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兒女叛逆?悟透這三句話,餘生才不苦

2020-12-20 一勺美文

作者:一勺美文

一個孩子,就相當於是一個家庭的希望,也往往是支撐著這個家庭繼續下去的動力。特別是人到中年,兩個人的感情由深轉淺,由濃轉淡時,孩子就會成為維繫雙方關係的紐帶。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些對夫妻感情已經失去信心的人這樣說:如果沒有孩子,我早離了。或者說:如果沒有孩子,我也不願活下去了。是呀,從孩子呱呱墜地,到咿呀學語、蹣跚學步,再一點點長大,這其中注入了我們多少心血呀,為了孩子,大多人都選擇了隱忍。

一個孩子從出生開始,家庭所有的資源都在向他傾斜,我們受了委屈、辛苦,吃得差一點、穿著差一點都沒關係,孩子好,一切都好。我們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每一點進步而激動,還把自己未盡的心願灌輸給他,希望他替我們完成,同時,又會把更高的目標安排在他們身上,希望他們不會像自己這樣沒出息。

一個孩子,就是一個家庭的世界。

只是,孩子們漸漸長大,我們漸漸老去。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他們不再那麼聽話了,他們會回嘴了,甚至,你的一句叮囑、一句關懷,都很可能惹得他們暴跳如雷。於是,我們開始不解、委屈、甚至惶恐。

當我在寫這些文字的時候,小區裡的那對父子又開始吵鬧了,吵得很兇,就像兩個勢不兩立的仇家一般。我認識那孩子時,應該是十年前,他才十二歲,他父親經常騎著自行車帶著他去學鋼琴,那時候一節課是180元,算是很貴了。他的嘴甜,見到熟人的時候,他都會大聲地叫一句叔叔阿姨或者爺爺奶奶什麼的,很討人喜歡。現在,是什麼原因使得他像變了一個人?

聽說,他父親過去就很喜歡音樂,因為某些原因沒走這條路,他出生後,父親就有意識地將他往這條路上引。孩子小的時候對所謂的興趣談不上喜歡,也談不上不喜歡,所有的意願都是以父母的喜怒為準。但他可能對音樂確實沒什麼天分,終於有一天,他對父親說不想去了,結果換來了一頓打罵。

上了初中,學業開始緊張,練琴佔了太多時間,中考後他只上了一所技校,然後在技校裡學壞了。後來,他們父子經常爭吵,一方是責怪他不爭氣,一方是痛恨他以培養的名義毀了自己。

這樣的父子關係在我們身邊並不少見,做父母的,總是試圖幫助兒女掌握人生命運,但兒女漸漸長大,有了自己的獨立人格,會憎恨束縛自己的這種與生俱來的家人關係。所以,我們經常會見到那些恨鐵不成剛的家長,也經常會看到那些桀驁不馴的問題少年。

家長的意願從來都是希望兒女們好,他們不理解,為什麼兒女們就不能理解自己的苦心,難道,當父母的還會害他們?

人到中年,兒女們大多都處於一個叛逆期,這個時候如果處理不好,不僅我們會焦頭爛額,甚至很可能就會毀掉一個孩子,同時也會毀掉一個家庭。人到中年,兒女叛逆?悟透這三句話,餘生才不苦。

第一句話:別再對兒女們講大道理了。

從小,我們就喜歡用大道理來說服兒女,比如,努力學習,以後考個好大學,就可以找個輕鬆的工作。比如,你不要再偷懶了,偷懶的人不可能學得好。這些大道理毫無破綻,孩子們只能遵命。

但是,兒女們長大了,他們知道了人是有智商的,智商是不公平的,有人隨便學學都能考得好,有人很努力學了也不行。通常,大部分的孩子都可以歸於後者。而作為父母,如果不認清這一點,仍然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只不過是沒有努力而已,這樣就會很容易引發兩種觀念的衝突。

承認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雖然有點悲哀,但也應該認識到,這很正常,芸芸眾生,大多都是普通人,包括我們自己。你承認了他們的普通,他們才有勇氣去努力。

第二句話:給孩子們留一點私人空間。

每個人都需要有一點私人空間,這是因為人是有情緒的,喜悅、悲傷、歡樂等等,有些情緒並不合適與人分享,或者,並不願意與人分享,所以需要一個私人空間進行消化。比如,有的人喜歡上網聊天,有的人喜歡坐著發呆,有的人喜歡一個人走走。

所有的情緒都需要消化,否則日積月累,到了內心承載不下的時候,就會爆發出來。這種爆發很可能沒什麼預兆,只是因為一個小小的緣由,就突然出現了。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乖巧的孩子突然叛逆了,學霸突然崩潰了……其實,並不是突然,而是積累得太多,無法承受了。

孩子們不懂如何處理自己爆發的情緒,他們會很害怕,有時會走上極端。設身處地想想,就連我們自己都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何況孩子們。大人的世界需要私人空間,孩子們同樣也需要。所以,別再試圖去探究他們的內心世界了,留點私人空間,讓他們的心理得以更好地成長。

