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成功克隆猴子轟動世界 但無意「複製人」

2020-12-20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月26日報導 外媒稱,在克隆羊「多莉」出生20多年後,中國科學家首次克隆了猴子。他們24日宣布,被命名為「中中」和「華華」的兩隻長尾獼猴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誕生。

堪稱遺傳學「重大裡程碑」

據德國《明星》周刊網站1月24日報導,兩隻獼猴目前分別有8周和6周大,據說它們也是利用1996年克隆「多莉」的方法被克隆出來的,這種方法是,把一隻雌性動物卵細胞中帶有遺傳物質的細胞核取出,然後替換為供體動物細胞的遺傳物質,由此產生的克隆體與供體動物擁有完全一致的基因。

報導稱,在「多莉」之後,又有20多種動物利用這種技術被克隆出來,包括狗、豬和貓,但沒有猴子。迄今為止,靈長類動物被認為十分複雜。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說,這是一大科學「突破」。

另據美國石英財經網站1月24日報導,兩隻可愛的長尾獼猴一出生就大幅推進了科學知識的進步。這兩隻獼猴出生數周時間,24日首次介紹給世界,但它們已經為科研的未來作出了比許多人一生都還要多的貢獻。

研究人員表示,這兩隻克隆獼猴預示著在不太遙遠的未來,實驗室將可以創造並研究大批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在遺傳背景相同的動物身上,科學家可進行更準確的研究,可分離並修改一些動物身上的某些基因,然後將結果與此前確定相同的基因版本進行比較。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負責人孫強說:「這將可以給由基因決定的腦疾病,以及腫瘤、免疫缺陷、代謝性疾病提供真實的模型,並可以讓我們在藥物臨床應用前試驗其對這些疾病的有效性。」

或為醫學研究帶來福音

據法新社1月24日報導,中國科學家使用與20多年前創造克隆羊「多莉」相同的方法首次創造出克隆猴,這項突破可以推進對人類疾病的醫學研究。

報導稱,未來可以用這個方法製造出大批遺傳背景相同的克隆猴,用來進行醫學研究,而不用從野外抓猴子。蒲慕明說:「僅在美國一個國家,藥品公司每年就要進口3萬至4萬隻猴子。」

愛丁堡大學羅斯林研究所克隆「多莉」團隊成員胚胎學家威廉·裡奇說,「這些實驗使用的方法與(1996年)克隆多莉時使用的方法類似」,但有幾處「更新」。

肯特大學遺傳學教授達倫·格裡芬則以「謹慎的樂觀」態度看待該項研究,稱從技術角度來說「非常令人讚嘆」。他補充說:「這種方法的益處很明顯,能夠建立已知和統一遺傳背景的靈長類模型,毫無疑問對於研究、理解以及最終治療人類疾病來說非常有用,尤其是與基因相關的疾病。」

另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月24日報導,這兩隻雌性長尾獼猴的誕生將使我們有可能製造出可定製的、基因一致的猴子,從而加快治療帕金森症、阿爾茨海默症和癌症等疾病的速度。

克隆猴子的中國團隊說,這些猴子具有很大潛力,因為它們都完全繼承了相同的遺傳物質。這將使科學家能夠修改這些猴子身上與人類疾病相關的基因,然後監測其對猴子的生物學影響,並與此前基因相同的猴子進行比較。研究小組稱,這可能會更快地找到引發這些疾病的基因和出錯過程,以及糾正方法。

中國的研究小組說,他們的重點是利用克隆猴創建更好的疾病動物模型,從而加快醫學治療。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彼德·安德魯斯說,這一概念有一定價值,尤其是因為在老鼠身上模擬阿爾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症這樣的複雜疾病面臨著長期困難。

