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雖然這是去年的文章了。但我們覺得:這些命題的導向對於2020年的高考來說,仍然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故此重新轉發,讓老師和同學們作一些有益的參考。
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於6月8日下午5時正式結束。2019年高考試題的命題思路、特點解析,教育部考試中心在考試結束後的第一時間給出了解答。
家國情懷濃
2019年全國高考語文科共有8套試卷,其中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命制3套,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分省自主命制5套,所有試題均保持較高質量及合理難度。
2019各地高考試卷使用情況
在高考中使用全國卷的省份
全國1卷(乙卷):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安徽、福建、山東
全國2卷(甲卷):甘肅、青海、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新疆、陝西、重慶
全國3卷(丙卷):雲南、廣西、貴州、四川、西藏
部分使用全國卷的省份:
海南省在高考中採用半自主命題的方式,其中語文、文數、理數、英語使用全國2卷,其餘科目自主命題。
自己出題的省份:
自主命題:浙江、上海、江蘇、北京、天津
(小題一)堅持立德樹人導向
2019高考語文命題立足高考評價體系,堅持立德樹人價值導向,結合語文學科特點,通過科學設計命題,厚植家國情懷,倡導品德修養,講述奮鬥故事,引導考生傳承愛國精神,接續時代奮鬥,譜寫新時代中國青年的奮進之歌。
1、厚植家國情懷
2019高考語文命題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特點,將深厚的家國情懷以貼近現實、貼近考生的方式,生動地呈現在試題之中,營造極富時代特點和青春色彩的語境,彰顯高考育人功能。
如全國Ⅱ卷作文試題「青春接棒,強國有我」,試題向考生展開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919年)到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2049年)的特定歷史時空,從中精心選擇五個標誌性歷史節點:五四運動、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五四運動100年、新中國成立100年,突出各自的時代主題,啟示考生深刻領悟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深刻感受中國青年與祖國、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在創造青春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的偉業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歷史,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四個自信,厚植家國情懷。寫作任務設置五種身份,意在引導考生以參與者的身份設身處地體驗歷史,思考未來,激勵他們自覺接續奮鬥,勇挑重擔、勇克難關、勇鬥風險,勇立時代潮頭,爭做時代先鋒,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與國家、民族的發展融為一體,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2、加強品德修養
2019年高考語文命題從材料選擇、題目設置等方面充分挖掘優秀品德文化內涵,切實發揮優秀文化的浸潤功能、榜樣人物的示範功能,對考生及青少年的品德修養起到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
汲取思想精華,優秀文化浸潤人。全國Ⅰ卷名篇名句默寫題要求默寫範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中「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表達的是為國戍邊、犧牲自我的奉獻精神。全國Ⅲ卷默寫題要求默寫《論語?子罕》中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喻示的是青少年要有堅定的理想,要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全國Ⅱ卷古代詩歌閱讀選取唐代詩人杜荀鶴的《投長沙裴侍郎》,詩歌表達了詩人立身剛直、不卑不亢、高潔耿介的品格。浙江卷簡答題材料《孟子·滕文公上》中的孟子關愛社會、心憂天下;江蘇卷文言文閱讀材料《臨川湯先生傳》中的湯顯祖持身端潔、不慕權貴,上海卷文言文閱讀材料《項經傳》中的項經愛護百姓、敢於擔當,都是當代青年品德修行的榜樣。命題充分發揮優秀文化的浸潤功能,利用傳統的優秀品格感染學生、影響學生。
