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虎成 李倩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永樂
【老區名片】
「發現中國之美·寶泉秘境」,這句幾乎天天在央視播出的廣告語,令遊客神往,去過寶泉景區的人更是讚譽有加。但很多人不知道,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深度貧困的革命老區。
寶泉位於輝縣市薄壁鎮西北部太行山區。這裡的寶泉、平甸等村,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後方根據地。現留存有陳賡將軍作戰指揮部、中共新鄉市城市工作委員會舊址、八路軍129師後方醫院、陳賡將軍抗日秘密小道等7個紅色文化遺址。
薄壁鎮是河南「三山一灘」中太行山的精準扶貧重點區域。近年來通過發展旅遊產業帶動扶貧搬遷,老區人民從「山民」變「居民」。依託景區開發,400多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農家樂每逢周末家家爆滿,規模較大的年收入達五六十萬元。
【正文】
「再往前500米,就到玉女瀑了,這是整個景區最好的攤位,我一幹就是5年。」背著一箱礦泉水、走在沿山開鑿的石板路上,腿腳雖有殘疾,西溝村村民周玉平邁起步子來卻格外有勁。讓人想不到的是,幾年前,周玉平家還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戶。
「感謝黨,讓我現在一年收入能達到二三十萬元。」幾年前,周玉平因身患殘疾,兒子遭遇車禍,十幾萬元的外債纏身,一家溫飽都解決不了。全國人大代表、輝縣市裴寨社區黨支部書記、春江集團黨委書記裴春亮知道後,就把景區最好的攤位免費給了她。「現在房子車子有了、農家樂開起來了,非常滿足。」周玉平滿臉喜悅,「這條背水上山的路是我的幸福路,我還要一直背下去。」
遠山薄霧掩翠。我們斜著身子走在陳賡將軍當年開闢的「秘密小道」上,觸摸沿途石壁上鑿刻著的陳賡將軍作戰日記,猶聞那風在呼嘯、戰歌在響,當年老區人民不畏強暴,傾盡人力物力支持抗戰的畫面頓時浮現在眼前。
「我們老區人無論在啥時候,身上都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位於平甸村的八路軍129師後方醫院舊址,現年92歲的老黨員原振武退休後依然守護在這裡。他15歲參加革命南下,解放廣東時英勇負傷併入了黨,離休後就向組織申請回鄉,為改變老區面貌一直艱苦奮鬥,並教育子孫:「要多為人民做一些工作,不要向黨提任何要求。」
平均海拔1000多米,山勢險峻,交通出行不便、經濟收入單一,寶泉、西溝等村村民的生活十分貧困。2012年,裴春亮帶領村民籌資5.6億元開發寶泉景區,並暗自發誓:「我能夠在輝縣的最東邊把省級貧困村裴寨建設成社會主義新農村,也同樣能夠帶領輝縣最西邊太行老區的群眾脫貧致富。」
為了改善老區群眾生活,春江集團出資8000萬元在山下建設了寶泉花園社區。搬入新區的西溝村村民王新生掰著指頭算了一筆帳,以前在山上採藥材、賣紅果,一年也就收入兩三千元,勉強維持生計。「如今單靠在景區做保潔,一個月的工資就頂過去一年。」
景區開發後,原來只有一家小麵館的圪針莊村在旅遊旺季變成了「不夜城」。沿街的農家飯店、賓館家家爆滿,門口掛著的紅燈籠,昭示著家家日子紅火。
「俺村為啥叫『圪針莊』?就是窮得啥也不長、只長酸棗圪針。」圪針莊村商戶梁常平滿臉自豪地指著街道說,如今農家樂、小超市綿延一公裡長,前面還有「漁網一條街」,商戶夏季每天收入上千元。
鄉村振興,需要人才振興。旅遊管理專業畢業後,90後丁廣越回到家鄉在景區做了一名講解員。由於經常在「抖音」上發寶泉的美景,她也成了頗有名氣的「網紅」。
「這條拍的是玉女瀑,往下翻還有駱駝峰、翡翠海······」小丁打開手機上的個人抖音號,幾乎所有的短視頻都和景區有關,其中一條有20多萬的點讚。「我想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寶泉,我為我的家鄉感到驕傲。」
如今,越來越多像丁廣越一樣的老區80後90後青年選擇回鄉就業創業。一業興,百業旺,旅遊扶貧讓老區人民生活更便利、發展前景更光明,革命老區寶泉滿蓄綠色發展的「幸福水」,寶泉真的變成了「寶」泉。
【記者手記】
採訪中雖然沒有見到寶泉景區的開發者、新鄉先進群體代表人物之一的裴春亮,但記者看到,通過景區帶村、能人帶戶,日益完善的旅遊產業鏈,正一步步將太行山的綠水青山和紅色資源變為老區人民的金山銀山。
在山水間,身患殘疾、行動不便的周玉平沒有停下,一天一趟背水上山,甘做寶泉的「挑山工」;92歲老黨員原振武依然不忘初心,為紅色傳承盡心盡力;90後丁廣越則體現了年輕一代的選擇與擔當……
記者深切感受到,曾經的革命老區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老區的昨天和今天在相互交織中,正在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