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萬研究生送外賣這件事情。這個數據是根據《城市新青年:2018外賣騎手就業報告》得到的,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而且,我覺得,實際數據可能比這還要多。
我們現在來看看這件事的本質和背後,說到底,還是很多人把那一張紙看得太重了,研究生讀書多是不假,可是誰規定讀書讀得多就一定可以春風得意,要雨得雨,要風得風,去當領導,去坐辦公室喝茶呢?
所以,我們沒有辜負文憑,文憑也並沒有辜負我們。是這個社會競爭太激烈,人才濟濟,每個人都活的不容易。
有人感慨:寒窗苦讀20載,只為送外賣,早知今日,當初還不如直接考一個摩託車駕駛證算了。
但是,不同的聲音卻說:這應該是很多人的想法吧,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有7萬研究生甘願去送外賣,就可能有70萬研究生處於失業,找不到工作,一直啃老的狀態。
兩者對比,我更佩服前者的能屈能伸,再者工作本來也是不分貴賤,而且現在的外賣行業說藏龍臥虎一點都不誇張,有高學歷的,有特殊技能的,有創業失敗的,有之前在公司當高管的,有破產生意人,就像一個大染缸,匯聚了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的人。
雖然表面略顯落魄,但他們都有一個共性:生存中求發展。
你會相信一個研究生甘願送外賣嗎?
你會相信一個曾經的高管以後一直外賣嗎?
你會相信一個生意人甘心送外賣嗎?
所以他們只是一時的不如意而已,能放下面子的人,還用擔心他不會成功嗎?
不是文憑辜負了我們,也不是我們辜負了文憑,文憑代表不了一切,再說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樣的道理不也是書上教的嗎?學以致用,終能成才!
研究生送外賣,很多人一定感到是人才浪費,甚至認為是一種悲哀。但是,我要說的是,很正常。
記得看到過這樣一則消息,一名哈佛畢業的中國留學生,由於自己的能力有限,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準備回國。在去機場的路上,他與計程車司機聊起了天,說起了自己的痛楚,認為自己一名哈佛大學的畢業生,竟然在美國找不到工作,很是一副不滿的樣子。到了機場,這名中國留學生準備給司機付錢,司機不肯收。中國留學生感到很納悶,這是怎麼了,美國人竟然也會為人民服務。
直到中國留學生準備下車時,那名美國計程車司機才說,我們是校友,我也是哈佛畢業的,請你不要為找不到工作難過。
也就是說,美國頂尖大學畢業的學生,在開計程車,這不可想像吧。但是,事實就是如此。那麼,研究生送外賣,有什麼不能接受的。在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前,先通過送外賣體會一下工作的經歷,感受一下社會,有什麼不好。騎馬找馬,豈不更加符合大學生選擇職業。
在深圳,有人說,隨便用手一抓都是本科生,做普工的大專生不計其數,研究生到深圳找不到工作,你只有睡公園,搞不好還會做流浪漢,送外賣其實也是一份工作,至少它能讓你不餓肚子。
所以,放下研究生的面子,去求得一份生存,誰說不是更好的選擇呢?難道你要找不到工作的研究生去乞討,去流浪才是正確的?
時代已經變了,現在高學歷已不稀缺,不稀缺自然不像以前那麼金貴。不要還幻想著讀書多,學歷高,收入一定高,生活一定好。學歷只是證明你的受教育水平,如果你自己沒有能力,或者無用武之地(沒企業聘你),你的學歷證書只能在角落裡吃灰,母校再大的光環也無法給你帶來金錢上的收益。
再說,我們讀學位的目的在於豐富我們自己,武裝頭腦,而不是混一紙文憑。
研究生畢業找不到對口的工作,不甘心在家裡窩著,出來跑外賣,起碼也是自食其力。研究生送外賣沒什麼了不起的,並不是學歷高就高人一等,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是靠勞動吃飯。
7萬研究生送外賣,他們的主要目的是想鍛鍊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另外還可以獲得一份不錯的收入,送外賣的工作與文憑無關,無論是研究生還是小學生都可以送外賣,研究生送外賣並沒有辜負文憑,文憑也沒有辜負研究生。職業不分高低貴賤,送外賣的工作並不卑微,相比那些為了事業編制而當掏糞工的強多了。
餓了麼主要創始人張旭豪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學生,2009年,他和本校的幾位同學經過商議,從事餐飲外送業務。剛開始的時候,他們也是從業務員做起,張旭豪幾乎連續幾個月每天只睡四到五個小時,經常親自&34;送外賣,狂風暴雨也從不間斷。
因為他相信,只有親自去跑業務,才能了解目前的市場行情,更好的優化外送方案,提高市場佔有率,讓公司快速成長壯大。
7萬研究生送外賣是個好現象,說明這些研究生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知道自己目前需要什麼,並朝這個方向努力奮鬥,總比那些整天無所事事的人好。
研究生在送外賣的過程中,可以接觸各個階層的人。把他們服務好了,自己也就有了人脈關係,成功不是靠自己,而是靠別人,把有能力的人聚集在一起做事,即使自己不懂業務,也能夠將團隊做大做強。
