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月26日報導 外媒稱,在克隆羊「多莉」出生20多年後,中國科學家首次克隆了猴子。他們24日宣布,被命名為「中中」和「華華」的兩隻長尾獼猴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誕生。
堪稱遺傳學「重大裡程碑」
據德國《明星》周刊網站1月24日報導,兩隻獼猴目前分別有8周和6周大,據說它們也是利用1996年克隆「多莉」的方法被克隆出來的,這種方法是,把一隻雌性動物卵細胞中帶有遺傳物質的細胞核取出,然後替換為供體動物細胞的遺傳物質,由此產生的克隆體與供體動物擁有完全一致的基因。
報導稱,在「多莉」之後,又有20多種動物利用這種技術被克隆出來,包括狗、豬和貓,但沒有猴子。迄今為止,靈長類動物被認為十分複雜。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說,這是一大科學「突破」。
另據美國石英財經網站1月24日報導,兩隻可愛的長尾獼猴一出生就大幅推進了科學知識的進步。這兩隻獼猴出生數周時間,24日首次介紹給世界,但它們已經為科研的未來作出了比許多人一生都還要多的貢獻。
研究人員表示,這兩隻克隆獼猴預示著在不太遙遠的未來,實驗室將可以創造並研究大批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在遺傳背景相同的動物身上,科學家可進行更準確的研究,可分離並修改一些動物身上的某些基因,然後將結果與此前確定相同的基因版本進行比較。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負責人孫強說:「這將可以給由基因決定的腦疾病,以及腫瘤、免疫缺陷、代謝性疾病提供真實的模型,並可以讓我們在藥物臨床應用前試驗其對這些疾病的有效性。」
或為醫學研究帶來福音
據法新社1月24日報導,中國科學家使用與20多年前創造克隆羊「多莉」相同的方法首次創造出克隆猴,這項突破可以推進對人類疾病的醫學研究。
報導稱,未來可以用這個方法製造出大批遺傳背景相同的克隆猴,用來進行醫學研究,而不用從野外抓猴子。蒲慕明說:「僅在美國一個國家,藥品公司每年就要進口3萬至4萬隻猴子。」
愛丁堡大學羅斯林研究所克隆「多莉」團隊成員胚胎學家威廉·裡奇說,「這些實驗使用的方法與(1996年)克隆多莉時使用的方法類似」,但有幾處「更新」。
肯特大學遺傳學教授達倫·格裡芬則以「謹慎的樂觀」態度看待該項研究,稱從技術角度來說「非常令人讚嘆」。他補充說:「這種方法的益處很明顯,能夠建立已知和統一遺傳背景的靈長類模型,毫無疑問對於研究、理解以及最終治療人類疾病來說非常有用,尤其是與基因相關的疾病。」
另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月24日報導,這兩隻雌性長尾獼猴的誕生將使我們有可能製造出可定製的、基因一致的猴子,從而加快治療帕金森症、阿爾茨海默症和癌症等疾病的速度。
克隆猴子的中國團隊說,這些猴子具有很大潛力,因為它們都完全繼承了相同的遺傳物質。這將使科學家能夠修改這些猴子身上與人類疾病相關的基因,然後監測其對猴子的生物學影響,並與此前基因相同的猴子進行比較。研究小組稱,這可能會更快地找到引發這些疾病的基因和出錯過程,以及糾正方法。
中國的研究小組說,他們的重點是利用克隆猴創建更好的疾病動物模型,從而加快醫學治療。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彼德·安德魯斯說,這一概念有一定價值,尤其是因為在老鼠身上模擬阿爾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症這樣的複雜疾病面臨著長期困難。
報導稱,到目前為止,所有治療老鼠阿爾茨海默症狀的療法在人體試驗時都失敗了,反覆失敗的一個潛在原因是阿爾茨海默症的老鼠模型還不夠接近該疾病的人類版本。
中國計劃通過研究克隆和基因改造的猴子來加速醫學治療的發展。在2016年5月的一次會議上,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蒲慕明公布了世界上第一隻患有帕金森病的轉基因猴,他還提出了雄心勃勃的計劃,稱要擴大對猴子的使用來研究神經退行性疾病。不久之後,他在《新科學家》周刊上也提出了相同的觀點,認為由於猴子與人類十分接近,具有高級思維能力和複雜的社交網絡,所以比起老鼠,它們會讓我們對於大腦疾病有更多的了解。
中國科學家無意「複製人」
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1月24日報導,「中中」和「華華」是迄今為止利用複製單個個體的DNA創造出來的最像人類的動物,因此中國的這項試驗帶來了一種倫理上存在爭議的可能性——在具有相同基因的靈長類動物生產線上測試新的治療方法。
報導稱,因為在生物學上猴子比起通常在藥物開發過程中使用的老鼠更接近人類,這一突破理論上大大減少了在一些治療方法上浪費的時間和金錢,這些治療方法在老鼠身上效果明顯但在人類身上卻不成功。
克隆猴研究論文的作者之一孫強解釋說,這將有助於科學家對無法利用老鼠進行試驗的人類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阿爾茨海默症或帕金森症。
德國萊布尼茨靈長類動物研究所專家呂迪格·貝爾說,這一試驗將促使人們開始考慮複製人類,肯特大學遺傳學教授達倫·格裡芬說:「現在需要對這種試驗可以並且應該遵循的道德框架進行認真考慮。」
另據《今日美國報》網站1月24日報導,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說,中國科學家克隆猴子,是為了克隆出可以作為樣板的靈長類動物以便了解人類醫學問題,這個團隊並不打算利用其技術複製人類。
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幹細胞中心主任阿諾德·克裡格斯坦說,中國研究人員曾試圖利用來自一隻成年猴子的細胞進行克隆,但是做不到這一點,利用來自流產的獼猴胎兒的細胞才取得了成功。
史丹福大學法律和生物科學中心主任漢克·格裡利認為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表明複製人類不一定就迫在眉睫。他說:「如果任何人想要進行人類克隆,他們不會想要克隆一個胎兒。」
格裡利說,克隆獼猴絕非證明人類也可以被克隆。他說,克隆出一種靈長類並不代表可以克隆出所有靈長類。
此外據埃菲社1月24日報導,中國研究人員表示,「中中」和「華華」都非常活潑、健康。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院士說,克隆猴子的主要原因是它們在基因方面與人類非常相近;克隆猴的成功將為腦疾病、免疫缺陷、腫瘤、代謝等疾病的機理研究、幹預、診治帶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在被問及是否有興趣對人類進行克隆時,蒲慕明說:「克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唯一目的是服務人類健康,但科研人員不考慮對人類進行相關研究,我們很清楚未來的非人靈長類研究需要遵循非常嚴格的倫理規定。」
20日,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位於上海的中科院非人靈長類平臺育嬰室的恆溫箱裡。(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