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大關寨林合作社:科學種植 規範管理 社員致富!

2020-12-19 澎湃新聞

昭通大關寨林合作社:科學種植 規範管理 社員致富!

2020-08-10 21:47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昭通大關縣上高橋鄉寨林合作社緊扣市委「133」脫貧攻堅工作思路,構建社員利益聯結機制,吸納村民抱團發展,讓昔日被撂荒的土地長滿了「金豆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走進上高橋鄉大寨村,成片的馬鈴薯讓人眼前一亮,馬鈴薯花已凋謝,粗壯的秸稈預示著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合作社社員毛國鳳看著長勢良好的馬鈴薯,忍不住動手刨起來,大個大個光滑的馬鈴薯從泥土中冒了出來。毛國鳳和合作社其他6個種植組長分別管理著7 個片區,各自在自己的片區上盡職盡責。

「以前我們這裡很多地都是荒著的,後來租給了合作社,大部分農民都在這個合作社務工,一年的收入比以前翻了一兩倍,大家都很高興。」毛國鳳告訴記者。

大寨村種植馬鈴薯由來已久,但由於品質不好,沒有市場,4毛錢一斤都賣不出去。種地沒有效益,村民大多外出務工,成片撂荒的土地雜草叢生。寨林合作社組建起來之後,引進優質馬鈴薯品種,和龍頭企業進行合作,統一良種,嚴格種植標準要求,組織群眾科學種植管護,馬鈴薯種植獲得了豐收。

據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王明崗介紹,2020年,合作社的馬鈴薯種植規模擴大到了1600畝,帶動群眾種植2000餘畝,預計總產值將突破1000萬元。

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得益於合作社的帶動。在起初流轉土地發展合作社時,村民大多對此不屑一顧,抱著等待觀望的態度,資金成了合作社發展路上的「攔路虎」。在駐村工作隊的積極動員下,49戶村民(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3戶)以勞動力或現金2000元的方式入股,再加上多方籌集,合作社有了發展的第一桶金20萬元。

如何破解融資難題,合作社一邊運行、一邊摸索。2018年,合作社創造性地提出了選準一個產業、組建一個規範合作社、引進一家龍頭企業合作、建立一套利益聯結機制、解決五個後顧之憂的「11115」五環工作法,充分發揮了小額信貸資金助推產業發展的作用,改變了群眾不願貸、商業銀行不敢放的問題,有效解決了合作社發展壯大的資金難題。

為激發股東社員的積極性,合作社提出了社員積分管理制度,對社員出勤、單項工作完成、獲得表揚等情況給予10-100分不同層次的積分獎勵,對工作完成不好、受到批評的扣罰積分,同時分別納入表揚欄和批評欄,並在村上顯眼的位置張榜公示,積分可兌換肥料、農藥、鐵鏟、大米、鮮肉、食用油、毛巾、洗衣粉、香皂、牙膏等生產生活物資。合作社通過一系列舉措,極大地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社員們真正成為了合作社的主人,寨林合作社悄然之間變成了村民口中的「我們的合作社」,並受到上級部門的肯定,於2019年獲得市級示範社榮譽稱號,社員已從最初的49戶發展到了353戶。

王明崗認為,「通過合作社的規範運行,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效,助推了鄉村振興,主要體現在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兩個方面有了很大變化。」

「獨木不成林」,在大面積種植馬鈴薯的同時,合作社積極爭取鄉黨委、政府的支持,種植綠化樹、養殖黃牛和蜜蜂,逐步形成多元發展模式。

今年57歲的李自全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和10多個村民正在打理雪松地裡的雜草。雪松有些扎人,但李自全渾然不顧,奮力揮舞著手裡的鐮刀。他邊忙碌邊說,「我們搞綠化種植還學到一些經驗和技術,比如怎麼種、綠化樹怎麼樣才長得快,這些方面我們都逐步掌握了。」

合作社不但發展種養業帶動群眾致富,還為群眾開發了許多就業崗位。今年1至7月,合作社7個種植組繼續創造務工崗位,穩定帶動130戶家庭解決就近就業問題,群眾增加務工收入80餘萬元,戶均增加務工收入6000元以上。

