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要寫《種子用戶方法論》

2021-01-07 唐興通

多年來寫作,漸漸確立我個人寫書三原則:

1.每本書幫助人類社會解決一個問題;

2.每本書爭取能夠賣50年,堅決不寫生命周期短的作品;

3.每本書要給出方法論和工具,可讓閱讀者提升一點智慧。

《種子用戶方法論》就是在這樣的指導理念下創作完成,有寫作意向和規劃是在6年前;動筆寫作工程一共耗時1203天,接近4年。寫作過程翻閱全球相關研究,發現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本專註解決種子用戶話題的專著。一直甚是欣慰找到這麼一個性感的角度解釋和完善世界,尤其是創新和新產品問題。

將種子用戶這個話題泛化,給出方法論的意義有:

1.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推出新產品頻率高;

2.混沌,不確定性年代,傳統方法失效;

3.種子用戶方法論使用頻率和次數越來越多,必將成為每個人必備的方法論工具;

4.種子用戶方法論本質解決的是關於Change發生時,你如何駕馭和管理相關利益方的工具和思維。

種子用戶方法論,不只可以用在新產品、創新戰略,在國家政治、經濟、宗教、教育、社會變革、藝術風潮變化、科學研究範式轉移等眾多領域都可以通過種子用戶方法論的方法論加速或者有效從做局者的角度推動。

如果非要給出《種子用戶方法論》的適用情景,此處我列出部分:

1.如何完成從0-1;

2.第二曲線,如何長出第二曲線?

3.數位化轉型;

4.創新戰略落地;

5.新產品上市;

6.5G、AI、基因編輯等創新業務如何推廣?

7.新思想、理念的擴散

………………………………….

《種子用戶方法論》問題來源

這本書的寫作源於在清華大學一次創新交流會議,會場有個小夥伴向創業成功者提問:「如何將實驗室創新產品找到更多C端種子用戶來採用?有方法不?」。當時我在現場,臺上的嘉賓一臉懵懂,我能理解這種窘境,他們是幹出來,也有大概率是風口刮起來,對於創新、創業的方法論思考不足。最終嘉賓講只能分享自己產品種子用戶是如何獲得,但不能確定拷貝相同做法是否有效。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創新、新產品的種子用戶方法論是個有趣的問題。

當這個問題被點明後,我發現種子用戶思維方法論很有應用場景和現實的意義。例如新產品上市,採用地推、廣告、活動策劃等方式獲得用戶,CPS成本高、流失率高;數位化轉型,上下遊產業鏈不配合,推不動?辛辛苦苦制定了創新戰略,大概率不落地;再泛化一些種子用戶問題,從國家大政方針、教育改革、宗教思想理念推廣、到組織管理變革都存在共通性的種子用戶問題。只不過不同行業都採用不同的概念以內部討論,並沒有放到更高的維度上來。

種子用戶在各學科涉及內容梳理

**涵蓋經濟學、政治學、地理學、工程學等其他。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多年前就開始著手撰寫這本書。

開啟一段冒險寫作旅程:令人激動

我漸漸喜歡上了網際網路社會思考者這份工作,從旁觀者的角度觀察社會範式轉移過程中湧現各式各樣「氣泡」,我總能發現其中的樂趣和問題。這期間我給多家商學院講授創新、數位化轉型、新產品、創新戰略等課程,也曾經擔任多家網際網路公司的創新增長戰略顧問,每年以田野考察式心態給企業(各行各業)講課做諮詢。我一邊作為思想傳播者,一邊開展諮詢、培訓服務。觀察這個時代創新的運作方式讓我對種子用戶有了更鮮活的認識。

用英雄的冒險旅程來比喻創新的過程再合適不過了。創新和新產品往往源自天真本能的想法。為了證明自己的目標不是妄想,創新推動者會離開安逸、舒適的環境,踏上荊棘密布、困難重重的旅程。創新不僅是資金的較量, 更考驗創新推動者的膽識、機智、耐力和勇氣。

成功的創新推動者常常自謂其經歷獨一無二。的確,創新推動者寧願在黑暗中探索新的道路,也不願意走他人走過的路。但是,坎貝爾關於神話故事的觀點同樣適用於創新:無論創新過程如何迴異,成功者都遵循相同的規律。冥冥中成敗已有定論, 只是從未被人指出。

有些人會去摸索創新、新產品的方法,他們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隱約發現其中的規律推動創新、變革、新產品等一切有難度的變化,披荊斬棘、屢試不爽的規律。我就是其中的一位,希望把這些規律和探索的過程寫在現在你手捧的這本書裡。為後來者提供些許工具方法、多元思考、和基礎,讓小夥伴踩在肩膀上繼續探索規律,尋道。

種子用戶問題涉及面廣,底層是人類懼怕風險的動物本性。一切變化(創新、改革、轉型、新產品、新思想等)都存在風險、不確定性,天性是排斥。這個前提是必須接受的。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對待創新,不同人格有不同的反應模式。相同的風險,不同人感知是不一樣的。有人偏愛感知收益,而有的人偏愛感知風險。在這樣客觀存在的情況下,作為創新、新產品等變化的做局者,想推動變化更為融洽、舒坦的發生,那麼應該如何面對呢?

