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齊倩】最近,美國媒體頭條大多都被弗洛伊德和反種族歧視抗議等話題佔據,疫情似乎已被公眾拋之腦後。與此同時,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在當地時間6月10日正式破200萬,累計死亡超11萬人。
儘管新冠疫情仍是一個持續存在的威脅,美國剛剛達到疫情中一個「悲劇的裡程碑」,但政府和民眾並不當回事。美國醫學家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當天,美國兩名權威醫學家加文·亞尼(Gavin Yamey)和迪恩·傑米遜(Dean Jamison)聯合在《時代周刊》以《美國抗疫效果比中國差100多倍》為題發文指出,美國每百萬人口的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已達到340人,足足是中國的100多倍。
文章對美國政府抗疫不力大加批評,並試圖喚醒社會對新冠疫情的重視。「除非美國積極地從成功國家吸取教訓,否則死亡率可能會上升到中國的200倍。」
時代周刊:美國抗疫效果比中國差100多倍
兩位作者分別為杜克大學和加州大學的醫學教授,他們在文章中以中國和歐亞其他國家的數據為例,揭示了美國高死亡率的現實和背後原因。
文章指出,不僅僅是中國保持了低死亡率。其中,奧地利、德國和希臘的人均死亡率遠低於美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澳大利亞、中國香港、蒙古、紐西蘭、新加坡、韓國、中國臺灣和泰國都能夠將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控制在每百萬人7人以下。
反觀美國,超200萬人確診,超11萬人死亡,每百萬人中死亡人數已達到340人。而這個數字足足是中國的100多倍(根據最新數據,中國每百萬人口的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控制在3人左右。)
至於產生如此大差距的原因,作者直截了當:與這些國家相比,美國沒有根據可用信息及時、快速地採取有效行動。
5月29日,在美國明尼阿波利斯,一名抗議者向明尼蘇達州國民警衛隊隊員喊叫。圖自新華社
文章首先以中國為例:2019年12月8日,中國出現了首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12月31日,中國政府已將情況通報至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1月12日,中國科學家已識別該病毒,並向世界分享了基因序列,以便所有國家都能進行病毒測試並研製疫苗。
此後不久,中國政府組織、實施了大規模的封鎖行動,以疫情爆發地武漢為中心,關閉學校和辦公場所,並嚴格禁止外出。與此同時,中國衛生官員加強了檢測、追蹤和隔離力度,建立了臨時醫療設施來治療確診患者,並向武漢派出了約4.2萬名醫生和護士。
文章指出,上述措施成功控制了病毒在湖北的進一步傳播,為全國其他地區的準備工作爭取了時間。迄今為止,中國確診病例中只有16%發生在湖北以外地區。
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一些國家採取了與中國類似的控制措施,包括積極的「檢測和追蹤」、保持社交距離以及要求戴口罩等,同樣保持了低死亡率。
實時數據顯示,美國確診病例已超200萬
相比之下,在於新冠病毒賽跑的過程中,美國卻浪費了許多機會:在首例感染者確診後,美國足足浪費了六周時間,並沒有採取諸如居家令、檢測、追蹤和隔離等必要措施。(觀察者網註:此處指的是1月21日,但之後加州等地的屍檢結果將首例確診時間提前至1月初。)
文章稱,正是政府這種遲緩的應對方式,才使得病毒在數周內不受約束地瘋狂傳播,成為全球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根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實時統計數據,截至美國東部時間6月12日4時33分,全美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達到2023347,死亡人數達113820。
但不幸的是,幾乎沒有跡象表明聯邦政府正在採取緊急的、全國性的、協調一致的措施來扭轉目前趨勢。
白宮冠狀病毒檢測負責人、海軍上將布雷特·吉羅爾(Admiral Brett Giroir)即將卸任,但美國每天需要進行的檢測數量嚴重不足:美國每天進行近50萬次檢測,但哈佛研究人員認為每天需要進行100萬至1000萬次檢測。同樣,美國也沒有足夠的接觸追蹤措施來控制疫情。
作者指出,美國現在面臨著安全重建社會和控制疫情的雙重挑戰。來自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數據表明,在這場大流行疫情中,嚴重的生命損失並非不可避免,只要國家可以採取迅速協調行動。
文章最後強調,除非美國積極地從成功國家吸取教訓,否則美國的死亡率可能會上升到中國的200倍。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