今日推薦

來源/大關縣融媒體中心 記者 晏清琴

原標題:《昭通大關寨林合作社:科學種植 規範管理 社員致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新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施行 重慶農民「抱團」致富更有底氣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7日訊(記者 劉雪琴 路奧博)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以下簡稱《合作社法》)2018年7月1日施行以來,重慶市認真宣傳貫徹,積極引導和規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在決戰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合作社成農民脫貧致富「領頭羊」
    結合該鎮林果業發展實際,2018年,託依堡勒迪鎮黨委鼓勵扶持鐵熱克村技術能人緱延江成立豐禾林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僅幫助合作社蓋起了烘乾房,還為合作社配備了打藥機等設備,支持合作社發展壯大。2019年,在縣鄉各級政府部門的幫助下,合作社銷售紅棗100噸、核桃200噸,社員人均增收2萬餘元。
  • 大方縣瓢井鎮坪興社區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發展致富產業 辣椒紅...
    通過引進農業企業,結合當地土質和氣候,科學選擇產業,把劣勢變為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致富產業。經過不懈努力和精心謀劃,坪興社區形成了以辣椒、獼猴桃等特色產業為主的發展格局。今年,坪興社區抓住大方縣打造20萬畝辣椒產業的機遇,經過論證商討,決定抱團發展致富產業,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種植辣椒500畝,推行「公司+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讓村民在合作社務工,參與分紅,實現就近就業,實現增收致富。社區發展有了產業,村民致富不再愁,日子自然就多了笑容。
  • 【中山採訪團走進昭通系列報導】富起來的昭通「親戚」,中山為你們...
    四年來,在兩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山對口幫扶的鹽津、大關、永善和綏江四個縣於今年5月全部脫貧摘帽。生活在昭通的人們,見證著這個地方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的故事各有不同:有土生土長的苗族村民,他們留守大山種植藍莓;有回鄉創業的青年,帶領著村民走向脫貧致富的道路;有年近七旬還堅持工作的老人,只為給家庭減輕負擔……正是這一個個普通人,為昭通的脫貧攻堅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也開闢了奔赴小康生活的快車道。
  • 魏志平:中藥材種植築就群眾「致富路」
    三思鄉東大村東明中藥材種植合作社的社員們正在田間除草、鬆土。就在幾年前,這片土地還曾是鄉親們心裡的痛。地處華北平原,連片的農田本應該很適合規模化種植,偏偏這裡的土壤沙土化嚴重,種植一季小麥甚至需要灌溉7-8次,畝產量卻只有700——800斤。
  • 廣東評出十大最具潛力合作社,白雲的沙田檸檬、羅漢松上榜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十大最具潛力農民合作社評選結果日前出爐,白雲的沙田檸檬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燊之源羅漢松專業合作社榜上有名。 如何能在眾多合作社中脫穎而出,如何壯大規模,帶動農戶增收,共同致富?兩家合作社負責人如是說:規範化的經營模式很重要。在規範經營的同時,還要時刻對市場進行敏銳的觀察和分析,不斷調整自身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 兩家合作社均表示,要緊緊圍繞白雲區「1358」發展思路,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在規範合作社經營的基礎上,發展觀光休閒農業。
  • 昭通脫貧致富-農業大健康·林裕豪:從玉農業謀定「責任」
    發展特色種植產業,雲南昭通找到了脫貧攻堅的「金鑰匙」。在調研考察座談會上蔡宏說:「尤其是花椒產業成為一個促進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經濟支柱產業,國家最高領導人到昭通視察工作時也稱讚「小小花椒樹、致富大產業」。昭通的農業產業扶貧,從固本培源、強基造血出發,以大決心、大規劃、大平臺、大流通為抓手,為貧困地區「脫貧摘帽」奠定了堅實基礎。」
  • 陳明軍:把冬蓀種植打造成致富產業
    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後,穿巖村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探索出了一條將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的發展路子,而且衍生出一個個致富的傳奇故事。   這當中,就有棄商從業、種上漫山遍野的冬蓀帶領群眾致富的陳明軍。   見到陳明軍的時候,他正在帶領合作社的社員們採收冬蓀。陳明軍說,要趁著好天氣,及時採收冬蓀。在他的面前,破土而出的冬蓀簇擁在一起,一叢叢,一堆堆,長勢喜人。