報導稱,到目前為止,所有治療老鼠阿爾茨海默症狀的療法在人體試驗時都失敗了,反覆失敗的一個潛在原因是阿爾茨海默症的老鼠模型還不夠接近該疾病的人類版本。

中國計劃通過研究克隆和基因改造的猴子來加速醫學治療的發展。在2016年5月的一次會議上,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蒲慕明公布了世界上第一隻患有帕金森病的轉基因猴,他還提出了雄心勃勃的計劃,稱要擴大對猴子的使用來研究神經退行性疾病。不久之後,他在《新科學家》周刊上也提出了相同的觀點,認為由於猴子與人類十分接近,具有高級思維能力和複雜的社交網絡,所以比起老鼠,它們會讓我們對於大腦疾病有更多的了解。

中國科學家無意「複製人」

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1月24日報導,「中中」和「華華」是迄今為止利用複製單個個體的DNA創造出來的最像人類的動物,因此中國的這項試驗帶來了一種倫理上存在爭議的可能性——在具有相同基因的靈長類動物生產線上測試新的治療方法。

報導稱,因為在生物學上猴子比起通常在藥物開發過程中使用的老鼠更接近人類,這一突破理論上大大減少了在一些治療方法上浪費的時間和金錢,這些治療方法在老鼠身上效果明顯但在人類身上卻不成功。

克隆猴研究論文的作者之一孫強解釋說,這將有助於科學家對無法利用老鼠進行試驗的人類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阿爾茨海默症或帕金森症。

德國萊布尼茨靈長類動物研究所專家呂迪格·貝爾說,這一試驗將促使人們開始考慮複製人類,肯特大學遺傳學教授達倫·格裡芬說:「現在需要對這種試驗可以並且應該遵循的道德框架進行認真考慮。」

另據《今日美國報》網站1月24日報導,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說,中國科學家克隆猴子,是為了克隆出可以作為樣板的靈長類動物以便了解人類醫學問題,這個團隊並不打算利用其技術複製人類。

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幹細胞中心主任阿諾德·克裡格斯坦說,中國研究人員曾試圖利用來自一隻成年猴子的細胞進行克隆,但是做不到這一點,利用來自流產的獼猴胎兒的細胞才取得了成功。

史丹福大學法律和生物科學中心主任漢克·格裡利認為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表明複製人類不一定就迫在眉睫。他說:「如果任何人想要進行人類克隆,他們不會想要克隆一個胎兒。」

格裡利說,克隆獼猴絕非證明人類也可以被克隆。他說,克隆出一種靈長類並不代表可以克隆出所有靈長類。

此外據埃菲社1月24日報導,中國研究人員表示,「中中」和「華華」都非常活潑、健康。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院士說,克隆猴子的主要原因是它們在基因方面與人類非常相近;克隆猴的成功將為腦疾病、免疫缺陷、腫瘤、代謝等疾病的機理研究、幹預、診治帶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在被問及是否有興趣對人類進行克隆時,蒲慕明說:「克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唯一目的是服務人類健康,但科研人員不考慮對人類進行相關研究,我們很清楚未來的非人靈長類研究需要遵循非常嚴格的倫理規定。」

20日,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位於上海的中科院非人靈長類平臺育嬰室的恆溫箱裡。(路透社)

