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習水縣土城鎮:青山緊相連 白雲繞山間(組圖)

2020-12-22 土地資源網

  土城鎮位於赤水河的中流,轄6鎮鄉3居61村,有土城鎮、黃金鄉、小壩鄉、儒維鄉、文農鄉、長壩鄉、長徵居、紅旗居和團結居,面積303.5平方公裡,人口4.18萬,少數民族彝、苗140人。(1993年3月建鎮並鄉統計數)。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時,人口3.78萬,戶數1.0331萬。


貴州(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習水縣土城鎮 

  土城歷史悠久、文化發達,交通便利,是個千年古鎮。近年來在此發掘並徵集到一批石器(石斧),證實遠在七千餘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在此生息繁衍。


貴州習水縣土城鎮 

  周秦時,這裡是南夷習部。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設置平夷縣,轄地為今赤,習兩縣地區,屬平夷郡。

  章武元年(221年),蜀漢遷瘵,降都督府於此。

  晉愍帝建興元年(313年),改置平夷郡,統領平夷和蔽兩縣,北州保定(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中廢除。

  唐高宗儀鳳二年(672年),設置浙州,統領羈麋,屬瀘州(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都督府。

  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設置滋州,統領承流、仁懷(今復興鎮)兩縣,屬潼川府路。

  宜和三年(1121年),廢滋州,改名武都城,屬瀘州。

  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袁世盟平蠻夷(注1)後,設置滋城千戶所,屬播州(遵義(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設置古滋長官司,隸播州軍民宣撫司,屬四川(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省。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復設土城千戶所,屬播州。

  明洪武14年(1381年),設置上赤水裡,平播(注2)後改為土城,置威遠非衛右所於此,至明天啟廢除。

  清代設土城裡,隸仁懷(復興鎮)直隸廳,屬貴州省糧儲道。

  至民國三年(1914年),改設土城區,屬赤水縣。

  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改名和滋新鎮。

  新中國解放後,1950年,更名為土城鎮,屬赤水縣。

  1965年12月,劃歸習水縣至今。


貴州習水縣土城鎮

  土城鎮四面環山,中間是水,通路通航。東有官山,為官之山,依山而看:「日有千人拱手(船夫拉縴),夜有萬盞明燈」;南有石板溪,高山之溪,內有石板溪水庫,風景秀麗,百花吐豔,萬紫千紅,是土城飲水灌溉之源;西有轎子山,海拔1400米,山勢險要,氣勢磅礴,太陽西斜,形如轎子;北有九龍囤,石梯古堡,依山而建,山川雄偉,高聳入雲,蒼松翠柏,是避暑山莊,尚有黔北名山之稱。清名士傅同行題詩讚曰:


貴州習水縣土城鎮 

  極天關塞入雲中,不數泰關百二雄。

  野樹多臨溪水緣,山花猶似戟枝紅。

  仰探石壁煙宵近,俯瞰人家繡佰通。

  回首當年平播事,可憐今日止蒿蓮。


貴州習水縣土城鎮 

  土城鎮周圍的九龍囤、七寶囤(紅花村與小壩鄉的山上)、金子囤、天賜屯(同民鎮),系明代在土城的四大軍事設施,是赤水河流域歷史上規模宏大的古蹟。它是土城世襲長官司袁寶臺修建的貯倉御悔之所。各囤沿途摩巖石刻多處,其中在九龍囤建有頭、二、三關和兵營哨所,並有一碑記:「豎雲梯以為登高之具,建哨閣以為居守之資,立關隘以為御悔之所,貯倉箱以為民命之需。從此強不得以暴,子孫可保以無虞,民庶可恃以無恐也」。


貴州習水縣土城鎮  

  解放前,土城鎮有兩大寺一閣,青槓坡方向的「永安寺」、「景佛寺」,半邊街的「觀音閣」。除此而外更有五宮、九廟的古蹟,如中街的「地母廟」、下街的「關羽廟」、以及「九龍囤廟」;宮有「文昌宮」等。各座廟宇雕梁畫棟, 廟內菩薩栩栩如生,精工細作。解放後,破舊立新以及文化大革命,多數廟宇損壞或劃作他用,無一倖存。最近十年,部分廟宇得到恢復,如河對面現「龜山寺」廟(2001年)、以及「九龍囤廟」(2001年)。


