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上下五千年之中是否還有如同圍棋和象棋這類棋類運動存在過,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兩種棋類運動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藝術結晶。
相對於圍棋來說,象棋似乎更加貼近生活,自幼就聽聞爺爺奶奶說什麼「當頭炮」「馬後炮」「過河卒」之類的與象棋有關的話語。那時候所知道的成語似乎都與象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
系,「仙人指路」是開局的試探,「丟卒保車」是中場的戰術……
在十多年前,那時候手機還只是「小靈通」「諾基亞」,可以玩的手機遊戲無非是「貪吃蛇」和「推箱子」以及卡帶遊戲機。那時候去爺爺奶奶家,桌子上時常擺放著一副象棋,即便是去鄰居家串門,象棋也是非常常見的物件。
三十二顆棋子,數不盡的變化,楚河漢界遍地是烽火狼煙。相信這一方小小的棋盤是很多人童年過往,一定看見過一群人圍在馬路牙子上看兩人對弈的場景,一定也曾是那一堆人之中的其中一人。
關於象棋的起源有多種解釋,廣為人知的當屬於韓信參照當時楚漢相爭的戰爭背景來創造的戰時所用的沙盤這一傳說。這些傳說為象棋賦予了許多的文化內涵。
我所傾向的是史書上所記載了。
象棋起源於北周,當時稱作象戲,「象」更多的是模擬的意思。周武帝作《象經》,其中以日月星辰作象。是為象棋早期的面目,而後經過唐代牛僧孺用車、馬、將、卒代替了日、月、星、辰。是為當今象棋的雛形。
流傳到了宋代,又加上了「炮」,這才成了三十二顆棋子。
象棋之中所包含的不僅僅是競技,同時還有文化和傳承,這一點同圍棋無異。
相比較象棋,圍棋受眾較小。
圍棋也是策略類遊戲,是四藝——琴棋書畫當中之一。有「世界最複雜的棋類運動」之稱。
圍棋的起源也有多種說法。
先秦古籍《世本》之中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
唐代詩人皮日休《原弈》之中也有寫道:弈之始作,必起自戰國,有害詐爭偽之道,當縱橫者流之作矣。豈曰堯哉!
然不論何時起源,圍棋在歷史的進程之中也是有濃墨重彩的一筆,如清朝梁魏今、程蘭如、範西屏、施襄夏四人,被人們成為「圍棋四大家」。範西屏、施襄夏二人更是有當湖十局流傳於世久負盛名。
又有黃龍士,一生圍棋一生為棋。他同範西屏、施襄夏並稱為「三大棋聖」,與此同時他還和思想家黃宗曦、顧炎武等人被時人並稱為「十四聖人」。
而後的一段時間裡,我國的圍棋水平進入了低谷期,但是當代棋聖聶衛平先生仍是橫空出世,一掃陰霾,為我國圍棋增添榮光,而後又湧現出如柯潔、周睿羊、連笑等許許多多優秀的棋手,他們將中國圍棋的水平展現出來。
不論是圍棋還是象棋,我認為這兩種棋類運動都是我國古典文化之中沉澱下來的瑰寶,在不同的朝代被各個階層的文人雅士所追捧,所以不應該被區別對待,更不應該為兩種棋類孰高孰低而爭論。
文無定則,武無貴賤。皆是文化,一併傳承。
不管它經歷過什麼,走下去,傳承下去才是最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