3、激勵接棒青年
試題通過講述奮鬥故事、弘揚奮鬥精神,引導考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感受新時代青年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激勵他們敢於擔當,勇於拼搏。
營造奮鬥情境,激勵奮鬥精神。全國Ⅱ卷作文試題「青春接棒,強國有我」,從五四青年奮起,到新時代青年奮勇接棒,再到民族復興中國青年接續奮鬥,「奮鬥」的主線貫穿於整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通過材料與任務驅動,營造真實的奮鬥情境,讓考生感知青年奮鬥與現當代中國歷史進程的相互關係,體會青年奮鬥精神的價值與意義,正面引導考生增強擔當意識,激勵奮鬥精神。上海卷積累應用題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鼓勵青年要有長期奮鬥、艱苦奮鬥的精神。
講述奮鬥故事,砥礪奮鬥品格。全國Ⅰ卷名篇名句默寫李白《蜀道難》中「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兩句,隱含的是傳說中「五丁開山」的奮鬥故事。全國卷文言文閱讀三篇文章展現了賈誼、商鞅、吳起三位古代改革家的事跡,他們銳意進取、敢於改革的精神對中國古代特定歷史時期產生過較大影響。全國Ⅰ卷文學類文本閱讀材料選用了魯迅的《理水》,小說塑造的大禹及其隨員正是「埋頭苦幹、拼命硬幹」的實幹家、奮鬥者的真實寫照。命題設置還著意引導考生思考「中國的脊梁」,進一步強化奮鬥者形象。
感受奮鬥喜悅,增強奮鬥意識。全國Ⅱ卷實用類文本閱讀選用1954年《人民日報》社論《努力修好武漢長江大橋》、2018年的報導《港珠澳大橋背後的科技支撐》和研究報告《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與實踐》三則材料,無論新中國修建的萬裡長江第一橋,還是新時代竣工的港珠澳大橋,都是新中國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國家工程、國之重器,代表著不同時期的「中國速度」與「中國技術」,從中可以感受到我國橋梁建設由技術落後、依靠外國援助到技術領先、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歷史巨變,使考生在閱讀材料過程中為新中國建設的偉大成就感到自豪和喜悅,自覺增強奮鬥意識。
(小題二)持續深化語文科考試內容改革
2019年高考語文命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適應新時代高素質人才需求,緊密銜接高中課程標準,精準落實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的考查要求,持續深化考試內容改革,增長考生知識見識,提高考生能力素養,凸顯語文學科的應用導向,突出試題命制的情境設計。在服務高校人才選拔的同時,引導基礎語文教育的改革方向,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
1、重視基礎,增長知識見識下功夫
2019年高考語文命題選取豐富素材,寓基礎性考查要求於知識、能力與素養的融會貫通,引導考生增長知識見識。
頂層設計,追求語文知識、能力與素養的融會貫通。2019年全國高考語文命題繼承以往成功經驗,並不直接設置單獨的知識考查試題。全國卷統一遵循頂層設計原則,分別設置現代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寫作四大模塊,以對語文學科最為核心的閱讀素養、表達素養及語文關鍵能力的考查為導向,將對語文必備知識的考查融會其中。
整體布局,萃聚古今中外,引導考生增長學識見識。試題取材覆蓋古今中外,涉及文化、文學、藝術、歷史、科技等領域,內涵豐富廣博。全國卷三道文言文閱讀題均取材《史記》,全國Ⅱ卷論述類文本節選葉嘉瑩論杜甫,全國Ⅰ卷、Ⅱ卷文學類文本分別選取魯迅《理水》和莫泊桑的《小步舞》,經典薈萃,名家雲集。全國Ⅱ卷、Ⅲ卷材料分別展示港珠澳大橋建成、「嫦娥四號」飛抵月球背面等反映國家進步的標誌事件,憶往思今,國強民新。
2、凸顯應用,提高關鍵能力強導向
「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培養」是新一輪高考內容改革的重點。2019年高考語文命題全面考查考生的信息處理、邏輯思辨、審美鑑賞、探究創新、語言表達等語文學科的關鍵能力,凸顯應用性考查要求,引導考生重視實踐,學以致用。
強化選材的實踐應用導向,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試題重點選擇既能體現語文學科特色,又與國家發展、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素材,引導考生綜合運用語文能力解決實際問題。全國卷中,材料廣泛涉及港珠澳大橋、「一帶一路」「嫦娥四號」等國家發展熱點,世乒賽、冬奧會等體育熱點,傳統音樂、中國書畫等文化熱點,壓力與肥胖、生物酶與飲酒等生活熱點。這種選材設計,有助於引導考生在生活中發現語文、理解語文、應用語文,在應用語文中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參與社會、服務社會。
