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的學生作為考研的主力軍,每天面對的壓力主要有三個來源:課內學業、考研、畢業論文。畢業論文雖然可以在大三時就開始思考和確定選題,但緊急程度不如課內學業和考研。但是在考研和課內學業這兩者之間,學生往往不知道該如何平衡:顧了學業,就會佔用備考時間;忙於備考,就會耽誤課業學習。
如果在座各位讀者確實正在經歷考研和課內學業之間的艱難選擇,那麼首先筆者要說的是,不要慌張,也不必覺得焦慮,因為每個大三的學生都會經歷這個時期。不同學校在大三、大四時期的排課不同,有的學生在大三時課業較少,所以有充足的時間備考考研;有的學生大三仍需奔波於課堂,複習考研的時間就會相對較少。
如何平衡考研和課內學業之間的關係?第一點就是保持心態平和,不要自亂陣腳。況且除了考研和課內學業,大三的學生還會面臨實習的問題。當然,筆者曾在以前的文章中針對實習和考研衝突這個問題提過建議:如果學校要求實習學分,那麼學生要麼在備考考研之前解決實習,要麼想辦法弄到一張實習證明。
第二點是正確判斷是否有必要為了考研而放棄校內課程。
事實上,說是「正確判斷」,但判斷的標準因人而異。每個人對課內學業的掌握程度都不一樣,有的學生基礎紮實,後天努力,即便缺課幾次,也可以保證總評通過,這種學生就可以考慮是否要逃課去複習考研;而有的學生上課接收知識的效率有待提高,如果缺勤逃課,很可能導致期末掛科,這種學生當然不能考慮逃課,但他又需要時間準備考研,在這種情況下,他就只能犧牲其他時間——比如休息時間——來學習了。
此外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大部分課程都設置了對缺勤次數的考核,比如缺勤三次就會直接取消期末考試的資格。一名學生無論有多厲害,也不可能在期末零分的情況下總評及格,所以同學們在考慮逃課與否的時候,也要數著自己的缺勤次數,畢竟研究生的錄取要建立在本科生的畢業之上。
第三點是將不同事件按照重要和緊急程度進行劃分與取捨。
重要程度和緊急程度,這兩個詞是不是很熟悉?在之前一篇介紹高效複習方法的文章中,筆者曾引用過一個名為「四象限法則」的複習方法,這個法則就是將不同事件按照重要程度和緊急程度進行劃分,根據輕重緩急決定做事的順序。
根據今天的題目舉個例子。A正在自習室複習考研政治,他無意中瞥到旁邊學生桌上的教材,突然想起明天的早課輪到他做presentation。那麼此時,A是應該繼續複習政治,還是應該打開電腦為presentation準備ppt?當然準備ppt,因為如果明天拿不出ppt,A不僅會打亂老師的授課計劃,還會影響老師對自己的印象分,進而影響平時成績。
若想做到兼顧考研和校內課程,確實有點困難,甚至可能由於三心二意而導致效率低下。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既然無法在有限的時間裡做到二者兼顧,那麼學生應該考慮的就是把時間花在哪裡才會比較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