貴州習水縣土城鎮 

  赤水河全長420公裡,滔滔奔流,蜿蜒曲折,將土城的東西山脈欄腰截斷;另一條稱為小河的河,沿自文農鄉的高山上,與赤水河交匯於土城渾溪口,形如Y字形。赤水河通航於岔角灘,其間的煤運往赤水、合江等地。赤水河又是遊泳的好地方,土城的大石包、小石包、月亮臺等地,夏日之時,到中遊擊水,浪遇飛舟; 土城交通便利,赤桐公路從街後穿過,是遵義至赤水必經之地。


  土城座落在赤水河邊,海拔300餘米,整個鎮依河而建,一條石板路直通上街、中街和下街,全長2.5公裡。解放前這裡稱為古鹽之道,四川自貢(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的鹽,沿沿不斷運入貴州,民國二年(1913年),土城半坡頭建起「船幫」,與之相鄰又修造「鹽號」,「月亮臺」的鹽就運送到此。1935年遵義會議後,1月28日,在附近的青槓坡與川軍激戰,由此展開了光輝的四渡赤水之戰,土城為其中第一渡,目前修有「青槓坡紅軍烈士紀念碑」、「土城渡口紀念碑」和「土城四渡赤水紀念館」等。

  土城較熱,人稱「幹土城溼元厚」,這裡盛產蔬菜、甘蔗、紅棗、桔子、黃果、龍眼、葡萄、茉莉花等。清朝仁懷廳同知陳熙晉題詩讚曰:

  渾溪溪口炊煙稠,指點臺基夕照收。

  雉瑾模糊鴉萬點,更無人識古滋州。

  棗林紅後桔林紅,一路溪山似畫中。

  為近滬喻霜雪少,不叫鳥棲似丹楓。

  解放後這一古老的歷史文化名鎮,不斷地煥發青春,人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來改造自己的家園。水運方面,除一百多隻木船外,後又增建了十幾隻機動汽船,鎮上建起了航運公司。更有花茶廠、沙磚廠、糖廠、麯酒廠、竹筷廠、農機修配廠、汽酒廠、文化站、衛生院、電影院、小學、中學、廣播電視站等。

  土城的風土人情也有其特色,比如端午節,印象深刻:

  端午節,食籠餷,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蘸白糖,戴香包,划龍船;