強化寫作的實際應用導向,適應現實生活需求。寫作是語文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也是高考語文的重要考查內容。2019年全國Ⅰ卷作文試題「熱愛勞動,從我做起」、Ⅱ卷作文試題「青春接棒,強國有我」都明確規定考生必須採用演講稿、書信、觀後感及慰問信等特定的實用性文體。這些實用性文體與考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也更符合新形勢下社會對人才的能力需求。全國Ⅲ卷作文試題「畫裡話外,師生情長」雖未明確規定文體,但漫畫材料直接取材於每個考生都深有感觸的場景,有助於激發考生寫作熱情,抒發真實情感。三套試卷的作文試題對中學寫作教學釋放出強烈信號:寫作要立足實際生活需求,強調實際應用,避免言之無物、大而無當。
強化信息處理的實用能力,對接社會發展要求。適應社會信息化發展趨勢,高考語文加大了對考生實用信息處理能力的考查力度。全國Ⅰ、Ⅱ、Ⅲ卷均在論述類文本、實用類文本、文學類文本及文言文閱讀部分專門設題,重點考查考生面對不同問題情境時的信息處理能力。不管是面對文學審美還是實用求知,不管是對材料進行信息篩選還是邏輯推理,都與社會發展的能力要求密切相關。此外,全國Ⅰ、Ⅱ、Ⅲ卷在語言文字運用部分第21題統一創新題型,要求考生對一則真實新聞報導進行關鍵信息提煉。這一創新題型引導考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進行信息的獲取、篩選、提煉和表達,有助於進一步強化信息處理能力的實用導向。
3、創設情境,聚焦學科素養求創新
2019年高考語文命題聚焦語文學科素養,緊密銜接高中課程標準,擴展素材選取範圍,突出試題命制的情境化設計,落實綜合性、創新性考查要求,引導考生勇於探索、大膽創新。
將作答要求與人生體驗相結合,創設真實的任務情境。全國Ⅱ卷作文試題「青春接棒,強國有我」設置五個具體寫作任務,要求考生任選其中之一,準確把握歷史背景,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特定的身份、特定的文體展開想像與思考,完成寫作。這些任務要求通過設置與真實生活高度接近的寫作情境,對考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清晰指示了語文素養提升的具體方向。
將命題材料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創設綜合的探究情境。全國Ⅰ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第8題考查對魯迅《理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並不直接提問,而是借用教材中魯迅《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的話,引導考生在魯迅的作品群中進行綜合思考。全國Ⅲ卷古詩文閱讀第15題要求考生將劉禹錫原詩與教材背誦篇目《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進行語言風格對比,使學生置身於劉禹錫的作品群這一特定情境中進行審美感知、理性思考的遷移和整合。
將命題設置與生活現實相結合,創設開放的問題情境。全國Ⅲ卷實用類文本閱讀第6題要求考生對「單車獵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願者」的說法進行分析。但「『新型』的志願者」這一說法並未直接出現在材料之中,是命題結合生活實際而設定的特殊問題情境,考生必須結合生活實際才能理解考查內容。
(小題三)強化體美勞教育引導
2019年高考語文試卷在充分體現德育和智育考查的基礎上,遵循德智體美勞五育之間的內在聯繫與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發展規律,進一步加強對體美勞教育的引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彰顯美育化人功能
語文命題突出美育導向,遴選藝術經典,培養審美能力,以美啟真、以美向善,充分發揮美育促進素質教育的功能,引領考生培養健康情趣,涵養浩然正氣,升華人生境界。
徜徉藝術經典,享受審美愉悅。2019年語文試題注重引導考生在藝術經典的審美薰陶中感受美、體悟美。全國卷中既有《鄒忌諷齊王納諫》人物的形象美,也有《阿房宮賦》雄壯的建築美,還有《赤壁賦》中婉轉悠長、延綿不盡的樂聲美,《題許道寧畫》的淡雅之美,《插田歌》中的勞動之美,北京卷《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的墨梅清姝氣質之美,天津卷《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裡山水作》的自然之美,都使考生獲得美的滋養。