種子用戶思維方法論,本質就是一系列有效管理風險、駕馭風險、處理風險的操作過程。創新推動者在初期要從人海中篩選出那些積極擁抱新鮮事物,對創新的感知收益更為認可,也願意積極參與的種子用戶。種子用戶是創新優秀的土壤,可以在主流用戶對創新變化積極阻礙之時給予創新、新產品以呵護和協同,這種力量難能可貴,猶如一束光,指引著創新推動者走下去,走出黑暗。

為此我從五個角度來剖析種子用戶體系:人格、需求、風險、收益、信息。借鑑人格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決策心理學等眾多學科智慧,結合諮詢、講學,最終寫成這本《種子用戶方法論》。這是第一本只專註解決創新的種子用戶問題,從概念、理論框架到實踐方法論重構創新的作業系統。

《種子用戶方法論》的內容看點

寫作過程中的信念是:創新改變世界,種子用戶改變創新;Make it happen!

書聚焦創新、新品上市、網際網路產品、高科技領域應用,同時也嘗試系統梳理出種子用戶這群人特質為各行各業提供一些我的思考。

創業企業、大企業在推動創新、新產品的悲劇往往源於種子用戶的問題,那麼如何面對?解決高頻且持續發生的難題:

1.如何識別種子用戶?

2.如何找到產品的第一波種子用戶?

3.種子用戶篩選和發展;

4.種子用戶的管理及應用問題。

因此,當讀完書時,以上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你也會知道,為何某些創新總能改變世界,為何新產品能風靡全球?為何即使大公司、擁有充分資源常常都敗在創新及新產品上?那麼本書是否能讓你可以真的掌控任意創新、新產品的流行呢?答案是"否」。但我希望本書能賦予你足夠的工具和方法,讓你知道怎樣讓創新、新產品去尋找規律,依道行事。

總之,我希望本書能幫助每一個心懷激情的人。我希望本書能讓你在紛繁複雜的焦慮的年代脫穎而出,也能讓你的創新、新產品,成為流行,而做到這一切卻不必聲頓力竭、滿身疲憊。

個人心得是:《種子用戶方法論》是我個人過去10年寫的最好的一本,相信必將為後來者提供有價值探索。不知道您是否願意與我一起探索和交流呢?

種子用戶上船宣言

改變世界的人,永遠都不是主流人群,永遠

有點妖氣,還有點囂張的,也許這樣的你才是明日世界之星

但是

常徒有熱情

缺乏改變世界的方法和工具

常常是以悲情收尾

小小的能量星球,並沒有有效連接起來

像你這樣被湮滅希望的火苗,實在可惜

從此開始

讓想改變世界的你,不再孤獨!不再落寞!

種子用戶信仰者 招募 計劃正在開啟

Make it happen

唐興通/文

創新戰略顧問、數字營銷專家.