  菖蒲苦好插門上,天中五瑞虎稱王,鍾馗掛在大牆上,蠍子蜈蚣無處藏。

  土城的春節,殺年豬過新年,大頭菜包春餃,削甘蔗比長短,劃格子修房子,耍龍燈撥鐵花,唱川戲跳花燈。

  這真是「一座座青山緊相連,一朵朵白雲繞山間,一片片梯田一層層綠,一陣陣歌聲隨風傳」。

  尤如:「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這是我生長的地方,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土地資源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貴州習水土城鎮:山花爛漫 百畝櫻花盛開
    中新網貴州新聞3月2日電(羅霜 姚瑤)春暖時節,花香百裡。習水縣土城鎮天星橋村百畝櫻花競相綻放,一團團,一簇簇,潔白如雪,浪漫至極。雪白的花朵一簇簇投印在柳綠間,遙望恍惚白雲在山間飄蕩,站在櫻花樹下,微風拂過,紛紛揚揚的花瓣似晶瑩的雪片空中飛舞緩緩落下,散發出淡淡的香味。
  • 【貴州美麗鄉村】習水縣土城鎮華潤社區(007)
    【貴州美麗鄉村】習水縣土城鎮華潤社區(007)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2015年09月07日17:35 中共土城鎮遵義華潤希望小鎮支部委員會 2015年8月 一、基本情況 習水縣土城鎮遵義華潤希望小鎮社區(以下簡稱「華潤社區」)成立於2014年
  • 參觀習水縣土城鎮宋窖博物館
    習水縣土城鎮宋窖博物館佔地36畝,裡面展示了古老的釀酒工具,介紹了酒的起源和生產工藝流程等。據悉,開館以來,每年約有10萬人次免費參觀。該館先後獲得貴州省科普示範基地、遵義市科普教育示範基地、習水縣職業技術學校培訓基地等榮譽稱號。
  • 紅軍「一渡赤水」的習水土城鎮原本屬於赤水
    貴州省習水縣土城鎮是國家第二批公布的全國56個歷史文化名鎮——貴州省僅此二家之一。這歷史文化名鎮並非浪得虛名,而是實實在在的、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鎮。土城鎮作為歷史文化名鎮,早在公元前111年——西漢元鼎六年,就曾在此設平夷縣,轄如今赤、習、仁三縣,可謂歷史之悠久,而早在7000多年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土城鎮得益於長江流域之赤水河支流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藉助厚重的巴蜀文化的歷史傳承,加之航道、鹽運文化和長徵文化的濃墨重彩,讓這個黔北古鎮神秘而又輝煌。
  • 貴州千年古鎮景觀,一磚一瓦見證歷史,體現滄桑歲月,值得遊玩
    位於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土城鎮赤水河畔的土城,因元末明初街民在改造房屋時發現了大量土城牆,故稱「土城」。土城是赤水河的重要渡口,自古就有「一卒鎮三方」之說。   土城古鎮東、西、南三面臨水,北面靠山,「鎮依山而建,水繞鎮而流」。
  • 遵義習水土城鎮黃金灣遺址清理出大量先秦兩漢遺蹟
    新華網貴陽2月16日電 貴州考古人員近日對遵義市習水縣土城鎮黃金灣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清理出大量先秦兩漢時期珍貴遺蹟遺物,取得了赤水河流域漢代考古學研究的重大突破。  據介紹,黃金灣遺址位於習水縣土城鎮黃金灣村新陽組,2009年調查發現,處於黃金灣小河與赤水河交匯處的赤水河東岸,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是目前所知貴州赤水河流域規模最大的一處兩漢時期古遺址。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黃金灣考古隊隊長張改課說,如此密集分布、類型多樣漢代的甕(瓦)棺葬群在貴州赤水河流域屬首次發現,特別是2座瓦棺葬在貴州省境內尚屬首次發現。
  • 紅軍長徵走過的習水縣,境內七個鮮為人知的小眾景點,人少景美
    神奇的丹霞地貌,瑰寶般的千年古鎮,淳樸的苗寨,古老神秘的峽谷叢林,溪瀑縱橫的奇山俊嶺,這就是有著「山地公園省」之稱的貴州。多彩貴州以為秀麗的山水和醇香的茅臺酒享譽全國,乃至海外。在貴州北部有一個集紅色旅遊與山水民族風情的聖地,就是習水縣。這裡時光靜好,歲月安然。
  • 中國·行|第31天,土城鎮:在千年古鎮找尋紅軍足跡!豐富!
    今天,我在習水縣土城鎮待了一天,在這個紅軍長徵「四渡赤水」的重鎮:土城鎮,繼續尋找紅軍當年的足跡。貴州遵義習水縣,是四渡赤水的主戰場,當年紅軍四渡赤水,在習水境內渡赤水河的渡口是最多:一渡赤水的主渡口在土城,二渡、四渡的主渡口在二郎灘、太平渡、淋灘、九溪口等。
  • 習水縣第一幼教集團2015年主題牆創設研討活動現場會在土城鎮幼兒園順利召開
    12月8日上午,由習水縣第一幼教集團主辦,土城鎮幼兒園承辦的習水縣第一幼教集團2015年主題牆創設研討活動現場會在土城鎮幼兒園順利召開。  幼兒園主題牆的創設,是豐富幼兒園教育環境,優化教師教學方法,提高整體保教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
