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中國每年生產400億原子筆,首尾相接的長度可以繞地球100多圈,但卻沒有一支是中國完全自主製造的。
中國能造航母,卻造不出原子筆頭
大部分人都以為原子筆的製造難在圓珠,其實不然,製造原子筆最貴、最難的部分並不是圓珠,而是圓珠背後的球座體,其加工精度達到了千分之一毫米。製造這個球座體的鋼材,俗稱筆尖鋼,既要能削鐵如泥,又不能軟爛如泥。但這種鋼材工藝一直掌握在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手裡,每年僅從日本等國就要買上千噸的筆尖用不鏽鋼絲。
2010年,日本把筆尖鋼材價格上漲了15%,國內3000多家制筆企業只能勒緊褲腰帶咬牙接受。如果中國自己不能製造筆尖鋼,那只能接受別人的市場價格壟斷,只能是裝配者的角色。
中國作為世界製造業大國,能造出航母,為何卻無法實現一個小小零件的完全自主研發和生產?「原子筆之問」,更是「中國製造業之問」!
受技術封鎖、無可借鑑資料,從零開始摸索配方
為了給數百億支原子筆安上「國產筆頭」,國家在2011年就開啟了重點技術攻關。太鋼集團參與其中,決心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筆頭最頂端的厚度僅0.3-0.4毫米,極高的加工精度,對不鏽鋼原材料提出了極苛刻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還必須在加工時不能開裂。
任何元素的細微變化都會影響鋼材的性能,要得到符合要求的鋼材,就要研究鋼材中微量元素的配比。進口筆尖鋼的元素成分可通過化學檢測得到,而鋼材的加工工藝卻是核心的技術機密。
受到國外技術封鎖,太鋼集團的工程在沒有任何可借鑑資料的條件下,只能不斷地積累數據、調整參數、設計工藝方法,成分配比從幾十公斤開始測試,到用成噸的鋼材開始煉製,經歷過的失敗不可計數。
經歷五年不間斷的磨鍊,終究突破世界性難題
一次次地失敗,打擊著所有人的信心。工程師們一籌莫展,家常的「和面」的靈感給他們點明了思路:面要想和得軟硬適中,就要在揉搓的過程中,不斷加入新「料」,慢慢調試平衡。同樣道理,在鋼水裡加入工業「添加劑」,慢慢地提升材料的性能,不也行得通嗎 ?普通的添加劑都是塊狀,如果能把塊狀兒變細變薄,鋼水和添加劑就會融合的更加均勻,就可以增強材料的切削性!
太鋼集團的工程師們堅信努力終究能帶來回報,經過五年來數不清的失敗,終於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了「添加劑」分布均勻的筆尖鋼,試驗在2016年9月取得成功。大規模煉鋼十多次後,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鋼材終於出爐了。這批直徑2.3毫米的不鏽鋼鋼絲,終於可以驕傲的寫上了「中國製造」。
可貴的創「芯」工匠精神
誓將筆底起風雲,太鋼堅持從小處做大文章,正是憑著創「芯」的工匠精神充分發揮工藝技術、裝備和人才的優勢,聚力攻堅,終於生產出直徑2.3毫米的不鏽鋼鋼絲,將有望完全替代進口筆頭!
從0到1,工程師花費了整整5年時光與無數次測試,終於造出「中國筆頭」,為筆頭用不鏽鋼材料的國產化、自主化進程邁出了關鍵一步。
我們看到,為了實現原子筆的「中國製造」,背後是無數太鋼人一次次的嘗試和突破,這種堅持不懈、探索不止的精神著實讓人感動。勁酒人30年來堅守初心,堅持匠心以及對品質的不斷創新也同樣值得細細品味。
三十年來,勁酒堅持做好一件事,為消費者提供健康的產品和服務,始終秉承著「以匠心,守初心」的工匠精神,從原始浸泡到數位化提取,從傳統工藝到智能化釀造,中國勁酒堅守高品質釀造的同時,不斷創新,以匠心為國民健康品質生活助力,只為消費者身體更健康,生活更美好!
9月2日第一期太鋼集團工程師的筆尖鋼突圍之路節目已上線。9月9日,鎖定CCTV-10《走進科學》(15:42播出)、西瓜視頻(12:00播出),中國勁酒邀您一起觀看《中國工夫》第二期「鐵軌尋針」,一起探尋磁懸浮列車上的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