不喧譁、渴求力透紙背看問題

CC/編校

相關焦點

  • 一套簡單易用的用戶增長方法論
    如本文的標題,這是一套簡單易用的增長方法論,我自然只說乾貨,首先說說操作框架。二、開展用戶增長工作前的準備1.(例如,南方航空和瑞幸咖啡、王者榮耀和虎撲)確定方法和渠道首先說說方法,在網際網路中,獲取新客一般有如下方法,我分別說說具體含義和適用產品,每一種方法我都可以展開去寫一篇文章,本文主要介紹方法論,具體落地方法不在此介紹。
  • 種子用戶冷啟動及私域化經營打法
    今天從我自己之前操盤的一個新品牌種子用戶以及相關私域化運營的案例,引導品牌冷啟動的幾個底層經營方法。本文涉及的全域增長經營內容:作為冷啟動流量,種子用戶如何獲取?精準的核心人群定義方法論私域個人號的IP化建立體系種子用戶私域化社群運營幹貨方法操盤案例分享當年,我從寶潔離開後加入一家紐西蘭自製酸奶品牌,負責中國區市場和銷售的業務起盤和增長。
  • 用心理學和社會學的方法論作為用戶研究展示的畫布
    用戶體驗至上的時代,只有真正把握用戶的需求而不被偽需求所迷惑,才能真正的做好」以用戶為中心「。本文分享了用心理學和社會學的方法論作為用戶研究展示的畫布的方式,並對過程中的關鍵步驟進行了總結,與大家分享。
  • 如何搜索種子用戶?看小米、知乎、小紅書、KEEP是怎麼做的
    為什麼要找尋種子用戶呢?第一,新產品直接花錢做推廣的成本可能是比較的高的,這樣的產品它如果能有了種子,用戶有了一些口碑的這種積累和一些勢能的積累之後,我們再去做推廣的話,效果可能是更好的。第二,早期的產品,體驗和功能都不完善,種子用戶可以幫助你找到產品的BUG,了解用戶對產品的真正需求。第三,幫助企業精細化運營。
  • 當下C端活動拉新效果太差、種子用戶運營巨難,應該怎麼破?
    大家都知道要寫活動復盤,很多同學,活動做好了,就寫的很邀功請賞似的,滿滿地都是我多麼多麼優秀的辭藻,如果活動做砸了,那寫的就跟懺悔書似的,搞得像負荊請罪,有啥用呢?如果做一次活動,不能總結規律,知道哪些地方做的好,為什麼好,能不能復用到後面的活動中去,哪些地方做的差,為什麼差,競品怎麼做的,有什麼優勢、有什麼劣勢。
  • ​產品運營從0到1:如何獲取種子用戶(思想篇)
    這樣做的好處:節省開發時間、收集部分種子用戶、了解用戶的核心的需求。MVP產品出來之後,就開始獲取種子用戶,或者說在開發的階段就獲取種子用戶。如果有這兩類人領導產品的走向,註定這個運營人員獲取種子用戶不容易,內部噪音太大。要先把內部噪音消除,或者暫時的封閉才能更好的去做產品的運營。靜下心來,先和產品經理好好聊一聊,把產品至少做到及格。
  • 京東營銷360首發JD GOAL方法論 助品牌全鏈路用戶增長
    整合用戶運營的工具和資源,高效招募會員,隨著會員關係加深,不斷提升忠誠用戶的增長和留存能力,擴大會員數量及提升忠誠度。整個方法論的4個步驟完成了"誰買我"-"來買我"-"多買我"-"只買我"全鏈路用戶增長,既是體系化幫助品牌用戶增長的方法論,也是推動品牌高效全域運營的有效工具。
  • 知識焦慮時代,每天15分鐘目標閱讀方法論
    那麼,我的閱讀方法是什麼?四我的閱讀「方法論」稱為「每天15分鐘目標閱讀法」。這個方法包括三個因素:15分鐘、每天、目標。現在一一分解。為什麼是15分鐘?閱讀後,你再用自己的筆觸和思路融合一起寫出來,這就是一種更高境界的閱讀。有一點要切記:不要全盤照抄,而是把自己的理解和觀點整合進來,進行恰當地創造。否則,淪為可悲的抄襲者。
  • 靠譜PM的方法論:全面&深入思考
    為什麼說我們要對人開放包容,因為認知區別的存在。如果我們否定客觀事實,勢必會和現實世界產生衝突。所以有了這個幾個比較和諧的存在。求同存異、一國兩治、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都是用認知來引導一個相對完美的結果。看完上邊的這段,我們再來看靠譜PM的方法論是什麼?
  • 《用戶增長方法論》—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用戶增長方法論》。 作者黃永鵬,目前在阿里巴巴擔任高級用戶增長專家。黃永鵬是一個典型的「斜槓青年」,十年前從廣告諮詢行業轉戰網際網路,在BAT三家公司都待過,負責過多款用戶和日活過億的產品,比如騰訊手機管家、百度地圖、百度外賣、餓了嗎星選等等,是身經百戰的用戶增長實戰專家。
  • 資深UX 設計師:用戶體驗設計過程方法論的演變