正如阿里巴巴平臺一樣,馬雲沒有技術人員懂業務,但他懂得如何將技術人才聚集在一起為公司發展,馬雲也做過推銷員,是一位很接地氣的企業家。
沒有基層工作經驗的人,是很難將團隊做大做強的。7萬研究生送外賣,他們是在體驗生活和了解市場,聚集人脈關係,挖機客戶背後潛在的價值,等待時機成熟,送外賣的研究生可能會是某某公司的老闆。
如果研究生一輩子送外賣,那麼他的研究生文憑可能被辜負了。
只能說,研究生畢業去送外賣,是這個社會結構的悲哀。
碩士畢業了,社會上沒有那麼多適合的崗位,他不得不去送外賣,養豬,賣油條。。。
社會需要提升高學歷人群就業層次,不能浪費人力資源,這個道理和耕者有其田是一樣的。
社會的大部分財富是由佔社會總人口比例少數的高層次人才決定的,絕大部分人都是在以少數人構建的框架內做著螺絲釘式的簡單重複工作。
而這少部分高層次人才決定了整個社會的層次。
一個國家的產業是技術密集型還是勞動密集型,是實業型還是虛擬經濟型?普通送外賣的小哥是不會去考慮的。
所以,只有當社會把高層次人才安排好了,給他們提供適宜發展的平臺,讓他們以平臺為基礎,謀取更大的發展,為社會創造出更多的資源。
富士康等勞動密集型企業搬出中國也是一個體現,說明一個是國內勞動力價格上漲,一個是中國高層次人才的增多。
代工型向研髮型轉變。
研究生送外賣,在人們的眼中看來,確實有點大才小用,浪費資源了。
然而,作為當事人來說,自然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7萬研究生送外賣,只佔外賣從業者的1%,
本人也關注過這個資訊,7萬研究生,只佔外賣從業者的1%,但是儘管如此,也足夠引起人們的思考。
當前就業形勢嚴峻,使得研究生也加入了外賣者的行業。
1、不是說研究生不能做外賣,但是畢竟十年寒窗苦讀,個人、家庭和國家都付出了巨大的成本,而且讀到研究生並非易事。
2、儘管現在的高等教育已成為了大眾教育,但也並不是人人都有這個受教育的機會。
3、個人認為,上述統計數字會呈一個動態變化,有的就職者也可能是因為當前的疫情原因而臨時就職,既使不是疫情,也不見得會有人將這這項工作當做終身職業。
我與文憑兩不辜負
4、現在一紙文憑仍然是人生路上的敲門磚,獲得文憑需要付出努力和代價。走出學校後面對的社會環境,需要「且行且珍惜」,也要「且行且努力」,不斷的提升自我,做到我與文憑兩不辜負。
我不知道你從哪裡得來的數據有顯示中國目前有7萬的研究生在送外賣的工作。就算有,也沒有必要大驚小怪!
研究生的文憑跟送外賣的工作沒有任何的衝突,職業本就不分貴賤。之前周恩來總理跟一個挑糞工都說過「你我都是同樣的人,只不過我們做的工作不同而已。」但是我們一樣都是為了國家出力!
首先我們不能說研究生的文憑是沒有用處的,人家研究生的文憑拿出去找工作,肯定要比送外賣的工作要高大上一些。
至於他為什麼要做送外賣這個行業呢?大家都知道,送外賣的行業時間比較自由,屬於兼職。有空就去送,沒空就不送。也許這個研究生他們家庭有困難,然後利用業餘時間來送外賣,掙一點額外的收入。這也不是沒有可能!
最後就算研究生的本職工作就是送外賣,那麼他研究生的文憑依舊還在,他可以隨時隨地改他專業對口的工作。
很多人說,只要是在崗位上發一份光、散一分熱,就是好的。
但是,我不同意這種觀點!
碩士研究生,得上多少年學呢?
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研究生三年。
6+3+3+4+3=19年。
人生總共才多少年,這上學時間就是四分之一的人生了。
結果呢,你上了19年學出來去送外賣,
而送外賣這個活,小學生就能幹呀。
你和人家小學生搶工作。
還安慰說,在崗位上發光散熱就好。
這簡直是自欺欺人!
並不說對於送外賣的有歧視,每個崗位上的人,肯定人格和地位是平等的。
但必須承認,不同崗位的知識、技能和能力要求是有高下的。
別的不說,一個家庭,辛辛苦苦培養近20年,話費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最後的結局和老家村裡頭沒上一樣,這還能叫好嗎??
這種情況,其實是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教育投入產出比非常低,我不覺得這是值得鼓勵的事情。
往大了說,其實是整個經濟結構和就業市場出了問題。
教育產業化下,教育成了一個賺錢的活路,反正招生擴招就是,能創收,至於今後的發展,那是學生的事情。
經濟結構轉型和升級並沒有順利完成,需要一些時間和步驟,目前大環境依舊是勞動密集型的崗位為主,真正的知識密集型產業或者高端白領崗位稀缺。
兩者一結合,大量的高學歷人才找不到高端崗位,這一方面是教育資源和投入的極大浪費,另一方面,也使得個人發展和心態可能會有消極負面影響。
最後,我來總結一下,送外賣也是社會分工的一種,我們不要歧視它,研究生放下面子,放下尊嚴,自食其力,是一種正能量的事情,我們不要用放大鏡去看這件事情,它在現在有「點」的代表意義,再以後,將會是一種「面」的常態。
畢竟,研究生也是人,他要吃飯,要生存,如果按照你的意思,研究生找不到對口或者理想的工作,就應該什麼都不做,就應該啃老就沒有辜負文憑了嗎?
文憑是什麼?它是對我們學識完成的一種肯定和認證而已,而且這種知識已經被我們吸收了,它將伴隨我們一生,在適當的時候,我們會讓「金子」發光,但是也有可能永遠埋沒一生,等不到見光的一天,古代懷才不遇的人很多,比如韓愈,陸遊,辛棄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