相關焦點

  • 人類克隆出了綿羊,還克隆了猴子,為什麼就不能克隆只恐龍?
    克隆一詞來自於英文單詞clone的音譯,意思是利用生物技術由無性生殖產生與原個體有完全相同基因組之後代的過程,在植物界很普遍,比如扦插與壓條繁殖等都是屬於克隆,但在動物方面的突破還是二十世紀末期,1996年英國農業部支持下的綿羊多莉克隆成功,成為轟動世界的新聞!
  • 兩隻克隆猴誕生 中國利用克隆羊多利技術成功克隆獼猴
    兩隻克隆猴誕生!邂逅中中和華華,這是世界上第一批利用克隆羊多利技術成功克隆的猴子。兩隻獼猴出生不到10周,目前非常健康。這也是世界生命科學的重大突破。它們的「故事」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封面,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雌性長尾獼猴代表著一個技術上的裡程碑。它代表著能夠創造出可定製和基因一致的猴子種群,從而加速治療帕金森、阿爾茨海默病和癌症等疾病。但這一突破將不可避免地引發人們的擔憂:複製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
  • 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攻克靈長類動物克隆難題
        據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 孫悟空用一把毫毛,變出千百個一模一樣的猴子——《西遊記》裡的神話正在成為現實。克隆猴「中中」和她的妹妹「華華」在中國誕生近兩個月!北京時間1月25日,它們的「故事」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封面,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
  • 如果世界上出現和你一模一樣的複製人,應該怎麼辦?
    (溫馨提示:以下這段不想看,直接跳過看圖也可以)正經來說,科學家運用克隆技術克隆的猴子,就是通過人工操作,從猴子A身上提取單個體細胞,移植到去細胞核的卵細胞B中,兩者融合之後培育成胚胎,再將胚胎植入雌猴子C子宮內,讓其產下克隆受體。
  • 複製人入侵中國 中美合作類複製人試驗被禁
    東方網10月24日消息:10月14日,眾多知名海外媒體不約而同地將目光對準了中國廣州,對準了在廣東中山大學進行的一項實驗。這項實驗之所以如此榮幸,並不僅僅因其以失敗告終,更因為實驗參與者中既有中國研究人員,也有美方專家,在這項被懷疑與複製人相關的技術在美國被禁止研究之後,美方專家將實驗的場所轉移到了中國,並且在當地找到了合作夥伴。
  • 24年前就造出克隆羊,為何不複製人?看看克隆羊的下場,多恐怖
    那麼,世界上都有著小羊羔的出生,為何多利這樣的一隻小羊會有著如此大的關注呢?原因無非就是當時誕生的一項新的技術,那就是克隆技術。 多利是世界上第一隻採用無性繁殖而誕生的生物,是由英國愛丁堡羅斯林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們利用克隆技術成功培育出來的。多利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父親,但是它卻有著三個母親,主要是一個提供卵子、一個提供基因、而另一個則負責孕育。
  • 克隆猴在中國誕生有啥重大意義?複製人離我們還有多遠
    原標題:克隆猴在中國誕生有啥重大意義?複製人離我們還有多遠     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育嬰室的恆溫箱裡(資料照片)  體細胞克隆猴的誕生,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
  • 複製人入侵中國?
    中大學者披露所謂「中美類複製人試驗」始末 記者專門走訪了參與該試驗的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某研究中心的專家學者。該專家表示,該研究一直都在國家規定的範圍內執行,而且這項技術也與複製人技術有本質的區別……[全文]   美被禁生殖實驗移至中國廣州進行的事件調查 10月14日,廣州中山大學的研究小組因在美國生殖醫學會年會上宣布了一項生殖實驗成果,而成為眾多海外媒體關注的焦點。
  • 中國科學家克隆成人類囊胚 不會用來複製人(圖)
    林 森供圖  繼美國科研人員去年首次宣布由人體細胞成功複製人體胚胎後,我國科研人員利用不同來源的人類成體細胞成功克隆出5枚符合國際公認技術鑑定指標的人類囊胚。克隆和幹細胞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克隆和幹細胞》雜誌網絡版1月27日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 複製人為什麼倍受爭議?事關傳統人文倫理道德
