世紀的君子之誼 有這麼一對朋友,他們互相仰慕,神交半個世紀。在烽火硝煙的歲月,一個是戰地記者,一個是報導對象,可是由於戎馬倥傯卻無緣見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一個在上海從事新聞工作,一個在大西北從事群眾文化工作,兩人互相通信,互致問候,交流工作,一直到雙方病逝都未能謀面。
  • 英國著名記者馬丁.貝爾:今天,戰地新聞已經死亡
    他也親歷了播出機構對於戰地新聞的審查。面對越來越令人憂慮的戰地報導現狀,馬丁·貝爾在新書《戰爭和新聞的死亡》中回憶了自己經歷的那些輝煌的戰地報導時刻,並呼籲新聞業重現生機。8月底,結合這本新書,馬丁·貝爾在愛丁堡國際圖書節做了演講。他在演講中特別指出,在國際恐怖主義時代,戰地記者本身成為了被襲擊的目標,越來越多的戰爭報導只能通過周邊渠道獲得,但它們不能算是真正的戰地新聞。
  • 硝煙中有我們的身影(上)
    摘 要:顧名思義,戰地記者指在戰爭中報導新聞的記者,又稱「隨軍記者」;戰地報導就是戰地記者發自戰場的報導。在歷次戰地採訪中,解放軍報社的記者沒有任何人退縮,在中國軍事新聞史上書寫了光輝篇章。本文略述《解放軍報》戰地報導名篇佳作,兼談戰地報導的採寫。
  • 硝煙中有我們的身影(下)
    我國知名新聞工作者範長江的這句話,道出了戰地記者的成功途徑:無時不在受到生死考驗,只有那些不畏艱險、不怕吃苦的新聞工作者,才能在戰地採訪這個具有極大魅力的舞臺上獨領風騷。而他本人就是一個為崇高的新聞事業敢於獻身的傑出代表。正是他飽經風霜、飽經滄桑,終於寫出了《中國的西北角》《塞上行》兩本名著。範長江是中國新聞工作者的時代縮影,是戰地記者的傑出代表。
  • 「良知和良能」的戰地記者——海明威
    導言:「良知和良能」的戰地記者——海明威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明威成為美國《星報》的一名戰地記者,在戰場上,他多次出生入死,深入到戰場第一線,採訪到許多有價值的新聞。海明威說,向全世界報導日寇法西斯的暴行,是一個記者的良知,如果要說是去冒險,那麼可以說是一個記者的良知在呼喚我去冒這個險。就這樣,海明威在嚮導的幫助下,從香港悄悄地來到廣東韶關。一路上,隨處可見日軍的兇惡殘暴,他們槍殺無辜貧民,掠奪資源,氣焰十分囂張。
  • 98歲川籍戰地記者 為你講述抗美援朝往事
    有這樣一個眉山人他同一線作戰部隊戰士一樣奔赴硝煙瀰漫的朝鮮戰場在槍林彈雨中無畏前進不同是,筆是他的武器《新華日報》《人民鐵道報》等刊發了他多篇優秀的戰地報導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曾擔任抗美援朝戰爭戰地記者的盧陸念,在家中唱起了這首《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數十年來,這首歌已經融入了他的骨血,無法磨滅。
  • 從新疆走出的央視主持人:曾做戰地記者,採訪各國政要,還為國家領導人做翻譯!
    他是CGTN阿語頻道的新聞主持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他也是央視派往中東的記者,既採訪國家政要,也穿梭在戰地完成現場報導。他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培育出的優秀外宣人才——東方語學院阿拉伯語專業2007屆校友李剛。
  • 俄特種兵為救中國戰地記者犧牲,記者承諾照顧其遺孀,後來如何?
    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件事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成為託孤,曾經一位俄羅斯的特種兵為了救一名中國的戰地記者而犧牲了,在特種兵臨死前,戰地記者向他承諾照顧其遺孀。聽到這裡你們是不是都會好奇,這位戰地記者最後遵守諾言了嗎,後來如何呢?
