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昨天開始,諾爾貝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團隊的青蒿素抗藥性研究獲得新進展的消息開始在各大媒體刷屏。
對於直接受益於屠呦呦團隊研究項目的人們來說,比如紅斑狼瘡患者,屠呦呦團隊的研究進展給他們帶來了希望。而對普通老百姓而言,我們為什麼對屠呦呦的事情如此關注呢?
當然,屠呦呦身上確實有很多傳奇的標籤,比如因為沒有博士學位、沒有留洋背景、沒有院士頭銜,而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比如她80多歲高齡,仍然在科研一線;比如她的名字「呦呦」的來源和她研發的青蒿素在《詩經》中巧妙地對仗:「呦呦鹿鳴 食野之蘋」、「蒿草青青,報之春暉」。
最重要的是,還因為,在我們這個接近14億人口的國家,一名女性學者,在一個以男性為主導的領域,率先獲得了至高榮譽——諾貝爾獎。
女性科學家,人們對這個稀少而神秘的族群萬分好奇。
不僅是中國,在英國這個諾貝爾獎得主並不顯見的國家,當多蘿西·霍奇金(Dorothy Hodgkin)於1964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並成為英國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科學家時,英國輿論也掀起軒然大波,每個人都津津樂道的還是這位科學家的女性身份。
為什么女性科學家如此受人矚目?因為她們在一個男人主導的領域中,實在顯得太過於稀缺。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曾做過一項有關科學和工程領域中性別問題的研究,目的旨在以促進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科學和理工學科的學習中。
這項研究發現,小學一年級時,男孩和女孩對科學學科的興趣相差不大,有66%的女孩和68%的男孩表示對科學很感興趣。但是到了八年級時,對科學感興趣的男孩達到了女孩的兩倍。是什麼原因,導致在幾年時間裡,女孩開始遠離科學呢。
當試驗人員要求這些學生描繪一個科學家的場景時,大部分學生的描繪的場景是一名男性研究員穿著白色研究服,拿著一個試管或量杯。這就是大部分學生對科學家的印象:男性。
從小學生開始,女性就被視作是「科學」領域之外的人。
這項研究還發現,雖然現在社會上開始大力鼓勵女孩參加科學和數學類的課程,但是因為傳統的刻板印象廣泛存在,女孩們從小就像被施與了一個魔咒——你學不好數學和工科。
教導數學和科學類課程的老師,在給男孩和女孩上課時,會更傾向於讓男孩動手,而讓女孩在旁邊觀看;如果一個女孩學不好數學或者物理,會被視作「可以原諒」,家長很少會主動激勵女孩進行數學或者理工學科的學習興趣,而對於男孩,家長則從小就鼓勵他們去動手進行機械組裝或做數學題目,要求他們在理工科上用功。
另外,女孩自身對學不好數學和理工學科也持接受態度,這甚至反過來給了她們特別的歸屬感。一個學不好這些科目的女生是正常的,她們嬉笑著接受這個劣勢,並且將它用作女生間自嘲的談資。而一個數學或者物理很好的女生,是個「異族」,讓人羨慕,但也容易被視作難以靠近。
對女生的這種刻板印象無時無刻在給女孩們催眠,告訴她們,你做不到是正常的,接受吧,放棄吧。
研究還發現,更有意思的一點在於,如果一個群體中女性的數學或理工科過於優秀,那麼這個群體裡的男性在這些科目上會表現糟糕,甚至放棄學習。他們認為,他們天生應該比女性做得好,如果在主戰場失敗,那麼他們寧願破罐子破摔。
在《終身成長》一書中,作者卡羅爾·德偉克認為,人分為兩種思維類型,一種是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而另一種是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對於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告訴他們做不了什麼事情,就是給他們貼上了否定標籤。這種標籤可以嚴重的幹擾他們的行為,定義他們,從而讓他們在某個問題上不再感到舒適和自信,繼而故步自封。
當然,成長型思維模式者不會這麼看待問題,她們不受標籤的控制,更喜歡挑戰和進步。但是,很可惜,這個世界上,天生的成長型思維模式者相當少。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大多數女孩被貼加了「不擅長學數學和理工科」這樣的標籤後,她們的表現也真的印證了這個結論。
那麼,我們要怎麼解放女孩們的學習潛能,讓她們不再被魔咒束縛腿腳呢?
首先,我們應該繼續鼓勵她們學習。屠呦呦的家庭非常看重教育,她的三個哥哥全部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屠呦呦也不例外。她的哥哥屠恆學在她14歲時曾贈送她一張照片,寄語為:呦妹,學問是無止境的,所以當你局部成功的時候,你千萬不要認為滿足,當你不幸失敗的時候,你亦千萬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學問絕不能使誠心求她的人失望。」
家人的鼓勵給予人進步的動力,不論是男孩和女孩,求知路上都可能會折戟。我們不應該試女孩在數學和理工科上的失敗為理所當然,她們應該獲得更多的鼓勵。
其次,我們需要告訴女孩們,數學和科學的世界有多美妙。我們現在常常鼓勵女孩子們,要多讀書。但是,看看她們讀的書,除了流行的《三體》裝飾一下科學的門面,大部分女孩子看的書還是婚姻、家庭、藝術、文學。這些領域並非不好,但是,女孩應該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書是進入一門學科的圖書管理員,那么女孩的世界,則太缺乏帶著她們去領略數學、宇宙、科學之美的人。
給女孩看看《居裡夫人的故事》,也給她們看看愛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觀》、霍金的《十問》,聽這些充滿哲思的科學家們講他們如何超越自己的身體,通過思維,與實踐競走,來到宇宙的邊緣的故事。
另外,我們也需要展示更多的女性科學家形象。今年5月底,福布斯首次公布「中國科技女性榜」,屠呦呦、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等站在科技前沿的女性進入人們的視野。而屠呦呦的獲獎感言也將走進新版學生教材,這對學校的女孩子們說,是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情。
過去,我們總認為,科技和男人關係更密切,女性科學家和科技人員的「曝光率」很少。但是,現在社會上也有一股能量,在鼓勵更多的女性科學家和科技人員走到更高的位置、走到臺前,讓更多的人看到她們。學校的女孩們應該有機會、有途徑了解這些消息,獲得她們的鼓舞。畢竟,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這些女性的出現可以傳到給女孩子們一個信息——我們做得到。
喜歡這篇文章,更多育兒和雙語早教啟蒙優質文章,記得關注「新媽成長筆記」,給我點讚、留言、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