    時間回到1996年7月5日,在英國愛丁堡羅斯林研究所裡,發生了一件當時轟動全世界的大事情,那就是科學家們首次利用克隆技術,成功培育出一隻小母羊,而這隻小羊和她的母親長得一模一樣,絲毫不差,並取名多莉,多莉的創造者是伊恩·威爾穆特和基思·坎貝爾兩位科學家。
  • 廣東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沒有複製人
    該試驗由於被指類似於複製人技術,而且將出現1個孩子有3個父母的倫理問題,而備受世界各國關注。  今年4月,國家衛生部批准廣東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原中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準許開展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和植入前胚胎遺傳學診斷技術。  27日,記者專門走訪了參與該試驗的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某研究中心的專家學者。
  • 既然人類都能克隆綿羊和猴子,為什麼不能克隆一隻恐龍?
    由於該胚胎是用體細胞發育而成的生物,因此該細胞發育出的個體具有與提供細胞核的個體相同的特徵,比如說:提供體細胞的人擁有黑髮、黑瞳孔、高個子,那麼他的後代也會擁有和他一樣的特徵,是他的克隆版,因此該項技術被稱為「克隆」。當然了,由於倫理法則的存在,目前並沒有複製人的出現,但人們培育過克隆羊多利。
  • (中國視點)中國克隆魚默默無聞20餘年(組圖)
    第一階段是美國人的研究,第二階段是英國人的研究,第三階段則是咱們中國人的研究:1973年以後,鯉魚和鯽魚之間、草魚和鯿魚之間成功地完成了異種克隆,直到1981年-1986年成年鯽魚體細胞的克隆。1997年『多利』羊的出生,克隆研究熱點又轉回到英國。」
  • 複製人,中國暫時不能做!
    但是這項研究要是用於人將給人類造成毀滅性的災難。」昨天,中國人類基因組道德法律問題委員會就人類基因研究面臨的倫理學難題進行了討論,形成了一個基因研究應當遵循的大致標準。專家認為,在中國複製人暫時不能做。據《科技之光》報導,委員會副主任、華大基因研究中心主任楊煥明認為,科學的不斷探索一定會讓人們知道人類所有基因的功能。「我搞基因研究30多年了,每每想起此事就非常害怕。
  • 看外媒如何公正評價
    (路透社)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有望開啟人類疾病研究的新時代。   國際頂尖雜誌《細胞》1月24日發布了這項生命領域的重大突破之後,在世界上引起轟動,同時很快也在網絡上引發了「質疑」。
  • 複製人的優缺點
    缺點:複製人帶來的各種問題    一是血緣生育構成了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為什麼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幾乎都反對複製人,原因就是這是另一種生育模式,現在單親家庭子女教育問題備受關注,就是關注一個情感培育問題,人的成長是在兩性繁殖、雙親撫育的狀態下完成的,幾千年來一直如此,複製人的出現,社會該如何應對,複製人與被複製人的關係到底該是什麼呢?    二是身份和社會權利難以分辨。
  • 《複製人》:淺嘗輒止的科幻倫理片
    基努·李維斯大概也可以歸入中國觀眾的老朋友行列。不過,這位老朋友暌違中國內地大銀幕已經五年之久了——上一部內地全面開畫的作品,還是自導自演的《太極俠》。《太極俠》口碑稀鬆馬虎,在北美地區的票房更是慘澹到只有戔戔十數萬美元。
  • 揭秘克隆猴:從「多利」羊到「中中」猴,這一步為何跨越21年?
    vid=484178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 題:揭秘克隆猴:從「多利」羊到「中中」猴,這一步為何跨越21年?  新華社記者陳芳、董瑞豐  克隆猴在中國成功了。  中國科學院公布,世界上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於2017年11月27日誕生,10天后第二隻克隆猴「華華」誕生。
  • 為何克隆技術不願再被提起?克隆羊多莉的一生,註定了這樣的結局
    文/小雨社會論克隆技術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令人感興趣的話題,不僅是科學家,就是對於常人來說,這種通過人工幹預下的無性繁殖,一度讓人覺得克隆技術是非常神奇的,尤其是克隆羊多莉的成功誕生,讓無數人為之震驚,對克隆技術的未來充滿了無限憧憬。
  • 國內首例絨山羊在內蒙古大學克隆成功
    新華網呼和浩特6月13日電(李澤兵、王彥軍)內蒙古大學實驗動物中心長江學者李光鵬帶領研究團隊成功克隆國內首例絨山羊。截至目前,克隆絨山羊已經出生44天,體重達到10.8公斤。  李光鵬帶領研究團隊所用的絨山羊材料取自一隻公山羊的耳部組織,經過體外培養得到成纖維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