  • 從抗擊疫情採訪實踐談戰地攝影記者素養構成
    作為軍事攝影記者,必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主動加強體能訓練,不斷強化體能素質;還要掌握基本的戰術技能,具備一定的戰場自救互救能力,提高自己的戰場生存能力。同時,還要注重心理承受能力的訓練,能夠在極端殘酷的戰場環境中保持鎮定和堅定。戰地攝影記者不僅僅只是記者,更是一名戰鬥員。只有在平時就嚴格以戰士的要求強化自身素質,才能夠在戰爭來臨時勝任「戰地記者」這一特殊戰位。
  • 淺論黃仁宇戰地報導《緬北之戰》的新聞特色
    本文通過黃仁宇的軍人身份、與新聞的不解之緣、在戰場上的角色,來探討其戰地報導的特點,包括零距離的戰場感知、關注基層官兵的視角、較強的文學性、光明的基調等。關鍵詞:黃仁宇;《緬北之戰》;戰場報導一、黃仁宇的軍人和戰地記者身份黃仁宇因《萬曆十五年》為大家所熟知,除了歷史學家的身份,他還曾是一名中國遠徵軍戰士,從事過新聞工作,寫過戰地通訊。黃仁宇出生於1918年,湖南長沙人。
  • 朱莉·德爾佩加盟新片《太陽之女》 出演戰地記者
    朱莉·德爾佩加盟新片《太陽之女》 出演戰地記者 時間:2017.05.10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良小涼
  • 從戰地玫瑰、國際記者,到口碑炸裂紀錄片導演,周軼君的傳奇人生
    作為活躍在《圓桌派》和《鏘鏘三人行》中的常邀嘉賓,她深受很多人歡迎。竇文濤說她見多識廣,豐富的閱歷使她視角獨特,和道長、許子東、馬家輝他們爭辯起來口若懸河。無論是國際局勢、時政新聞、宗教文化還是家長裡短,沒有她接不住的話題。後來她又拍了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去探索不同地區、文化、歷史背景下的教育方式。
  • 攝影師|英戰地記者Don McCullin的人生戰場故事
    他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拍攝的照片幫助定義了一代人對現代戰爭的看法,然而他卻並不喜歡被歸類於「戰地記者」。2019年倫敦泰特美術館曾對他職業生涯做過完整回顧。以下為澎湃新聞2015年翻譯整理關於攝影師Don McCullin的「人生戰場故事」。Don McCullin是最出名的還健在的戰地記者,他的作品幾乎涵蓋了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戰爭,無數次和死亡擦肩而過。
  • 戰地5_戰地5新聞_3DM新聞
    日本地區《戰地5》上市首周賣出11萬份 寶可夢仍然穩坐第一 又到了周四發布日本一週遊戲銷量排行榜的時間。
  • 【遊戲測評】《戰地5》
    炮火硝煙,戰事紛爭,發生在81年前的那場人類的浩劫,傷亡9000餘萬人,無數人類的財富文明化為灰燼,生靈塗炭,二戰,這個包含了無數人的血淚生命的詞彙出現在了人類文明的字典裡。多年之後,人類不斷反思這段歷史,去思考這段痛苦的記憶,只為不再發生如此大難,今天我們來測評一款可以比肩使命系列的遊戲大作,一起去緬懷在二戰中為人類和平事業犧牲的英雄們吧!
  • 首先是記者,其次才是美國人—— 著名戰地記者彼得·阿內特專訪
    而那時主流媒體的高層,都在二戰戰場上當過通訊員,他們同情戰地記者,所以不管記者在前方寫多少批評戰爭的稿子,沒有人因此讓報社給調離越南。    最後,詹森總統下臺,沒能連任。越戰成為美國歷史上打得最爛的仗之一,但越戰的戰爭報導是最好的。
  • 一百年後 在《戰地1》中的停戰日
    一百多年後,也就是2016年,玩家們在剛剛上線兩個月的《戰地1》中,也曾期盼能有這樣的活動,在平安夜到來之時,玩家能夠鬆開手中的扳機鍵,再次紀念那個戰火中為數不多的停火場面。然而事情並沒有像這些玩家預想中的那樣出現,DICE官方沒有舉辦這樣的停火活動,而有玩家自發組織的停火活動,也有不少人不以為意。  一年後的聖誕節前夕,《戰地1》更新了節日任務——在一定時間內,摧毀100個載具。這個需要諸多玩家協同合作的任務,被許多人當成了《戰地1》中的「聖誕停火」。
  • 一手拿筆,一手拿槍,當年他們這樣做記者
    王礦清是涉縣文化館副研究館員、西戌鎮文化站站長、太行紅色新聞文化陳列館名譽館長。多年來,他致力於發掘新華廣播電臺及紅色新聞相關的事情。對於那段血與火的歷史,他十分了解。1939年元旦,《新華日報》(華北版)創刊號出版,共產黨員何雲被任命為社長兼總編輯,這份報紙也成為華北敵後新聞事業的一面旗幟,太行山深處,紮下了敵後宣傳陣地的大本營。
  • 央視「戰地薔薇」炮火中堅守 來自上外阿語系
    報導戰事隨時可能「被狙」王薇薇告訴記者,她2009年從上外畢業後,在央視阿拉伯語頻道工作了一年,2010年底就被派駐敘利亞央視記者站。剛開始的時候,那裡還比較平靜,但讓王薇薇和同事沒想到的是,三個月後,敘利亞當地局勢進入動蕩期,她也正式成為一名「戰地記者」。鏡頭中的大馬士革市郊,到處可見交戰過的痕跡。
  • 【黨史故事】熊向暉: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書寫傳奇人生
    【黨史故事】熊向暉: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書寫傳奇人生 2020-05-21 02: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