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發了一則記者跟隨敘利亞政府軍親歷大馬士革南郊戰區的報導。鏡頭裡,一名稚氣未脫的年輕女記者,頭戴鋼盔,身穿防彈背心,穿行在槍聲陣陣的戰區街道,向觀眾介紹著交戰雙方的作戰情況。這則3分半鐘的現場報導,一經放到微博上,立即引起網友們的熱議和轉發,並送給她一個美麗的名字「戰地薔薇」。網友們對這位女記者敬佩的同時,也隔空叮囑她一定要「注意安全,平安歸來」!
這名年輕的女記者,名叫王薇薇,今年24歲,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語學院阿拉伯語系2009屆畢業生,現任中央電視臺駐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記者站站長。晨報記者昨天通過電話採訪了她。
報導戰事隨時可能「被狙」
王薇薇告訴記者,她2009年從上外畢業後,在央視阿拉伯語頻道工作了一年,2010年底就被派駐敘利亞央視記者站。剛開始的時候,那裡還比較平靜,但讓王薇薇和同事沒想到的是,三個月後,敘利亞當地局勢進入動蕩期,她也正式成為一名「戰地記者」。
鏡頭中的大馬士革市郊,到處可見交戰過的痕跡。王薇薇剛進入鏡頭,一句話還沒說完,不遠處就傳來一陣急促的槍聲,她下意識低頭弓身,警惕地望向遠處,但幾秒鐘後,她恢復了鎮定,接著進行報導。快速地行進,搖晃的鏡頭,遠處一位士兵被擊中倒地,槍聲由遠及近……3分半鐘的現場報導,讓人看得心驚肉跳。拍攝當天,王薇薇在微博上留言:「又不要命了一回……戰場上多走一步可能就進入狙擊範圍了」。
同為央視記者的張泉靈評論道:「昨天看到這條新聞,對這姑娘敬佩得五體投地,誰都知道巷戰的戰場是最危險的,冷槍隨時響起。」很多網友則是送上致敬、保重、平安等祝福。
多次赴險報導新聞
記者搜索發現,這並不是王薇薇第一次報導敘利亞的戰勢。僅在2012年一年時間裡,她在敘利亞親身經歷了數起大的衝突和襲擊。2012年4月13日晚,央視播放了一段來自敘利亞的驚險畫面:當時王薇薇正在大馬士革郊區一個廣場採訪,50米外突然發生大爆炸,街上行人和車輛瞬間全部撤離。由於滯留在廣場中心,她只能下車趴在地上,把頭盔扣在頭上。敘利亞安全部隊人員衝過來保護她,與武裝人員發生激烈交火後,把她帶進一輛裝甲車內。儘管情況非常危險,在沒有攝像機的情況下,這位勇敢的女生還是堅持用手機拍下了畫面。
微博片段
2013年1月1日3:00(時差6個小時):其實八點不到,敘利亞的街道在這個新年也已經安靜地睡下了。
曾經喜歡熬夜的敘利亞人現在到了晚上沒人敢出來。只有記者在街頭溜達,因為明天有連線,需要先看看敘利亞人怎麼過新年的。
2012年12月28日4:54:編完片子已經十一點了,胃餓疼了,幸好可以立刻啃下大餅。
2013年1月6日6:29:最近因工作需要讓同事拍了一段生活視頻,發現自己原來這麼不堪,這麼男人。
母校老師回憶
「做事不畏首畏腳,很有思路,適合幹這行」
王薇薇2009年畢業於上外阿拉伯語系,學生時代就有當戰地記者的夢想。談到當年的愛徒,王薇薇的畢業論文導師、上外東方語學院黨總支書記、副教授孔令濤忍不住豎起大拇指:「她不是死讀書的孩子,各方面發展都比較全面,敢闖,做事情不會畏首畏腳,也很有思路。她適合幹這行!」
孔令濤告訴記者,王薇薇在大三時,曾經到敘利亞鄰國黎巴嫩公派留學過一年,「她對那裡比較了解,本科畢業論文寫的就是黎巴嫩的政黨政治」。
記者對話
她心中的職業
「臨陣逃脫不是記者幹的活」
記者:作為觀眾,看報導我們都很為你的安全擔心,你當時害怕嗎?
王:那天一出鏡,後面「啪」一槍,嚇得我後來的形象都很差,弓著個腰走。那天因為不能走尋常路,只能翻牆穿牆,跳上跳下,導致第二天小腿都有點疼,平時還是要加強鍛鍊身體,不過我跑得還是挺快的。
記者:很多觀眾看了這則報導,都對你表示很欽佩,特別擔憂你在那裡的安全。
王:其實我在這裡已經兩年了,對各方面情況都比較了解,自身安全還是有保障的。
記者:當地還有其他同事嗎?
王:我和另外一位常駐同事平時住在大馬士革市中心,在報導新聞時才會深入到戰地,而且也是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時候才會去。平常,臺裡也會源源不斷派記者來支援我們。另外我們在當地有僱員團隊,敘利亞當地線人和當地攝像是我們新聞的幕後英雄。
記者:想過回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