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如何支撐千億市值,是否只是一場虛假的繁榮?
©作者:曉宇
編輯:西貝
7 月 20 日,國內AI晶片第一股寒武紀在科創板正式掛牌上市。發行價為 64.39 元,開盤最高漲到 295 元。當天收盤時,寒武紀市值已突破 1000 億元。
五個交易日過去,寒武紀股價大起大落地波動,但整體堅挺,市值保持在千億元之上。難道國產AI晶片的春天要來了嗎?
1
寒武紀「火速過會」
在7月20日開盤第一天,寒武紀即以64.39元/股的發行價帶來了288%的漲幅。這一令人驚豔的成績得到了眾多投資者的青睞,但同時也有許多人對其持懷疑態度, 「市值破千億」是否只是一場虛假的繁榮?
(圖源東方財富網 截止時間2020.07.21)
6月2日,上交所的審議結果顯示同意寒武紀在科創板上市。這是自寒武紀科創板申請68天後的「火速過會」。7月6日,寒武紀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科創板創業公告書正式發布。招股說明書中表明,此次募集資金投資項目主要運用於公司的主營業務,「著眼於提升公司產品生產和技術研發實力,彌補市場上邊緣加速方案的空白。」該項目主要著眼於對公司未來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以及為拓展業務領域而提供必要的技術和研發資源支撐。
據其招股說明書的風險因素顯示,寒武紀近三年以來的規模擴大了3倍,但仍舊處於負盈利狀態。據公司的招股書透露,2017 年度、2018 年度和 2019 年度,公司淨利潤分別為-38,070.04 萬元、-4,104.65 萬元和-117,898.56 萬元。即使連年虧損,寒武紀並未動搖,而是仍舊不停地大踏步向前。從2017到2019年,寒武紀的研發費用分別為0.29億、2.4億和5.4億。
2
失去大客戶華為
公開資料顯示,寒武紀在2016年3月正式成立。作為全球首個能深度學習的處理器晶片,寒武紀一直面向人工智慧晶片的開發業務,其業務規模獲得了較快增長。
2017年,華為曾是寒武紀最重要的客戶之一,以手機晶片智能處理器IP作為主要合作項目,上市僅一年的寒武紀與華為的合作為其帶來良好的影響。一年後,華為與寒武紀,與華為海思合作的終止使得公司IP授權業務收入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此時,公司業務結構開始出現變化。2019年,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變為雲端AI加速卡、終端智能處理器IP以及邊緣計算設備。第二十一屆高交會上,寒武紀憑藉思元220一度獲得成為關注。12月,寒武紀推出BANG語言,通過高效的編程模式,以十分之一的開發時間充分釋放了智能晶片85%的強勁性能。
(圖源東方財富網)
據招股書顯示,此次發行有戰略合作關係或長期合作願景的企業有聯想(北京)有限公司、美的控股有限公司和 OPPO 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保薦機構及跟投機構為中信證券投資有限公司,配股數分別為1,242,428股,3,106,072股,1,553,036股及1,203,000股。與此同時,作為「AI晶片第一股」,寒武紀同樣具有眾多的「明星股東」。從中科院大股東陳天石,到阿里創投,再到科大訊飛……眾多合作夥伴的青睞也為後續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3
寒武紀不確定的未來
儘管股價向好,然而其終端市場受阻的困境仍然是個大問題。放眼全球,英偉達、華為海思等晶片巨頭正在領跑。與強大的品牌幾乎完全重合的產業線亦是其發展道路上需要渡過的難關。與華為海思的合作結束之後,更多品牌選擇通過自研來滿足對AI晶片的需求。同時,在面對眾多合作方時產生的戰略規劃上的不同也需要進行長期磨合。在新興技術更迭興起的浪潮中,寒武紀究竟能否成功轉型,創造出獨當一面的新產品,另闢與眾不同的新道路呢?
行業智能化轉型的時期正在到來,智能處理器亦是大勢所趨。在人工智慧領域較權威的Nvidia(英偉達)公司曾預測:到2023年,人工智慧晶片的市場需求將達500億美元。《中國製造2025》中則明確指出,直至2025年,中國晶片自給率要達到50%。國內的AI晶片企業做大、做強。市場對晶片的巨大需求隨著股價一同水漲船高,在市場具有巨大缺口之時,應主動填補空缺,成為行業的「風向標」。
隨著5G商用、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等一系列新興技術與醫療、安防、機械等領域的快速融合,人類對於智能晶片的算力產生了更加高質量,多樣化的需求。創新+、未來+成為不絕於耳的話題,給人工智慧產業帶來了全新的增長空間。作為人工智慧晶片領域的先行者,寒武紀等人工智慧晶片的競爭者具有運營時間短,業務結構尚不穩定等共同點。也就是說,寒武紀的未來,仍有很大不確定性,上市或許僅僅是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