    編者按:就算是設計師也很難搞清楚用戶體驗(UX)設計的流程,這正是現代的用戶體驗設計讓人頭疼的地方所在。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情況呢?資深用戶體驗設計師伊恩·阿姆斯特朗(Ian Armstrong)在Medium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詳細地梳理了用戶體驗設計過程方法論的演變,我們能夠從中找到答案。對大多數設計師來說,用戶體驗(UX)的流程是非常令人困惑的。「用戶體驗設計」這一概念,是由唐納德·諾曼(Donald A. Norman)創造出來的。
  • 產品經理必備的武器和方法論是什麼?
    產品經理必備的武器和方法論到底是什麼?這樣的話題往往熱鬧而謹慎,尤其是當事人要跳槽看機會時,誰都希望充分收集信息、全面思考後慎重決策。就拿用戶體驗這一項而言,背後需要心理學、視覺設計、用戶需求洞察、換位思考等多個能力綜合加成才可以完成好。如果只是被動重複」畫原型、做交互、寫文檔以及跟程式設計師撕逼」的話,那未來職業的危險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 做數據分析時,你的方法論是什麼?
    當然我也一樣,處在數據分析的學習階段,對這些問題常常會感到困惑。這就是為什麼強調數據分析方法論。當方法論結合了實際業務,才能儘量確保數據分析維度的完整性和結果的有效性。數據分析的三大作用,主要是:現狀分析、原因分析和預測分析。什麼時候開展什麼樣的數據分析,需要根據我們的需求和目的來確定。
  • 王笛:我為什麼要寫普通人的小歷史
    這就是布羅代爾對我的影響,研究社會的演化,無論是經濟也好,社會組織也好,還是風俗習慣、教育等,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最後實際上要解答的是辛亥革命保路運動為什麼在四川發生。因此我研究茶館時,所引用的資料,幾乎都是外地人,甚至外國人所寫所記的。像成都的茶館,本地人不覺得有什麼好寫的,反而是外地人、外國人所描述的,留在了遊記中。現在幾十年,上百年過去了,我們反而是要通過這些人的記錄去重構歷史,而不是通過當地人所寫下來的東西。
  • 敏芊:我要做社群|一起做社群(四)社群營銷
    很多朋友私下問我,社群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模式了,為什麼還這麼費勁的寫。好吧......原因一、本文開篇已說明原因二,最近網絡充斥著各種私域流量運營,私域流量方法論,私域流量變現.......>在打造IP成功之後,就會有粉絲被IP的人格、產品、品牌所吸引,逐步認可你,信任你,喜歡你,愛上你,這就構成了種子用戶的基礎。
  • 我以前在阿里巴巴的流量方法論
    以我有限的創業經驗, 產品和流量,應該是要公司高管要花最多時間的部分。我這麼多年看過很多好的用戶增長團隊,很大程度上他們成就了那些公司。例如,我比大家更早知道今日頭條的張一鳴,在2006年他們做酷訊的時候流量是做得特別好,甚至有一種方法成了後來行業慣用的方法。
  • 高淮生:看清紅學真相的方法論佳作—洪濤《紅樓夢與詮釋方法論》
    胡先生懇切地向我推薦這本《紅樓夢與詮釋方法論》,並希望我仔細讀一讀,一定收益非淺。胡先生當時談講《紅樓夢與詮釋方法論》一書時所表現出的感情色彩比較地濃厚,在筆者的印象中這是並不多見的情境。其實,筆者2013年3月18日的日記中已經記錄了閱讀這本書的體會:這幾日讀周汝昌著《天地人我》,以及香港的洪濤著《紅樓夢與詮釋方法論》,尤其《紅樓夢與詮釋方法論》,對寫作頗有參考價值。由此記載可見,筆者在撰述《紅學學案》過程中的確參閱過《紅樓夢與詮釋方法論》一書,所以並不隔膜。
  • 研究超過30個對手,我總結了一套最實用的研究競爭對手方法論
    本文與大家分享我總結過去認真研究多個案例最後得出得出的一套實用的方法論,這個方法論在我的事業上幫助特別的大,在工作結果上取得許多不錯的成就。不管是做哪些項目,方法論都能貫通運用。為什麼要研究對手?「模仿」是成功的最快的捷徑。研究競爭對手的好處在於清楚掌握對手的精力都花在哪裡?他為什麼會成功?我們該如何模仿學習並超越他。
  • 破除想像力的禁錮:從方法論說起
    眾所周知,西方博士生的培養,學業開始階段通常要學習較多的哲學類課程,而畢業的學位往往是PhD(哲學博士),由此可見本體論、方法論和認識論對研究生培養的重要性。在此僅談談方法論和方法對師生提問題及批判思維的價值和意義。
  • 為什麼軟體開發方法論讓你覺得糟糕? - OSCHINA - 中文開源技術...
    我認為,到了最後,我們還是得倚重開發者的能力,這才是個更重要的考量因素,而非選擇哪門語言或糾結於方法論間的細微差別[1]。坦誠地說,我們都清楚這點,但我們看起來好像過度糾結於開發能力是關鍵因素這事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