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城鎮位於赤水河的中流,轄6鎮鄉3居61村,有土城鎮、黃金鄉、小壩鄉、儒維鄉、文農鄉、長壩鄉、長徵居、紅旗居和團結居,面積303.5平方公裡,人口4.18萬,少數民族彝、苗140人。(1993年3月建鎮並鄉統計數)。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時,人口3.78萬,戶數1.0331萬。
貴州(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習水縣土城鎮
土城歷史悠久、文化發達,交通便利,是個千年古鎮。近年來在此發掘並徵集到一批石器(石斧),證實遠在七千餘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在此生息繁衍。
貴州習水縣土城鎮
周秦時,這裡是南夷習部。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設置平夷縣,轄地為今赤,習兩縣地區,屬平夷郡。
章武元年(221年),蜀漢遷瘵,降都督府於此。
晉愍帝建興元年(313年),改置平夷郡,統領平夷和蔽兩縣,北州保定(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中廢除。
唐高宗儀鳳二年(672年),設置浙州,統領羈麋,屬瀘州(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都督府。
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設置滋州,統領承流、仁懷(今復興鎮)兩縣,屬潼川府路。
宜和三年(1121年),廢滋州,改名武都城,屬瀘州。
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袁世盟平蠻夷(注1)後,設置滋城千戶所,屬播州(遵義(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設置古滋長官司,隸播州軍民宣撫司,屬四川(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省。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復設土城千戶所,屬播州。
明洪武14年(1381年),設置上赤水裡,平播(注2)後改為土城,置威遠非衛右所於此,至明天啟廢除。
清代設土城裡,隸仁懷(復興鎮)直隸廳,屬貴州省糧儲道。
至民國三年(1914年),改設土城區,屬赤水縣。
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改名和滋新鎮。
新中國解放後,1950年,更名為土城鎮,屬赤水縣。
1965年12月,劃歸習水縣至今。
貴州習水縣土城鎮
土城鎮四面環山,中間是水,通路通航。東有官山,為官之山,依山而看:「日有千人拱手(船夫拉縴),夜有萬盞明燈」;南有石板溪,高山之溪,內有石板溪水庫,風景秀麗,百花吐豔,萬紫千紅,是土城飲水灌溉之源;西有轎子山,海拔1400米,山勢險要,氣勢磅礴,太陽西斜,形如轎子;北有九龍囤,石梯古堡,依山而建,山川雄偉,高聳入雲,蒼松翠柏,是避暑山莊,尚有黔北名山之稱。清名士傅同行題詩讚曰:
貴州習水縣土城鎮
極天關塞入雲中,不數泰關百二雄。
野樹多臨溪水緣,山花猶似戟枝紅。
仰探石壁煙宵近,俯瞰人家繡佰通。
回首當年平播事,可憐今日止蒿蓮。
貴州習水縣土城鎮
土城鎮周圍的九龍囤、七寶囤(紅花村與小壩鄉的山上)、金子囤、天賜屯(同民鎮),系明代在土城的四大軍事設施,是赤水河流域歷史上規模宏大的古蹟。它是土城世襲長官司袁寶臺修建的貯倉御悔之所。各囤沿途摩巖石刻多處,其中在九龍囤建有頭、二、三關和兵營哨所,並有一碑記:「豎雲梯以為登高之具,建哨閣以為居守之資,立關隘以為御悔之所,貯倉箱以為民命之需。從此強不得以暴,子孫可保以無虞,民庶可恃以無恐也」。
貴州習水縣土城鎮
解放前,土城鎮有兩大寺一閣,青槓坡方向的「永安寺」、「景佛寺」,半邊街的「觀音閣」。除此而外更有五宮、九廟的古蹟,如中街的「地母廟」、下街的「關羽廟」、以及「九龍囤廟」;宮有「文昌宮」等。各座廟宇雕梁畫棟, 廟內菩薩栩栩如生,精工細作。解放後,破舊立新以及文化大革命,多數廟宇損壞或劃作他用,無一倖存。最近十年,部分廟宇得到恢復,如河對面現「龜山寺」廟(2001年)、以及「九龍囤廟」(2001年)。
貴州習水縣土城鎮
赤水河全長420公裡,滔滔奔流,蜿蜒曲折,將土城的東西山脈欄腰截斷;另一條稱為小河的河,沿自文農鄉的高山上,與赤水河交匯於土城渾溪口,形如Y字形。赤水河通航於岔角灘,其間的煤運往赤水、合江等地。赤水河又是遊泳的好地方,土城的大石包、小石包、月亮臺等地,夏日之時,到中遊擊水,浪遇飛舟; 土城交通便利,赤桐公路從街後穿過,是遵義至赤水必經之地。
土城座落在赤水河邊,海拔300餘米,整個鎮依河而建,一條石板路直通上街、中街和下街,全長2.5公裡。解放前這裡稱為古鹽之道,四川自貢(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的鹽,沿沿不斷運入貴州,民國二年(1913年),土城半坡頭建起「船幫」,與之相鄰又修造「鹽號」,「月亮臺」的鹽就運送到此。1935年遵義會議後,1月28日,在附近的青槓坡與川軍激戰,由此展開了光輝的四渡赤水之戰,土城為其中第一渡,目前修有「青槓坡紅軍烈士紀念碑」、「土城渡口紀念碑」和「土城四渡赤水紀念館」等。
土城較熱,人稱「幹土城溼元厚」,這裡盛產蔬菜、甘蔗、紅棗、桔子、黃果、龍眼、葡萄、茉莉花等。清朝仁懷廳同知陳熙晉題詩讚曰:
渾溪溪口炊煙稠,指點臺基夕照收。
雉瑾模糊鴉萬點,更無人識古滋州。
棗林紅後桔林紅,一路溪山似畫中。
為近滬喻霜雪少,不叫鳥棲似丹楓。
解放後這一古老的歷史文化名鎮,不斷地煥發青春,人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來改造自己的家園。水運方面,除一百多隻木船外,後又增建了十幾隻機動汽船,鎮上建起了航運公司。更有花茶廠、沙磚廠、糖廠、麯酒廠、竹筷廠、農機修配廠、汽酒廠、文化站、衛生院、電影院、小學、中學、廣播電視站等。
土城的風土人情也有其特色,比如端午節,印象深刻:
端午節,食籠餷,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蘸白糖,戴香包,划龍船;
菖蒲苦好插門上,天中五瑞虎稱王,鍾馗掛在大牆上,蠍子蜈蚣無處藏。
土城的春節,殺年豬過新年,大頭菜包春餃,削甘蔗比長短,劃格子修房子,耍龍燈撥鐵花,唱川戲跳花燈。
這真是「一座座青山緊相連,一朵朵白雲繞山間,一片片梯田一層層綠,一陣陣歌聲隨風傳」。
尤如:「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這是我生長的地方,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土地資源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