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化傳統,月份的含義很深啊,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當桃李枝頭繁花落盡,結出小果的時候,當春播的種子破土成長的時候,當少女般的春天隱去她的朝氣、顯露出少婦般明麗風韻的時候,人們迎來了夏天的夏天的日子正如一天中的正午,是生命力最強盛的時候,也是孕育成果的時候她沒有春的稚拙,也沒有秋的老氣,只是邁開穩健而輕快的步伐去創造,去奉獻,在夏天的日子裡,人們行色匆匆,沒有臘月裡哼著「歲末歌」從容步向年節的閒適,也不能像正月裡那樣一個燈節拖到三五天地流連、盤桓。然而,人們並沒有忘記過節種種節俗活動也正忙裡偷閒地進行著。除了關公誕辰那樣小小的節日外,夏天的日子裡還有我國最大民間節日之一的端午節,有最大宗教節日之一的浴佛節,當然也就不用說那合時合令的竹迷日、曝書節了,此外更有皇家的遺扇,空門的結夏,西瓜攤上的閒話,大槐樹下的納涼,湖心堤畔的賞荷……這一切,勾勒出了夏季明麗的風景線。
夏季風景線,夏季不像冬、春那樣,有著分布排列稠密的節日,節期也並不拖得很長,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吧,古來的文人墨客大多不太注重這個季節的禮俗,留下的篇什也就比較少,男外一個原因,也許恰恰正是這個季節的特點一忙,從忙月說到月份別稱記得唐代的白居易寫過一首《觀刈麥》,其中有「五月人倍忙」的句子,原詩寫道;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龍黃,婦姑荷食,童稚攜,相隨田去,丁壯在南岡;這首詩,以接近民眾,詳察民情而著稱的白香山,以他的《觀刈麥》寫盡了「田家」的忙碌辛勞,因此,五月有一個別稱叫「忙月」。其實,「田家少閒月」,老百姓忙碌操勞的又豈只五月,夏季裡的哪一個月份都是忙忙碌碌的。就說四月吧,也有「鄉村四月閒人少」的句子,一位詩人寫道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
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不管「鄉村四月閒人少」,還是「五月人倍忙」,都是在描述鄉村的田家生活。從禮俗的角度著跟,我們進一步注重到民眾根據農耕生產的情形稱五月為「忙月」,就像在人生禮俗中給年齡和生死等以種種別稱一樣,人們也沒有忘記給歲時節令以種種別稱,就像已經述及的那樣,我國的許多民間節日都有幾種稱呼,比如端午也叫端陽節、浴蘭節、龍舟節等,這種別稱,最多的恐怕是給予季節和月份的,其中又以月份為最給事物以名稱,是人英對外在物的一種判斷和定義,是對外在物直提,以月份為最把提。如果從外在物的本身來把握,除了反映人們的認知特徵外,也許沒有多少義:而當這種把握是把外在物和主體的社會文化活動聯繫起來進行的時候
一定的文化意義,我國民眾給不同月份所起的別稱就是如此。對於依照節序來安排生產,生活的民眾來說,必須首先從他們最切身生產生活體驗來觀照節序,並且將這種體驗衍射於節序。這樣,重要與否,忙碌還是閒在緊張還是舒緩就成為賦予月份別稱的限定詞,由此而來的別稱有:要月:農時重要的月令。《北史·蘇綽傳》:「夫百畝之田,必春耕之,夏種之秋收之,然後冬食之。此三時者,農之要月也。若失其一日,則谷不可得而食刷月:指農事忙碌、生活緊張的月令。也叫「速月」。《南史·沈慶之傳》行園田,每農桑劇月,無人從行,遇之者不知三公也。
閒月:農事清閒的月份。《後漢書·劉般傳》:「且以冬春閒月、不時除農事忙閒之外,生活的豐儉也是賦予別稱的因素。由此而夾的測乏月:農曆四月的別稱。因四月青黃不接而名。《太平御寬》引四時纂要月也,是謂乏月,冬谷既盡,宿麥未登,宜賑乏絕,救飢窮荒月:也是農曆四月的別稱。查慎行《得樹樓雜鈔》:「王雙(炎)《上書》:「舊湘入四月以後,民在田野,縣市寂然,謂之荒月。儉月:指莊稼尚未成熟、青黃不接的時候。《宋書·徐耕傳》:「旱之所勢鍾貧民;溫富之家,各有才寶。謂此等並宜助官,得過儉月,所損至輕、重,前述的要月、劇月、閒月、儉月,都不是哪一個確切月份的別稱,或是虛指,不具體落實到某一個月份;月為三或是泛指,所指並非僅是某B哪5月,與此相對,荒月、乏月,則確切地指是四月。這裡,月份別稱的兩種情形都呈現了出來,即泛指和確指。
無論是從農事忙閒還是從生活豐儉的角度出發,這種出的月份客觀把握,也就必然有主觀的把握。主觀把據,而是人們意識的產物。在宗教信仰的領域,這種情形表現得最為突出,千多年前傳人中國的佛教,其命運並不美妙,它不得不接受中國本土文化的浸染,與此同時,漢化的佛教又幾乎是代代都大行其時,影響所及,既深且廣,月份別稱就有佛家依據其教義創製的,諸如四、五月,六、七三長月:指正月、五月、九月。佛教分一年為三日九月、正九月,+、十一、十二、正月各為一時,每時的最末一個月,即五月月為三長月。
蒲月:指農曆五月。俗以端午節懸萬蒲於門,又飲酒等,用以闢邪去惡,因稱五月為蒲月,巧月:指農曆七月。因七月七日有乞巧的節俗活動,故名授衣月:指農曆九月。是月寒氣漸生,官民都有投衣之舉,故名。陸遊《立冬日作》:「方過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從審美的角度來擬制月份別稱的情形也是有的,只不過少一些而已。比如麗月:指農曆二月。當取自二月風光景色之明麗。梁蕭統《錦帶書·十二月啟:夾鍾二月》:「花明麗月,光浮寶氏之機,鳥芳園,韻向王喬之管嘉月:指美好的月份,本來是泛稱,後多用來指稱春季的月份。
以上分析了影響月份別稱形成的諸種因素,多是從社會文化角度著眼的。與此實可相對,以自然要素影響月份別稱的情形也是十分常見的。曆法中有所謂動物歷、植物歷,大多就是以某月生長最好、出沒最繁的動、植物來賦予別稱、排列時序的,這可以說是物候的作用。此外,歲時概念本身也影響月份別稱。常見的如加限定詞來指稱月份:首秋指七月,孟冬指十月,季春指三月,仲夏指五月,孟月指四季的頭一個月,文化傳統太多了,太值得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