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林黛玉初進榮國府的時候,對於自己的病情是完全不在意的。大家問及此事,內心早慧的她,沒有絲毫的愁緒,而是和大家有說有笑,認為癩頭和尚的話,儘是瘋瘋癲癲的不經之談。
這當然是作者通過最直接地方式告訴我們,黛玉之病,本來就無大礙。說其一生不得好,只不過是瘋話。
而且,黛玉也僅僅只是服用人生養榮丸這一滋補類的藥物。她若真的有著什麼樣的不治之症,黛玉還不是早就需要每日服用講究療效性的藥物。如薛寶釵,作者就點出了她具體的病——熱毒,她就需要服用冷香丸來時刻壓制住她身體裡的熱毒。
看黛玉進賈府後的那麼多時光裡,她跟寶玉朝夕相處,也甚是安樂,寶玉及其大家,總不曾為黛玉的病有所憂慮,大家也都忘記了黛玉的病。
再看作者也只是說她病如西子勝三分,因此,黛玉之病只不過是黛玉之美。她頂多只是身子有些虛脫,偶爾需要人生滋補著氣血罷了。
那麼,後來的黛玉,為什麼就真的病了,而且還越來越嚴重呢?
首先,她遠離家鄉,寄人籬下,天長日久,又怎會不思念家鄉。古人內心裡,這種最銷魂的鄉愁,總是最容易讓人憔悴。更何況,黛玉還只是小小年紀,後來父親也拋她而去,這種離喪之悲,思鄉之痛,又是幾個人能夠理解,並一直堅強承受得了的呢?
其次,80回後,寶玉說他為林姑娘病了,其實,黛玉又何嘗不是為寶玉病了呢?紅樓夢第34回,就有這麼一段文字:
黛玉還要往下寫時,覺得渾身發熱,面上作燒,走至鏡臺揭起錦袱一照,只見腮上通紅,自羨壓倒桃花,卻不知病由此萌。
是啊,黛玉之病,這個時候才開始萌發。她素日認寶玉是知己,一心都是為寶玉著想,一旦得到回報。她定是會加倍報答。
其實,那些說黛玉小性的人,只要認真想一下,均會發現,更多的時候,都是寶玉無故惹惱林黛玉。有時候,黛玉只想一個人待著,安靜一下,寶玉就總是想著去找她理論,又主動砸玉什麼的,黛玉才傷心不已,淚流滿面。
有時候,黛玉在寶玉面前耍一下小性子,也是純真又在乎寶玉的表現。要是她時刻待寶玉都不痛不癢的,又何談她對於寶玉的愛。
就算是她跟寶玉生氣了,她心底也時刻在乎著寶玉。譬如,寶玉有一次追著她出來,外套都不穿,黛玉看了很心疼,內心的氣,更是不打一處來。
另一方面,黛玉不勸寶玉去鑽營什麼仕途經濟學問,也完全是為寶玉著想。因為,寶玉活在世上的趣味是有一個林黛玉可以包容他。要是黛玉也像寶釵一樣逼迫他,寶玉豈不是早就要瘋掉,早就離家出走,去做他的和尚去了。
那個世界裡,除了賈母,也就只有黛玉真正地呵護著,疼愛著她;不想讓他失去生命的活力,讓他感覺到世界上還有溫暖與理解。
但是,這樣的黛玉,在賈府裡卻可能受盡指責。會有人認為她是紅顏禍水,帶壞賈寶玉。可是,林黛玉為了寶玉,她一點都不在乎這些,外界所有的非議,她都願意默默承受。
黛玉本是草木之軀,每日都為寶玉承受著這麼多,身體當然會一天天脆弱下去。紅樓夢裡最偉大的愛,也就她對於寶玉的愛了。
再次,黛玉病了,大家對她的照料也非常重要。賈母一貫讓王太醫為黛玉開藥方,黛玉病情很是穩定。可是,有一天,王夫人或許是出於對黛玉的關心,把王太醫換成了鮑太醫。黛玉的病情,因此突然加重,最後還是換回了王太醫的藥,身體才慢慢康復。而,顧名思義,那個鮑太醫,可能就是一個臭太醫。這是作者給出的暗示。
這樣,許多人,也就不可能不懷疑王夫人的居心。黛玉病情越來越重,就與王夫人相關,也未可知。
最後,黛玉進賈府一段時間之後的許多年,大家為黛玉配藥的人參,也可能只是朽木。
因為,王熙鳳後來也病了,為了配藥,也是從賈母那裡拿來上好的人參,為王熙鳳配藥的人發現,那些人參都失去了藥性,形同朽木。而他們卻一直是用賈母那裡珍藏的人參為黛玉配藥。沒有人提出人生有什麼異樣。
因為變質,裡面滋生出的黴菌等,會傷害黛玉的身體不說。就算僅僅只是失去了藥性,黛玉服用了配置的藥,不會有什麼反作用,但是,卻甚是會耽誤黛玉的病情。
這樣,由於命運多舛,由於一心讓賈寶玉周全,黛玉被弄得一身病。
而,在那個富麗堂皇的賈府,面對她的病,卻又沒有針對性地進行很好的治療,沒有人能夠給她實質性的關心。
其病情越來越嚴重,最終內心疼痛,淚盡而亡(對那個薄涼的世界,早已灑出一滴熱淚),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因此,黛玉之病,是黛玉之美,更是黛玉一生的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