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的農村大地,經常能看見一些生活在水塘裡的小魚,它們個頭很小,生活在這小小的水塘中。說來也怪,這些水塘這麼小,而且還是封閉型的,小溪河流裡的魚根本遊不進來,那這些魚兒是從哪裡來的?難道是從水裡長出來的不成?
當然不是啦。事實上,魚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這其中就包括擴散手段和遷移手段。
鯉魚和鯽魚是我國常見的魚類,它們廣泛分布於大大小小的池塘裡,而這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這兩種魚的卵都帶有黏性,當水鳥走過小溪或小河碰到這些魚卵時,魚卵就有可能粘在這些水鳥的腳趾上,然後跟隨著水鳥來到一些陌生的地方,就好像蒲公英,隨風飛翔,落地為家。
和蒲公英不同的是,鯉魚和鯽魚並不能在陸地上生存,因此只有當水鳥來到那些大大小小的水塘,這些魚卵才有可能安家落戶。當然了,前提是那魚卵得是一顆受精卵,不然這一切都沒有可能。
除了鯉魚和鯽魚,其他的一些魚類也會通過它們的方式來擴散自己的群體,尋找新的家園,比方說鰟鮍魚。每到繁殖季節,鰟鮍魚就會將魚卵注射到鄰居河蚌的貝殼裡。
由於河蚌需要經常搬家,而且不是每次都走水路,因此搭乘河蚌「順風車」的鰟鮍魚卵也就有了進入新的家園的機會。另外,像鬥魚、黑魚、黃鱔這些魚類,它們的呼吸不完全依靠鰓。也就是說,在離開水的情況下,它們能克服短距離的陸地相隔,從而遷移至一些小小的水塘裡定居。
所以啊,我們看到的魚塘裡的小魚可不是從水裡長出來的,而是魚類依靠自己的本領在不同的環境下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