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叫弈秋的人,是聞名遐邇的國家級棋手。有兩個人慕名而來拜他為師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另一個看起來是認真學習,但心裡卻琢磨著用弓箭將大雁射下來烤肉吃。慢慢的這兩個人的棋藝差距越來越大。
這個故事是孟子講給弟子的,藉此說明一個人的成功,智商只是基礎條件而非決定性條件,重要的是能否用心一處堅持到底。
說起下棋,中國的棋類有很多,流傳最廣的是圍棋和象棋,古人把下棋稱為對弈,弈就是指圍棋。據說圍棋是堯為了教育兒子朱丹而發明的,象棋則是周公為了教育侄子周成王發明的。如此看來圍棋、象棋最初的定位是教學工具,而不是消遣時光的遊戲。也可以說最高明的教育,本來就是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在不經意間潛移默化地完成對受教育者的教育。只是這樣的明師可遇不可求,只好正襟危坐,把教育和遊戲對立起來。
那麼最早享受圍棋教育的朱丹和最早享受象棋教育的周成王,他們是什麼樣的人呢?最後又有怎樣的結局呢?
堯當初對太子很嚴格,給他布置了很多課業,太子因為失眠、疲勞、壓力過大,就早早死了。堯吸取太子的教訓,對朱丹的管束就寬鬆一些,朱丹自然就有點恃寵而驕。曾經有人進貢給堯一種燒不壞的布,堯很愛惜捨不得用。誰知朱丹拿來撕開,再用火燒,結果布全部都燒毀了。於是堯才另想辦法換種教育方式教育朱丹,於是發明了圍棋。周成王小的時候也很調皮,不聽話,周公作為叔叔又不能像父親一樣管教這個侄子,所以就發明了象棋來教育成王。
在古人看來,琴、棋、書、畫是一個君子必備的素質,是通識教育,是小道,但「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琴、棋、書、畫都可以從技術層面進步到藝術層面,藝術對人的教育、薰陶無處不在,所謂「潤物細無聲」,所用的時間比較長,但效果也很顯著。朱丹雖比不上舜,沒能登上帝位,卻也並非一般人所能企及。至於周成王則繼承了周武王的偉業,秉承周公遺志,開創了「成康之治」的太平盛世,名垂千古。
看來下棋確實是有好處的。
一、提高思維能力,增強記憶力,培養推理能力,有效開發智力。
象棋、圍棋都有自己的規則,如何運用規則打敗對方獲得勝利,並不是靠蠻力,而是靠頭腦。棋手在謀劃全局的同時還要隨機應變,控制局面,緩慢推動局勢向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所以下棋首先是培養人謀篇布局、統籌協調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既要牢記自己每個棋子的位置、作用,不能有疏漏,這正是鍛鍊記憶力,還要分析對方每一著的意圖,推理下一步走勢,或者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或者將計就計引蛇出洞,這正是培養推理能力。
人的智力表現在多個方面,如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創造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推理能力,這些能力在棋類運動中都得到很好的鍛鍊,下棋自然能起到開發智力的作用。
二、培養孩子專一的精神和穩定的情緒。
當下的人們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焦慮,焦慮不是單一症狀,它還會引發許多併發症,例如焦躁、精神緊張。暴躁易怒、沒有耐心等。焦慮可以物質治療,也可以精神治療。問題是人的欲望是無限的。一個月收入3000元的人。渴望賺5000元,賺到了1萬想要10萬,有了轎車還想要跑車。所以物質治療只能是揚湯止沸,而非釜底抽薪之舉。
以精神治療的話,可以教他下棋,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到棋盤中,讓他以遊戲的心態投入進去。在遊戲的過程中,他會主動思考,學習規則並運用規則,逐步體會到步步為營的穩健、面面俱到的細心、等待機會的耐心等等。他會漸漸明白,棋盤中的道理也是人生的道理,要想贏,要想成功,就必須專一投入進去,放眼大局,不為一兵一卒的得失而方寸大亂,甚至意氣用事。
棋局多是不如人生複雜和漫長,人生的漫漫長路更要沉得住氣,耐得下心。
下棋重要的不是結果的輸贏,而是過程的領悟,不僅僅在於技術的追求,更在於心性的培養,由技術的爐火純青達到心性的應用自如,才是棋藝的最高處。
人生處處是修行,下棋也是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