  • 昭通大關:給筇竹插上騰飛的翅膀!
    自從市委、市政府把竹產業列為昭通的六大產業來發展之後,大關不再躺在「中國筇竹之鄉」的榮譽上沉默,雖然起點低、基礎差,但他們選擇了正確的道路、科學的方法,勇敢地給自身特有的筇竹插上騰飛的翅膀……羅漢竹的傳說筇竹育苗基地筇竹,又名羅漢竹。
  • 福建:和溪花卉合作社助推花農「抱團」致富
    中國園林網5月9日消息:為進一步推動花卉產業的規模化生產,促進產業增效、農民增收,南靖縣和溪鎮依託花卉產業優勢,成立了漳和花卉苗木合作社,帶領花農「抱團」致富奔小康。
  • 重慶男子種植青花椒致富,看看他是怎樣做的
    重慶市有個叫向啟明的青花椒種植戶,他不光自己種植青花椒,還帶動當地一萬多戶農戶科學種植青花椒。2019年,他的公司年銷售額達到4000萬元,堪稱是青花椒種植行業裡的「狀元郎」!近日,《致富經》報導了向啟明改進青花椒的種植和烘烤技術,並將這些農業技術傳遞給最需要的農戶們,帶動大家一起增收、致富的事跡。
  • 山東聊城市冠縣梁堂鎮發揮合作社優勢助力扶貧
    山東聊城市冠縣梁堂鎮沙閆村俊山果蔬合作社積極發揮自身優勢,結合該村20多年的葡萄種植傳統,在組織貧困戶考察示範基地的基礎上,幫助、鼓勵他們引進優良品種,採用科學先進的大棚種植技術,規模化種植、集中化管理,有效控制了成本、提高了產量和質量,不但增加了貧困戶收入、讓15戶脫了貧,還推進了整村的經濟發展
  • 麗桂山莊迎遠客 林下共探致富經
    該縣農業農村局領導利用雙休日,帶領兩個村的村支書與村主任,及兩位種植專戶,前來山莊考察林下經濟種植,共同探索林下致富。光澤縣中藥材行業協會與林業局負責林下經濟的領導到場陪同。他們長途驅車來到麗桂山莊後,顧不上休息,立即被幾株多花黃精所吸引,莊主鄧永勝見他們急不可待,拿起從種植基地挖來的多花黃精(俗稱山姜)與重樓(俗稱七葉一枝花)樣本,為他們詳細講解該藥材的枝葉形態、莖塊生長、管理加工、發展前景等,還拿出已加工的多花黃精成品讓他們品嘗。
  • 德陽市打造「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模式
    錢邦成常年在普度果蔬專業合作社做計時工。她告訴記者,在合作社像她這樣羸弱的貧困家庭婦女,在家門口務工暨掙了工錢又做了家務的還有李自瓊、劉昌錫等多人。「更給力的是合作社實行的發展模式,在產業做大做強的同時,讓我們鎮上更多農戶走上生態致富的道路。」  德陽市旌陽區普度果蔬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0年3月,是一個有農民成員105名的專業合作社。
  • 讓小農戶抱團致富——記鄞州創寧糧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孫正高
    把農民從田裡解放出來    2007年6月,由姜山鎮政府牽頭,68位農戶攜手成立創寧糧機專業合作社,主要開展農業機械化服務和糧食種植。    「種田缺技術少勞力怎麼辦?交給合作社;早晚稻要收要曬怎麼辦?
  • 廣東省陽江市:陽西縣恒生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社長林李泉:育苗三十...
    廣東省陽江市:陽西縣恒生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社長林李泉:育苗三十載 傳道幫致富2020-09-19 09:14▲&nbsp恒生合作社社長林李泉恒生合作社社長林李泉深耕海水魚苗繁育三十載,不僅自己成為一名「專家」,而且還毫無保留地將魚苗養殖技術傳授給漁民,為漁民提供技術服務和銷售信息,幫扶周邊養殖戶共同致富。
  • 萬山槐花村:致富路上他們有絕招
    以前的槐花村種植分散、產業凌亂,如今的槐花村,產業逐漸興旺,百姓樂有所業,他們有何致富秘訣呢?  「像你們管理這個辣椒,到第一個分支下面所有的分支,全部都要把它掐掉,不準它有這種黃枝,然後把不要的辣椒葉,全部把它拔掉。」入夏以來,氣溫漸高,為避免高溫勞作,在魚塘鄉槐花村墮河坡組蔬菜大棚裡面勞作的村民,將工作安排到上午完成。
  • 祁門縣渚口鄉大北村:村企共栽「致富花」
    該村轄4個村民組,238戶人家,1009口人,傳統經濟主要以林茶為主。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北村兩委班子帶領廣大群眾,充分利用境內良好的生態和氣候條件,發展中藥材產業,帶動農民致富。2002年,在有關部門幫助下,大北村開始引進試種金銀花,2004年,該村與祁門縣中醫院合作,建立祁門縣「黃山藥谷」道地中藥材試種開發科研基地,栽培金銀花30畝。
  • 黔西南貓寨村:主抓發展產業 帶動村民致富
    黔西南貓寨村:主抓發展產業 帶動村民致富 發布時間:2021-01-06 14:59:26      來源:黔西南日報   近年來,望謨縣樂旺鎮貓寨村在脫貧攻堅戰中把發展產業作為抓手,村裡已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
  • 歙縣新溪口鄉柑橘合作社黨支部:黨建引領農村新發展
    近年來,在支部的帶領下,歙縣新溪口鄉柑橘合作社堅持「民辦、民管、民收益」的原則,不斷擴大合作社組織規模,積極開展創建黨員示範戶活動,把種植能手培養成黨員,帶動了更多黨員群眾走上勤勞致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