  • 習水縣近期人事任免
    ,不再擔任官店鎮黨委書記、委員職務;餘洪永任習水縣經濟貿易局黨委委員,不再擔任習水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黨組成員職務;甘良均同志任習水縣經濟貿易局黨委委員;歐勇同志任習水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黨組成員,不再擔任寨壩鎮黨委書記、委員職務;李舜同志任習水縣環境保護局黨組成員;羅映才同志任土城鎮主任科員,不再擔任土城鎮黨委委員職務;
  • 貴州土城古鎮:傳承紅色基因 生態與文化並重(高清組圖)
    貴州土城古鎮:傳承紅色基因 生態與文化並重(高清組圖)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2015年04月25日08:58 從貴州習水縣向西南方向出發,在距離縣城約30公裡的土城古鎮,石鋪小道循環交織,古亭院落錯落有致,乾淨整潔的道路兩旁,蔥綠的古樹、紅軍長徵舊址、商埠茶館文化獨具特色。此處的工人們處於忙碌之中,正準備將土城文化融入綠色環境,建設一個集紅色文化、「十八幫」文化、生態文化為一體的旅遊集散地。
  • 習水縣岷山學校初中部教師簡介
    從教17年來,教學成果卓著,2012年9月被評為習水縣優秀班主任,2013年4月獲習水縣初中教育教學質量英語科個人獎,2013年4月獲習水縣初中教育教學質量班主任工作獎,2014年9月獲習水縣優秀班主任獎,2016年7月獲習水縣班級管理教育教學質量獎,2016年7月獲習水縣初中英語學科教育教學質量獎,2018年9月被認定為習水縣縣級骨幹教師,多次承擔縣級教學經驗交流培訓主講,2017年成為「遵義市英語教學領軍人才
  • 中國·行|第30天,輕鬆拿下「神州第一彎」,到達土城鎮!
    今天,是我們一人一車一狗狗,中國行自駕遊的第30天,早上,我們從遵義泗渡鎮觀壩村出發,現在已經到達遵義習水縣土城鎮。—>302省道—>習水土城鎮。今天這一路,不管是貴州路段還是重慶路段,路況都不錯,路邊的風景依然展現出它的魅力!我們首先途經了桐梓縣城。然後到達神州第一彎,共有72道彎,是210國道桐梓縣連接習水縣的一段路段。
  • 林下「裂變」山間「藏寶」——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的「綠色減...
    原標題:林下「裂變」山間「藏寶」——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的「綠色減貧」之路 新華社貴陽12月12日電 題:林下「裂變」山間「藏寶」——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的「綠色減貧」之路 新華社記者王麗、蔣成、劉智強 八山一水一分田。
  • 千年古鎮土城:紅色文化綠色旅遊交相輝映【組圖】
    土城鎮位於赤水河流域中下遊,是赤水河中下遊最大的鄉鎮之一,它是重慶、貴州、四川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最集中連片的旅遊「金三角」地區的中心,仁習赤高速公路貫穿全境而過,赤水河四季通航,水陸交通便利,通訊暢通,區位優勢明顯。
  • 貴州習水土城古鎮旅遊演藝產品:沉浸式演藝秀《土城往事》片段
    多媒體沉浸式演藝秀《土城往事》於2018年6月16日在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土城古鎮文化創意園土城演藝中心首演!從此在此地常態化演出,為國內外遊客近距離直觀地了解土城歷史、感受土城文化打開了一個窗口。土城古鎮位於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坐落在赤水河畔,處於重慶四面山、貴州赤水、四川福寶3個國家級風景區的「金三角」內,陸路交便捷,有著七千年色彩斑斕的文明,是一個因航運而興、四渡赤水而馳名的古鎮。《土城往事》以當地厚重燦爛的歷史文化底蘊為背景,將演出分為:序章《上古·鰼》、第一幕《山河·酒》、第二幕《煙火·岸》、第三幕《黎明·渡》和尾聲《土城·今夜無眠》。
  • 貴州通報9批次不合格食品,微生物汙染問題是重災區
    3批次食品檢出黴菌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規定,分別為標稱習水縣羅五苕絲糖有限公司生產的羅五苕絲糖(芝麻味),標稱習水縣羅五苕絲糖有限公司生產的羅五苕絲糖(花生味),標稱習水縣羅五苕絲糖有限公司生產的羅五苕絲糖(椒鹽味)。
  • 貴州土城"最後的袍哥"羅明先去世 遺憾未參加紅軍
    (原標題:貴州土城「最後的袍哥」羅明先去世,未參加紅軍成一生遺憾)
  • 習水縣慶豐村:紅薯深加工 變身大產業
    走進習水縣二郎鎮慶豐村紅薯加工車間,只見村民們分工協作,運紅薯、洗紅薯、過濾苕漿、稱重澱粉,40萬斤紅薯一批批走下生產線,一派忙碌景象。今年以來,習水縣二郎鎮慶豐村結合該地區的氣候和土壤特點,引導農民在沙地種植優質紅薯,並興建紅薯加工廠,延伸產業鏈,有效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