第三句話:別總打擊孩子,再平庸也是我們的孩子。

對於父母來說,愛自己的孩子這是理所當然的,難道孩子們連這也不知道?是的,他們不知道。在孩子們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會將他們與別人家的孩子對比,他們會覺得自己確實很糟糕,對不起父母。長大了,我們還是喜歡拿他們跟那些鳳毛麟角的聰明孩子對比,你可能以為他們早就習慣了被你打擊,但事實上沒有。

父母的每一次打擊,都會在孩子心裡留下痕跡,就像烙下的一樣,很難去除。就設身處地地想想,如果我們每天上班,上司都會拿比你能幹的人跟你對比,然後得出你很差勁的結論,久而久之,你不只是自信全完,只怕連上班的勇氣也沒有了吧。

別總是打擊孩子,如果孩子們很優秀,那自然是再好不過的,如果孩子們很平庸,那仍然是我們的孩子。

人到中年的我們,孩子們正處於關鍵時期,這時期扛過去了,基本也就沒什麼事了,扛不過去,餘生就會很苦。

相關焦點

  • 人到中年還一事無成,悟透這「三句話」,也能大器晚成
    人到中年,經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人生閱歷就更加豐富了,辦事也更加穩重,成大器的概率反而會更高。人到中年還一事無成,悟透以下這「三句話」,也能大器晚成。這三句話,是古人的智慧,放在當今社會,依舊很有意義。人生就是這樣,你有了水滴石穿的精神,即便這輩子都不會實現人生理想,但一定能夠更加接近理想,並且收穫到不一樣的人生果實。
  • 悟透英語中的「一」算入門,悟透「三」才是高手,所謂三生萬物!
    在上次文章「學了多年英語,始終不得章法,原來是沒有悟透這個一」中提到,只要把中文中的「主謂賓」找到,然後再根據英語句法永遠都是「主謂賓」的特點就不難翻譯出英語。悟透了這一點才算是走進了英語的大門,但是想要達到融會貫通的高手程度,光有這個一還是遠遠不夠的,今天就帶著大家來進一步感悟其中的奧秘——即《易經》中的一生二,二生三的理論如何應用到英語中?三是什麼?三又如何演變出千變萬化的句子?請看下圖:
  • 鬼谷子:人到中年一事無成?不要洩氣,記住三句話,便能越過越好
    導讀:鬼谷子:人到中年一事無成?不要洩氣,記住三句話,便能越來越順定會越過越好。 一個人的生命是應該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 人到中年,悟透2條道理,可以積德積福
    人類追求「功名利祿」的熱情,猶如這「飛蛾撲火」一般,絲毫不知疲倦。縱使是人生苦短,幾十個春秋彈指一揮間,但有些人卻能在有限的生命裡創造出非凡的功績,在歷史上留下隆重的一筆,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前進步。人和人之間是有差異的,最終導致結果也不同: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易經》中的這2條「吉兆」,你若能悟透一條,也能大富大貴。
  • 佛教:《金剛經》最經典的3句話,悟透功德無量!
    《金剛經》最經典的3句話,悟透功德無量!特別是作為當下「修行」的人來說,更應當精進修行、聽經聞法、覺悟人生。本篇文章,小編就該經中比較經典的3句話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智慧增長、福德無量!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兩句經,是《金剛經》中最緊要的關節。
  • 那個用中年叛逆解決中年危機的人,迎來的是?
    百度內容創作者@科學火箭叔憑藉他反直覺的腦洞科普知識在百度百家號擁有大量百萬爆款視頻,但大部分人其實很難想像他曾經過山車一樣的人生。他曾衝上雲霄與好萊塢製片人談笑風聲,也曾跌落谷底經歷中年危機的至暗時刻。值得慶幸的是,最終,他的勇氣和累積的能量,使他用中年叛逆拯救了中年危機,成為了一個被自己喜歡也被他人喜歡的自媒體人。
  • 為人處事很醒腦的五句話,悟透終身受益
    為人處世一定要記住下面這五句話,能夠悟透這些話背後的邏輯和道理,你就能夠受益終生。
  • 「沒錢,不叫窮」,億萬富豪的告誡:悟透這三句話,你遲早發達
    去聽課的人非常之多,擠滿了整個演講室。 想想也很正常,畢竟大多數人一輩子辛苦打拼,求的也就是自己能夠成功,富有,生活無憂無慮。 這次講課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講課前的提問環節,一位同事站起來問道:「我這輩子口袋裡都沒裝過超過一千塊的錢物,我這樣的窮人,如何才能奮鬥到您這樣的層次呢?」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事,悟透這五句話,或許可能飛黃騰達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事,悟透這五句話,必為人中龍鳳,大富大貴男人成大事有沒有訣竅?是否存在捷徑?很多男人應該都想知道答案。答案是:有。當然,這裡所謂的「有」並不是一步登天那種訣竅和捷徑,而是男人成大事的一些做事上的絕學,掌握了這些絕學,其實就是有了訣竅,也就是走了捷徑。
