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產的航空母艦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當國產高鐵面向世界競爭訂單,當國產大飛機揭開大幕……具有標誌性的國產高端裝備不斷湧現,令全世界刮目相看。但是,耀眼成績面前,小小的一個「筆頭問題」卻折射出了中國製造的尷尬。目前,中國已經佔領了全球80%的原子筆市場,卻仍然集中在筆桿生產組裝產業鏈的低端,筆頭90%以上依賴進口。
當這個問題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引起熱議,在江南的一個小鎮——崑山千燈,一個被同行譽為「筆王」的人,正伴隨機器的轟鳴聲中,在生產線上檢查著剛剛生產出來的「真彩魔力擦」和「真彩滑利芯」這兩款國產原子筆。「不計成本、死磕技術」是公司員工對他的評價。他,就是真彩文具的創始人,黃小喜。
明明已經做出了筆頭,為什麼不請媒體大肆宣傳下?記者表示不解。「有些事情,做了就行,沒必要說太多。」王小喜淡定地表示。在他看來,熱愛自己所做的事,遠勝過於這些事帶給他的名聲和利益。在創業路上,他始終認為產品本身才是核心。
「死磕」技術打磨出中國筆尖
不要小看一支原子筆的筆頭,它的科技含量非常高。每個筆尖要承受巨大的壓強,相當於一個人踮起腳尖背另一個人;筆尖球珠滾動的速度可能比開高速的車還快;同時要承受各種書寫角度帶來的摩擦損耗。
每一個小小的偏差都會影響筆頭書寫的流暢度和使用壽命,筆尖的開口厚度不到0.1毫米,還要考慮到書寫角度和壓力,球珠與筆頭、墨水溝槽位必須搭配得「天衣無縫」,加工誤差不能超過0.003毫米,相當於頭髮絲的十分之一。
如此微小精密的配件要在生產設備中一次性沒有誤差地成套加工出來,其難度可想而知。
技術出身的真彩文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小喜卻偏偏喜歡迎難而上。用真彩文具副總經理夏凱的話說,董事長黃小喜對制筆技術中油墨和筆頭的痴迷甚至達到了不計經濟效益的程度。
在真彩文具的產品展廳,有一盒裝有40種色彩的中性筆。夏凱介紹說,大部分中性筆廠家的油墨只能做到紅、黑、藍三種,真彩公司卻能做出40種顏色,但這樣做並不是追求經濟效益,「董事長拿它作為對油墨研究的前沿產品」。而對於筆芯的書寫長度,在實際市場應用中,很多消費者根本不會去在意一支2元左右的筆可以寫多少米。但如何能把筆芯中油墨的使用率提高到100%,這個技術難題對於黃小喜來講,卻是如鯁在喉,不解決不快。為此,公司投入大量科研經費,只為將中性筆的書寫長度延長到200米。
而為了破解筆頭生產設備的技術難題,黃小喜更是「一根筋」地與技術「死磕」多年。他心無旁騖,在鍥而不捨的堅持中匠心獨運,研發出具有智慧財產權的全新原子筆頭生產設備——國產24工位機。當前,已有2臺投入生產,採用國產原材料加工筆頭,並誕生了兩款通身100%國產的「真彩魔力擦」和「真彩滑利芯」產品。
甚至,該公司還通過技術輸出,成功地向馬來西亞出口了首套國產多工位筆頭工具機。
「筆王」不易堅持二十年如一日
1991年,出生於企業家重地潮汕的黃小喜放棄了優越的工作崗位,下海創業,專注於文具的研發、製造、銷售。1994年,黃小喜在廣東汕尾投資200萬元開辦了一個筆廠。憑著多年文具國際貿易的經驗和對國內市場的分析,毅然決定從日本引進中性筆的生產技術。
開始的時候總是比較艱難,中性筆市場並沒有像黃小喜想像的那樣利大勢好,一開始就出現了20%的退貨率,黃小喜這才知道,要做出一支好的中性筆,並不是簡單將各個進口零部件組合起來就行,還需要解決很多技術及環境匹配問題。
在同事看來,黃小喜是一個文具「極客」,經常扎在科研第一線。「中性筆裡的墨水可能在加工、運輸過程中混入許多空氣氣泡,若這些氣泡正好在筆頭附近,筆珠的滾動無法帶出墨水顆粒寫不出字,怎樣才能保證墨水中不夾雜空氣氣泡?用什麼技術能保證啫喱狀墨水不會揮發、變幹?」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黃小喜慶幸自己當初的堅持是對的。
黃小喜認為作為制筆行業的先行者有義務以工匠之心為同行開闢一條新路,為中國企業正名。於是集中精力技術攻關,終於在1996年,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他初步掌握了筆頭、墨水、工藝的最佳匹配技術,研發出集多項關鍵技術於一身的拳頭產品「真彩009中性筆」。
1998年,真彩文具在上海設立了第一家製造工廠,開始自行研發、製造產品模具,設計、製造產品。2003年,真彩文具獲中國制筆協會授予「中國中性筆筆王」、「中國制筆王」稱號,並憑藉60億支的累計生產量,穩坐國內中性筆領域的頭把交椅。
然而,黃小喜仍舊沒有停步,二十年如一日的攻專制筆技術,帶領研發的真彩考試系列產品依靠「專業級品質」搶佔高地。到2014年,更是用上了最新的「滑利芯」技術。
2015年3月,「真彩魔力擦」和「真彩滑利芯」在位於千燈鎮的真彩文具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破解了中國造不出原子筆筆頭的尷尬困境。黃小喜認為:「技術,就是王者,技術引領未來科技。」他執掌下的真彩文具,要做的不僅僅是一支筆,而是中國人自己的牌子,將中國製造發揚光大。
大國匠心筆頭功夫還在人
黃小喜多年在技術上的「死磕」也為公司帶來了不菲的經濟價值。例如公司自己研發的國產多工位制筆設備,一套成本為150萬左右,而從瑞士進口的設備起碼450萬。
「技術水平不低於瑞士同行,卻能讓制筆裝備成本大大降低。」黃小喜說,目前,公司採用國產設備和國產原材料生產的原子筆筆頭產量佔總產量的10%左右,以後將逐漸加大比重。他表示,預計5年後國產原子筆筆頭有望佔據國內市場份額的80%,進而全面替代進口機器和原材。
「如果在國產設備上用國產原材料,整個製造成本會有大幅下降。」黃小喜經過測算給出了具體數字,「一支零售價1元多的筆,每支筆的製造成本會降四五分錢,對每天生產幾百萬支筆和筆芯的企業來說,那每天就是節省幾十萬元,一年能省六七千萬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在一場場筆尖交鋒中,黃小喜用中國自己的筆珠,發揚著中國創造,靠的還是「匠心」的強力支撐。
然而,當記者向黃小喜提出「匠人精神」這四個字時,他謙虛地表示,匠人精神,離不開一個個生產一線的工人。他說,很多人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複的工作者,頂多只是有工藝專長的匠人,其實並不然。「工匠講究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貫之,是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累。」黃小喜表示,企業長久不衰,除去浮華的外在,便是產品了,而產品的背後承載的正是一種匠人般的生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