以美啟真,洞悉人文歷史。全國Ⅱ卷論述類文本摘編自葉嘉瑩《論杜甫七律之演進及其承先啟後之成就》,闡釋了偉大詩人杜甫的「健全才性」及詩歌成就,使考生在審美陶冶中認識到成就一代詩聖的原因。全國I卷關於古琴藝術、Ⅱ卷關於國畫藝術的材料,以及江蘇卷的現代文閱讀《書家和善書者》、上海卷以音樂的「中國味」為主題的作文,加深了考生對民族藝術與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以美向善,提升人生境界。2019年語文試題將藝術審美與價值導向緊密結合,在完成審美能力考查同時,實現對考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正面引導。北京卷的微寫作題,直接考查對《吶喊》《紅巖》《平凡的世界》《老人與海》《邊城》《紅樓夢》等名著的理解,啟發考生品味經典,思考社會,實現美育「潤物細無聲」的功效。
2、落實勞動育人理念
2019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立足於中華民族熱愛勞動的優秀文化基因,歌頌勞動價值,弘揚勞動精神,展現勞動美好,引導考生熱愛勞動、崇尚勞動、尊重勞動。
思考勞動意義,展現勞動之美。勞動本身是美的,是創造幸福的。全國Ⅲ卷古代詩歌閱讀,節選自唐代詩人劉禹錫一首具有民歌風味的《插田歌》,描述的正是農人田間勞作的美景,尤其是「農婦白紵裙,農父綠蓑衣。齊唱郢中歌,嚶嚀如《竹枝》」,通過簡練的筆觸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插田畫面,表達農民勞動的愉悅。
3、引領健體勵志風尚
體育教育有助於學生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鍊意志。今年語文試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體育觀念,弘揚體育精神,充分發揮體育育人功能。
全國Ⅲ卷的語言文字運用題以第55屆世乒賽這一熱點賽事為素材,在命題設計上突出中國隊包攬5枚金牌、馬龍成為50多年來首位實現男單三連冠選手等關鍵信息,意在展示國球的驕人成績,激揚剛健有為的體育精神,激發青年學子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全國Ⅲ卷的實用類文本閱讀材料呼應奧運精神,從志願服務的角度鼓勵青年關注奧運、關注體育,增強參與意識,使體育精神落到實地。
彰顯時代精神:
浙江引導考生從小我到大我,
上海,江蘇,話題空間大,思辨色彩濃!
滿滿的正能量,濃濃的育人味,高考試卷讓考生答卷有益
德智體美勞,高考全體先,帶領孩子美起來,動起來!
高考內容改革方向看過來,重視基礎,突顯應用,創設情境,鼓勵創新,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時代意識,家國意識強。
突出學科素養導向,注重能力考查
「2019年,高考數學試卷著重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維能力,綜合運用數學思維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組專家告訴記者,本次數學試題突出學科素養導向,注重能力考查,全面覆蓋基礎知識,增強綜合性、應用性,以真實情境為載體,貼近生活聯繫社會實際,在數學教育、評價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素養導向,落實「五育」方針
2019年高考數學科結合學科特點,在學科考查中體現五育要求,試卷站在落實「五育」方針的高度進行整體設計。
理科Ⅱ卷第(13)題以我國高鐵列車的發展成果為背景、文科Ⅱ卷第(5)題以 「一帶一路」知識測試為情境進行設計,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社會和經濟發展。理科Ⅱ卷第(4)題結合「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歷史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技術突破考查近似估算的能力,反映我國航天事業取得的成就。這些試題都發揮了思想教育功能,體現了對考生「德育」的滲透和引導。
同時,合理創設情境,體現體育教育。理科Ⅰ卷第(15)題、理科Ⅱ卷第(18)題分別引入了非常普及的桌球和籃球運動,以其中普遍存在的比賽結果的預估和比賽場次的安排提出問題,要求考生應用數學方法分析、解決體育問題。文科Ⅰ卷第(6)題設置了學校對學生體質狀況進行調查的情境,考查學生的抽樣調查知識。這些試題在考查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鍊,體現了對學生的體育教育。
結合學科知識,展示數學之美。文、理科Ⅱ卷第(16)題融入了中國悠久的金石文化,賦以幾何體真實背景,文、理科Ⅰ卷第(4)題以著名的雕塑「斷臂維納斯」為例,探討人體黃金分割之美,將美育教育融入數學教育。
理論聯繫實際,引導勞動教育。文科Ⅰ卷第(17)題以商場服務質量管理為背景設計,體現對服務質量的要求,倡導高質量的勞動成果。文、理科Ⅲ卷第(16)題再現了學生到工廠勞動實踐的場景,引導學生關注勞動、尊重勞動、參加勞動,體現了勞動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