  • 人一旦悟透了,就會變得沉默
    人,越長大,越懂得,行勝於言。一旦悟透了一點,也就漸漸變得沉默了。人到中年,做自己,無須解釋!張國榮說,「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顏色。」哪管什麼世事紛擾,他永遠是那個特立獨行的他,愛他所愛,行他所行。人到中年,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你有你的清歡渡,我有我的不歸途。人到中年,愈發覺得身邊已經沒有朋友了。每個人都被沉重的家庭負擔壓得喘不過氣來。每個人的日子,似乎都是灰濛濛的。
  • 一個不合群的人,往往是悟透了4個道理!
    不合群的中年人,往往是悟透了這四個道理,福報越來越多。一個人的付出,一個人的得到,得失都是自己,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哪怕得到很少,也能心安是福。一、更加的獨立自主。有的時候朋友們對於你的事情雖然也很上心,但是他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都能幫到你,靠天靠地還是靠自己最踏實。
  • 這2句話,是整部《金剛經》的核心,若能悟透必有啟發
    因此《金剛經》全名意為:修持此經能突破種種修行障礙,悟透佛道精髓智慧,從而到達苦海彼岸。為何《金剛經》有如此強大的力量?佛說修行就是修心,心中有佛,所見皆佛,可見心是修行的最根本。《金剛經》中須菩提曾白佛言:「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 悟透這三句話,做個有鋒芒的老實人
    據說,過去他是有幾次升職機會的,第一次,競爭對手請他喝了頓酒,席間哭訴自己能力差,混到這個機會不容易,他就不同了,能力這麼強,以後肯定機會多得是。對方涕淚橫流,他心軟,於是主動退讓了。第二次,競爭對手又哭訴說自己年齡大了,而他還年輕,有的是機會,所以他又把機會讓給了別人,第三次、第四次……一直到再沒機會了。
  • 王陽明:人到中年還一事無成,可能是碰到了這三個「雷區」
    人到中年,生活的包袱重重地壓在了我們的肩上,在這個上有雙親下有兒女的關鍵時刻,我們的事業仍然還是沒有起色,一直停在原地。可「千古第一完人」的王陽明中年在龍場悟道之後恍然大悟終於明白:「人有所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 《大秦帝國》書中三句話,讓我悟到了,什麼才是中華之根本!
    以前,我一直認為漢武帝的功績,遠遠超越了秦始皇,而讀了《大秦帝國》後,書中三句話,讓我悟到了什麼才是中華之根本!,走出第一步,永遠比在前人的基礎上借鑑經驗要難得多,秦始皇開創了很多個第一,也為後世的帝王立下了許多的典範,無論是法制,還是貨幣,甚至是長城,這些都為後世的帝王帶來了顯而易見的好處,而後人總覺得前人做的事很簡單,但只有到了那個位置,才知道開創比守成更需要勇氣和毅力!
  • 【人生心語】人一旦悟透了
    關注我,讓我成為你的專屬小太陽吧 一時糊塗難免, 一生糊塗可悲, 只到有一天, 你終於清醒, 你悟透了人生, 生命的存在才有意義
  • 重溫《風聲》才明白:人到中年,三不做
    01人這一生,別做貪圖功利的小人當以肥原為首的日軍,帶領著手下王田香、張司令,抓來三男兩女,一個是曾任偽總隊下屬第一大隊長的吳志國;一個是掌握全軍核心機密的軍事機要處處長金生火,一個是軍機處譯電科科長李寧玉,一個是科員顧小夢。
  • 人到中年,如果工作中遇到這3種情況,建議離職
    而到了中年的時候,則是慢慢的將重心放在了家庭上。因此在個人看來,家庭是要比工作更加重要的。人到中年的時候,往往已經在一家公司呆得有一段時間了。即使是公司沒有發展的前景,自己對公司不滿意,也很少選擇離職,畢竟還需要掙錢養家。如果離職的話,因為已經到了一定的年齡了,所以找工作也麻煩。但是如果一直耗在自己不喜歡的公司,真的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嗎?
  • 步入中年之後,誰是身邊最親近的人?聽聽三位妻子怎麼說,真對!
    父母老邁,兒女長大成人,昔日的年輕夫妻也漸漸失去了紅顏。回首往事,一路酸甜苦辣。往前看,似乎陪伴在身邊的,只有和自己風雨與共的知心愛人。漫漫人生路,誰是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作為女人,往往步入中年以後才懂得:餘生,丈夫才是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
  • 《增廣賢文》:真正的有福之人,不是智慧過人,而是悟透了這5點
    真正的有福之人,不是靠上天的饋贈,而是不斷增加自己的修養,主動求福。福要自己修,善要自己求。生活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只是有福之人,多結善緣,並不是有什麼不可告訴外人的訣竅,而是悟透了《增廣賢文》中的這5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